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红楼梦》 诗歌赏析 教案(表格式)(14份打包)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红楼梦》 诗歌赏析 教案(表格式)(14份打包)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09:31:09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十一课时) ——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野客”“香欲染”“精华”“博得”等词语。 2.把握小说中香菱三首咏月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3.体会香菱勤奋刻苦,不甘于沉沦在不幸命运之中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小说中香菱三首咏月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2. 体会香菱勤奋刻苦,不甘于沉沦在不幸命运之中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香菱勤奋刻苦,不甘于沉沦在不幸命运之中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这三首诗出自《红楼梦》“香菱学诗”这一情节。香菱是薛蟠的侍妾,因为薛蟠挨了柳湘莲的打,要振作起来,外出“游艺”,香菱得以陪伴宝钗住进大观园。香菱进入大观园第一个念头就是学作诗,被宝钗委婉拒绝之后,她便去求教黛玉。黛玉让她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再读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再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接着香菱在读诗、品诗之后,就开始了自己作诗的尝试,于是就有了今天赏读的“咏月诗三首”。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注释: 1.中天——天中央。2.皎皎——洁白明净。 3.助兴常思玩——常想着赏月来助诗兴。玩,赏。 4.野客——山野之人,多指贫居不仕或对现实不满者,所以说“添愁”。 5.翡翠、珍珠——为求措词华丽给楼和帘加上的饰词。玉镜、冰盘——喻月。 6.银烛——银白色的蜡烛。7.晴彩——晴空中月亮的光彩。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注释: 1.香欲染——形容香气之浓。诗词中多写月夜梅花,所以用梅烘染月。 2.柳带——柳枝。 3.残粉涂金砌——阶台边沿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白粉。古代以“金粉楼台”称华丽建筑。 粉,指金粉,即铅粉。残,言其淡薄。金砌之“金”即因涂饰金粉而言。 4.恍若——依稀彷佛,好象。 5.余容——指将要西沉的月亮。拟人说法。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释: 1.精华——月亮的光华。这句说云雾遮不住月亮。 2.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质,月称桂魄。 3.“一片”二句——诗的修辞句法。说秋闺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鸡唱、残月西斜。所谓“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 ”砧,捣衣石。 4.“绿蓑”二句——上句即“野客添愁”意,下句说少妇望月感怀。绿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编,故言“绿”,今多用棕,指代“野客”。笛声,月夜闻之尤悲,小说中曾写到。红袖,指代女子。 5.“博得”二句——意思是对月伤怀的人们应引得月里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叹命运之神为何不使人们能永远团圆呢 月亮本身也要亏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怜人们之不幸,是诗意所在。今程高本“ 借问”作“自问”,则以嫦娥为主宰,意有不同。又“团圆”程高 本作“团圞”,就月而说,义同,但与人事相关,应用“团圆”。不以词害义,今仍从脂本,以存原貌。 任务二: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三首诗围绕月亮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色? 参考: 第一首诗,写了月亮挂在天的中央,月光洁白明净,诗人想借赏月来助自己的诗兴,山野之人——那些对现实不满或生活贫困的人,则内心忧愁、不忍心多看。月亮挂在华丽的楼阁和珍珠卷帘的旁边,美好的夜晚哪里用银色的蜡烛来照,只见晴空中月亮的光彩映在了有彩饰的栏杆上。 第二首写了月光把窗户映得寒凉,晴朗的夜空托着一轮玉盘。月光中疏淡的梅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银色月光里丝丝的柳枝又好像带露初干。月光照在台阶上,好像是淡淡的白粉涂上金色的台阶,仿佛如薄薄的轻霜洒在栏杆上。一梦醒来,西楼里已是一片静寂,只有中天里的残月还可隔帘子远远观看。 第三首写的是,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的倩影多么美丽、可内心又是多么清寒。月光照耀千里,捣衣声响成一片,月亮西坠只剩下半轮,雄鸡报晓已经唱过五遍了,还有多少人没有睡?秋江里漂泊的旅人听到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懒懒地倚在栏杆上。这些人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让月亮和人们永远团圆? 任务三: 这三首诗众人的评价分别是:第一首“措词不雅”,第二首——“句句倒像是月色”,第三首“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结合这三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 总结鉴赏: 香菱第一首诗写得幼稚,用语不含蓄,有堆砌词藻之感,又打不开思路,只好凑泊成句。头尾两联二十八个字,只说得个“月亮很亮”,内容空洞。 第二首诗已写得不那么笨拙,能以花香、夜露来烘托,胆子也放开了,但过多地喜欢拉别的东西来比附。香菱想脱开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缚,结果“句句倒像是月色”。可见,对“放开胆子去做”的话的理解还很表面。咏物诗倘不能“寄情寓兴”就没有什么意思。 香菱在学习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已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已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已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喟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 3.诗中窥人 任务四:在香菱不断进步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奋刻苦,不甘于沉沦在不幸命运之中 思考: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 明确: 宝钗虽然博学多才,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她在香菱请她教自己作诗时,说她得陇望蜀,算是委婉拒绝。同时宝钗生性沉稳,她接着就嘱咐香菱去各处瞧瞧、问候一声,让贾府上下知道香菱暂时住进大观园,以免日后生出闲话。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 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显示出她性格中同情弱者的一面。 要进行诗歌交流一定得双方性情相投,香菱见了黛玉说:“姑娘你教我学诗吧。”黛玉说:“好,你既然要学诗那就拜我为师,我虽然不通,但是教你还是教得起的。”这里,黛玉没有问香菱:怎么不找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学?她只想着,诗是好的,香菱是好的,香菱想学诗是好中又好的一件事,她觉得既然自己能教,那就去教,别的什么世俗的非议都不在她心里,这就是诗人的气质。这种诗人的气质中香菱那里表现出来的就是香菱苦心学诗、心无旁骛,正是两人的性情相投成就了小说里这个美妙的故事。 4.拓展阅读 任务五:比较阅读并思考,结合香菱、朱淑真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的情感。 菩萨蛮 (南宋)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 咏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明确: 香菱才情横溢,却是薄命女子,终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此时丈夫薛蟠远在江南。“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薛蟠虽然与她并无和谐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所以,诗中“月亮”蕴含着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 注释中提到朱淑真是“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词中“月亮”蕴含着朱淑真空虚寂寞的情怀及自我的安慰。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四课时) ——咏菊诗4-6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荏苒”“俦”“淹留”“素怨”等词语。 2.把握小说中咏菊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3. 体会诗中所赋之事与史湘云、林黛玉性格特点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咏菊赋事的内容。 2. 把握小说中咏菊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赋之事与史湘云、林黛玉性格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要求咏物兼赋事,限定七律,不限韵脚,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 “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 (探春)。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诗。 对菊 枕霞旧友(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1.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 3.知音——知己朋友。典出钟子期听伯牙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列子·汤问》。 4.荏苒—— 时光渐渐过去。 供菊 枕霞旧友(湘云)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拋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 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 2.喜堪俦——高兴菊花能作伴。 3.“几案”句——即 “婷婷点缀几案幽”。婷婷,指菊枝样子好看。幽,说因菊而环境显得幽雅。 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三径露,指菊,修辞说法(与下句“一枝秋”相对),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 “香分三径露”,是说菊之香气从三径分得,与下句“一枝”一样,正写出“供” 字。 5.霜清——修辞说法,指菊花清雅。纸帐来新梦——房内新供菊枝,使睡梦也增香。 6.“圃冷”句——圃冷,菊圃冷落。斜阳,衰飒之景。旧游,旧时的同游者、老朋友。 7.“傲世”二句——说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春风桃李,喻世俗荣华。淹留,久留忘返。 咏菊 潇湘妃子(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通“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霜,指代菊。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评章——鉴赏,议论。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任务二:菊花诗的写作要求是咏物兼具赋事,请同学结合诗歌题目和正文来说说,这三首诗围绕菊花写了哪些事情? 参考: 第一首诗,写了菊花从其他园圃移来,对诗人来说贵比黄金,有着深浅不同的颜色的美;诗人喜爱得忘带帽子、靠着光秃的篱笆,坐在菊花边,抱着膝盖吟诗;想来想去没有比菊花更清高傲世的,看来看去没有比诗人更理解这种情怀和脾气的,所以只有诗人才是菊花的知音啊!不要辜负这慢慢流逝的秋日时光,要珍惜彼此相对的每一分一秒。 第二首写了诗人把菊花摘下来插在花瓶里摆进房间里,这样无论弹琴还是饮酒,都能和菊花作伴,菊花供在案头使整个房间显得幽静雅致;诗人隔着座位都能闻到幽香,于是抛开书卷,凝视菊花;菊花的清雅,给睡在纸帐中的诗人带来了新奇的梦境,恍若回到过去夕阳西下时在园圃中和菊对视的时刻;诗人欣赏菊花的清高傲世,是因为有着一样的脾气,所以面对春风桃李般的世俗荣华也不会留恋。 第三首写的是,诗人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像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低吟;诗人用蕴藏灵秀的笔,写赞美菊花的诗,还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吟诵;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孤傲的情怀,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传颂,直到今天。 任务三:试结合这三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 (1)菊花诗的评比:……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 (2)这三首诗众人的评价分别是: 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向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 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 湘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计。”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总结鉴赏: 咏白海棠时,湘云压倒群芳,可见湘云的诗才非同一般。菊花诗,湘云虽未拔得头筹,但是两首诗写得都很不错,为此两首诗都题名上榜。黛玉评价湘云《供菊》的“圃冷斜阳忆旧游”是所有诗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所谓“背面傅粉”( 又称背面铺粉,本是绘画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处理方法,就是在作画的绢面上涂一层铅粉,然后再作画,从而把画面衬托得更加清晰、鲜明。这种绘画手法被借用于文学创作,成为一种写作技巧,通常指作者要表现的是甲,却不写甲,而借助于对乙的描写,通过乙突出甲),在这里就是用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可谓构思新奇。 李纨认为林黛玉《咏菊》的“口齿噙香”超过了湘云,应该是黛玉在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借代手法,既是以香代菊,又以香比喻丽词佳句,写法很是巧妙。纵观整首《咏菊》,拔得头筹的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紧紧围绕“咏物兼赋事” 的命题要求,艺术地处理为“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咏花的同时更在诉说自己无人理解的孤高。“秋心”即感秋而生的情怀,可以感染每一位她的读者。 3.诗中窥人 任务四:说说你从人物所写的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史湘云和林黛玉形象? 明确: 史湘云在她的两首菊花诗里,都赋予菊花“傲世”的特点,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与菊花的关系——“看来惟有我知音”“傲世也因同气味”,那也就让读者自然地理解了诗中所赋之事——整日不拘礼法地与菊花相对、抛却书本也要欣赏供在瓶中的菊花。自从陶渊明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由此可见史湘云既有才思敏捷的女孩性情,又有傲视才高、洒脱风流的名仕风度。 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小说情节中,既有同床共眠的安稳和睦,也有玩笑时的打打闹闹,但是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出众的才学,让她们既敏感又坦荡,既自尊又自卑,因此对于菊花,她们有共同的认识,对于菊花诗,她们表现出互相赏识,正是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的复杂性格的外露。 4.拓展阅读 任务五:阅读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试结合人物生平分析 “菊花”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1.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五岁便可对诗,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2. 不第: 科举落第。 3. 九月八: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4. 杀: 草木枯萎。《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5. 黄金甲: 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6. 飒飒: 形容风声。 7. 青帝: 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8. 报: 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明确: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的记载,《不第后赋菊》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诗歌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题菊花》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红梅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七律句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缟仙扶醉”“绛河”“槎枒”等语词。 2.把握不同用韵要求下所作七律中红梅的形象特点,透过邢岫烟、李纹、薛宝琴、贾宝玉四人性格品味红梅独特精神内涵。 3.感悟诗歌咏红梅花的深层含义,结合当时社会现状理解“风花雪月”下的封建社会悲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
