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质疑穷理,躬身笃行——《石钟山记》
作业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激荡,掀动) B.汝识之乎(知道) C.余固笑而不信也(本来)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几乎)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桴止响腾 B.被发行吟泽畔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6.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究 扣而聆之 扣:扣住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访:探寻 C.余韵徐歇 韵:韵味 余方心动欲还 动:动摇 D.虽知而不能言 言:说出来 而笑李渤之陋也 陋:粗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B.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言之不详 D.火尚足以明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④/②⑤/③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⑥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C.自以为得其实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1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3.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14.下列句中都有名词作状语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③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大石侧立千尺 ⑤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⑥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⑧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⑧ D.⑤⑥⑦⑧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响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 汝识之乎 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16.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临:对着) 1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于是余有叹焉 C.至莫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而此独以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9.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2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____________ (2)微风鼓浪____________ (3)水石相搏____________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____________ (5)南声函胡____________ (6)北音清越____________ (7)桴止响腾____________ (8)余韵徐歇____________ (9)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________ (10)森然欲搏人____________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________ (12)有大石当中流____________ (13)而臆断其有无____________ (1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____ (15)而笑李渤之陋也____________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自以为得其实____________ (2)将入港口____________ (3)空中而多窍____________ (4)有大石当中流____________ (5)余方心动欲还____________ 24.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 (1)而此独以钟名____________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____________ (4)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____ (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____________ 2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________ (2)磔磔云霄间____________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____ (4)大声发于水上____________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___________ (6)古之人不余欺也____________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反诘句表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殆与余同 殆:大概 2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C.有穴窈然 D.杂然相许 29.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3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意思是“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殆”,大概。 故选D。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
B.连词,表转折。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表并列。
故选D。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不是特殊句式; B.是宾语前置句,“余”作“欺”的宾语,前置了,“余欺”即“欺余”; C.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D.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今以钟磬置水中”即“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故选B。 4.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B.“被”,同“披”,披散。 C.“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D.“孰”,同“熟”,仔细。 故选A。 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悟:同“晤”,面对面。 B.趣:同“取”,拿、索取。 C.函胡:同“含糊”,模糊。 故选D。 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考”,敲击;“扣”,敲打。 C.“韵”,声音;“动”,惊恐。 D.“言”,用文字表述、记载;“陋”,浅陋。 故选B。 7.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的“焉”都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B.第一句中的“然”,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句中的“然”,代词,这样。 C.第一句中的“而”,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D.第一句中的“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来;第二句中的“以”,介词,用。 故选A。 8.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者)之石”;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判断句,“此……也”的判断形式;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荆州附操(者)之民”;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之)”; ⑥判断句,“者……也”的判断形式。 故①④/②⑤/③⑥的分类正确。 故选A。 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中的“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指“天空中”。 C.“所以”,古义,“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D.“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一般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故选A。 10.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所以: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 C.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今义,实际上,事实上。 D.以为:认为,古今同义。 故选D。 1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为:认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 B.浅深:深浅。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 C.臆断:主观地判断、推断。与现代汉语词相同。 D.赴:古义,奔向、前往,为某事奔走或投身某种事业;今义,到(某处)去。 故选D。 1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通假字的能力。 A.“莫”通“暮”,指夜晚。 B.无通假。 C.“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D.“厌”通“餍”,满足。 故选B。 1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动词,得到; B.助动词,能够; C.名词,收获。 D.融洽。 故选C。 1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中“舟”,名词作状语,乘船。 ②中“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看;“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听。 ④中“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⑦中“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⑧中“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⑤⑥三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①②④⑧都有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⑦句中有名词作动词现象。 故选C。 15.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动词,到……去。 故选B。 16.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⑤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②③④中的“之”为代词。 故选A。 17.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到、前往。 故选B。 1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乱石”。 B.代词,代“洞穴和裂缝”/语气助词,无实义。 C.通“暮”,夜晚/否定副词,没有。 D.加点词语都是介词,“用”。 故选D。 19.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特点的能力。 A.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省略句,“有大石当(于)中流”; C.都是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以锦囊盛”; D.判断句,“也”字表判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故选C。 20.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此题, D项,“文起八代之衰”是苏东坡对韩愈的赞誉。 故选D。 2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因而失败”错误,周景王造无射钟,虽然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但是最终成功。 故选C。 22.临:靠近。 鼓:激荡,掀动。 搏:撞击。 始:才。 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腾:传播。 歇:消失。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森然:阴森的样子。 适:到……去。 当:处在。 臆断:主观猜测。 考击:敲打。 陋:见识短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1)句子意思是,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临”,靠近。 (2)句子意思是,微风振动波浪。“鼓”,激荡,掀动。 (3)句子意思是,水和石头互相拍打。“搏”,撞击。 (4)句子意思是,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始”,才。 (5)句子意思是,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6)句子意思是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清越”,清脆悠扬。 (7)句子意思是,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响。“腾”,传播。 (8)句子意思是,余音慢慢地消失。“歇”,消失。 (9)句子意思是,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0)句子意思是,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森然”,阴森的样子。 (11)句子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到……去。 (12)句子意思是,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当”,处在。 (13)句子意思是,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臆断”,主观猜测。 (14)句子意思是,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击”,敲打。 (15)句子意思是,嘲笑李渤的浅陋。“陋”,见识短浅。 23.那事情的真相 支流入口处 中间是空的 江河水流中央 内心惊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作答中注意区分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并回答其古义。 (1)“其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此处古义应为:那事情的真相。 (2)“港口”,今义:位于海、江等沿岸,具有水陆联运设备以及条件以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此处古义应为:支流入口处。 (3)“空中”,今义:天空中。此处古义应为:中间是空的。 (4)“中流”,今义:水流的中央;中游。此处古义应为:江河水流中央。 (5)“心动”,今义:心念动摇。此处古义应为:内心惊恐。 24.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舟:名词作状语,乘着船。 侧:名词作状语,在侧面。 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1)句中介词结构“以钟”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名”名词作动词,译为“命名”。 (2)(3)(4)(5)句中名词“舟”“侧”“目”“耳”“夜”依次放在“行”“立”“见”“闻”“泊”等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方式、方位、时间等,译为“乘着船”、“在侧面”、“用眼睛”“用耳朵”、“在夜里”。 (6)语境中大风浪使(石钟山)发出声音,“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25.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1)句式结构为“中心词+之+修饰语+者”,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是定语后置句。 (2)省略介词“于”,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于)云霄间磔磔”,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3)介词结构“于山谷中”作谓语“咳且笑”的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是状语后置句。 (4)介词结构“于水上”作谓语动词“发”的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大声于水上发”,是状语后置句。 (5)“……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 (6)否定句中代词“余”作动词“欺”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是宾语前置句。 26.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古之人不余欺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铿、臆、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7.C 28.A 29.D 30.(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不屑与之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竟然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4)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解析】 2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汝识之乎”的意思是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记住。故选C。 2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这道题考的是文言虚词“然”的用法,“然”可以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可以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也可以作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本题,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转折连词,但是。B拟声词词尾,……的样子。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选A。 2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错在“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对本文正确理解是:“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故选D。 30.试题分析:题干是“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是”:代词,“这样”;“何哉”:“为什么呢”;“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第二句关键点:“而”:并列连词,“和”;“寄托”:“藏身”;“用”:“因为”。第三句关键点:“之”:代词,“这类”;“不齿”:“不屑一提”;“乃”:连词,“竟然”;“其”:相当于“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第四句关键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用”;“子”:“您”。 【点睛】 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