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08:5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知中的传统节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冬至节、除夕节、七夕节、重阳节、龙头节等等。
除夕简介
第壹部分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意“去”。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年尾三十,也可能是年尾二十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除夕当天,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夜,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
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图片一
图片二
除夕食谱
第叁部分
年年有余
原料:黄鱼、番茄酱、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笋丁
制法:将黄鱼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捞出,锅留底油,下上述调料,勾芡,淋在鱼身上即成。
年年糕
原料:红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制法:将红、白年糕改刀成长方形块状,沾上茹粉下过油,捞出摆放在盘中。锅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时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十锦太平燕
原料:鹌鹑蛋10粒、肉燕、香菇、胫花、冬笋、西芹、肚片、萝卜
制法:将鹌鹑蛋、肉燕调好味倒入碗中,将上述原料切片、飞水后捞出,淋上绍酒、麻油,摆在原料上即成。
除夕习俗
第伍部分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做“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做“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做“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吕氏春秋》中说,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灰尘,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年红
1、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2、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3、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挂灯笼
挂灯笼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大家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教师寄语
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今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学习和探究不是一个总结,它是一个开始,老师希望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能在你们的努力下传承和发扬。
周末和家人动手制作一种你喜爱的关于传统节日佳肴美食,并记录制作方法,拍照晒图。
春节——饺子
端午节——粽子
课外拓展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