2.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 把握四人笔下的红梅形象特点 感受邢岫烟、李纹、薛宝琴、贾宝玉不同的性格特征,理解封建社会悲剧。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1987年版《红楼梦》第19集众人齐聚芦雪庵联句作诗片段)琉璃世界白雪霜凋,宝玉因联句独少,被罚前往栊翠庵取来红梅。众人乐却未消,“凭诗祝舜尧”的场面以朵朵红梅花开延续。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来到芦雪庵,共赏四首律诗。(学生根据视频画面展开想象,走进书中的情景。) 活动一:诵读四首诗歌,理解字词,疏通句意。 活动二:对比邢岫烟、李纹、薛宝琴的限韵之作《咏红梅花》,三首律诗分别从哪些角度具体描写红梅?所写红梅有何特点?请同学们思考后填写下方表格。(教师可作示范) 题目作者描写角度特点具体分析 《咏红梅花》 邢岫烟 颜色 色红 不同寻常用“霞”喻花红, 以“绿萼”衬花红,以“宝炬”述花红,以“醉”颜点花红,以“残虹”喻花红。
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总评:《红楼梦》中邢岫烟的《咏红梅花》得“红”字,全诗紧扣“红”而作,从红梅颜色的角度进行描写,用多种物的色彩进行比照,或如霞的灿烂绮丽,或如红烛的鲜艳似火,或如残红的嫣红眩目,突出红梅花色“红”的非同寻常; 李纹的《咏红梅花》得“梅”字,以红梅的品性贯穿全诗,红梅有“真骨”,不为世俗“旧胎”,与桃李争春不同的是,红梅俏不争春,傲雪凌枝; 薛宝琴的《咏红梅花》得“花”字,全诗写红梅花的梅色奢享“春妆”,梅味犹如“仙香”,梅种源出“瑶台”。虚实结合,以“红梅”喻世间儿女, 虽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如红梅一样美丽、清香。 活动三: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所作七律《咏红梅花》为何不同?每首诗中的哪一句集中展现了作者的性格特征?(提示:可结合诗作者身份地位谈一谈) 教师总评:第一,受“韵”所限,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依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 第二,受诗作者地位身份影响,心境性格都有所区别。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侄女,家道贫寒,一家人投靠邢夫人,几经辗转与贾迎春同住。其有温厚老实,不曾谄媚依附他人。后多受刁钻仆人欺负,因身份地位较低而甘愿藏锋显拙,不肆意展现才华,默默忍受苦楚。其所作《咏红梅花》“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一句可看出作者以红梅自喻,红梅的无忧冰雪,颜色浓淡由人凭说展现了邢岫烟任世人评说坚持自我,不改本色的坦然。 李纹是李纨寡婶的女儿,李家立世明理,不追求名利,家风纯正重道德教化。其所作《咏红梅花》“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一句道尽辛酸,“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则展现了李纹对轻狂之人的蔑视,其品性高洁,洁身自好的铮铮傲骨。 薛宝琴是四大家族薛家之女,薛宝钗的堂妹,王夫人的干女儿。其所作《咏红梅花》“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一句既展现了“红梅儿女”的高贵,又展现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活动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此时画面中的芦雪庵与栊翠庵有何不同?(播放1987年版《红楼梦》第19集贾宝玉前往栊翠庵向妙玉乞红梅片段) 教师总评:芦雪庵的众人齐聚热闹非凡与栊翠庵妙玉的孤单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活动五:《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自称“我原不会联句,只好担待我罢”,待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依次用限韵作诗后,轮到贾宝玉,他道:“姐姐妹妹们,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 其作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是否证明贾宝玉才疏学浅?其诗作《访妙玉乞红梅》在情节安排上又是否多余? 教师总评:从《红楼梦》第五十回原文可知,贾宝玉在史湘云“一鼓绝”后立成诗作《访妙玉乞红梅》,足见其才思敏捷。《访妙玉乞红梅》在不限韵的“速成”恰恰是贾宝玉性格不喜形式束缚,自由洒脱,随心而就的体现,并非贾宝玉才疏学浅。与前三首《咏红梅花》不同,贾宝玉的《访妙玉乞红梅》以自己去妙玉处讨要红梅的实事而作,质朴真诚。贾宝玉心中不求观音瓶中的甘露,只求槛外红梅,愿此去一遭能抚平妙玉的孤单寂寞,带她回归世俗,消解脱离世俗的忧苦。 然而这种想法在那个封建时代,终究成为了泡影。 《访妙玉乞红梅》诗作不多余,此诗应情应景,既道尽了红梅的来源,又照应了以“红梅”为题作诗的娱乐活动,收束该章回咏红梅的主题。与此同时,为《红楼梦》贾宝玉的结局埋下伏笔,暗示其未来遁入空门并非为了修仙成佛,而是对现实的逃避。在艺术效果上使得全书情节结构严密精细。 活动六:如果此时的你身在芦雪庵,该评四人谁的诗为全场最佳呢?(红梅朵朵,各有千秋。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点评:在薛宝琴的诗赋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如红楼众美一样,有对自由、平等和爱情的向住和追求,更最要的是,较之她人诗作,她所表现出对生命平等、生命至高无上的思想认识,当属曹雪芹的得意之笔。 最后总结:通过这四首诗的欣赏解析,同学们对于这四人的性格特点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呢?(总结课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中丰富鲜活的人物性格。)咏红梅不仅歌咏的是“红梅”这一物,更歌咏了在大观园里如红梅一样经霜傲雪,在严寒中灿烂绽放,冰清玉洁的花季儿女。花开终有败,芦雪庵诗作竞技娱乐的假繁华下是红楼儿女在封建的牢笼禁中“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命运的真冷清,终究“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在谭炎健先生洞箫版的《秋窗风雨夕》音乐中结束课堂) 课外拓展:中国历来有很多咏红梅的诗歌,下面老师选取两首,请比较分析和《红楼梦》中咏红梅诗歌艺术手法的异同。 独步小园四首(其一) 宋.曾几 江梅落尽红梅在,百叶缃梅賸欲开。 园里无人园外静,暗香引得数蜂来。 《红梅三首》 (其一) 宋.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三课时) ——咏菊诗1-3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寥寥”“淹留”“不期”“酹”等词语。 2.把握小说中咏菊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3. 体会诗中所赋之事与薛宝钗、贾宝玉性格特点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咏菊赋事的内容。 2. 把握小说中咏菊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赋之事与薛宝钗、贾宝玉性格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要求咏物兼赋事,限定七律,不限韵脚,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 “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 (探春)。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诗。 忆菊 蘅芜君(宝钗)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 1.蓼——水蓼,花小色红,聚集成穗状。苇—— 芦苇,花白。蓼红苇白时菊尚末开。诗中以菊拟所“忆” 之人,怅望所忆之人不至,所以说“抱闷思”、“断肠”。 2.旧圃——去年的花圃。秋无迹,即花无迹。 3.梦有知——唯有梦中能见,亦为写“忆”。 4.“念念”句——意谓秋雁南飞,勾起自己无限想念之情。因传说雁能带书传讯。 5.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迟——不尽。 6.为黄花病——黄花,菊花。是说因苦苦忆念而病。 7.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所以说是相会之期。 访菊 怡红公子(宝玉)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注释: 1.淹留——滞留住。这句说,不必为了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 2.何处秋——即何处花。“谁家”、“何处”都为了写“访”。 3.蜡屐——木底鞋。古人制屐上蜡。语用《世说新语》阮禹“自吹火蜡屐”事,表示旷怡闲适。又古代有闲阶级多着木屐游山玩水。得得,特地,唐时方言。 4.冷吟——在寒秋季节吟咏。 5.解——懂得,能够。 6.“休负”句——不要辜负我今天的乘兴游访。挂杖头,语用《世说新语》阮修“以百钱挂杖头,至店,便独醉酣畅”事。这里取其兴致很高的意思。 种菊 怡红公子(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注释: 1.移来——指把菊苗移来。 2.不期——未曾料想到。 3.秋色——指菊。 4.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这里只是对着菊花举杯饮酒的意思,与吟诗一样,都表示兴致高。寒香,指菊。下一首“清冷香”意同。《花史》:“菊为冷香。” 5.泉溉泥封——用水浇灌,用土封培,是种菊的技术。 6.好知——须知。井径——田间小路,种菊之处,泛指偏僻小径。这句意思是说让菊花跟它所在的小路一起都与尘世的喧闹隔绝。 任务二:菊花诗的写作要求是咏物兼具赋事,请同学结合诗歌题目和正文来说说,这三首诗围绕菊花写了哪些事情? 参考: 第一首诗,诗人在西风渐起时,眼看着蓼花红了苇花白了,不由得对菊花产生满怀的思念和淡淡的惆怅;看到园子里花木凋零,空荡荡的,这种思绪又变得更加深沉,因而看着天上清冷的月亮久久不能入眠;想起白天里看到一群群的大雁飞往遥远的南方,晚上听着一声声捣衣声,倍感空虚寂寥;没有人会怜悯诗人为菊花相思,安慰诗人说在重阳节一定能看到菊花。 第二首写了诗人在一个霜后朗晴的天气里出门闲游(寻找菊花),家中的酒杯和药罐都不能阻止出游;诗人在霜前月下、槛外篱边时时处处寻访菊花;这种穿着木底鞋出游的心情旷怡闲适,在冷风中闲吟的兴致绵长不绝;如果菊花你理解我此刻的兴致,怜悯我寻觅你的辛苦,就不要辜负了我的一番心意! 第三首写的是, 诗人拿着锄头,到秋天的园圃中来栽种自己移来的秋菊,特意把这些秋菊种在篱笆边上和庭院前面;想不到经历了一夜雨水浇灌的菊花成活了,今天诗人对于它带着寒霜开放这件事情感到特别高兴;于是诗兴大发,举杯饮酒;当然也不忘提水浇灌,增土封培,把整个园圃打扫得干干净净,让菊花连同它们所在的小路都与喧闹的尘世隔绝! 任务三:结合这三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 (1)菊花诗的评价:……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 (2)宝玉笑道:“我又落第。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 ‘冷吟不尽’,都不是访,‘昨夜雨’,‘今朝霜’,都不是种不成?但恨敌不上‘口齿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短鬓’、‘葛巾’、‘金淡泊’、‘翠离披’、‘秋无迹’、‘梦有知’,这几句罢了。”又道:“明儿闲了,我一个人作出十二首来。”李纨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 总结: 从李纨公布评比诗歌的结果,贾宝玉拍手叫好,这个情景来看,评比的标准——“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也是得到大家的认同的。从贾宝玉的自我申辩、李纨的答复来看,他的《访菊》《种菊》虽然切题,但是不够新颖和灵巧。虽然本次作诗的题目都是由薛宝钗和史湘云事先拟定,但是作哪首都是自主选择的。诗言志,而情以悲动人,宝玉的两首诗,虽有寻觅菊花的艰辛、携锄种菊的劳苦,但更多的是深秋闲游、风中吟诗的兴高采烈,不如薛宝钗《忆菊》无人可诉的苦苦思念而不得的悲情来得有感染力。 3.诗中窥人 任务四:说说你从人物所写的诗中,看到了怎样的薛宝钗和贾宝玉形象? 参考: “薛宝钗的《忆菊》就明显的是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蔡义江)诗歌首联就点出情感“闷思”,颔联借环境描写营造清冷的氛围,颈联塑造心念远方、空虚寂寥的女子形象,尾联传达忆而不得的无限怅恨。恍若看到了小说中,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后,贾宝玉不辞而别后,苦苦等待的薛宝钗形象——苦苦思念、沉着内敛。 “贾宝玉《种菊》的尾联,传达追求绝尘离世的境界。”(蔡义江)这和向林黛玉立的誓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相照应,也暗示了小说结尾贾宝玉的离开,塑造了冲破世俗追求纯粹爱情的形象。 4.拓展阅读 任务五:宋诗以意胜,贵深析透辟,美在气骨。试结合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人借“菊花”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 寒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 1.郑思肖: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父亲郑起,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20岁,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元军南下时,郑思肖上疏皇帝,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 2.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3.并,一起。 4.疏篱:稀疏的篱笆。 5.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6.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7.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明确: 菊花在秋天才开,这时候其他的花都已经没有了,所以菊花孤独地立在那稀疏的篱笆边,但它却是有趣味的,宁可枝头枯萎,也不愿被寒风吹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诗人并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也没有使用生僻的字,更加的没有使用典故,完全以一种白描的方式,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尽管国家没有了,但是依旧要坚持自己的底线。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更是千古名句,被无数的诗人化用。这两句描写的更生动,更细腻,再一次表明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只要像那菊花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那么便是不害怕北风。