第九部分 烃的衍生物的重要实验——2024届高考化学攻破实验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部分 烃的衍生物的重要实验——2024届高考化学攻破实验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06 21: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部分 烃的衍生物的重要实验——2024届高考化学攻破实验专项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欲检验卤代烃的卤元素,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组合是( )
①滴入2滴溶液观察现象
②取少量上层水溶液
③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④加入1mL5%NaOH溶液
⑤移入盛有1mL稀硝酸的试管中
⑥振荡后加热
A.②④⑤⑥③① B.③④⑥②⑤① C.③④⑤⑥②① D.③④②⑥⑤①
2.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种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乙、丙、丁中分别滴入溶液,均有沉淀生成
B.甲、乙、丙、丁中分别加入NaOH醇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入溶液,均有沉淀生成
C.丙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2-二甲基丙烯
D.甲、乙、丙、丁中分别加入NaOH水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入溶液,均有沉淀生成
3.实验室可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制备装置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恒压滴液漏斗的目的是防止有机物挥发,使漏斗内液体顺利滴下
B.实验中为了防止有机物大量挥发,应缓慢升高反应温度到170℃
C.装置C中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
D.实验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以避免溴的大量挥发
4.将含银废液中的银回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实验室利用沉淀滴定废液回收银的流程如下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回收过程的主要分离操作为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B.氯化银中加入氨水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C.当析出4.3200gAg时理论上至少消耗甲醛物质的量为0.01mol
D.操作X为:减压蒸发、结晶、30℃下干燥
5.下列关于甲醛(CH2O)和乙醛(CH3CH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结构中都存在醛基:-COH
B.乙醛能被银氨溶液氧化从而形成银镜
C.在酸性条件下,乙醛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甲醛溶液能杀菌消毒,故可以浸泡食品
6.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并用图2所示的步骤分离乙酸乙酯、乙醇和乙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试剂的加入顺序为浓硫酸→乙醇→乙酸
B.操作1、操作2是分液,操作3是蒸馏
C.若要进一步得到干燥的乙酸乙酯可用碱石灰
D.A是乙酸乙酯,E是乙醇,试剂a可以是硫酸
7.制备乙酸乙酯的绿色合成路线之前再做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两个反应均属于水解反应
B.④的反应类型属于酯化反应,也属于化合反应
C.浓硫酸在乙醇和乙酸的反应中只作催化剂
D.加热条件下,M能与新制的发生反应
8.乙酸正丁酯[]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常用于抗生素的萃取剂。实验室用冰醋酸和正丁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反应制备乙酸正丁酯的过程如图所示。
已知:乙酸正丁酯为无色液体,密度为0.88g/mL,沸点为126℃,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回流时忘记加沸石,应立即补加
B.洗涤操作在分液漏斗中进行,有机相应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C.第二次水洗主要是除去可溶性的钠盐
D.干燥时可选择CaO作干燥剂
9.已知葡萄糖能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在一个熟透的苹果片上分别滴一滴碘水和银氨溶液,颜色变化如图所示。根据这些实验现象,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熟透的苹果中含有淀粉
B.熟透的苹果中不含淀粉
C.熟透的苹果中含有葡萄糖
D.向熟透的苹果切片上滴加新制的氢氧化铜,有砖红色物质生成
10.已知葡萄糖能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在一个熟透的苹果片上分别滴一滴碘水和银氨溶液,颜色变化如图所示。根据这些实验现象,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熟透的苹果中含有淀粉
B.熟透的苹果中不含淀粉
C.熟透的苹果中含有葡萄糖
D.向熟透的苹果切片上滴加新制的氢氧化铜,有砖红色物质生成
1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淀粉水解一段时间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 淀粉没有发生水解
B 向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 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
C 将新制悬浊液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D 向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加热,鸡蛋清中出现黄色沉淀 蛋白质可以与浓硝酸发生显色反应
A.A B.B C.C D.D
1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饱和苯酚水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 无白色沉淀生成 苯酚和溴水未反应
B 黑暗条件下,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含水水槽中 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液面上升 能证明甲烷与氯气在暗处能发生取代反应
C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向混合液中加入新制悬浊液并加热 无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水解
D 将溴乙烷、乙醇和烧碱的混合物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饱和溴水 溴水褪色 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
A.A B.B C.C D.D
13.淀粉在人体内被转化成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③的反应为人体提供能量
C.④的反应是水解反应 D.麦芽糖与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14.用鸡蛋清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 mL鸡蛋清溶液,用激光笔照射溶液,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步骤2:在试管中加入2 mL鸡蛋清溶液,接着加入1 mL饱和溶液,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3:在试管中加入2 mL鸡蛋清溶液,接着滴加2滴1%溶液,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4:在试管中加入2 mL鸡蛋清溶液,加热,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1说明鸡蛋清分散到水中形成了胶体
B.步骤2说明鸡蛋清发生了变性
C.步骤3说明鸡蛋清发生了盐析
D.步骤4说明鸡蛋清发生了水解
