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图片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72页
新课导入
核心任务:以海洋为主线,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海之昌: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海之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海之殇:广东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海之光:铸海洋强国,扬科创之帆
【第一篇章】海之昌: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回顾所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远行?
张 骞
鉴 真
玄 奘
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泰国 三宝公寺
中国云南 三宝楼
印尼 三宝庙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三宝为何意?为何各国以此命名?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四岳俊而小 ”“ 齿若编贝 ”“ 声音洪亮 ”,而且“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 ——《明史·郑和传》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70页。
人物扫描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知识拓展:西洋在何方
地图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72页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西洋
根据材料思考,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1: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2:成祖雄才大略,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材料3: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 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中国古代史》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探究目的
思考条件
请同学们思考,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
材料1:明朝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
—《中国历史·七下》
1、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根本原因)。
2、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丰富。
3、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4、人才众多: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要求:分组讨论,善学勤思
材料3: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分工明确…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中国历史·七下》
明
代
罗
盘
材料2:
郑
和
宝
船
图片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71页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郑和下西洋 项目 内容
主要目的
时间/次数
在位皇帝
装载物品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②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1405—1433年/
明成祖·朱棣
①丝绸;②瓷器;③茶叶;④漆器;⑤金银货币;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七次
概括史实
当郑大人“遇上”西方航海家?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 规模 62艘,最大船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 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 110吨左右 5艘,最大船
130吨左右
对比中外航海活动,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
①时间早/长
②次数多
③规模大
④范围广
知识拓展
空前壮举
根据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
材料1:当时“愿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比比皆是。各国或跟随郑和船队回朝,或派使者朝拜。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
材料2: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百度文库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总结影响
材料3: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要求:辩证思考,一分为二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实力逐步下降,于是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
----郑和在劝谏朱棣的后继者朱高炽
【第二篇章】海之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线上图库-明代仇英《倭寇图卷》
看图学史 图片中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句话概括)
戚继光抗倭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72页。
名词解释 何为倭寇?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戚继光
整顿军队
严格训练
操练阵法
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誉为“戚家军”。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人物扫描
浙江沿海:
1561年,戚继光统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东南沿海:
在福建、广东地区,与俞大猷合作,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自1559年至1566年,戚家军历13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69人,敌我伤亡比例30:1。 ——《明朝那些事儿》
抗倭过程
结合图片与教材P73-74,简述戚继光抗倭经过。
图片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73页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人物评价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写于19岁读兵书时)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写于抗击倭寇时)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写于巡视海上驻军时)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写于晚年功成身退时)
——戚继光《止止堂集》
阅读材料,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及如何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
高尚品格: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反抗侵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第三篇章】海之殇:广东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从明朝手中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澳门主权仍属于中国
1573年
1887年
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同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葡萄牙结束对澳门的殖民统治。(446年)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图片选自人民网
图片选自百度图库
音频出处:http://www./play_detail/4319670 from=baidu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明朝中后期
(国力衰落)
暴力冲突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启示:1.国家实力决定对外关系
2.要重视海防,树立海权意识
【第四篇章】海之光:铸海洋强国,扬科创之帆
1949年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71年自行设计研发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
1974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新时代海防建设
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 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2019年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
2022年,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命名“福建舰”
图片及内容选自人民日报
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中国,正在路上......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手绘郑和下西洋航海图。
要求:
1.要素清晰。
2.体现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3.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谢谢大家!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