诗人表达出的坚持自己内心信念的品格,正是此诗最令人感动之处。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二课时) 《咏白海棠诗六首》(1-3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湘帘”“月窟”“自是”“秋阴”等词语。 2.把握小说中三首咏白海棠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3.“诗如其人”,结合各自诗作体会黛玉、湘云的性格、意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小说中三首咏白海棠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2. “诗如其人”,结合各自诗作体会黛玉、湘云的性格、意趣。 教学难点: “诗如其人”,结合各自诗作体会黛玉、湘云的性格、意趣。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这是大观园众姊妺结成“海棠诗社”后首次吟咏。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迎春限韵,惜春监场。诗成后,大家认为黛玉的最好,李纨却评宝钗为第一,探春表示赞同,宝玉则为黛玉不平。第二天史湘云到来,又和了两首,众人看了称赞不已。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诗 要求:熟读这三首诗,注意诗歌节奏、重读之处。涵咏之中,感悟其中的情感。 其四(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 1.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这句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2.“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3.“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4.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另藏深意。 白海棠和韵二首(史湘云)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那虚廊月色昏。 注释: 1.都门——本指都城中的里门,后通称京都为都门。这里即是通称,因小说中大观园在“帝城西”。 2.蓝田——县名,古时以产美玉著名,在今陕西省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 3.自是——本是。霜娥——青霄玉女,主管霜雪的女神,亦称青女。这一句出唐代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4.“非关”句——事出唐代陈玄佑《离魂记》传奇。故事说:张镒的幼女倩娘与王宙相爱,张镒将她另许他家,王宙愤恨而诀别远行,途中倩娘忽然追至,两人就一起遁去。他们在外地共居五年,回家看父母,家人都惊讶不已。这时,从房中跑出倩娘,与回家的倩娘相抱,合成一体。原来当时倩娘怨忿成病,卧床数年不起,跟王宙外逃的只不过是她的魂魄。这是一个不满包办婚姻的幻想故事。 5.秋阴——秋天的阴云。南朝颜延之《陶征士诔》:“晨烟暮蔼,春煦秋阴。”云阴与雨雪相连,但秋天无雪,所以要用“何方”二字。“捧出”,将秋阴拟人化,也写出了花的形状。6.肯——岂肯。 7.蘅芷——蘅芜、清芷,都是香花芳草。萝薜,藤萝、薜荔,都是蔓生植物(皆见之于第十七回)。为下句写海棠种植随处适宜而先写环境。 8.断魂——形容极度悲愁。 9.“玉烛”句——白玉色的蜡烛,烛芯烧完、蜡泪滴干时剩下的是一堆凝脂,以喻花。 10.“晶帘”句——晶帘即水精帘,从帘内可见帘外景物,唯白色的东西不明显。所以唐代韦庄《白樱桃》诗说:“王母阶前种几株,水精帘外看如无。”这里说月中花的姿影被“晶帘隔破”,即韦庄诗意,亦从颜色来写。 11.幽情——隐藏在心中的怨恨。嫦娥,神话人物,本是羿之妻,羿从西王母处带回不死之药,嫦娥偷服后飞向月宫。后在诗词中多以嫦娥写女子的寂寞孤单。这里花向嫦娥所诉的“幽情”亦与“难寻偶”等语有关。 12.无那——无奈。 任务二: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三首诗围绕海棠分别写了什么? 参考: 林黛玉诗,半卷湘妃竹帘半掩着门,碾冰为 土以玉为盆来栽培高洁白净的海棠。你偷来梨花花蕊的三分洁白,又借得傲雪梅花一缕香魂。你像月宫中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又像秋闺中哀怨的少女在擦试泪痕,体现白海棠的皎洁和芳香孤傲。娇羞怯怯默默无言衷肠无处诉,我倦倦倚在西风窗下不觉日已昏。 史湘云诗(其一),似神仙在昨夜里忽然降临京都之门,又似如传说般的种得了蓝田玉一盆。本来是神话中的霜神青娥偏爱寒冷,并不关那为爱情而死的倩女要离魂。秋日里的密云从哪里捧来洁白冰雪?雨水浸溃又使她增添了隔宿的泪痕。可喜的是诗人吟咏唱和从不知疲倦,怎肯令你寂寞孤独地度过清晨黄昏! 史湘云诗(其二),蘅芷香草萦砌盘阶连接着萝薜缠绕的园门,白海棠啊你既适宜种在墙角也适宜栽在盆。你难于找到知音是因为你是那样喜欢洁净,秋天就要到来我为你悲哀神伤简直要断魂。你白如凝脂就象那玉烛在风里滴干了眼泪,身上还留有皎洁月光被水晶帘隔破的斑痕。深藏在内心的衷情啊要向嫦娥倾诉,无奈那寂静的长廊上却又夜色昏昏! 任务三: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联系上节课薛宝钗诗歌内容,和本节课林黛玉诗歌,谈谈你对李纨的评价的理解。 总结鉴赏: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潇洒通脱,构思新巧。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三句,确实风流别致。 “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娇羞。“借得”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诱人。二词配合,巧用拟人,见姿见态,见色见韵。诗歌以花喻人,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别致,即诗有巧思,语言清新。写白海棠之高洁,黛玉先说其生长环境,以冰作土,以玉为盆,将白海棠之“白、冷、清和清”描写得十分神妙,并且造词巧妙。 “风流别致”之诗人,多诗有巧思,情怀高逸,有高洁自许的姿态。 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再看薛宝钗之“白海棠”诗,其律中有“珍重芳姿昼掩门,不语婷婷日又昏”等句,其笔下之白海棠则矜持尊重,有雍容典雅,优游自省的态度。 白海棠自重身份,故而“昼掩门”,既不招摇也不卑弱,而唯有以清洁报偿白帝之恩惠,但仍然是婷婷不语,显得矜持且庄重。虽然宝钗也写出白海棠“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但其笔下之白海棠则不似黛玉眼中白海棠如此多情缱绻,既娇弱又高洁,而是有一种从容矜持的大家闺秀姿态。即为浑厚庄重; 总结:“风流别致”不仅仅是林黛玉的诗风,也是其性格特质;而“含蓄浑厚”,也不仅仅是宝钗追求的诗境,也是其自我约束的性格教养。 3.诗中窥人 任务四:在黛玉、湘云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意趣? 其四(林黛玉) 此诗淡化了现实的外部环境,突出了诗人的主体形象,写出了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心声。 “半卷湘帘半掩门”,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颔联直写白海棠,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呼应众人“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的叫好。颈联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和美好形态。“秋闺怨女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也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 整首诗歌,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 其五(史湘云)  这首诗跌宕潇酒,与史湘云憨直明快热情长爽的个性是一致的。 首联说神仙降都冂,说蓝田种玉,显得热情洋溢,把初见海棠的惊喜之情和盘托出,定下了全诗明丽清峻的基调,和人物直率的性格相承;颔联用两个神话故事来表现白海棠之冷白颜色与一往情深的神韵;“雨渍添来隔宿痕”,仍是拟人手法。虽写泪痕,却没有感伤的情调,带露的白海棠就此平添几分俏丽全诗至此,可谓奇想连篇,一个神姿仙态,如冰雪似白玉,娇憨而又一往情深的白海棠形象已跃然纸上。如此形象,令人喜爱。于是,这首诗趁势以“诗人吟不倦”作结,以诗人唯恐它寂寞孤独的说法,把对海棠的喜爱之情又加深了一层。 全诗咏白海棠,先以神仙、白玉称之,次以传奇神话渲染之,从人的感受来表现它,最后委婉地表现人们对它的喜爱、迥护之情,真可谓跌宕起伏,亦可见史湘云才思之敏捷。 其六(史湘云)  首联以萝薜香草相衬托,切入诗题,写白海棠对待生活环境的态度。“也宜墙角也宜盆”的白海棠,与萝薜香草一脉相通。白海棠“也宜墙角也宜盆”,应该看作是史湘云胸襟的流露,是其人生态度、性格特征的形象喻义。颈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幽情。 “滴千”“风里泪”与隔破”“月中痕”的意象,给人以枯竭断绝、欢乐成空的联想,伤感的情怀暗蓄其中,也暗示了她的命运结局。尾联“无奈虚廊夜己昏”,夜色昏昏,长廊寂静,连嫦娥也休息去了,史湘云那种幽情无处投诉的苦闷表达得多么深沉。 总结:林黛玉将比喻、象征、拟人、设问、神话传说和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信手拈来,挥洒开去,句句咏物,又句句抒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她那孤寂芳洁的心灵和空灵飘逸的风格;史湘云第一首诗,既以出人意表之笔,赞美了白海棠,又赞叹了诗人们对白海棠的尽情咏唱,从而展现史湘云那英爽阔大的性格和豪情勃郁、兴会淋漓的诗人气质;史湘云第二首诗,在她的笔下,白海棠既没有宝钗的自珍、自矜,也没有黛玉的纤丽、娇弱,显得旷达自在,随遇而安。 4.拓展延伸 任务五:比较阅读并思考,结合史湘云、元好问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海棠”意象表现的人物情感。 白海棠和韵二首(其二) 史湘云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那虚廊月色昏。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嘉熙四年(1240年)前后,诗人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在这时,诗人创作了这首诗。 史湘云出身名门,身居绮罗丛中,但幼年孤苦,无人娇养,身受婶母的虐待,后来只得投靠贾府。对于这种身世命运,她却偏能洒脱对待,随遇而安。“也宜墙角也宜盆”也算是其“英豪阔大宽宏量”的表现。“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蘅芷香草萦砌盘阶连接着萝薜缠绕的园门,白海棠啊你既适宜种在墙角也适宜栽在盆。史湘云虽能随遇而安,但对于自己的处境和前程命运,却又并非全无考虑。内心深处郁积太多的忧虑、苦闷和压抑感,总是要发泄的。白海棠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她的审美对象,她和“也宜墙角也宜盆”的白海棠有着同命相怜的感情联系。 注释中提到诗人“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它爱惜自己的高洁芳心,不轻易向人吐露,暂且让应时的桃花李蕊,闹腾在煦煦春风。诗人赞美海棠花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且以海棠花暗示,告诫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吐露自己的芳心,保持内心的纯洁。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六课时) ——咏菊花诗十二首(10-1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寒芳”“庄生蝶”“倾欹”等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小说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的暗示。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小说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的暗示; 2. 理解林黛玉咏菊诗的过人之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小说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的暗示。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这十二首菊花诗出自《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菊花诗会是继海棠诗会之后,由史湘云与薛宝钗共同商定发起的,她们二人先拟出了十二个题目:《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第二天,湘云取了诗题,用针固定在墙上。宝玉和众姐妹自选诗题创作,只限七律不限韵。诗人们构思时,有钓鱼的、有赏花的、有看鸥鹭的、有赏山水的,没一顿饭工夫,十二首诗就作全了。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诗,并说说诗歌的大意 菊影 枕霞旧友(湘云)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注释: 首联的“秋光”是指菊影。潜度偷移,是说菊花随着日光西斜而影子在不知不觉地移动。 首联是说,太阳在悄无声息地运动,园圃地上的菊影跟着在默默地转移——菊影参差错综,叠了一层又一层。 颔联中“玲珑”描绘的是空明的样子,又常形容雕镂精巧。这一联的意思是,隔着窗子透出稀疏的灯光,在地上描下了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月光透过竹篱照射到地上,像被筛子筛过一样破碎了,锁住的菊影斑驳陆离。 颈联中的“寒芳”是指菊。留照,留下影子。魂应驻,花魂应该也留在菊影之中,说菊影能传神。霜印,指菊影。梦也空,是说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上句从花到影,这句从影到花,说法相反相成。 这一联意思是,寒秋芳菊啊,你在我庭园中留影,你的魂魄应在我庭园中长存!似梦幻般空灵、传神的魂魄引我入胜。 尾联中的“暗香”指菊。这一联意思是,跟我一样与菊结成知音的人,珍视爱惜存有菊之魂魄的菊影吧,不要把她踏碎了——踏碎了,凭谁的醉眼也难以把她认清! 菊梦 潇湘妃子(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首联的“秋酣一觉清”是说秋菊酣睡,梦境清幽。唐代的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秋夜幽深,秋虫恼人,篱畔秋菊却睡得很熟,梦境多么安谧;头顶上的云霞、月亮陪着她,她在随云霞还是伴月亮遨游,分辨不清。 颔联中说梦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 有一个声音对她说“你成仙吧,学庄生化蝶”,她回说“我并不羡慕庄生化蝶,我是怀念故友,寻找陶令,重温旧盟”。 颈联中,诗人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故故,指屡屡、时时。 她每每睡去,心随归雁声入梦,雁声愈远,入梦愈深,雁声越来越缥缈遥远,终于断绝了;她又每每从梦境中惊醒,可恼蟋蟀因相思抑或纵情乱鸣。 尾联是说,不见陶令,无法实践旧盟,醒来幽怨向谁倾诉?衰草寒烟,满眼的深秋萧瑟景象,更使她生发无限的愁情! 残菊 蕉下客(探春)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首联的“倾欹”指菊倾侧歪斜。“小雪”是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九九重阳佳节开宴赏菊仿佛才过,转眼已到小雪节气。 颔联中“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艳。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时令很冷了,露水凝结、寒霜厚重。菊花渐渐地凋谢了,花蒂尚有丝丝余香,花瓣金色消退变得浅淡;枝茎东倒西歪,以前翠绿的叶子变得枯黄、飘零离散。 颈联的意思是说,无眠静思,西沉的残月照了半床,相思的蟋蟀叫声凄切;推窗静观,万里凝寒,薄云飞度,残月旁一列雁阵迟缓地飞过。 尾联中的“知再会”是“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 四季更迭,菊花有开有谢,那是自然的法则,非人力所能改变,好在明年秋分时节,菊花又会开放,我们又会重聚,暂时的离别不要过分地相思怀念! 任务二:这三首诗围绕菊花而作,诗中分别用哪些词语表现三首诗题中的“影”“梦”“残”的? 参考: 《菊影》——叠叠、重重、窗隔、篱筛破月、霜印、踏碎 《菊梦》——庄生蝶、陶令盟、睡去、惊回、醒时 《残菊》——倾欹、余香、枝无全叶、万里寒云、再会、分手 3.诗中窥人 任务三:根据你对湘云、黛玉、探春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了解,找到她们所作的诗,并说明理由。 明确: 菊影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菊花的影子,侧面抒发了史湘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的虚无感,暗示了史湘云的人生希望,终究是一场空。 在十二首咏菊诗,如果说《对菊》是指史湘云婚前女儿人生,《供菊》是指史湘云婚后姻缘幸福,《菊影》就是史湘云家破人亡[乐中悲]后的惨淡。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菊花的影子随日光悄悄移动,代表的是回忆“绵绵密密”。