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学习目标
1. 能够梳理中国天文学史上关于地球结构的主要学说及其基本观点。 2. 能够赏析自然科学论著的语言特点。 3. 能够理解并体会古人在进行天文学研究时所秉持的原则。
课前学习任务
1.梳理文本内容, 完成字词整理。 波澜(lán) 安谧(mì) 弥补(mí) 帷幕(wéi) 光曜(yào) 眼瞀(mào) 批驳(bó) 须臾(yú) 责难(nàn) 2. 疏通文言文释义, 理解各家学说观点。 (1) 【原文】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 高远无极, 眼瞀精绝, 故苍苍然也 。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 ,俯察千仞之深 谷而窈黑, 夫青非真色, 而黑非有体也 。 日月众星, 自然浮生虚空之中 ,其行其 止皆须气焉 。是以七曜或逝或住, 或顺或逆,伏见无常 ,进退不同, 由乎无所根 系, 故各异也 。故辰极常居其所, 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 。” 【译文】宣扬宣夜之说的书都失传了 ,只汉秘书郎郗萌记载先师相传说:“天 完全没有质地 ,抬头看它, 又高又阔没有极限, 眼花目眩 ,精绝神息 ,所以是苍 茫一 片的样子 。譬如侧望远处的黄土山都呈现出青色 ,俯视千丈深谷而都显得黝 黑 。那青 ,并不是本来的颜色; 黑 ,也不是因为有东西 。 日月群星, 自然地飘浮
在虚空之中, 它们的移动停止都依靠大气 。所以 ,七星时隐时现, 时顺行, 时逆 行, 隐伏和显现没有规律 ,前进和倒退也不相同 ,是由于它们没有根基牵系 ,所 以各个都不相同 。所以北极星总是在那固定的位置上, 而北斗星不和其它的星一 起西沉 。” (2) 【原文】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 其地最高, 而滂沲四隤 ,三光隐映, 以为昼夜 。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 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 日去地恒八万里 。 日丽天而平转 ,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 。每衡周径里 数 ,各依算术, 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极游, 以为远近之数, 皆得于表股者也。 【译文】天就像伞盖和斗笠 ,地就像一个扣着的大盘子 ,天和地都是中间高 而四周低 。北天极的下面是天地的中央 ,这里的地势最高, 而四周则倾斜向下, 日月星三光交替隐没出现, 以此形成白昼黑夜 。天的中央比外衡在冬至所在处高 六万里 。北极低处比外衡在冬至日所在处高六万里 。北极低处比外衡低处也是高 六万里、外衡比北极低处高二万里 。天与地的隆高处相互对应, 太阳距离地面永 远是八万里 。太阳附着在天上而平行运转 ,把冬夏之间太阳运行的轨道分为七衡 六间 。每一衡圆周的长度里数 ,都依照运算的法则, 用勾股定理和重差等运算法 推断晷影变得最长和最短的情况,以此做为远近的数据。这些都得于表股的推算。 (3) 【原文】 旧说 ,天转从地下过 。今掘地一 丈辄有水 ,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甚 不然也。 【译文】 书说天体运动从地下经边 。现在挖掘地下一 丈深就有水 ,天怎么能 从水中运行呢? 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4) 【原文】 又日之入西方 ,视之稍稍去 ,初尚有半 ,如横破镜之状 ,须臾沦没 矣 。若如王生之言, 日转北去者 ,其北都没之顷, 宜先如竖破镜之状, 不应如横 破镜也。 【译文】再者, 太阳落入西方的时候 ,看上去是一 点一 点降落的, 开始还有
一半,好像一个横放着的破圆镜的形状,一会儿就全落下去 了。如果像王生说的 那样, 太阳向北转去有一半的话 ,其向北将要全没的时刻 ,应该先呈现竖立着的 破镜的形状, 不应该像横放着的破镜。 (5) 【原文】盖及宣夜 ,三说并驱; 平、 昕、安、 穹, 四天腾沸。 【译文】盖天、 宣夜、 浑天 ,三家学说并驾齐驱; 平昕安穹四家学说 ,也传 播开来。 (6) 【原文】有能说盖天者 ,欲令作一盖天仪, 不知可否 。或云似伞样 。如此, 则四旁须有漏风处, 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 【译文】有支持盖天论者 ,却没有一个科学的仪器让大家信服 ,他们的理论 天似伞盖在地面上方 ,那么伞的四周就会有空缺 ,这个说法没有浑天说来得有依 据。 (7) 【原文】 自古论天者多矣, 而群氏纠纷 ,至相非毁 。窃览同异 ,稽之典经 , 仰观辰极,傍瞩四维 ,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 则浑天之理 ,信而有征。 【译文】 自古以来讨论天地结构的人很多, 以至于群起纷争, 互相毁誉 。从 我个人来看这些学说的异同 ,考据经典 ,仰观宇宙, 旁观四方 ,观察日月星辰的 升降显隐, 用仪器来校对数据, 用日晷和漏壶来核查自己的判断, 则浑天说的观 点 ,是可信并且有证据的。 3.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背景知识。 (1) 作者介绍: 关增建,男, 1956 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 。1990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 。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 1992 年初 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5 年破格晋升教授, 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 。2000 年调 入上海交通大学,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 导师, 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党总支书记。
