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模拟卷(六)
新高考九省联考题型
语 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与个人德行修养、志趣观念之间的关系,《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之说,《毛诗序》更进而论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志”,一般理解为作者的思想、情志、抱负等,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作者个人品格操守的文本外化形态。
如中国最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可视为屈原之“志”的体现。诗中所写“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既包含了屈原的政治追求,也表明了他一直所坚守的清白高洁、刚正不阿的个人品行,以及固守正道却遭谗见疏的忧愤。对于这篇在先秦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品,无论其内容主旨、艺术风貌,还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创作动机等,历代论者解读已多。巩本栋先生则另辟蹊径,在书中着重辨析屈原个人情怀寄托的曲折变化过程。通过对《离骚》的文本细读,巩本栋发现其思想艺术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即前半部分悲愤嗟怨,“流露出对楚国前途与命运的深广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偏重现实的创作倾向;后半部分则思想宏富,“反映出诗人高远的政治理想追求以及卓异不凡的才情”,即浪漫瑰丽的创作特色。至于转变的肯綮,正在于诗中极为关键的两句——“退将复修吾初服”与“就重华而陈词”。前者是诗人现实境遇中理想的失落,通过内转式的自我疏解,寻求摆脱心
理困境的力量,最终选择坚守正直的品格;后者则结合历史做出想象,转而向外,向先王前修寻求支持,坚定“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于是,热烈无羁的浪漫想象与忠直坚定的人格情操完满地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选择的“退修初服”与“陈词重华”两条精神路径,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品格,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层文化心理背景。如前者的核心在于“修身”,而先秦诸子虽在学术观念上百家争鸣,但无论老、庄还是孔、墨、孟、荀,对修身却无不重视,实为先秦士人共同追求的品格。后者的要义在于推尊先王,此又为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的普遍观念。由此可知,这两种思想倾向不仅是屈原的个人选择,同时深含着先秦士人“以道自任、注重自身修养的思想文化底蕴”,铭刻着国家治乱、社会沉浮的历史殷鉴对诗人深重的心理影响。于是,这种体现于文学作品中的修身言志之意,便也带上了时代精神所赋予的心理积淀与文化态势。
(摘编自陶慧《在思想与文学间遨游》)
材料二:
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中国人物与中原记载的几乎相同,这点无疑说明中原文化对《离骚》产生过影响。尧、舜、禹、鳐、桀、纣、齐桓公等人物,帝阳、高辛、飞廉、宓妃、巫咸等传说人物,这些人物在中原文献中都有记载,然而,仅仅以此说明中原文化对屈原、《离骚》产生影响显然说服力不够。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对《离骚》产生影响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具体说来就是指屈原的美政思想,这种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性——针砭时弊。屈原以文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识,但是楚骚只是他表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他的目的在于唤醒爱国意识,能够使楚国国富民强,免遭灭国。屈原“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治家,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他的文学成就所掩。其实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所以楚骚只是屈原借以文学来表达政治主张的载体,和《诗经》类似,《诗经》中《大雅》和《小雅》的部分作品批判和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充满了对荒淫无道的君主的厌恶与痛恨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离骚》同样看到了无道的君主,贪婪的臣子,所以屈原提出了自己的美政思想。在《离骚》中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民本思想,这与《孟子·尽心下》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相一致,都是肯定了“民”的作用,也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举贤任能,而举贤任能思想也是屈原美政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思想,屈原在《离骚》中说:“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
顿绳墨而不颇。”正是对这种思想的阐述。屈原之所以强调贤臣的重要性,这不得不说是与楚国奸佞当道而贤臣被排挤的社会现实有关。《韩非子·用人》强调“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法家思想在战国末期影响深远,而屈原也正是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从而在《离骚》中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其无异。”用法律严明政治,从而推动楚国的发展也成为屈原美政理想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红玉《〈离骚〉的文化学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尧典》中首创“诗言志”的说法,《毛诗序》对此说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B.屈原具有“退修初服”与“陈词重华”两种思想倾向,但这并不是其个人的选择。
C.中原文化对屈原产生了极大影响,从《离骚》中的人物和屈原的美政思想可见。
D.屈原因受到了《孟子·尽心下》中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举贤任能和法治的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离骚》中体现的屈原之“志”,包括其政治追求、品行坚守和守正遭谗见疏的忧愤。
B.《离骚》前后两部分具有个人情怀寄托的曲折变化,这种转变体现了屈原的心路历程。
C.屈原的《离骚》表现了其政治理想,并借此来针砭时弊,这是他被称为文学家的原因。
D.在楚国奸佞当道而贤臣被排挤的社会现实影响下,屈原在《离骚》中强调贤臣的重要性。
3.下列各选项均是《离骚》中的句子,能够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下列屈原思想中,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民本 B.举贤任能 C.修身 D.用法律严明政治