史湘云的残年,回忆成了她的精神食粮。 “窗隔疏灯描远近, 篱筛破月锁玲珑。”人在屋中透过窗户,看着灯光照出菊花的影子,与月光透着竹篱将菊花“锁住”,两两相对,既是史湘云记忆日夜不休的反复,也是她流落烟花巷后不得自由的心痛和绝望。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菊花盛放终有散时,但菊魂为什么不能留在菊影中,使人在梦中相伴,而非空梦了无痕。 史湘云是在对菊影而伤情,悲戚旧人不见,梦中难寻。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对影自怜,酒醉梦难醒,谁是菊,谁是影,谁又是观菊影的人? 整首《菊影》,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极为相似,在回忆中绝望,在绝望中回忆。那是史湘云的破碎人生悲歌,也是她希望醉梦一场,醒来仍是“当初”! 菊梦 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诗的前半部分,“和云伴月不分明”,已经有些不祥之意;“登仙非慕庄生蝶”,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残菊 此诗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总收,诗的前半首暗寓出探春在贾家渐见衰败之时离家出嫁,后半首则是进一步描写探春远嫁的情景。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整首诗以各种悲伤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极度悲凉的氛围,预示着探春远嫁的悲剧命运。 《簪菊》中贾探春透露出她在贾家的不如意和对庶出生为女儿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愤懑之情。但这不是最让人伤情的。到了《残菊》才是探春离丧之后的命运写照。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当露水凝结、严霜降临之时,菊花一片凋零清颓。等到小雪聚会宴饮时,秋尽冬来,菊花残,满地伤,花落人断肠。重露、严霜、小雪,代表贾家败亡的过程和时间。菊花不在是贾探春远嫁之意,而枝上没有一片完整的叶子,是贾家树倒猢狲散,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悲惨现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枯萎的花枝上,花蒂尚有余香韵黄,黄花却已不在。枝上曾经翠绿的叶子也都凋零飘落,没有一片完整。“残菊”作为十二首菊花诗的收尾,要将菊花之终点出,又有为明年再见留下希望。这本就是大观园群芳离散的谶语。但“花开明年复相见,明年花开复谁在”,是注定难逃的悲哀。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月光洒在独寝之人的床上,曾经扰人好梦的蟋蟀都已死去。远行万里的大雁队伍,也因寒冷迟迟不能到达目的地。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虽然知道暂时的离别,会有明年再见之期,到底难忍相思,只好徒劳地安慰自己。《残菊》呼应了贾探春《分骨肉》曲词中的“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一句的意思,暗藏了她远嫁他乡的结局。 贾探春作为菊花诗的收尾,收住了《红楼梦》的结局,也收住了她人生最后的圆满。 任务四:小说相关情节中李纨评价众人的菊花诗时,说“《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这其中就提到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菊梦》。相对《菊影》《残菊》来说,《菊梦》为什么能够得到比较高的评价?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这三首菊花诗好在哪里呢?李纨说得最恰当,“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 林黛玉的《咏菊》,不想盲从他人对菊花的一派“歌颂”,这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行事风格。因此,诗歌立意新颖,妙趣横生。 《问菊》是黛玉的抗争,黛玉问的是世俗之情。为什么知己不能相聚,什么样的知己才能相聚。既然那些相思相爱的人,想要在一起求得幸福,何必让他们分开遗恨终身?又为何如此不近人情! 她从《咏菊》中树立自我品格,到《问菊》突出心中块垒,将满腔的激愤借由诗句倾吐出来,谁能给出答案,为什么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林黛玉的“问题”终究不能得到答案,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也终究是背离世俗之情,不被认可备受排斥。等待他们的是沉酣一梦怨别离。 所以,《菊梦》就是梦中情,别离怨! 《菊梦》是《问菊》的延续,也非常好理解。若是记得《题帕三绝·三》,会发现二者意境极为类似。而且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如果对照《题帕三绝》就更容易理解。同样都是宝黛爱情的缘起、缘生和缘灭。 《题帕三绝》被林黛玉秘不示人,这三首菊花诗弥补了遗憾。 林黛玉的菊花诗三首,与史湘云的菊花诗三首近似,但史湘云的诗是与自身经历紧密衔接,林黛玉的诗却与自己的情怀精神紧密衔接。 林黛玉将情怀精神借由菊花升了一个层次。她的“咏”“问”“梦”,更将女儿情怀彰显。以至于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李纨也为黛玉的情怀动容共鸣,是黛玉诗中之情的真实感人,且说出了众人心中想说、想过,却不敢言表的疑问,为什么“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菊花解人意,也该无言以对。当然,林黛玉诗中真正要表达的感情,李纨等人却是无从知晓,也无法读懂。 4.拓展阅读 任务五:托物言志是本诗的特点。从“菊”身上,你能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画菊 南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南宋故臣。 参考示例: ①高洁坚强,宁死不屈;②孤洁高傲有个性,独立而不盲目从众。 解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螃蟹诗三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句句意,把握诗歌中重点字词“螯”“饕餮”“霭”等语词。 2.能读懂诗歌闲吟景物背后的深层意思,并能把握黛玉、宝玉、宝钗三人的性格,能结合诗中的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当时的情景理解宝玉和黛玉对封建社会的逆反之心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字句;
2. 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把握三人笔下的螃蟹形象 感受黛玉、宝玉、宝钗不同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红楼梦序曲》,这三首诗源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让我们也来到螃蟹宴席间,共同欣赏这有趣的一幕。(学生跟随音乐,展开想象走进书中的情景。) 活动一:诵读三首诗歌,感受三人笔下的螃蟹形象。 活动二:纵观全诗表面写宝玉对食蟹的狂兴之态,实际则和宝玉的性格特点暗自契合。请同学们找出在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教师可作示范) 《螃蟹诗》宝玉形象横行公子却无肠恰如宝玉胸无城府、襟怀坦荡
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教师总评:此诗以为自己贪馋之态辩解开始,以自嘲结尾。塑造了悖于仕途经济之道的“横行公子”的叛逆形象。 活动三:在《红楼梦》的《枉凝眉》中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用世上美好的事物来形容的两个人,指的便是林黛玉与贾宝玉。那么林黛玉这个美好的人对于螃蟹宴又有哪些见解呢? 在欣赏之前有两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 此诗开头第一句铁甲长戈死未忘,激情慷概,歌颂螃蟹的勇武,与黛玉的其他诗句相比有何不同。 为何黛玉写完后便将诗稿撕毁,这一少有的,似泄愤般的行为,让你对林黛玉的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同学们从行为,性格、以及诗中体现的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对宝玉思想的认同,因二人心心相应而一改以往的忧愁困顿,展现了一个阳光明媚,心直口快的少女形象) 教师总评:林黛玉热情地赞颂螃蟹永远战斗的精神,一改往常的伤感愁苦,展现出的是一位天真烂漫、聪敏纯洁、心口快的少女形象。与宝玉心心相印,体现他们内心深处的叛逆思想。 活动四:曹雪芹的判词中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薛宝钗,又会对螃蟹宴发出怎样的感慨?薛宝钗的螃蟹咏被众人评价到:“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薛宝钗不喜得罪人,又为什么在螃蟹咏这首诗中大加讽刺呢?从这首诗中你见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薛宝钗 她犀利的讽刺背后表达了她怎样的心境?(提示:从诗中的角度出发,感受薛宝钗的内心情感。可从此时四大家族的处境入手思考。) 教师总评: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形象一直如同菩萨一般,行事作风滴水不漏,却在此诗中以讽刺鞭挞之语揭示了芸芸众生追名求利、蝇营狗苟之心。批判时政,展现其积极入仕之心,也反映出她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最后总结:通过这三首诗的欣赏解析,同学们对于这三人的性格特点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呢?(总结课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中丰富鲜活的人物性格。)在螃蟹宴中,有着宝玉黛玉二人的情投意合,互诉衷肠,表达二人共同的理想,也有薛宝钗对于社会现状的辛辣批判,这注定了他们终将走上不同的道路。 课外拓展:中国历来有很多咏螃蟹的诗歌,下面老师选取两首,请比较分析和《红楼梦》中咏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异同。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小蟹 宋.文同 骨甲与支节,解络尤精研。
手足虽尔多,能使如一钱。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五课时) ——咏菊花诗十二首(7-9)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较量”“解语”“葛巾”等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小说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的暗示。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小说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的暗示; 2. 理解林黛玉咏菊诗的过人之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小说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的暗示。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这十二首菊花诗出自《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菊花诗会是继海棠诗会之后,由史湘云与薛宝钗共同商定发起的,她们二人先拟出了十二个题目:《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第二天,湘云取了诗题,用针固定在墙上。宝玉和众姐妹自选诗题创作,只限七律不限韵。诗人们构思时,有钓鱼的、有赏花的、有看鸥鹭的、有赏山水的,没一顿饭工夫,十二首诗就作全了。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诗,并说说诗歌的大意 画菊 蘅芜君(宝钗) 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注释: 1.“诗余”二句——是说,诗后戏笔画菊,是乘一时之兴致不经意所作,哪里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的?丹青,是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也代指画。较量,计虑,思考怎样恰当。 2.“聚叶”二句——聚叶,把菊叶画得茂密,所以说是“千点”。攒,簇聚。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所以说是“攒花”。霜,指代菊花瓣,所以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烘染等法,枝叶浓黑以烘托花姿。“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如《画居逸品》记高濲“酒酣泼墨,写菊数本……寒香飘拂,凉风飒然。”菊花的不同画法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名目。 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句——即“(戴着)跳脱之腕底生秋香”的修辞句法。跳脱,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做“挑脱”、“条脱”。 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拿取。 6.黏屏——把画贴在屏风上。慰重阳——重阳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我想把它粘上屏风,借以抚慰自己寂寞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问菊 潇湘妃子(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释: 1.秋情——提示下文中间两联所问到的情感。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所以问菊。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花。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圃——庭院。蛩——蟋蟀。可——是不是。鸿雁、蛩、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这种说法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记载: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 簪菊 蕉下客(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1.簪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2.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梳妆时插于发间。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 3.“长安”句——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多以插菊、饮酒事并提相合。但“公子”“花癖”之称,总没有明确的证据,或是泛指当时京都的风气。 4.彭泽先生——指陶渊明。陶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5.三径露——代指菊。 6.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 7.“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有意化用了这两首诗的意思。 任务二:这三首诗围绕菊花而作,诗中分别用哪些词语表现三首诗题中的“画”“问”“簪”的? 参考: 《画菊》——诗余、丹青、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淡浓、黏屏 《问菊》——扣东篱、偕谁隐、为底迟、何寂寞、可相思 《簪菊》——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短鬓冷沾、葛巾香染 任务三:三首诗所表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分别有哪些特点? 《画菊》“不知狂”“跳脱”“闲采掇”“慰重阳” ——女性、自信、闲适、寂寞、深沉内敛 《问菊》“众莫知”“孤标傲世”“寂寞” ——有节操、高标傲世、寂寞孤独 《簪菊》“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女性、孤高、自信 3.诗中窥人 任务四:根据你对宝钗、黛玉、探春人物性格和命运的了解,找到她们所作的诗,并说明理由。 明确: 《画菊》—— 这首诗不仅具体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以及菊花画的神韵,也流露出薛宝钗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性格特点。 首联点题。其中一个“狂”字就活脱脱地把她那自负的思想和盘托出。画菊并不难,只不过是依真菊而作罢了,而且是又“诗余”的“戏笔”而已。不知狂,原意指不知道是轻狂,实际上却是狂的表现。 颔联写如何画菊:团团的菊叶是用墨水泼成,雪白如霜的朵朵菊花是用白粉染就的。而泼墨、染出是中国画的画技,作者运用得非常娴熟。