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北宋的政治(第六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说出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通过历史情境小剧场,分析并举例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通过史料归纳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4.通过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黄袍加身“夺”天下
重文轻武“稳”天下
熙宁变法“安”天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目录
1
2
3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积贫积弱。”
——钱穆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一章。
导入
VS
一、黄袍加身“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建立
显德七年春天,北汉勾结契丹进犯后周,朝廷命令太祖率领军队抵御敌人。大军到达陈桥驿,这天下半夜,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宣布要拥护太祖做皇帝。天快亮的时候,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居室外,说:“现在军队没有主人,我们愿意拥立太祖当皇帝。”太祖还没有来得及答话,就有人把黄袍加在太祖身上,大家围着他下拜,高喊万岁。
——节选自《宋史》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赵匡胤
(927-976)
两个典故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建立时间:960年
都城:开封/东京/汴京
结果:局部统一
(一)北宋建立
一、黄袍加身“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时期形势图(111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第29页
问题1:阅读书本第28页,找出北宋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结果。
方针:先南后北
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二)北宋统一
一、黄袍加身“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时期形势图(111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第29页
问题2:阅读教材第28页,找出北宋完成局部统一的方针和意义
一、黄袍加身“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三)集权措施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行政 中央
地方
制其钱谷: 财政 收其精兵:军事 问题4:阅读课本29页、30页,概括为实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组织好语言将答案填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一、黄袍加身“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三)集权措施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行政 中央 ① 设参知政事牵制同平章事
② 设枢密院、三司分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 ① 文臣担任知州
② 三年一换
③ 设通判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财政 ①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军事 ①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 控制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 ③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一、黄袍加身“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三)集权措施
问题5:结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思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
稍夺其权:行政 中央 ① 设参知政事牵制同平章事 ② 设枢密院、三司分军政、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政的分离,加强了皇权。
地方 ① 文臣担任知州 ② 三年一换 ③ 设通判牵制知州 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制其钱谷: 财政 ①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军事 ①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 控制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 ③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二、重文轻武“稳”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重文轻武的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权。
材料一: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
问题6: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北宋初年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压抑武将不等于轻视武备和军队建设。
易错易混点
二、重文轻武“稳”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重文轻武的表现
问题7:结合书本并阅读材料思考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三: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约占91%。
——摘编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四: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时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且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③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二、重文轻武“稳”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重文轻武的影响
材料五: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六:宋代科举图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积极影响:
问题8:阅读材料思考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有哪些?
二、重文轻武“稳”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重文轻武的影响
①文臣掌兵,将不专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官员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③官吏冗余,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消极影响:
问题8:阅读材料思考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有哪些?
增设官僚机构
材料七: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
积弱
“三冗”
“两积”
变法
三、熙宁变法“安”天下·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经过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问题9:阅读书本第31页,找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时间、范围、目的。
王安石
(1021-1086)
宋神宗
(1048-1085)
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导致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财政入不敷出;
(3)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时间:1069年
范围:经济、军事、教育
目的: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三、熙宁变法“安”天下·王安石变法
(二)变法内容
兴修水利万余处,
灌溉土地 30万顷
问题9:阅读书本第31页,找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材料中反映了哪一种措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清丈土地 200万顷,
凭土地好坏收税
州县征收役钱,
雇人服役
每十家为一保,
保丁农闲时练武
A
B
C
D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保甲法
促进农业的发展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增加政府收入
遭到大官僚的强烈反对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
增加军事力量
三、熙宁变法“安”天下·王安石变法
(三)变法结果
材料八: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利益出发,然而变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这次变法在历史上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由于新法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变法一开始就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大臣们的反对。
——吴晗《中国历史常识》
问题10:阅读书本第32页,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结果: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小结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北宋建立
北宋统一
集权措施
原因
表现
影响
经过
内容
结果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先南后北 局部统一
权、钱、兵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权。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069年,王安石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收到一些成效,但最终被废除
重文抑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