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 出版著作 6 部, 发表论文百余篇, 获河南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 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 河南 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 、二等奖各一次, 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次, 其他奖项多种 。 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曾两度介绍其计量史方面的 工作, 给予高度评价。 贡献: 和丘光明被誉为“ 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 ·计量史话》。 (2) 写作背景: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 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这 当然并非好事, 只是人类为获得现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价罢了 。有识之士很早 就在为此担忧。在 20 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 ” 的提法来兼顾两者, 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 萨顿正在大声疾呼, 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 。他认为, “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 代的主要文化需要 ”。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科学史十五讲》就是在这 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4. 阅读推荐资源的任一篇章, 感受语言特点。
课上学习任务
情境创设: 我校天文学社正式开启秋季招新, 社团准备以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为 话题, 组织面试选拔社员。 【学习任务一】 【面试第一轮: 下定义, 辨析“ 旷世之争 ”】 1.要求: 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下定义, 并介绍相关学说的观点 2. 既然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的出现早于浑天说、盖天说,并且这两个学说也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那为什么天圆地方说 、宣夜说不足以形成一场旷世之争?请同学 们们结合文本 2-5 段, 找出文中相应依据, 填写表格。
【学习任务二】 【面试第二轮】品语言, 探究“ 旷世之争 ” 1. 请面试同学对比以下两段文字, 赏析原文的用词特点 原文: 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孔子师徒的说法, 固然可以弥补“ 天圆地方 ”说在形式上的缺陷, 但这种修补却 也使该说丧失了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而存在的资格, 因为它所谈论的已经不再 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 改编后: 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孔子师徒的说法, 可以弥补“ 天圆地方 ”说在形式上的缺陷, 这种修补也使该说 丧失了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而存在的资格, 它所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 形状了。 2.请面试同学朗读以下语段, 并鉴赏语言特点 但是,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 宣夜说的重要性就相形见绌了。从对科学发展的 作用来说, 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 它没有与数学结合, 不能用以编制 历法, 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 一 句话, 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 这决定 了它在天文学界必然要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 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 的, 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 互不相关, 无规律可循。这种主张, 杜绝 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所以, 它不利于科学发展, 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 说。正因为如此, 到了东汉末年, 已经没有人再关注它了。
【学习任务三】 【面试第三轮】演学者,提炼科学原则 扮演在旷世之争中出现的相关学者, 阐述主张 1.根据文本内容(第 10-13 段), 从扬雄 、王充 、葛洪 、朱熹这四位人物中选择 一位来进行扮演,从“你 ”的角度介绍己方主张, 并说明“你 ”提出主张的依据。 2. 根据文本内容(第 10-13 段), 说明“你 ”提出依据的角度。
3.提炼科学争论与探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