画菊之枝叶用墨泼出,借浓黑之色以衬托菊叶的多姿;画菊之花瓣不用线条勾勒,而是利用萱纸化水的特点,染出要画的物象。如此画来,黑白分明互相映衬。 颈联写画菊的结果:菊花与菊叶浓淡相宜,远近有别,显出了菊花随风摇曳、生动活泼的姿态,以及它散发出的芳香。这就是说,画的菊花,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秋生腕底香”是“腕底生秋香”的倒装句。跳脱与腕连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菊花为女子所画,一指菊花画得很生动。 薛宝钗既然自视高明,又认为菊花画得很好,那么尾联提出的“莫认东篱闲采掇”,即叫别人莫把画菊当真的去采摘,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宝钗自狂归自狂,但是,诗的末句“粘屏聊以慰重阳”中的“聊以慰”,却透露出她那孤独寂寞的心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是很赞赏的。除了赞赏她的相貌以外,还赞赏她的才华。在曹氏的笔下,宝钗博学多才,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元人百种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诗才敏捷可与黛玉相媲美。这些,在《画菊》诗中都表现出来了。此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成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整首诗写了画菊的过程,也生动地表现了菊画的神韵,画面结构合理,远近浓淡相宜。 其次,诗言志,文如其人。菊花在骚人墨客的笔下,往往是清高形象的别称。此诗也流露了她那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画菊仅仅是“诗余”而已,是不必“费较量”的,是潇洒自如、不费功夫的;画的结果不仅是“神会”,而且“生秋香”,处处流露出得意的神情。至于“聚叶”“攒花”等中国画画法用语的随手拈来,显示出她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 《菊问》—— 这首诗问菊花,为何如此轻俗傲世、花开独迟,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首联之外,颔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林黛玉一再向那寄托在东篱之下的菊花发问,其实是暗喻自己寄人篱下,缺少知音。 小说中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所以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义,如果按十二首诗作的实际情况,那并非如宝玉所赞同的“极是!极公!”正如后人评点所调侃,宝玉情有所偏,“林妹妹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诗而言,应该说这首《问菊》要比《咏菊》更真情更自然。 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最后两句就把这层意思明白点出:不要感叹没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说话,咱们就好好聊一会吧。但全诗都采用问的口气,一方面与诗的标题紧扣,另一方面使诗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应该说,这首诗十分切合小说中所写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作者代拟的这首诗传神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同时当然也就关合了黛玉将来“眼泪还债”的寂寞之苦境。 《簪菊》—— 曹雪芹在描写探春时多次表现她性格阔朗、富于书卷气和具有不俗的审美趣味,这首菊花诗也有这个特点,体现了魏晋风度,也就是第二回贾雨村所谓“正邪二气所赋之人”的本质。 首联说探春对菊花瓶供篱栽,钟爱有加,还要折一枝插在头上,并说不要把插花误认为是钗、簪一类饰品,这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珍贵。用“镜中妆”,类似于“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的意境。 颔联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即杜牧“长安公子”及陶渊明“酒狂”的典故。杜牧、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高士,是菊花真正的知己。探春将他们引为同调,借以表达自已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而陶渊明又有“采菊东篱下”的名句,所以能和“簪菊”的题目相合。 颈联是渲染簪戴菊花的情态风神。“短鬓冷沾三径露”一句,“短鬓 (发)”、“葛巾”都是仿男子的口气说的。前句或暗用杜甫《春望》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意来点诗题的“簪”字,“冷沾三径露”把刚采摘的菊花之鲜活渲染出来,有浓郁的田野气息。后句暗暗照应陶渊明的故事。《陶靖节传》 中有:“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本草纲目.头巾》:“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为巾,圆者为帽。”秋季一共三个月九十天,可说“三秋”或“九秋”,这里选用后者是为了和前句的“三径”对仗。菊花插在头上,所以说“葛巾香染九秋霜”。 无论杜牧还是陶潜,他们爱菊如狂的行径都超越常情,不为世俗人所理解,所以尾联就以“高情”自许,藐视世俗偏见,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意思。 总之,这首诗句句都关合“簪菊”这个题目,写得风雅而风流,把探春个性中放达倜傥的那个层面表现了出来。无论作为小说中的情节看还是作为诗本身看,都有滋有味。 任务五:小说相关情节中李纨评价众人的菊花诗时,说“《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这其中就提到了我们今天读到的《问菊》。相对《画菊》《簪菊》来说,《问菊》为什么能够得到比较高的评价?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首先,《问菊》毫不掩饰地透露了诗人的个性。 《问菊》中,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你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没人能和你结伴生活。花朵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开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开放。一种深沉的寂寞感,孤独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觉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写照。可以说,这首诗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单就律诗的格律而言,这首诗是确有可推敲之处的,有的对仗不够工稳。这和黛玉的“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的诗学见解有关。 其次,《问菊》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可以是男性,更可以是任何一位有着高洁人格、孤高品性的人。这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能够超越小说情节本身的、更为普遍的意义。 4.拓展阅读 任务六:有人评论她的这首《菊》,刻画了一位“斗士”形象。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菊 【清】秋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秋瑾,晚清著名的革命烈士,号鉴湖女侠。有人评论她的这首《菊》,刻画了一位“斗士”形象。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参考示例: 赞同。 作品的第一句用“铁骨霜姿”表现了菊花不同凡响的外观形象,他坚强、孤傲、不怕风雨,敢于战斗;同作者一样,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抓住“铁骨霜姿 ”“耐晚风”,说得有理即可。 作品中说“铁骨霜姿有傲衷”,展现了菊花卓然挺立秋风之中的形象,姿色如霜,花朵有如铁骨支撑着,显示着它那风骨坚强、品格高洁的本性。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讲到菊花在风霜中傲然怒放,超世不凡,可是它并不与同类争高下。它既不与百花争春,又不与同类斗艳。桃花即使嫉妒,也没有用,她是经不起寒秋的晚风的。 因此说,诗中的菊花同作者一样,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教学目标
1. 初识凤姐,阅读关键情节,抓住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主要性格,建立对人物的感性认知。 2. 再识凤姐,结合社会背景,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复杂性格,形成对人物的概念建构。 3. 深识凤姐,梳理社会关系,联系家族命运,理解王熙凤悲剧意蕴,明晰对人物的解读路径。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梳理典型情节,揣摩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 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1. 探究身处贾府、生于末世的王熙凤人生的悲剧意蕴。 2. 掌握从读这一个凤姐到读那一群红楼人的解读路径。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教材提出了以下六个学习任务:①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④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⑤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⑥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对《红楼梦》作了单元设计,共9课时即9个专题,①开卷明价值,②命名有真意,③情节双线式,④人物复杂性,⑤体式见悲欢,⑥照应建框架,⑦细节富内涵,⑧主题多元化,⑨评论显个性。今天我们开始“人物复杂性”专题的学习。 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她们的一颦一笑自有一股风流。《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挽歌。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处在风口浪尖上,彰显八面玲珑性子的王熙凤。 【课前学习任务】为王熙凤制作百度词条。 百度词条:王熙凤 姓名王熙凤别名凤姐、琏二奶奶、 凤辣子、凤哥儿、 凤丫头身份贾府管家结局病重而死容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社会关系夫君:贾琏 女儿:巧姐 丫头:平儿 公婆:贾赦 邢夫人 叔叔:王子腾 姑姑:王夫人 薛姨妈
根据《红楼梦》120回的回目,我们梳理出王熙凤的重大生平事件,主要在以下20回。 1.第03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3.第11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4.第12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5.第13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6.第14回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7.第15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8.第20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9.第25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10.第44回 变身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11.第54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12.第67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训家童 13.第68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14.第69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15.第72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16.第96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17.第106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 贾太君祷天消祸患 18.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拙失人心 19.第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 20.第114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还玉阙 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王熙凤处在中心位置,她的社会触角是最长的,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身为贾府管家,“凤姐治家”的种种言行,细针密线地分布在《红楼梦》众多回目中。 【真实情境】 近日,学校文学社将推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人物专刊。我们班恰好负责“八面玲珑王熙凤”这一期,将开展“策划人物栏目”和“设计专刊导语”两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策划人物栏目 同学们分成四个栏目组,围绕以下五个回目中的四件大事,分别是第03回初见林黛玉,第14回协理宁国府,第15回弄权铁槛寺,第68回69回计害尤二姐,为王熙凤策划专栏。这四件大事是曹雪芹刻画王熙凤的典型情节。 借红楼一书所言,四个栏目组已经取好了标题,分别是丹唇未启笑先闻,脂粉队里的英雄,都是权欲惹的祸和世上最毒妇人心。 每个栏目组按照栏目标题,从外貌、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他人评价、环境烘托等侧面描写,分析凤姐的形象。栏目组成员分工合作,讨论、梳理和探究,小组代表集众人智慧总结发言,全班分享交流。 【过渡语】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成果。 栏目一:丹唇未启笑先闻(初见林黛玉) 第03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语言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王熙凤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解读凤姐】栏目组一跟着黛玉走进贾府,看到凤姐出场“放诞无礼”,不同于别人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极受最高掌权者贾母的宠爱。王熙凤对黛玉说的这番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这是一言四赞,明赞黛玉,暗赞三春姐妹,实赞贾母,侧赞邢王二夫人。林黛玉是客人,说成嫡亲孙女有归属感;三春姐妹直接被表扬像她们这样气派;贾母被赞孙儿貌美,老太太基因好,福气好;邢王二夫人被赞教养得好。王熙凤能说会道、机智逢迎,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赞遍,堪称“红楼第一赞”。 【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绾(wǎn)着金丝八宝攒珠髻,插着朝阳五凤攒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chī)璎(yīng) 珞( luò)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解读凤姐】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服饰、配饰离我们太遥远了,材质样式我们也想象不出。来数一数“金、珠、宝”这些字眼和一些色彩词。“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攒珠钗”等,凤姐穿金戴银,这番打扮可谓色彩艳丽、珠光宝气。 那么,王熙凤的衣着美不美呢?美具有时代性,环肥燕瘦,每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不一样。清代的李渔家里有一戏班子,他是当时潮流天团的领导人,他的审美代表当时的主流审美。在《闲情偶寄》中他写到:“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所以说,王熙凤这个大家闺秀,名门少妇把自己包装得这般妖艳凌人,不见其美,反衬其俗。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解读凤姐】走近去看看她的颜值。