5.下面是《离骚》的节选内容,请分析这些内容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并说明理由。(6分)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苣!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齊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参考答案
1.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A“首创”于文无据。原文“《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之说”,并未提到《尚书·尧典》是“首创”。B“但这并不是其个人的选择”错误。原文有“这两种思想倾向不仅是屈原的个人选择,同时深含着……”D.《孟子·尽心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属于民本思想,与举贤任能和法治的思想无关。另外,《离骚》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并不是受《孟子·尽心下》的影响而提出的。
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这是他被称为文学家的原因”错误。原文说的是“屈原以文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识,但是楚骚只是他表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他的目的在于唤醒爱国意识,能够使楚国国富民强,免遭灭国”,这并不能表明屈原因“《离骚》表现了其政治理想,并借此来针砭时弊”而被称为文学家。
3.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二体现的是屈原的美政思想。B项体现了屈原美政中的民本思想。A项,体现的是屈原的出身贵族;C项,体现的是屈原的信念坚定;D项,体现的是其修身的思想。这三项均与“美政”无关。
4.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用法律严明政治”属于法家思想。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探究某些问题的能力。
答案 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2分)
理由:①诗中提到“三后之纯粹”“尧舜之耿介”,通过赞美先王,表达对楚国君王的怨愤;“桀纣之猖披”“党人之偷乐”则直接表达了悲愤嗟怨之情;“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则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②诗中“捷径以窘步”路幽昧以险隘”“恐皇舆之败绩"表现了诗人在现实境遇中理想的失落;“忍而不能舍“指九天以为正”表现了诗人坚守正直的
品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
C.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
D.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
8.小说中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6.B 7.D 8.参考答案一:
①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通过描写越下越密的雪和冷寂的街道,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②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肃杀的景象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
③烘托出人物的悲苦心境,暗示林先生等人的悲惨命运,林家铺子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④结构上呼应全文。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参考答案二:
①环境方面:描写了恶劣的天气,渲染了阴郁的氛围,同时也衬托出时局的动荡不安,暗喻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②情节结构方面:交代了街上冷寂的原因,同时也照应了林掌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等紧张的故事情节。
③人物方面:展现了林先生等人艰难的生活,烘托了愁苦悲凄的心情,暗示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运。
④主题方面: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9.参考答案一:
我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①个人:林先生诚实、认真。谨慎小心地经营铺子,却举步维艰,这是个人的苦难
②时代:“捐税重”、“兵队拉夫”、侵略者炮轰上海,民不聊生,这是时代的苦难
③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的角度切入,聚焦个人的苦难,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努力挣扎的人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反应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同情,对苦难根源的探究。
参考答案二:
我选择“叹息”
①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在叹息,林先生两次叹气分别是因为内心酸楚和无计可施,上海客人叹气是因为无奈,寿生叹气是因为疲惫和同情。“叹息”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气氛,传达了各种小人物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苦苦挣扎的无力感。(人物角度)
②小说情节环节相扣,彼此关联,但大都以“叹息”作为事件的结尾。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结构严谨。(情节结构角度)
③小说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以及城乡经济破产的趋势,是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凄风惨雨的一声长叹,体现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关注和关切,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主题角度作者创作角度)
④小说是以描写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展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承受的深重灾难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社会现实。读者可以从中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也将为祖国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社会价值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可知,上海
