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09:35:07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六国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尝试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2. 学会辩证分析。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思维习惯。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论证逻辑,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任务一: 梳理论据 领悟方法 请大家根据文本2、 3节内容,小组合作,补充上节课的鱼骨图,完成下面的表格。并派代表交流。 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明确: 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秦作战所得与六国贿赂所得的数量的对比 先人创业之艰难与子孙视之之不甚惜的对比 割地频繁、秦军威胁频繁——诸侯有限的土地与秦国无穷的欲望的对比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对比论证 引用、比喻论证 不赂者以赂者丧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互丧,齐亦不免矣 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胜负存亡,或未易量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任务二:分析论证 赏析说理 活动1:鉴赏第二段的论证艺术 1.第二段大量的对比论证可以分成哪些类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赂秦数量、难易、效果上的对比,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了赂秦的弊端。 引用论证有力而又形象地表明赂秦带来的危害。 2.第三段论证过程论据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怎样的思维特征? 明确:从逻辑上看,立足“非兵不利,战不 善”的判断,抓住“不赂者”灭亡的原因分别解析, 然后通过假言总结、概括六国不亡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主要采用反向推理的方法。 3.2、3 两段这两个分论点短论可否调换顺序呢? 明确:不可以,因为全文主要论点为“弊在 赂秦”,所以要先阐释赂秦者的结局和危害,此段论证结束后,自然而然会让人得出,那不赂秦者又是如何呢?继续引出第3段,论证结构非常清晰。 4.4.5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同时,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以六国赂秦灭国的事例类比北宋向西夏、契丹进贡的事例。 任务三:辩证思考 勇于质疑 非韩、魏、楚之行赂皆愚,而赵、燕、齐 之不赂独智,易地则皆然也。厥后赂者先亡, 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 清·林云铭《古 文析义》卷七 ) 有不少人曾质疑过这篇《六国论》论据的真实性,请查阅相关的史料,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六国贿赂土地与战败丢失土地的史实对比”、“战国地图以及各国灭亡顺序表”、“秦赵交战的史实”。 明确:《六国论》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确切,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任务四:写作任务 请从说理艺术的角度,以《有理有据》为题,为《六国论》写一篇短评,300字左右。 教师示例: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六国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梳理《六国论》文言知识,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2. 提炼《六国论》的论证结构,明确写作目的 3. 体悟作者深藏于理性中的情感,把握文章情理交融、借古讽今的写作特征。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能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教学过程
校文学社开辟了“向古文学说理”专栏,向你征稿。请你以《明文析理》《有理有据》《思辨现实》为题,为《六国论》写三篇短论,向同学们介绍这篇经典议论文。 《明文析理》:介绍《六国论》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 《有理有据》:分析《六国论》的论证方法、说理艺术。 《思辨现实》:介绍《六国论》的现实意义、理性表达。 第一课时 任务一:讨论标准 明确方向 讨论优秀议论文的标准。 任务二:缘文解意 因声求气 活动1:借助工具书,教辅资料,理解文意,把握重点文言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疑问与障碍;小组不能解决 的,全班交流。 活动2:一位同学阅读苏洵《六国论》后的感悟,请修改其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内容。 秦强而六国弱,人们便习惯于同情六国,这是民间朴素的情感, 但不一定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单就六国灭亡的原因而论,实际上原因复杂:如内部纷争,保守腐败;外部争斗,弱肉强食等。苏老泉认为问题出在贿赂秦国,没有贿赂的国家也被逼着贿赂,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后援,不能独自保全。这只是从单一角度出发,属于片面的深刻。文中诸多“煽情”的文字,令读者深陷其中而失去 全面理智的判断。诸如:想想出生于突厥的先辈们,他们把霜露暴晒,将荆棘斩断,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们却毫不顾惜地送给别国; 连用“呜呼”“悲夫”,发出为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累的威势打劫的 呼喊……以我之见,苏洵《六国论》是一篇至情文,难称至理篇。 活动3:结合背景 揣摩文气 前人评价《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借古伤今,淋漓深痛。”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想一想,哪些话应该 读得沉稳坚定,哪些话应该读出“痛切悲愤”的语气, 哪些话应该读出淋漓激切的语气? 任务三:明文析理 寻觅逻辑 活动:苏洵的《六国论》,前人评价为“气雄笔健,段落紧密”,请阅读全文,绘制文章的论证思路鱼骨图,并说明绘制思路。 任务四:写作短论 请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六国论》的情感文气、结构特点写一篇短论,300字左右。 