“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那真是相貌出众,美艳动人。但“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句暗指此人并非如表面所见,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心机、狡猾和刁钻。凤姐一“笑”不免让人胆战心惊。 栏目二:脂粉队里的英雄(协理宁国府) 第14回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语言描写】 听见凤姐和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 【解读凤姐】栏目二协理宁国府,秦可卿病亡,宁国府贾珍请王熙凤来主持丧事。凤姐没有经过婚丧大事的场面,却不想放过这个卖弄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所以接下了这个差事。初来乍到,她先给管家娘子来升媳妇一个下马威,再把宁国府原来的规矩一笔抹杀。“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一点儿旧规不守,一点儿客情不讲,一点儿脸面不顾。初出茅庐一番话,铿铿锵锵,掷地有声。王熙凤下了立志改革宁国府的决心,还采取了包干到人、权责统一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语言描写】 王熙凤又分咐道:“……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 【解读凤姐】王熙凤对下人要求那么严苛,对自己呢?找到了王熙凤的作息时间表。卯正二刻即六点半,戌初即晚上七点,这时方才查房,工作十二小时以上。王熙凤以身作则、威令重行。五七正五这样重要的日子,凤姐寅正即凌晨四点便起来梳洗。回家后还要处理荣国府的一大堆事,比如,这一回“回苏州去的人昭儿”回来,她通宵加班,真可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语言神态】 凤姐冷笑道:“原来是你误了!你比他们有体面,所以不听我的话!” 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问王兴媳妇:“来作什么?”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来迟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都没有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回宽了,下次就难管别人了,不如现开发的好。” 登时放下了脸,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革他一月银米! 【解读凤姐】可偏偏有人不长眼,王熙凤点名,有个负责迎来送往的人未到。凤姐是如何处置这人的。先是“冷笑”,这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是对王熙凤权威、纪律的挑战啊。但凤姐并没有发雷霆之怒,而是“且不发放这人”,把这个人晾在一边,让他在不知后事如何的等待中战战兢兢。王熙凤深谙管家之道,处变不惊。最后用“打二十板子!革他一月银米!”的方式责打、处罚这个迟到的人,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看到王熙凤管家奶奶威严的气势、杀伐果决的手段。 【他人评价】 脂砚斋在第十四回批语:这场丧事写出了“凤姐之心机”“凤姐之珍贵”“凤姐之英勇”“凤姐之骄大”。 【解读凤姐】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全面和准确的。 栏目三:都是权欲惹的祸(弄权铁槛寺) 第15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语言描写】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之不胜,忙说:“有!有!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纤的图银子。这三千两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们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儿,我一个钱也不要。就是三万两我此刻还拿的出来。”老尼忙答应道:“既如此,奶奶明天就开恩罢了。”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的了我 我既应了你,自然给你了结啊。” 【解读凤姐】栏目组三呈现了这样一场对话。馒头庵老尼净虚将一桩婚姻诉求托凤姐,王熙凤先说自己“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多么狂妄,多么嚣张。如果说,“协理宁国府”是“用权”,那么,这里就是“弄权”。她勾结官府,倚仗权势,逼得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自己白白得了三千两银子。我们充分领教了王熙凤手段之毒辣。这一通曲折也让我们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豪门贵族一手遮天。王熙凤嗜财如命,主动暗示“拿三千两银子”来摆平这件事。她看上去是谦抑、洒脱的,嘴里说“我一个钱也不要”,心里想的却是如何体面地收下这笔钱。不仅要人家的钱,还要人家低声下气地求她,如此狡猾奸诈。 栏目四:世上最毒妇人心(计害尤二姐) 第68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69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语言描写】 且说凤姐在家,外面待尤二姐自不必说得,只是心中又怀别意。无人处只和尤二姐说:“妹妹的声名很不好听,连老太太、太太们都知道了,说妹妹在家做女孩儿就不干净,又和姐夫有些首尾,‘没人要的了你拣了来,还不休了再寻好的!’我听见这话,气的什么儿似的。后来打听是谁说的,又查不出来。这日久天长,这些个奴才们跟前,怎么说嘴?我反弄了个鱼头来拆!”说了两遍,自己先“气病了”,茶饭也不吃。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骂槐、暗相讥讽。 【解读凤姐】栏目四“计害尤二姐”是高智商的凶手,完美的谋杀案,证据确凿却无法定罪。读者只看到秋桐辱骂尤二姐、丫鬟折磨尤二姐,仆妇们“指桑骂槐,暗相讥讽”。表面上,凤姐对尤二姐姐妹情深,一番体恤,打抱不平,“我听见这话,气的什么儿似的”“自己先‘气病了’,茶饭也不吃”。实际上,秋桐、丫鬟和仆妇们都是凤姐使得很溜的一把把戳向尤二姐心口的利刃。曹雪芹让凤姐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不正面写凤姐的坏,而凤姐的心机权术跃然纸上。所以脂砚斋批语:“写凤姐写不尽,却从上下左右写。写秋桐极淫邪,正写凤姐极淫邪。” 【他人评价】 尤二姐见了这般,便认他作是个极好的人,故倾心吐胆叙一回,竟把凤姐认为知己。 贾母听了道:“既你这样贤良,很好。” 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 秋桐说:“奶奶是软弱人,那等贤惠,我却做不来!奶奶把素日的威风怎么都没了?奶奶宽宏大量,我却眼里揉不下沙子去!” 尤三姐说:“休信那妒妇花言巧语,外作贤良,内藏奸滑。他发狠定要弄你一死方罢。 【解读凤姐】在这两回目中众人评价凤姐的话。尤二姐起初把她视作“极好的人”“知己”,贾母、贾琏称她贤良,秋桐说她“贤惠”“宽宏大量”,众人一致称赞。但从尤二姐吞金自杀的悲惨结局来看,她闯入了王熙凤布下的天罗地网,走上了不归路。凤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洗刷自己“妒”的名声,构筑“贤良”的形象,在宗法礼教上占得一个“制高点”。所以,王熙凤“借剑杀人”不但是假手秋桐之流,更是凭借着整个封建宗法的权利和舆论机制。在大家的一片称赞声中,唯尤三姐看得真切,说她是“外作贤良,内藏奸滑”。其实,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早前就对尤二姐说过: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过渡语】经过四个栏目组的通力合作,看到末世凡鸟王熙凤作为贾府管家,每天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姨娘婢妾,下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鬟,家有自命风流沾花惹草贾琏。贾府中的每一类人,甚至每个人,对王熙凤的评价都不尽相同。借众人之眼,看到了王熙凤的精、严、敏、酸、狠、才、妒、贪、毒、奸、慧、辣、美。 任务二:设计专刊导语 为王熙凤设计一段100字左右的导语,除细读以上五个回目,还可以勾连阅读你喜欢的章节,借鉴曹雪芹的判词曲词,红学名家的评点,写出你眼中的王熙凤。 【提示】人物专刊导语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能简明扼要地概括人物特点,二是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王熙凤的“笑”最是特别,凤姐出场60余次,“笑”的字眼出现了200多处。于是勾连阅读凤姐日常生活中“笑”的情节,得出凤姐常见的六类笑,分别是喜笑(对宝玉黛玉)、谄笑(对贾母等有威严的人)、冷笑(对下人)、假笑(看不上的人和心里有恨的人,如刘姥姥、贾瑞、尤二姐)、讥笑(幸福人的贴身人,王善保家的)、强笑。凤姐这六种笑因事因地因人不同而不同,但她没能笑到最后。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曹雪芹给予她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她最终被休弃哭着回娘家,“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一从”是说在贾府顺从贾母,“二令”是说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风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一个一出场便笑的女人,最终却以哭结束。这种巨大的反讽,不仅彰显出王熙凤自身的悲,更深刻揭露出那个时代的悲。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曲词开头两句,语带嘲讽,突出王熙凤的“弄权”,以及她自食恶果的必然命运。用“意悬悬”写出王熙凤费尽心力耍弄阴谋权术时的精神状态;用“荡悠悠”讽刺她到头来只是好梦一场。更用“忽喇喇似大厦将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种发声传情的比喻,形象地描写出王熙凤命如油尽灯灭,她所代表的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情景。 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评家野鹤:吾读《红楼梦》,第一爱看凤姐儿。人畏其险,我赏其辣,人畏其荡,我赏其骚。 【专刊导语】有同学为凤姐设计了这样一个专刊导语:“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两组矛盾的行为应照了王熙凤的品格,兼具人性的大善与大恶。恨她骂她是因为她歹毒贪婪,而想她是因为她精明善良、热情开朗。凤姐是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惹人怜爱。但是她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悲惨的结局令人痛惜。 结语:今天,通过“八面玲珑王熙凤”这期人物专栏的策划和设计,看到她既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罪恶的天才”,也是那个时代孕育出来的集美貌、才能于一体的贤良。但是,我们不是穷尽一切细节做“王熙凤论”。《红楼梦》出场人物众多,我们通过梳理典型情节、揣摩细节描写、透析他人评价、鉴赏判词曲词来解读特定场景和社会关系中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凤姐。此外我们读黛玉、晴雯、宝钗、袭人等,还可以通过“映射重像”,即比照有相似点的人物,突出其同,彰显其异的方法。最终实现从读这一个凤姐到读那一群红楼人的跨越。 【课后学习任务】 表演——笑骂皆是情 选择《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经典片段,设计舞台剧本,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微剧评”活动。 王熙凤微剧评评价角度表现性评价评价等级(优/良/待改进)对话冲突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句话剧评:
2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九课时) ——柳絮词五首(1-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绣绒”“香雾”“纤纤缕”等词语。 2.赏析词中画面以及柳絮这一意象的特点,把握诗词中人物抒发的不同情感。 3.探究诗词所体现的人物不同性格以及隐喻的人物不同命运。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赏析词中画面以及柳絮这一意象的特点,把握诗词中人物抒发的不同情感。 2.探究诗词所体现的人物不同性格以及隐喻的人物不同命运。 教学难点: 探究诗词所体现的人物不同性格以及隐喻的人物不同命运。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宝玉没有写成,却兴起续完探春的半阕;宝钗嫌众人写的“过于丧败”,便翻案作得意之词。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两首词 如梦令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注释: 1.绣绒——喻柳花。残吐——因残而离。 2.香雾——喻飞絮蒙蒙。 3.拈——用手指头拿东西。鹃鸣燕妒——以拈柳絮代表占得了春光,所以说使春鸟产生妒 忌。 4.莫放——庚辰本作“莫使”,与前句“空使”用字重复,且拈絮是想留住春天,以“莫放”为好。 南柯子 (贾探春上阕,贾宝玉下阕)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注释: 1.纤纤缕、络络丝——喻柳条。虽然如缕如丝,却难系住柳絮,所以说“空挂”、“徒垂”。 2.绾系——打成结把东西栓住。 3.我自知——等于说“人莫知”、“世莫知”。植物抽叶开花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4.隔年期——相隔一年才见一次。 任务二: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 第一首诗描述的画面:晚春时节,是什么在眼前闪现?难道是绣花丝从蚕腹陆续吐出?不!是东风卷起的半窗柳絮,如弥漫的香雾。帘内美人伸出柔美的手随便拈了一把,徒然惹得杜鹃啼鸣、燕子嫉妒。柳絮啊,请你暂且留住,暂且留住!不要让美好的春光同你一道离去。 第二首写了柳絮初绽,柳树上白白地挂着细微的绒线,徒然地吊着缠绕的细丝。当她们成熟飘扬时,就难把她们拴住、难把她们羁留,只好任由她们东西南北各自飘散分离。“我们飘泊逝去,劝君不要惋惜;我们会回来的,何时回来,我们自己自然是知道的。”“你们纵然一定回来,我再见到你们时,也要整整隔上一年,直等到明年莺蝶没精打采的晚春时节。” 任务三: 分析这两首词描写的柳絮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总结鉴赏: 第一首词将柳絮写得虽繁密却朦胧,杨柳在晚春叶长成后,“蕊中结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随风飘扬,借“香雾”形容柳絮飘扬如雾气弥漫,因带有赞美的意思。用比喻的手法,将柳絮比作“绣绒”和“香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柳絮在东风的助推下纷飞飘荡的轻盈,表达湘云对柳絮的喜爱。 第二首词用“纤纤”“络络”点明了垂挂在柳树枝上的初绽的柳絮,形容柳絮纤细而又络绎不绝的样子。表达了探春的落寞无奈。后半阙以柳絮的口吻述说:我们飘泊逝去,劝君不要惋惜,我们会回来的(再度开花),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知道,但不告诉你,使诗句充满怅然而期待的情绪。 3.诗中窥人 任务四:在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出史湘云、贾探春、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第一首词中,史湘云用“香雾”表达了对柳絮的赞美,体现她的率真美好;劝慰杜鹃、燕子用不着嫉妒,请柳絮暂且留住,不要使春光随同逝去,让杜鹃、燕子共同多享受春光,又展现了她性格中热情活泼、豪爽天真的一面;“且住”三句,意谓希望柳絮不要飞走,如此就可留住春天了。尽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好的东西依旧值得珍惜,史湘云的这阕词表现了她没心没肺、一味贪玩的娇憨性格。 第二首词从柳絮在柳枝上的情景写起,表现探春心中对亲人的记挂,真心想要留住美好的东西。可实在不能留住时,她又用“空挂”“徒垂”“难羁”“一任”表达她的无奈。与三姑娘一贯雷厉风行的风格不同,这首词传达了她再眷恋家园也无济于事的浓浓悲戚。 宝玉的半阕词紧接探春的前半阕,是说柳絮飞走了你不要可惜,因为它们会飞到我这里。可惜的是暮春天气,黄莺的鸣声忧愁,蝴蝶懒得飞舞。况且明春虽然还会见到柳絮,毕竟还要等待一年。 贾宝玉的这半阕词反映了他喜聚不喜散的性格。宝玉的下阙,表现了他认为好的东西过去了,总会再来的想法,这也符合他当时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公子哥心态。 思考:从诗词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可以窥见人物怎样的命运? 明确: 第一首词: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对于她的幸福,有人可能会触痛伤感,有人可能会羡慕妒忌,这也是很自然的。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关心她终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诩“纤手自拈来”,总是凭某种见面机会以“金麒麟”为信物而凑成的。十四回写官客为秦氏送殡时曾介绍卫若兰是“诸王孙公子”,可见所谓“才貌仙郎”也必须以爵禄门第为先决条件,不能想象如史湘云那样的公侯千金会单凭才貌选择一个地位卑贱的人作为自己的丈夫。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地无可奈何,这正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 第二首词:“也难”二句意谓很难把柳絮拴起来,不让它到处飞舞,而只能任凭它们分别飞向各处。贾探春的这半阕词暗示了她将要远嫁,徒然思念亲人而不得相见。所谓白白挂缕垂丝,正好用以说亲人不必徒然对她牵挂悬念,即《红楼梦曲·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这些话当然都不是对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承认的生母赵姨娘而说的。作者安排探春只写了半首,正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 同时,探春的四句,如果用来说宝玉将来弃家为僧,不是也同样适合吗?是的。唯其如此,宝玉才“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提笔将它续完。这一续,全首就都像是说宝玉的了:去休惜,来自知,所谓随缘而化,踪迹难寻;夫妻相见之期犹如牛郎织女,不是说他做了和尚又是什么?书中说宝玉自己该做的词倒做不出来,这正是因为作者觉得没有再另做的必要了。 4.拓展阅读 任务五:阅读《红楼梦》第37回、第38回、第50回、第70回,模仿大观园众儿女们结诗社的诗词,从“海棠、菊花、螃蟹、雪、红梅、柳絮”等话题中任选其一,作一首小诗。 【答案】示例: 立秋咏菊 南方酷暑几时消? 怕热蝉鸣树上摇。 欲老荷花芳韵在, 偏知红菊未夭夭。 明确: 咏海棠:和风春满园,草木皆芳薰。君看十八叶,具与凡卉群。 咏红梅: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写柳絮:谁生清风助汝扬,尔等得志便猖狂。沾花惹草引众怒,龟缩如球角落藏。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十二课时) ——五美吟