客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答应将还欠的一百元货款先收五十;“足见其世故、伪善”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可知,上海客人之所以让林老板“再加一点”,是完全出于一种无奈。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错,“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是小说的暗线。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参考答案一:
①“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描写的是雪越下越密,“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来描写街道的冷寂,两种境物的叠加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
②凄凉阴冷的“雪景”结合前文“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与后文“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表明这凄凉阴冷的“雪景”是在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
③用凄凉阴冷的“雪景”烘托人物悲苦的心境;雪愈下愈密越下越多,暗示林先生等人的一步步走向如凄冷的雪一样的悲惨命运,林家铺子也一点点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④文章开篇写“雪”,文中写“雪”,在结尾也写“雪”,从结构上来看是呼应全文。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参考答案二:
在环境描写方面,小说巧妙地营造了凄凉阴冷的“雪景”,这种冷寂的氛围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还象征着时局的动荡不安。这种恶劣天气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相互呼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无奈与痛苦。
在情节结构方面,小说通过描述雪中街上冷寂的场景,巧妙地交代了社会动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种冷寂不仅反映了林掌柜等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还预示着一系列紧张故事情节的展开,如林掌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等。这些情节紧密相连,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通过结尾的雪景引出“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的感叹,表现出了林先生等人在艰难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愁苦悲凄心情。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反映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运。通
过凄凉阴冷的“雪景”,小说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在主题表达方面,小说描写凄凉阴冷的“雪景”,强烈地传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以及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在文末极力写“雪景”的凄凉冷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的残酷。
9.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参考答案一:
选择“个人 时代 苦难”
林先生,一位看似普通的铺子老板,他诚实、认真,一心只想将自己的小铺子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现实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谨慎小心地经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货物,但生活的艰难仍然让他感到步步维艰。这是林先生个人的苦难,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挑战的生活缩影。
而林先生的苦难,并非孤立存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时代。“捐税重”,像一把无形的锁链,束缚着每一个勤劳的人民;“兵队拉夫”,像一只凶猛的野兽,随时准备吞噬那些无力反抗的生命。更有侵略者炮轰上海,让这座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一片废墟,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这是时代的苦难,一个充满压迫与绝望的时代背景。
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林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在时代苦难中的挣扎与无奈。它不仅仅反映了林先生个人的苦难,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那些努力挣扎的人们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牢牢掌控。小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苦难根源的深刻探究。它让我们看到,个体的苦难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深重的时代之痛。
参考答案二:
选择“叹息”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叹息都如同冰冷的雨滴,无声地落在读者心头。林先生的第一次叹气,如同深夜的寒风,透露着他内心的酸楚和无奈。第二次叹气,则像是秋日的落叶,沉重地落下,彰显出他的无计可施和深深的绝望。而上海客人的叹气,则像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力和对命运的无奈。寿生的叹气,更像是疲惫的旅人在漫漫长路上的一声哀鸣,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对他人遭遇的同情。
这部小说的情节如同一个精妙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彼此呼应。而“叹息”则成为了这个链条上最显眼的环节,它既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新故事的开始。这种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更使得整个作品的结构显得严谨而富
有张力。
小说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更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对那个凄风惨雨的时代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表达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深深关切,同时也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虽然这部小说以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它所展现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深重灾难和社会现实。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仅能够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这部小说,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①,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②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逞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③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④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⑤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⑥成不盟。
