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微课程”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赏帖知人 赏景识趣 赏情悟性——读《兰亭集序》
作业练习
一、阅读与鉴赏 【自主翻译】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一词多义 1.临 ①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专心致志 ③听妇前致词 ④何意致不厚 ⑤无从致书以观 3.次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③列坐其次 4.修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③修书一封,以表敬意 5.期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业根,死期至矣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物品的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①怀里抱着。②胸前。③心里存有。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指文化或文人。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②一觞一咏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死生亦大矣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3.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特殊句式 1.死生亦大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4.不能喻之于怀 5.当其欣于所遇 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7.虽无管弦之盛 【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 ) ——( )—— ( ) 2.第一部分(1~2):记叙 第二部分(3~4): 抒发 二、表达与交流 1.某导演想为《兰亭集序》拍一个纪录片,以《流觞曲水图》为其中一个镜头,请你为其配上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合理,文字优美。200字左右。 三、梳理和探究 1.作者笔下的兰亭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有何特征? 4.从第1自然段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 5.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有什么作用? 6.作者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又顺理成章,为什么? 7.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答案】 一、阅读与鉴赏 【自主翻译】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_) 一词多义 1.临 ①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面对,引申为阅读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2.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情趣 ②专心致志 极、尽 ③听妇前致词 表达、表述 ④何意致不厚 招来、招致 ⑤无从致书以观 获得 3.次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按次序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行军途中的驻地 ③列坐其次 旁边 4.修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③修书一封,以表敬意 著、撰写 5.期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期限 ②业根,死期至矣 时日、日期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曲水的旁边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 胸怀抱负 今义:①怀里抱着。②胸前。③心里存有。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指文化或文人。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②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作一 样 4.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 特殊句式 1.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判断句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宾短语后置句 4.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短语后置句 5.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短语后置句 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7.虽无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 【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 乐 ) ——( 痛 )—— ( 悲 ) 2.第一部分(1~2):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生之乐的喜悦,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抒发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二、表达与交流 1.示例:文人雅士相聚总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铸造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然后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却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这—幅“流觞曲水图”,似乎令时光倒流.带我们回到兰享集会上,领略这些文人雅士的翩翩风度和诗意人生。这样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面家、文学家都在此,曲水流筋,借古人之地,抒令人之情。 三、梳理和探究 1.明确:作者笔下的兰亭具有素淡、雅致的特点,写山,言其“崇”“峻”;绘竹,言其“修”;写水,言其“清”和“急”。这些景物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点出兰亭周围的优美环境。 2.明确:这句话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启下,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明确:文章写兰亭景物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绿树成阴、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只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景色淡雅。 4.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第1自然段里用词,无论是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程度,真可谓“惜墨如金”。 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作者之笔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可以说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而这景物正体现作者淡漠宁静,热爱自然山水的性格。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是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5.明确:作者是想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有生之乐。为下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埋下伏笔。 6.明确:作者由眼前相聚的欢乐,推想到天下友朋相聚的情境: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团聚的终要离散,幸福也会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自然规律不可逆转,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由乐而痛的情感变化应是十分正常的。 7.明确: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同样,长寿与短命也不可相提并论。此句是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8.明确:文章对兰亭集会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暗含了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留恋。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生命虽短,但要活得积极有意义。他自己的一生也正验证了这一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书法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