教师范例:《六国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探讨它们对付秦国应该采取的正确策略,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赂秦而亡的历史覆辙。 这篇史论篇幅短小, 脉络清晰。 从整篇来看,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总--分--总”的结构非常典型,这是议 论文 最常见的一种论证结构。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先总后分,有论有证,由古及“今”,脉络分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文设下总纲。紧接着第二、三两段分别论述赂秦之国和未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具体原因。第四段提出六国避免灭亡的办法。最后一段抒发作者感慨,借古言“今”,点明题旨。文章切中时弊,布局严密,说理生动、透辟,论据充分有力,行文干练,语言精警,堪称是议论文中的佳作。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六国论》(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的思路。 2.同题比较阅读,探索并归纳比较阅读的建商店,尝试学习如何理性地表达——有理有据阐释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同题比较阅读,尝试理性地表达,学习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筛选整合资料;鉴赏点的选择、理性的表达。
教学过程
明确情境: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经典照耀现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选择一篇经典为范本,结合当下世界格局、社会发展,选取某一事件,,写一篇短论。 任务一:梳理文脉,明确结构 对照译文和注解,读懂苏辙《六国论》,梳理文脉,填写下面的表格。 篇名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提出论点论证角度天下形式战争局势结论
明确: 篇名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当时之士,不知天下之势论证角度赂秦而力亏天下形式秦之所忌,天下之所重。(韩魏)不赂者以赂者丧战争局势韩魏受挫无援,附秦 背盟败约,天下无蔽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秦兵未出,天下已闲。伺隙取国,可不悲哉
任务二:阅读比较 异中求同 活动1:请同学们比较两篇文章,找一找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 篇目共同点苏洵《六国论》 标题相同 1文体相同:都是论述文,都具有鲜明的论点题材相同 2.题材相同:都是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3.布局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结构完美,论证严谨,典型的议论文结构。 4.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整体到局部,两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苏辙《六国论》
活动2:两篇《六国论》,你更喜欢哪一篇?请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思想内容、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思考。 示例:更喜欢苏询的《六国论》。 1.主旨方面 老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切中时弊,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小苏: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没有触及现实政治生活,是纯粹的史论。 2.写法方面 (1)立意选材—— 苏洵文:着眼于当时统治者屈服妥协的对外政策,围绕“赂”选材,批评统治者屈辱苟安的国策; ——借题发挥、借古喻今;是史论,更是政论。 苏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围绕“势”选材,批评六国统治者不识形势而相互攻杀的错误。——就事论事,纯粹的史论,立意不及其父高明。 (2)提出论点—— 苏洵文: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截了当;然后分解为两个分论点。全文论证严密,结构完美,堪称典范。 苏辙文:从读六国世家入手,以“窃怪”“深思”巧妙引出中心论点。 (3)论证上—— 苏洵除了谈到赂秦的问题,还谈到了“养士”的问题,比如“以赂秦之地封填写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而苏辙之谈了“明势”一个方面,所以,苏洵的论证更全面。” 3.现实意义方面 苏洵是痛感于当时统治者对西夏、辽国妥协苟安的政策,忧虑国事而写的,意图以古鉴今。表现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精神。 特别是联系后来北宋灭亡的结局,更感苏洵的语重心长,见识深远。 苏洵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是为了“施之于今”。 苏洵文:心忧天下,醒世救国。更具有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辙文:只是在批评北宋当局用兵的不力,就事论事,就史论史,没有触及现实政治生活。 (一篇彪炳千古的史论,绝不会就史论史,一定会借史讽今。它一定承载着作者对国家,对社会的那份责任与担当。我们写文章,能与时俱进,反映现实,你的文章才更有生命力。) 4. 语言风格方面: 苏洵文——言简意赅,生动有力,饱含着感情。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引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整饬有度,读起来铿锵有力,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苏辙文——语言简洁,虽也运用了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但在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气势的充沛、遒劲上,比其父稍逊一筹。 后人评价: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风度。 《六国论》一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任务三:写作 请从现实意义、理性表达的角度,以《思辨现实》为题,为《六国论》写一篇短评,300字左右。 教师示例: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两个“小苏”的文章。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显示出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