(选自《国语·吴语》,有改动)
材料二: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成,和解。②申胥,即材料二中的子胥。③虺,小蛇。④曜,显示,炫耀。⑤诸稽郢,勾践重臣。⑥荒,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
夫固知君王A之逞威以好胜也B故婉约C其辞D以从逸王E志F使淫乐G于H诸夏之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虑,指想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虑”,含义与之相同。
B.春秋,春季秋季。《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中“春秋”语义与之不同。
C.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缑王战死,虞常生得”中“生”用法与之相同。
D.当,代价,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中“当”含义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吴王夫差打算跟越国订立和平盟约,但是申胥不同意,他认为越国既不是真心投降吴国,也不是真正惧怕吴国的武力。
B.越吴两国只是讲和,并未正式举行盟誓仪式,因为越国认为前次歃血为盟,嘴唇血迹未干,这足以表明信义,且吴国强大,越国已臣服,所以无须盟誓。
C.吴王夫差没有答应越国提出的臣服于吴国的请求,是因为越国首次提出的条件不符合夫差的要求,后来越国的条件变得优厚,夫差就同意了越国。
D.两则材料所记述的事件大体相同,但站立的角度不同,前者强调吴国失去灭越机会遭反噬的教训,后者强调越国忍辱负重赢得战略缓冲的经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2)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14.两则材料中,伍子胥对于越国将成为吴国后患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0.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本来就知道您喜欢威风又争强好胜,所以故意使自己说出来的话顺耳动听,以此来使君王的心意放纵,使您想称霸中原诸国,到那里尽情享乐。“逞威以好胜也”作“君王”的谓语,句子完整,其后应断开。“婉约其辞”是使用用法,“使其辞婉约”,即“使自己说出来的话顺耳动听”,这是越国大夫文种为了取悦吴王的做法,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从逸王志”同样是使动用法,“使君王的心意放纵”的意思,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选BDF。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含义与之相同”错误。后一个“虑”是“用绳连缀”的意思,选自《五石之瓠》。句意:不要反对我的想法。/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故选A。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越国首次提出的条件不符合夫差的要求,后来越国的条件变得优厚,夫差就同意了”错误。两次条件并无变化,第一次不成功是伍子胥劝说夫差拒绝,第二次成功是伯嚭接受越国贿赂,替越国进言。故选C。
13.(1)你为什么这样看重越国?越国竟然足够成为我们大隐患了?(2)您对吴王说谦卑的语言,将丰厚的礼物送给他,(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把自身也抵押给(“卖给”亦可)吴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奚”,为什么;“隆”,看重;“虞”,隐患。(2)“卑辞”,谦卑的语言;“厚礼”,丰厚的礼物;“市”,抵押(卖给)。
14.材料一:越王讲诚信,爱护百姓,四方国家都归附他;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国力日益强大。材料二:君贤臣良,归国必定背叛吴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可知,伍子胥认为越王讲诚信,爱护百姓,四方国家都归附他;同时越国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国力日益强大。根据材料二“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可知,伍子胥认为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文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若果勾践能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即越国君贤臣良,归国必定背叛吴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王夫差对众大夫说:“我要对齐国采取大的行动,因此准备答应同越国讲和,希望你们不要反对我的想法。假若越王变得真心服从于我,我还求什么?若他不悔改,等我回来,再调集军队征讨他。”申胥劝阻说:“您不能同越国讲和呀。越国不是真心实意要同吴国交好,也不是惧怕我们武力的强大。越国大夫文种勇敢而善于谋略,他将要把吴国放在股掌之上来玩弄,以此来实现他平生的抱负。他本来就知道您喜欢威风又争强好胜,所以故意使自己说出来的话顺耳动听,以此来使君王的心意放纵,使您想称霸中原诸国,到那里尽情享乐,最后使我们自己受到伤害。他想使我们的军队在争霸中筋疲力尽,失去锐气;使我们的百姓离散漂泊,国力一天比一天削弱,然后他们就能毫不费力地收拾我们的残局。那越王是一个崇尚信用而又爱护人民的君主,邻国都归服他,越国每年庄稼丰收,国势蒸蒸日上。趁我们还能与其战斗,(就应该抓住时机消灭它)。小蛇不除,等它成大蛇了,将如何对付?”
吴王说:“你为什么这样看重越国?越国竟然足够成为我们大隐患了?若是没有越国,我用什么在春季、秋季炫耀我的军力?”于是同意与越国讲和。
就要举行盟誓的时候,越王又派诸稽郢来推辞说:“认为盟誓有什么益处吗?前次歃血为盟时留在嘴唇上的血迹还没有干,足以表明信义了。认为盟誓没有什么益处吗?您舍弃武力来和我们订立盟约,为什么看重鬼神而轻视自己呢?”吴王于是同意了,仅仅是讲了和而没有盟誓。
材料二:
越王只率领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劝告的缘故才落到这种地步,对这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
