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鲁 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庭里。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心理: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对统治下的百姓疯狂镇压盘剥。
统治者利用“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这种教育使百姓忘却被压迫、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在被剥削。鲁迅观察分析着经历的一切,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解题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鲁迅说:“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就像他的形象吗?”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阿Q正传》中的“ Q”,是英文字母“Q”的读音吗?
鲁迅写该篇小说的民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全国拼音读音,通常用拉丁文注释。“Q”应指“贵”“桂”,在用拉丁文注释下变为“quie”。也有可能是鲁迅取“贵”“桂”的绍兴方言发音。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真正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阿Q这样一个人物。
姓名 籍贯
年龄 婚姻状况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姓名 阿Q 籍贯 不详
年龄 30左右 婚姻状况 未婚
身份 雇农 工作 打短工
家庭成员 无 住址 未庄土谷祠
爱好 喝酒、押牌宝 外貌特征 头有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事件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性格特征
闲人嘲讽癞疮疤被打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自欺欺人
忍辱屈从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打虫豸,好不好?”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自轻自贱
参与赌钱被打 还是忽忽不乐立刻转败为胜,自己打嘴巴 自我摧残
被赵太爷打嘴巴 “儿子打老子……”得意了许多年 自尊自负
趋炎附势
事件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性格特征
和王胡较量被打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畏强凌弱
争强好胜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打) 愚昧狭隘
懦弱卑怯
欺负小尼姑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扭住伊的面颊,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猥琐无赖
蛮横霸道
小结: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鲁迅《灯下漫笔》
概括阿Q的行为准则
阿Q
地位比自己高
地位相当或比自己低
甘于受欺辱
强
弱
精神胜利法
尽情欺辱
这样的行为准则除了阿Q,还有没有其他人?
①闲人们对待赵太爷毕恭毕敬,对待阿Q殴打抢钱嘲笑。
②王胡面对闲人们的嘲笑熟视无睹,殴打阿Q。
这种行为准则的背后是怎样的观念?
等级观念
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地位高的人可以对地位低的人尽情欺辱,地位低的人只能忍受。
请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它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阿Q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阿Q的双重人格:
自尊自负又自轻自贱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欺软怕硬又猥琐无赖
为什么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憎恶权势又
趋炎附势,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的矛盾?
探究根源
阿 Q 两重人格的实际表现往往是:一方面退回内心,耽于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
——林兴宅《论阿 Q 的性格系统》
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性格成因。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阿Q性格的矛盾性格恰恰是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
探究根源
鲁迅先生为什么在小说中塑造阿Q形象?
提示:鲁迅在小说中,对阿Q只有批判吗?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正如学者伊藤虎丸所说“没有让阿Q觉悟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作者观点
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有阿Q吗?
细节品读——看客心态
(65段)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66段)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67段)“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68段)“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69段)“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愚昧,麻木,落后,迷信 (国民劣根性)
《孔乙己》里酒店里有一群穿短衫的人,他们常常拿穿长衫而且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取笑,只要后着一到,酒店里的空气就快活了起来。
《药》里夏瑜被杀,半夜三更就有三三两两的人到刑场,甚至有人把死者的血当作良药来吃。
《祝福》里祥林嫂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被鲁镇上的男男女女不断地咀嚼。
《示众》更是描写看客的典范之作。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性格,没有风光描写,没有主观抒情,甚至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场面:看。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全在盛夏的烈日下,看杀人。
鲁迅其他小说里有关看客的描写。
【写作特点】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特点】
2、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
3、杂文式的笔法: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大词小用,或庄词偕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从维护自己自尊心出发的一种谎言。不论事实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它只解决情绪,不解决问题
精神胜利法
乐观
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来说不管成功或者失败,我坦然的接受它,并且总结经验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不气馁,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进。努力积极地解决问题。
现在的社会中还需要精神胜利法吗?
精神胜利法
乐观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