15.化学反应经常伴随着颜色变化,下列有关反应的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
①蛋白质(含苯环)遇浓硝酸——变为黄色
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为蓝色
③溴化银见光分解——变为黑色
④热的氧化铜遇乙醇——变为绿色
⑤新制氯水久置后——变为无色
A.①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先去少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使其水解,再加入稀硝酸,除去多余的NaOH,最后滴入,观察产生的沉淀的颜色,若沉淀为白色,则卤代烃中含有氯元素,故选B。
2.答案:D
解析:卤代烃和不反应,甲、乙、丙、丁中分别滴入溶液,均没有沉淀生成,A错误;甲、丙、丁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HX,所以甲、丙、丁和NaOH醇溶液共热后,再加入稀硝酸酸化的溶液不能生成沉淀,B错误;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C错误;卤代烃和NaOH水溶液发生水解反应生成NaX,检验卤素离子,应在酸性条件下,因此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入溶液,均有沉淀生成,D正确。
3.答案:B
解析:使用恒压滴液漏斗的目的是使上下压强相等,使漏斗内液体顺利滴下,A项正确;实验中由CH3CH2OH和浓H2SO4混合制CH2=CH2,为了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应迅速升温到170℃,B项错误;由于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CH3CH2OH具有还原性,浓H2SO4会与CH3CH2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2、CO2和H2O,SO2也能与溴反应,故装置C中加入NaOH溶液,用于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C项正确;由于溴易挥发,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实验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A.流程中主要分离溶液和沉淀,所以主要分离操作为过滤,且所用到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和玻璃棒,A正确;
B.AgCl难溶于水,书写离子方程式不能拆,B错误;
C.1molHCHO可以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得到4molAg,因此题目中4.3200gAg物质的量为0.04mol,则理论上至少消耗0.01molHCHO,C正确;
D.操作X为由硝酸银溶液得到固体,硝酸银受热可分解,所以减压蒸发、结晶、30℃下干燥,D正确;
故选B。
5.答案:B
解析:醛基的结构简式为-CHO,而不是-COH,A项错误;乙醛能被银氨溶液氧化,B项正确;乙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C项错误;甲醛对人体有害,故不能浸泡食品,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A.浓硫酸混合时剧烈放热,为防止液体飞溅,浓硫酸应后加入,反应试剂的加入顺序为乙醇→浓硫酸→乙酸,故A错误;
B.操作1分离出乙酸乙酯,分离方法为分液,操作2分离出乙醇,操作3是分离出乙酸,分离方法均为蒸馏,故B错误;
C.乙试管内液体是分离乙酸乙酯,碱石灰内成分之一氢氧化钠与乙酸乙酯能反应,不可以用碱石灰干燥,故C错误;
D.操作1分离出乙酸乙酯,A是乙酸乙酯,操作2分离出乙醇,E是乙醇,试剂a将乙酸钠转化为乙酸,试剂a可以是硫酸,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反应①是淀粉和纤维素完全水解生成葡萄糖;反应②是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醇和,故反应②不属于水解反应,A错误;反应④是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④的反应类型属于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B错误;浓硫酸在乙醇和乙酸的反应中作催化剂、吸水剂,C错误;加热条件下,葡萄糖能与新制的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正确。
8.答案:C
解析:回流时忘记加沸石,应冷却后补加,A错误;由于乙酸正丁酯的密度比水小,在上层,则分液时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B错误;第二次水洗主要是除去可溶性的钠盐,C正确;CaO溶于水显碱性,能促进乙酸正丁酯的水解,则不能作为干燥剂,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滴加碘水后变蓝色,说明熟透的苹果中含有淀粉,A项正确,B项不正确;滴加银氨溶液变黑色,说明有单质银生成,可推断熟透的苹果中含有葡萄糖,所以向熟透的苹果切片上滴加新制的氢氧化铜,有砖红色物质生成,C、D项均正确。
10.答案:B
解析:滴加碘水后变蓝色,说明熟透的苹果中含有淀粉,A项正确,B项不正确;滴加银氨溶液变黑色,说明有单质银生成,可推断熟透的苹果中含有葡萄糖,所以向熟透的苹果切片上滴加新制的氢氧化铜,有砖红色物质生成,C、D项均正确。
11.答案:D
解析:向淀粉水解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说明其中含有淀粉,可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但不能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反应,A错误;向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将产生的气体先通入四氯化碳,除去挥发的溴单质,再通入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才能说明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B错误;葡萄糖中含有醛基,能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体现葡萄糖的还原性,C错误。
12.答案:D
解析:A.加入少量稀溴水,可能生成三溴苯酚溶于苯酚,故观察到无白色沉淀生成,也不能说明苯酚和溴水未反应,A不合题意;
B.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故在黑暗条件下,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含水水槽中,观察不到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液面上升,B不合题意;
C.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溶液之前必须加入NaOH溶液,否则氢氧化铜和未反应的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而得不到砖红色沉淀,C不合题意;
D.溴水褪色,说明生成烯烃,可证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解析:淀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人体提供能量,B项正确;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项错误;麦芽糖和蔗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步骤1中用激光笔照射溶液,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分散到水中形成了胶体,A正确;不是重金属盐,不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故步骤2说明鸡蛋清发生了盐析,不是变性,B错误;是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故步骤3说明鸡蛋清发生了变性,不是盐析,C错误;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故步骤4说明鸡蛋清发生了变性,不是水解,D错误。
15.答案:A
解析:①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黄色,①正确;
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蓝色,②正确;
③溴化银见光分解生成Ag,Ag粉末呈黑色,③正确;
④热的氧化铜遇乙醇反应生成Cu单质,变为红色,④错误;
⑤新制氯水久置后变为盐酸溶液,呈无色,⑤正确;
故正确的为①②③⑤,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