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您对吴王说谦卑的语言,将丰厚的礼物送给他,(如果他)不答应,您就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在地上边向前行边叩头说:“君王的亡国臣民勾践让我大胆地告诉您: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将要答应文种。子胥对吴王说:“上天把越国赏赐给吴国,不要答应他。”文种回越后,将(情况)告诉了勾践。勾践想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宝器,亲赴疆场拼一死战。文种阻止勾践说:“吴国的太宰嚭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重财诱惑(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国同他谈谈。”于是勾践便让文种暗中给太宰嚭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嚭欣然接受,于是就把大夫文种引见给吴王。文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我们越国)将把世传的宝器全部送给您。(如果)不能侥幸得到赦免,勾践将把妻子儿女全部杀死,烧毁宝器,率领他的五千名士兵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将付出相当的代价。”太宰嚭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贴贴地当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对我国有利。”吴王又要答应文种。子胥又进谏说:“现在不灭掉越国,以后必定后悔莫及。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文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不听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 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相和歌辞·乌夜啼
白居易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
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
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
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诗第二句借“醉”字,写出了吴王沉迷于酒色之中的状态,后面又叠加描写了其彻夜欢歌的无所顾忌。
B.李诗“奈乐何”三字写出了诗人对吴王通宵达旦纵情享乐、醉生梦死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
C.白诗五、六句直接描写乌鸦的啼叫声和飞行状态,以及乌鸦忍饥受冻的状况,引起读者对乌鸦的无比同情。
D.白诗最后一句写到画堂中的鹦鹉虽然生活优渥,但缺少自由,对外界的冷暖也不知道其命运还不如乌鸦。
16.两首诗都提到了乌鸦,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讨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 “但缺少自由,对外界的冷暖也不知道,命运还不如乌鸦”错误。文中没有写鹦鹉缺少自由,“冷暖不相知”是指乌鸦与鹦鹉不知对方的冷暖,诗中的鹦鹉生活优渥,比乌鸦的命运要好得多。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意象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 ①李诗中的乌鸦属于托物起兴,借乌鸦栖息引发怀古之情。②白诗中的乌鸦是诗人着意刻画的意象,借庭前生存状况不如意的乌鸦,来关怀现实、悲悯弱势(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项脊轩志》中,作者借“ ”一句,通过动物的表现道出家族崩析、血亲渐远之痛;又借“ ”一句,以物的巨大变化,抒发思念亡妻之悲。
(2)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苏轼践行着这样的读书方法,《石钟山记》中,他质疑李渤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说法,是因为:“ , 。”
(3)吉林市于正月十五举办了“龙腾盛世,福瑞江城”元宵节河灯烟花会,小刚全家出行
观看,由车流涌动的景象联想到经典古诗词,不由得吟出“ ”一句。看到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又想到“ ”一句。
参考答案
东犬西吠 今已亭亭如盖矣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宝马雕车香满路/车如流水马如龙 东风夜放花千树/火树银花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吠”“亭亭”“铿”“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前段时间,电商平台一款“爱因斯坦的脑子”走红。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
心理学家表示,“爱因斯坦的脑子”是一款情绪产品,①这种产品是围绕人的情绪舒缓、调节、管理等为主要功能而开发的。②类似的产品在网络上还有很多。③大学生在毕业季,④“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⑤《消失的她》热映期间,⑥“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⑦让沉溺于痛苦的年轻人向前看。⑧这些虚拟服务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⑨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的需要,⑩也是人们探索自我的一种途径。连《人民日报》都评论称,这些花样百出的情绪产品,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让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或品牌形象中,_A_。服务人员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服务,还需要成为消费者的情感顾问,通过_B_,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这种超预期的服务,往往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让他们对品牌产生更深厚的感情。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下图是“爱因斯坦的脑子”的淘宝主图,请为商家拟一则合适的广告语,填在甲处,不超过12个字。(2分)
参考答案
18.A. 更体现在服务过程中 B.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评分标准: 共4分。A句,写出递进意思1分,“服务”意思1分。B句,写出“消费者”1 分,“理解情感需求”意思 1分。)
19.语句①,删去“为主要”或者把“围绕”改成“以”。语句③,“大学生在毕业季”改为“在大学生毕业季”。语句⑥,在“分手”后加“之痛”。
(评分标准: 共6分。每句序号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
20.示例:
①心诚则“灵”,一试究竟②自动补脑,聪明到爆③自动长脑,买过都说好④脑子从四面八方赶来
评分标准: 共2分。商品特点1分,创意(如使用了修辞手法、形式对称、押韵等等) 1分。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 那也不见得。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作“黄芽菜”,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
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21.文中有三个“是……的”的句式,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2.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处的标点符号,有人说用顿号,也有人说用逗号,你赞成哪个 请说说理由。(4分)