教学目标
1.理解五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饮剑”“出汉宫”“同归”“巨眼”等词语。 2.把握林黛玉借诗歌想表达的内容。 3.探究诗中所咏是否与小说的情节存在某种照应。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林黛玉借诗歌想表达的内容; 2. 探究诗中所咏是否与小说的情节存在某种照应。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所咏是否与小说的情节存在某种照应。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这五首诗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珮》,宝玉来看望黛玉,翻见了黛玉新作的五首诗。随后宝钗亦到,黛玉解释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被宝玉翻见,将它题为《五美吟》。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五首诗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 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 头白西边尚浣纱。 注释: 1.“一代”二句——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诗中泛说逝去。 2.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事。 3.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 4.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 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饮剑何如楚帐中? 注释: 1.虞姬——项羽的侍妾。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军围于垓下。夜间汉军四面 楚歌,项羽感到绝望,对虞姬作悲歌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相和。 2.“肠断”句——夜间骏马嘶鸣,令人肠断。“啸风”是指马鸣,也常说“嘶风”。 3.虞兮——用项羽歌中原词。重瞳,指项羽。 4.“黥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肉酱。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酷刑。 5.饮剑——自刎。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 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 予夺权何畀画工?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妃或明君。 2.出汉宫——指和亲事。 3.“予夺”句——为什么把决定权交给画工呢?予,赐予,加宠。夺,剥夺,弃置。畀,给。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拋, 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 更有同归慰寂寥。 注释: 1.绿珠——晋代石崇的侍妾。《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 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诈称皇帝的命令)收(捕)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武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2.“瓦砾”句——把明珠(喻绿珠)当作瓦砾一样地拋弃。石崇曾与王恺斗富,随手用铁如意击碎王恺的二尺多高的珊瑚宝树,而把自己的三四尺高的赔他。所以这样设喻。 3.石尉——即石崇,他曾任散骑常侍、侍中,出领南蛮校尉,故称石尉。 4.娇娆——美丽的女子,指绿珠。 5.“都缘”二句——绿珠跳楼死去后,石崇也一家被杀。诗说他还是有前生注定的厚福的,因为尚有绿珠与他同归地府,可以慰其寂寞。以悲剧为有福,即书中所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 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 岂得羁縻女丈夫? 注释: 1.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杨素时手执红拂(挥灰尘的用具), 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见扬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越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见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 2.“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待客不逊,杨连忙谢罪,后来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 3.“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今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巨眼卓识。 4.“尸居”二句——说红拂奔离杨府事。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红拂投奔李靖,李靖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杨公幕,杨素的府署。羁縻,束缚。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任务二: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五首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黛玉对五美分别持什么看法? 参考: 西施,黛玉在诗中给了西施全新的评价,她对西施并不是像历代诗人的歌颂,更多的是怜 悯与同情,西施为了复国寄人篱下忍受屈辱,到头来却仍然逃脱不了被害的结局。这让黛玉感到心寒,她甚至羡慕起了那些“东施”女,因为她们虽然没有如西施般的美貌和才华,但她们却在年老时依旧能“头白溪边尚浣纱”,而西施只能香消玉殒。黛玉正是由西施的遭遇想到了自己,自己如今也是寄人篱下前途渺茫,此时的黛玉其实早已看清了贾府捉襟见肘的局势,在宝玉生日一回中,黛玉说道:“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对于虞姬,黛玉的诗中,更是用了黥布与彭越的典故,两人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两人均因欲谋反被刘邦所杀。黛玉想,黥布与彭越甘愿投降于敌人,贪生求荣,苟且偷生,终究难逃一死的下场,而虞姬却对项羽忠心耿耿,临危不乱,拔剑自刎,用自己的鲜血证明自己的忠烈,此女此烈,可歌可敬。而黛玉正是自比虞姬,表达了自己对木石前盟这段感情的忠贞不一,不论如何她都会坚持与宝玉的爱。同时,黛玉也在诗中讽刺宝玉,就如西楚霸王项羽一般,对心爱之人犹豫不决,对“金玉良缘”无动于衷,优柔寡断。同时,这也预示了黛玉最后的结局,她不像其他十一钗般在尘世污淖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泪尽而逝。 对于王昭君,黛玉写下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红颜薄命”,她更是为昭君敢于挺身而出只身出塞的勇气所震撼。昭君本可以安安分分在宫中守着宫女的身份稳稳当当的活下去,可是她不愿意,她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又不愿意向画工那类小人低头,不然她早已被汉元帝选中封妃。高傲的王昭君最终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出塞和亲。相信在北方,昭君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使命运的小船在滔天巨浪中即将被吞噬,也要自己掌舵,这正是黛玉欣赏的“昭君勇气”。 对于绿珠,诗人们大都是为绿珠不畏强权的殉主精神而讴歌,可黛玉却不同。黛玉直言,石崇未必就是绿珠的真爱,绿珠根本不值得为石崇去死,石崇与绿珠之间身份悬殊,文化悬殊太多,他们两人之间更多的只是物质上的珠玉绮罗之宠,而没有真正精神上的依恋。黛玉的心里充满了对绿珠错付真爱的惋惜,同时这也正是黛玉对感情的态度,黛玉注重的不是物质满足,而是趣味相投与情感默契,这是黛玉简单的爱情观。 对于红拂,黛玉敬佩红拂,她虽身为杨素的侍妾却依然胸怀大志,能够“巨眼识穷途”,实现自己的夙愿,掌握自己的命运,得到了理想的归宿。黛玉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正是也想像红拂一般冲破“尸居余气”的贾府与世俗礼教,追求自己的幸福、理想的豪情壮志。 3.诗中窥人 任务三:林黛玉借这五首诗歌想要表达什么? 总结鉴赏: 西施虽“一代倾城”,却成为权势的附庸品,最后“逐沉浪花”。虞姬虽获项羽之爱,最后却因为项羽的优柔寡断而只能“饮剑楚帐”结束爱情的幻想。昭君“绝艳惊人”却不肯为权势低头,活得高傲,活出自我,远嫁他乡愿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绿珠女多才多艺,却枉为一个不值得自己爱的男人的牺牲品。红拂女虽身份低微,却能不拘于世俗,慧眼识英雄,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五名女子各有各的可悲可叹之处,但也各有各的可敬可取之处,黛玉从她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遭际,因而作出这五首荡气回肠的《五美吟》。 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议论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 黛玉磋叹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儿家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已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这些女子真正活出自己,黛玉用莲藕、瓜、香去祭奠五个古代的女子,黛玉要效法历史上的某一种生命的自觉,去走向宁为玉碎的毁灭之路。 任务四:诗中所咏是否与小说的情节存在某种照应? 明确: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 尸居余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余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附带提一下: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4.拓展阅读 任务五:《红楼梦》曾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先后两次描写到林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情节: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结尾 和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开头 ——节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她躲了起来,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哪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明确: 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所以葬花。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一课时) 《咏白海棠诗六首》(1-3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玉是”“胭脂”“愁千点”“莫道”等词语。 2.把握小说中三首咏白海棠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3.“诗如其人”,结合各自诗作体会探春、宝钗、宝玉的性格、情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小说中三首咏白海棠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2. “诗如其人”,结合各自诗作体会探春、宝钗、宝玉的性格、情趣。 教学难点: “诗如其人”,结合各自诗作体会探春、宝钗、宝玉的性格、情趣。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这是大观园众姊妺结成“海棠诗社”后首次吟咏。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迎春限韵,惜春监场。诗成后,大家认为黛玉的最好,李纨却评宝钗为第一,探春表示赞同,宝玉则为黛玉不平。第二天史湘云到来,又和了两首,众人看了称赞不已。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诗 要求:熟读这三首诗,注意诗歌节奏、重读之处。涵咏之中,感悟其中的情感。 其一(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注释: 1.寒草——秋草。 2.苔翠——青翠的苔色。 3.“玉是”二句——以玉和冰雪喻白色的花。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又韵》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同时,这又是以花拟人,把它比作仙女,因为《庄子.逍遥游》曾说美丽的神人“肌肤若冰雪”。销魂,使人迷恋陶醉。 4.倩影——美好的身姿。月有痕——月有影。这里的“痕”不是泪痕。李商隐《杏花》诗:“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全句说:深夜的月亮照出了白海棠美丽的身影。 5.“莫道”二句——不要说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缟(音搞),古时一种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白衣。以“缟仙”说花,承前“雪为肌鼻”来。道家称成仙或飞升叫“羽化”,意思是如化为飞鸟,可以上天。末句用唐代刘兼《海棠花》诗意:“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   其二(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释: 1.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 2.“胭脂”二句——诗的一种修辞句法,意即秋阶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边招来冰雪的精魂。洗出,洗掉所涂抹的而显出本色。露砌,带着露水的阶台边沿。北宋诗人梅尧臣《蜀州海棠》诗:“醉看春雨洗胭脂”。 3.“愁多”句——花儿愁多怎能没有痕迹。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 4.“欲偿”句——白帝,西方之神,管辖秋事。秋天叫素秋、清秋,因为它天高气清,明净无垢,所以说花儿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也应使自身保持清洁,亦就海棠色白而言。 5.婷婷——美好的样子。 