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09:44:55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文献或网络搜索,疏通文章的字词句,正 确口译并尝试背诵全文。 2.积累关于魏征及奏议类文体“疏”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能理解“十思”的内容及现实意义,领会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的劝谏艺术。 教学难点:巧妙地用“谏”字地多重释义,体会作者的劝谏艺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鹞死怀中 明确本课主要学习目的分别是: “咬文嚼字”意在带领学生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的文言现象,掌握基础知识。 “查谏之症”意在引导参观者读懂《谏太宗十思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进谏的现实针对性。 “品谏之诤”意在领会《谏太宗十思疏》进谏的语言艺术,理性分析作者“委婉而诚恳”的说理技巧。 【明确第一课时学习任务】领学生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的文言现象,掌握基础知识。 二、梳理信息 【课堂激趣】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活动一】咬文嚼字 1.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2.文体知识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3.写作背景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4.小组合作探究,梳理文章大意。 【明确】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德义:德政与信义。 明哲:明哲的圣人。 不胜:不堪。 重要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三、课堂小结 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文献或网络搜索,疏通文章的字词句,正确口译全文,并尝试背诵。 2.能读懂作者的说理技巧,体会作者心怀天下、敢于直言进谏的高尚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能理解“十思”的内容及现实意义,领会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的劝谏艺术。 教学难点:巧妙地用“谏”字地多重释义,体会作者的劝谏艺术。
教学过程
一、明确情境 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长安城建凌烟阁,由他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魏征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现需要我们了解魏征的事迹,拟一副对联,为魏征重新立像。 明确本课主要学习目的分别是: “咬文嚼字”意在带领学生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的文言现象,掌握基础知识。 “查谏之症”意在引导参观者读懂《谏太宗十思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进谏的现实针对性。 “品谏之诤”意在领会《谏太宗十思疏》进谏的语言艺术,理性分析作者“委婉而诚恳”的说理技巧。 【明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谏太宗十思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进谏的现实针对性。 二、梳理信息 【课堂激趣】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鹞死怀中 【活动】查“谏”之“症”,补全表格 问题诊断书诊断对象李世民身份君主问题原文:含义:剖析原因:结果:含义:建议原文:含义:
【明确】1.问题(原因)“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含义)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 剖析(原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结果“覆舟”(含义)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若放纵情感、轻视他人将导致覆亡。 建议(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含义)戒奢侈、戒骄傲、戒放纵、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 三、探究意图 这说明谏的内容必须针对问题。诊断对象身份是“君主”;在国力处于上升期时魏征提出了太宗出现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问题,继而对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和如不解决此问题将会出现“覆舟”的结果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太宗的问题提出细致而周全的“五戒”。从指出问题到分析到建议都是紧紧围绕着“问题”,既有针对性,又有逻辑性。 四、课堂小结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文献或网络搜索,疏通文章的字词句,正确口译全文,并尝试背诵。 2.能读懂作者的说理技巧,体会作者心怀天下、敢于直言进谏的谏臣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能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的劝谏艺术。 教学难点:巧妙地用“谏”字地多重释义,引导学生学习,串起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明确情境 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长安城建凌烟阁,由他亲题赞词,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画像,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魏征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现需要我们了解魏征的事迹,拟一副对联,为魏征重新立像。 明确本课主要学习目的分别是: “咬文嚼字”意在带领学生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的文言现象,掌握基础知识。 “查谏之症”意在引导参观者读懂《谏太宗十思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进谏的现实针对性。 “品谏之诤”意在领会《谏太宗十思疏》进谏的语言艺术,理性分析作者“委婉而诚恳”的说理技巧。 【明确第三课时学习任务】意在领会《谏太宗十思疏》进谏的语言艺术,理性分析作者“委婉而诚恳”的说理技巧。 二、梳理信息 【课堂激趣】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活动】品“谏”之“诤” 完成表格,感受作者“委婉而诚恳"的劝谏艺术。 角度原文分析内容称谓手法句式
【明确】内容原文:总此十思……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分析:①为君分忧,给出办法;②绘制蓝图,打动皇帝。称谓原文:思国之安者、君人者、人君、元首。分析:③谦称敬辞,凸显皇帝。手法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积其德义。夫在殷忧,……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分析:④巧用比兴,说理委婉;⑤正反对比,真诚指瑕。句式原文: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分析:⑥反问激昂,发人深思。 二、感“谏者”之“正” “谏”还可解释为: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 魏征身为“千古谏臣”,展现一代名相风采,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但凌烟阁中的画像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请拟一副对联,让我们一起为魏征重新立像。 堂额:谏堂 对联: , 。 形象:正气凛然、身负谏责、心怀天下、直率忠心、深厚才识、胆略过人…… 对联示例:一代名相直天地,千秋金鉴照古今 三、课堂小结 唐太宗李世民在《答魏征手诏》中言:“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亦康哉良哉,独惭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 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体现出高度责任感、使命感。针对唐太宗的现实问题进行劝谏,展现了高度的劝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