参考答案
21.①三个“是·.....的”强调了 (1分)咸菜的原料、咸菜汤的制作方法和颜色(1分),语气肯定(1 分),体现作者对咸菜和咸菜汤印象深刻(1分):“是··..··的”句式的反复使用(1分),使间隔的三句话在语意上有了连感 (1分),连接起了一幕幕熟悉的生活画面(1分),更能呈现一种朴素的生活况味(1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1 分)。
(评分标准: 共4分。一点2 分,两点4分。按点给分,每点不超过2分。)
22.示例一:
赞成用顿号。顿号停顿时间比逗号短,简洁干脆,形象地表现出新咸菜脆嫩的口感,是作者记忆中的味道,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顿号让“细”“嫩”“脆”“甜”四个词成为一个整体,与“很好吃”“不咸”“难可比拟”等词构成并列关系,共同写出了新咸菜的独特味道。
示例二:
费成用过号。逗号停顿时间比顿号长,对新咸菜“细”“嫩”“脆”“甜”的四种口感都进行了强调,表现其独特味道;逗号使“细”“嫩”“脆”“甜”四个词成为独立谓语,语气舒缓,更能体现作者在回忆新咸菜味道时慢慢品味、享受其中的情态。
(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两点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则名为《何必如此》的漫画,漫画借助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以失子的祥林嫂到处呼喊寻找阿毛的过程,暗喻了当下身处媒介时代的广大网民,正如阿毛一般,陷入小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明星八卦等等海量信息,反而失去自我的可怕状况。如今,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青年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信息、思想交流等,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使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但飞速传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也让不少缺乏辨识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由此可见,本次作文其实意在引发青少年思考:身处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海量信息,该如何正确筛选并利用呢?对此,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想到“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青年应有辨识信息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问题,要在肯定海量信息对人类生活、工作的正面作用的前提下,
来分析其带来的挑战。首先,可以指出挑战的具体表现;然后,深挖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其关键原因还在于人,海量信息只是工具,让它有利还是有害,关键看人们怎样利用它;最终,可以指出化解之道,青少年们应该提高信息素养,健康使用数字设备,发展多元兴趣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世界,成为信息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如日本核辐射废水排海事件使得不少人轻信“盐荒”等谣言,大量囤积以致人心惶惶等,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青年人急需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
2.用理智和冷静去面对如潮的信息。
3.去伪存真,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
例文:
正确选择,突破挑战
“花花世界迷人眼”,在地球逐渐变成一个“村”的同时,我们也能非常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这么多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无论是真的亦或是假的,有用的亦或是无用的,有害的亦或是有益的,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对这些信息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我们不能明辨是非、分清主次,否则只会如漫画中的“祥林嫂”一般,终被海量信息这张大网缚住,不得动弹,遍寻不着,突破无门。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只有学会正确选择,才能从这张大网上爬出来,冲破信息茧房,突破挑战。
面对“戴着面具”的信息,青少年应当正确辨别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了这个真假难料的信息世界。“吃瓜”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西瓜,而是无止境的挖掘名人背后劲爆的私生活。而这些信息中,又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呢?更有甚者,不论真假,不加考虑肆意传播蔓延,即使正主拿出证明也不善罢甘休。面对这样的“花花世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决不能轻易的相信,应当学会正确思考,深入挖掘事件的细节并了解可信度,切勿被这“花花世界”迷昏了眼。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青少年应当正确挑选信息。对青少年来讲,一天的时间总归是有限的,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信息摄取上就意味着会失去其他一些提升自我的时间。信息时代的确可以带来许多便捷,所谓的“一键搜索”等词语在我们的视野里频频出现。但当我们搜索资料时,娱乐、生活、社会等信息种类繁多,加之标题党的诞生,在信息的巨大洪流中,稍有不慎就会
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被一个又一个无关紧要的“花边”新闻牵着鼻子走。面对如此多的信息,青少年们需要正确挑选正确且有帮助的信息,切勿被无用的信息迷昏了眼,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面对有害的信息,我们青少年应当摒弃。信息时代,总有人利用假网站、毒网站给青少年们推送“廉价”信息,从而引导错误的价值观,甚至让心智不成熟的他们走上弯路。曾有海外网站,逼迫青少年完成残害自己的任务,最终导致死亡,造成了不可挽留的结果。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容易被毒信息腐蚀,难以自拔。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应当正确选取国家公认的渠道,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切勿被信息时代迷昏了眼,正确选择,逐步跨越面前的栏杆,突破挑战。“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栋梁,肩负着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只有我们健康成长,国家才能走向光明,走向成功。决胜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模拟卷(六)
新高考九省联考题型