其三(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注释: 1.秋容——指花的容貌。 2.攒——簇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雪,喻花。 3.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她肤如“凝脂”、“娇无力”,所以借以说海棠花,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事为出典。玄宗曾笑其“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的醉态说:“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见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 4.捧心西子——参见《赞林黛玉》注。宋人赋海棠词中时有以杨妃、西施并举的,如辛弃疾《贺新郎》、马庄父《水龙吟》等皆是。 5.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6.宿雨——经夜之雨。 7.独倚画栏——指花。参见宝玉《怡红快绿》诗注。8.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有关。  任务二: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三首诗围绕海棠分别写了什么? 参考: 贾探春诗,白海棠在斜阳秋草、苔翠盈映衬下,显得十分清幽。她的精神比玉还高洁,花瓣似仙女使人迷恋陶醉。白海棠花蕊芬芳娇弱无力,深夜的月亮照出了她美丽的身影。不要说白海棠像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 薛宝钗诗,主人公珍重白海棠的美丽姿容,白天也关上门,并亲自拿着手提水罐浇灌花盆。秋阶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边招来冰雪的精魂,体现白海棠的质朴本色。淡雅之极才知道花儿更加艳丽,花儿愁多怎能没有痕迹,赞美白海棠花的淡雅艳丽、怯弱姿态。花儿要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也应使自身保持清洁;美好的姿容默默不语一天又到黄昏,赞美白海棠的素洁矜持。 贾宝玉诗,白海棠花的容颜浅淡映着一重重门,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像雪一样长满盆。她像贵妃出浴肌肤如冰雪;又像西施捧心心灵似美玉。白海棠花在晨风中摇曳如含忧愁千点;经夜雨浇灌更增添了一道泪痕。白海棠如有情意,听着捣衣声怨笛声送走黄昏。 任务三: 看了这三首诗,诗社社长李纨认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 ,脂砚斋批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分。”。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总结鉴赏: “有身分”,指的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 首联借海棠花自喻,极写豪门闺秀端庄矜持的仪态;颔联所谓“洗出胭脂影”,就花而言,是说海棠洗去所有的涂抹而显出原本的素白之色,对人来说,通常是指妇女因丈夫不在而不再修饰打扮;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正是薛宝钗做人处世的写照,宝钗为人“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做到“淡极”处之,因此她能笼络人心,得到上下的夸赞,达到“花更艳”的目的;尾联海棠花“不语”,要凭着自己的冰清玉洁偿报于“白帝”,对应薛宝钗与世无争、端庄自持的姿态。 整首诗咏的是白海棠,但句句都寄寓着薛宝钗对自己的丰美容貌、冰心雪魄的自珍自恃,展现她那凝重贞静、恪守礼教的性格特质和处世原则,且用词“得体”,很合她态度矜持、深藏不露的思想性格,即“有身分”。 3.诗中窥人 任务四:在探春、宝钗、宝玉三人不同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情趣? 其一(贾探春) 探春这首诗也就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就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的风范。“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写海棠虽然生机勃勃,但是终究娇柔无力,暗自叹息,暗含探春身为女儿之身,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其二(薛宝钗)  宝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胭脂洗出”的注脚。“招来冰雪魂”,于花则是如冰雪般洁净;于人却是喻凄冷孤寂之处境。薛宝钗寡居的命运,此中又一次得到透露。“淡极始知花更艳”,指薛宝钗之“罕言寡语”、“安分随时”,能笼络人心,得到上下的夸赞。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愁多”句则从正反两面取义,机带双敲,既表达她对黛玉、宝玉的多愁善感的讥讽,又反衬出她的自矜、自信、自得和安分端庄的情怀和气质。 其三(贾宝玉)  诗的后六句抒写海棠花的仪容神韵,暗寓了钗黛二人的形象以及诗人与钗黛的感情关系,与小说中的许多情节、细节妙合。在尾联中,贾宝玉又合写钗黛二人,一个是“如有意”, “道是无情却有情”;但是,终不如另一个“清砧怨笛”那样情深意切。可见,全诗主体部分是亦物亦人的,咏的是两盆白海棠,却寄寓诗人对钗黛二人的赞美,虽然曲意回旋,但倾向明白,突出了他对黛玉的一片深情。 4.拓展延伸 任务五:比较阅读并思考,结合薛宝钗、苏轼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海棠”意象表现的人物形象。 其二(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是年春天,苏轼尚在黄州为团练副使。 宝钗作为大家闺秀,从来认为,女子的德行是最重要的,在整部《红楼梦》中,宝钗也一直以这样的形象示人。“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她“装愚守拙”以“不语”体现与世无争的姿态,凭着自己的冰清玉洁偿报于“白帝”,则是她对贾府掌权者所要表白的忠诚,用词“得体”,很合她态度矜持、深藏不露的思想性格。 注释中提到“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是年春天,苏轼尚在黄州为团练副使。”可知苏轼贬谪于此赏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大意是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只”字极写爱花人的痴情,同时借花喻人,作者惜花也是在怜惜自己。但诗人虽贬谪于此,全诗却无颓唐、萎靡之气,从“高烛”“红妆”这些明丽意象的侧面烘托中中可以感触到诗人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达观潇洒的胸襟。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十课时) ——柳絮词五首(3-5)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谁拾谁收”“忍淹留”“罗红”“香雪”“一般同”“白玉堂”“春解舞”“均匀”“随逝水”“委芳尘”等词语。 2.赏析词中画面以及柳絮这一意象的特点,把握诗词中人物抒发的不同情感。 3.探究诗词所体现的人物不同性格以及隐喻的人物不同命运。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赏析词中画面以及柳絮这一意象的特点,把握诗词中人物抒发的不同情感。 2.探究诗词所体现的人物不同性格以及隐喻的人物不同命运。 教学难点: 探究诗词所体现的人物不同性格以及隐喻的人物不同命运。
教学过程
1.情节提要 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宝玉没有写成,却兴起续完探春的半阕;宝钗嫌众人写的“过于丧败”,便翻案作得意之词。 2.理解诗歌 任务一:朗读三首词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1.“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2.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 3.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4.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 5.“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西江月 (薛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注释: 1.汉苑——汉代皇家的园林。汉有三十六苑,长安东南的宜春苑(即曲江池)水边多植杨柳,后因柳成行列如排衙,但远不及隋堤规模,故曰“有限”。 2.明月梅花一梦——后人以为“梅花”不合飞絮季节,就改成“梨花”(程高本),殊不知这是用“梦断罗浮”的典故(参见《赋得红梅花》诗注),本取其意而不拘于时。又小说中说宝琴是嫁给梅翰林之子的,用“梅花”二字或有隐意。 3.落红——落花。表示春去。用“几处”,可见衰落的不止一家。 4.香雪——喻柳絮,暗示景物引起的愁恨。帘栊,说闺中人。 5.一般同——都是一样的。 6.“偏是”句——古人以折柳赠别。又柳絮漂泊不归,也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释: 1.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 2.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3.“蜂围”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有人以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 4.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 5.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 6.“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 7.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极高。 任务二: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三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 第一首诗描述的画面:晚春时节,柳絮飞扬,百花洲有它陨落的身影,燕子楼有它留下的余香。当柳絮满天飞舞时,团团白絮有时排成长队,有时结成圆球。柳絮的飘泊生涯,也像美人的薄命,徒然有着深厚缠绵的情意,也不要谈说美姿风韵了。柳絮草木也懂得悲痛忧愁,正当美好的青春时光,竟然已经白发满头。“可叹今生啊,是谁抛弃了我,又有谁能收留我?”不管它是否愿意,春把它嫁给了东风便不管了,春说:“你不是在叹息有谁能收留你吗?现在东风娶了你,听凭东风带你而去,我是不忍心留住你!” 第二首写了不管是汉时皇家花园中有限的柳树散布的零星柳絮,还是隋代大运河岸堤上众多柳树撒放的无数柳絮,连同其他春景,一齐托付给了东风。春景苦短,不久梨花般洁白晶莹的柳絮转眼消逝,仿佛一场梦。多少人家落花满庭院,哪一家的帘栊没有沾上香气可闻的柳絮?这种景象江南江北都一样,偏偏旅客们看到,离愁别恨更加深重了! 第三首:柳絮常在白玉堂前表演春之舞,东风把她们吹送到位,分布均匀。春将归去,蜜蜂围成团,蝴蝶排成阵,一派紧张乱纷纷。柳絮却坦然:“我们何时曾随着流水逝去?我们难道一定要抛在泥土化作香尘?”千丝万缕情意深,柳絮本性终不改,任凭在东风的帮助下,随时相聚或分离。“春光啊,请不要嘲笑我们原来没有根基,凭借好风的强劲力量,送我们直上高高的青云!” 任务三: 分析这三首词描写的柳絮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总结鉴赏: 第一首词:在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柳絮身影陨落,徒留余香,随东风而去,一生漂泊,春去花残,徒有缠绵深情。“草木”二句采用拟人化手法,由柳絮飘落在草或树上,就像草、树的白发,从而想象草、树似乎也有忧愁,以致愁白了头。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以飘荡的柳絮比喻人的薄命,慨叹就连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靠不住。林黛玉借以悲叹自己孤苦伶仃,无人疼爱,对将来的归宿十分担忧。 第二首词:汉代宫苑里的柳树少也好,还是隋堤上的柳树多也罢,万紫千红的春天不过像短暂的明月或一场梦境,一眨眼就消失了。宝琴通过对晚春时节四散飘零的柳絮的描写,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叹。落花纷飞,柳絮飘零,羁旅之人见之尤伤,宝琴寄住贾府,表达了她深重的离愁别恨。 第三首词:在宝钗的笔下,柳絮自在快乐,尽管已是暮春时节,柳絮在白玉堂前欢乐起舞;当春将归去,蜜蜂、蝴蝶慌张乱作一团时,柳絮却坦然;更可贵的是积极抗争,努力使自己不随流水逝去,不弃泥土辗尘;柳絮庄严宣告,要凭借好风的强劲力量。柳絮不是“无根薄命”,而是“志大厚命”。可见宝钗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状态。 3.诗中窥人 任务四:在这三首词中,可以看出林黛玉、薛宝琴、薛宝钗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第一首词:这首词寄寓黛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不禁聚散的悲痛,黛玉明是哀叹柳絮,实是哀叹自己。词的下阕首先描写柳絮悲愁至深,而这种至深的悲愁主要是愁自己的命运归宿,借喻的成分更重,接着描写柳絮的命运归宿由不得自主,而是被春、东风所掌控、所摆布,以致造成了柳絮的悲剧结局。这样的描写象征意义也是很明显的:春、东风代表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这个势力,黛玉不自觉,但她确确实实感觉到了,她是无法战胜它的,以致自己注定得不到理想、追求中的幸福结局。这正是引起黛玉一贯以来悲愁、多愁善感的根本原因。 第二首词:薛宝琴本性聪颖,又加之年少游历,成就了她的才华横溢,见多识广。“几处”四句意谓暮春时节,或庭院里落满了桃花,或窗帘上挂满了柳絮,无论江南江北,都是如此,这本来很平常,偏是有人自寻烦恼,将柳絮与人的离别联系了起来。 薛宝琴的这阕词表现了她的豁达性格,连她在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时的长叹,也变得格外悲壮。 第三首词: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此首为柳絮翻案的词,表明宝钗的远大志向并没有改变。她的远大志向是“候选进宫”,假若候选成功,那就是“上青云”的事。为了实现这个志向,她努力地按照“标准”、“闺范”去为人处世,努力地与制订、实行“标准”、“闺范”的势力保持一致,并将它视为助自己“上青云”的好风。 思考:从诗词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可以窥见人物怎样的命运? 明确: 第一首词:在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从这一点上去看这首词,它对我们研究作者写宝黛悲剧的原来构思也是有启发的。 第二首词:如果把薛宝琴这首小令与她以前所作的《赋得红梅花》诗、她口述的《真真国女儿诗》对照起来看,就不难相信朱楼梦残、“离人恨重”正是她未来的命运。就连异乡思亲,月夜伤感,在词中也可以找到暗示。此外,从宝琴的个人萧索前景中也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大家族已到了风飘残絮、落红遍地的没落境地了。“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这是宝琴的惆怅,同时也是作者的叹息。 第三首词: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作者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作者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悲剧是贾府事变的结果。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所以,宝钗最终仍不免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 4.拓展阅读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写了一首咏物词《临江仙》。有人评价这首词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体现了宝钗不为世俗功名利益所羁绊,自尊与自信,蔼然就能出类拔萃的意思。也有人认为从这两句词中,可以看出薛宝钗一反平日的安分守愚,而志得意满之状跃然纸上,这正是她人生追求的直抒胸臆。你同意哪种认识,请结合诗句分析宝钗的人物性格。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答案】 明确: 我认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体现了宝钗的人生追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反平时为人处世的安分守愚的形象,志得意满之态跃然纸上。“频借力”,不断地借助风力。“青云”即高天,也可以说名高位重。“五缕千丝终不改”体现了宝钗对这种志得意满的人生追求的不懈努力。结句更是变换人称,称柳絮由“他”变为“我”,并将其拟人化,极似宝钗直抒胸臆,表达了她心中的追求。看似无根的柳絮,宝钗却借其表达自己要珍惜时光,凭借能助己步步高升的强烈愿望,即借助嫁给宝玉做上诰命夫人,一步步接近达成自己走上高位的人生追求。这都体现出宝钗精于世故,汲汲追求名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