语 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与个人德行修养、志趣观念之间的关系,《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之说,《毛诗序》更进而论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志”,一般理解为作者的思想、情志、抱负等,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作者个人品格操守的文本外化形态。
如中国最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可视为屈原之“志”的体现。诗中所写“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既包含了屈原的政治追求,也表明了他一直所坚守的清白高洁、刚正不阿的个人品行,以及固守正道却遭谗见疏的忧愤。对于这篇在先秦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品,无论其内容主旨、艺术风貌,还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创作动机等,历代论者解读已多。巩本栋先生则另辟蹊径,在书中着重辨析屈原个人情怀寄托的曲折变化过程。通过对《离骚》的文本细读,巩本栋发现其思想艺术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即前半部分悲愤嗟怨,“流露出对楚国前途与命运的深广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偏重现实的创作倾向;后半部分则思想宏富,“反映出诗人高远的政治理想追求以及卓异不凡的才情”,即浪漫瑰丽的创作特色。至于转变的肯綮,正在于诗中极为关键的两句——“退将复修吾初服”与“就重华而陈词”。前者是诗人现实境遇中理想的失落,通过内转式的自我疏解,寻求摆脱心
理困境的力量,最终选择坚守正直的品格;后者则结合历史做出想象,转而向外,向先王前修寻求支持,坚定“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于是,热烈无羁的浪漫想象与忠直坚定的人格情操完满地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选择的“退修初服”与“陈词重华”两条精神路径,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品格,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层文化心理背景。如前者的核心在于“修身”,而先秦诸子虽在学术观念上百家争鸣,但无论老、庄还是孔、墨、孟、荀,对修身却无不重视,实为先秦士人共同追求的品格。后者的要义在于推尊先王,此又为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的普遍观念。由此可知,这两种思想倾向不仅是屈原的个人选择,同时深含着先秦士人“以道自任、注重自身修养的思想文化底蕴”,铭刻着国家治乱、社会沉浮的历史殷鉴对诗人深重的心理影响。于是,这种体现于文学作品中的修身言志之意,便也带上了时代精神所赋予的心理积淀与文化态势。
(摘编自陶慧《在思想与文学间遨游》)
材料二:
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中国人物与中原记载的几乎相同,这点无疑说明中原文化对《离骚》产生过影响。尧、舜、禹、鳐、桀、纣、齐桓公等人物,帝阳、高辛、飞廉、宓妃、巫咸等传说人物,这些人物在中原文献中都有记载,然而,仅仅以此说明中原文化对屈原、《离骚》产生影响显然说服力不够。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对《离骚》产生影响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具体说来就是指屈原的美政思想,这种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性——针砭时弊。屈原以文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识,但是楚骚只是他表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他的目的在于唤醒爱国意识,能够使楚国国富民强,免遭灭国。屈原“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治家,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他的文学成就所掩。其实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所以楚骚只是屈原借以文学来表达政治主张的载体,和《诗经》类似,《诗经》中《大雅》和《小雅》的部分作品批判和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充满了对荒淫无道的君主的厌恶与痛恨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离骚》同样看到了无道的君主,贪婪的臣子,所以屈原提出了自己的美政思想。在《离骚》中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民本思想,这与《孟子·尽心下》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相一致,都是肯定了“民”的作用,也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举贤任能,而举贤任能思想也是屈原美政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思想,屈原在《离骚》中说:“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
顿绳墨而不颇。”正是对这种思想的阐述。屈原之所以强调贤臣的重要性,这不得不说是与楚国奸佞当道而贤臣被排挤的社会现实有关。《韩非子·用人》强调“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法家思想在战国末期影响深远,而屈原也正是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从而在《离骚》中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其无异。”用法律严明政治,从而推动楚国的发展也成为屈原美政理想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红玉《〈离骚〉的文化学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尧典》中首创“诗言志”的说法,《毛诗序》对此说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B.屈原具有“退修初服”与“陈词重华”两种思想倾向,但这并不是其个人的选择。
C.中原文化对屈原产生了极大影响,从《离骚》中的人物和屈原的美政思想可见。
D.屈原因受到了《孟子·尽心下》中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举贤任能和法治的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离骚》中体现的屈原之“志”,包括其政治追求、品行坚守和守正遭谗见疏的忧愤。
B.《离骚》前后两部分具有个人情怀寄托的曲折变化,这种转变体现了屈原的心路历程。
C.屈原的《离骚》表现了其政治理想,并借此来针砭时弊,这是他被称为文学家的原因。
D.在楚国奸佞当道而贤臣被排挤的社会现实影响下,屈原在《离骚》中强调贤臣的重要性。
3.下列各选项均是《离骚》中的句子,能够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下列屈原思想中,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民本 B.举贤任能 C.修身 D.用法律严明政治
5.下面是《离骚》的节选内容,请分析这些内容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并说明理由。(6分)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苣!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齊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
C.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
D.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
8.小说中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①,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②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逞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③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④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⑤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⑥成不盟。
(选自《国语·吴语》,有改动)
材料二: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成,和解。②申胥,即材料二中的子胥。③虺,小蛇。④曜,显示,炫耀。⑤诸稽郢,勾践重臣。⑥荒,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
夫固知君王A之逞威以好胜也B故婉约C其辞D以从逸王E志F使淫乐G于H诸夏之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虑,指想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虑”,含义与之相同。
B.春秋,春季秋季。《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中“春秋”语义与之不同。
C.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缑王战死,虞常生得”中“生”用法与之相同。
D.当,代价,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中“当”含义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吴王夫差打算跟越国订立和平盟约,但是申胥不同意,他认为越国既不是真心投降吴国,也不是真正惧怕吴国的武力。
B.越吴两国只是讲和,并未正式举行盟誓仪式,因为越国认为前次歃血为盟,嘴唇血迹未干,这足以表明信义,且吴国强大,越国已臣服,所以无须盟誓。
C.吴王夫差没有答应越国提出的臣服于吴国的请求,是因为越国首次提出的条件不符合夫差的要求,后来越国的条件变得优厚,夫差就同意了越国。
D.两则材料所记述的事件大体相同,但站立的角度不同,前者强调吴国失去灭越机会遭反噬的教训,后者强调越国忍辱负重赢得战略缓冲的经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2)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14.两则材料中,伍子胥对于越国将成为吴国后患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 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相和歌辞·乌夜啼
白居易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
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
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
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诗第二句借“醉”字,写出了吴王沉迷于酒色之中的状态,后面又叠加描写了其彻夜欢歌的无所顾忌。
B.李诗“奈乐何”三字写出了诗人对吴王通宵达旦纵情享乐、醉生梦死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
C.白诗五、六句直接描写乌鸦的啼叫声和飞行状态,以及乌鸦忍饥受冻的状况,引起读者对乌鸦的无比同情。
D.白诗最后一句写到画堂中的鹦鹉虽然生活优渥,但缺少自由,对外界的冷暖也不知道其命运还不如乌鸦。
16.两首诗都提到了乌鸦,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项脊轩志》中,作者借“ ”一句,通过动物的表现道出家族崩析、血亲渐远之痛;又借“ ”一句,以物的巨大变化,抒发思念亡妻之悲。
(2)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苏轼践行着这样的读书方法,《石钟山记》中,他质疑李渤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说法,是因为:“ , 。”
(3)吉林市于正月十五举办了“龙腾盛世,福瑞江城”元宵节河灯烟花会,小刚全家出行观看,由车流涌动的景象联想到经典古诗词,不由得吟出“ ”一句。看到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又想到“ ”一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前段时间,电商平台一款“爱因斯坦的脑子”走红。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
心理学家表示,“爱因斯坦的脑子”是一款情绪产品,①这种产品是围绕人的情绪舒缓、调节、管理等为主要功能而开发的。②类似的产品在网络上还有很多。③大学生在毕业季,④“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⑤《消失的她》热映期间,⑥“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⑦让沉溺于痛苦的年轻人向前看。⑧这些虚拟
服务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⑨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的需要,⑩也是人们探索自我的一种途径。连《人民日报》都评论称,这些花样百出的情绪产品,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让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或品牌形象中,_A_。服务人员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服务,还需要成为消费者的情感顾问,通过_B_,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这种超预期的服务,往往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让他们对品牌产生更深厚的感情。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下图是“爱因斯坦的脑子”的淘宝主图,请为商家拟一则合适的广告语,填在甲处,不超过12个字。(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 那也不见得。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作“黄芽菜”,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
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21.文中有三个“是……的”的句式,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2.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处的标点符号,有人说用顿号,也有人说用逗号,你赞成哪个 请说说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