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理性看待微视频的评论区》
教学目标
1. 分小组搜集、推荐经典微视频及其评论,进行分享展示,并能进行分析鉴赏。 2. 通过微视频及评论的鉴赏,总结经典微视频评论的特点,总结理性看待微视频评论的方法技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赏析经典微视频及其评论,学会多角度赏析,总结经典微视频评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微视频评论搜集、比较和鉴赏,总结理性看待微视频评论区的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在各大平台搜集优秀的微视频作品及其评论,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视频主题网友评论我的看法60S了解一下反emo达人苏轼 苏轼一生:吃喝玩乐,乐逍遥 苏辙一生:升职加薪,捞哥哥这个评论有点夸张,我不太赞同。苏轼一生是很达观,但是也是坎坷不尽。用“吃喝玩乐乐逍遥”来评价他一生也太夸张、太偏激了!罗翔*余华:精神内耗,不是坏事。 对于不能够改变的,给我力量,让我能够接受,对于能够改变的,请给我勇气,予以改变,最重要的是,给予我智慧,能够区分两者的不同我不认同这个评论,精神内耗,还得自己充电。自己才是拯救自己的上帝。别指望别人给力量、给勇气给智慧。国庆天安门的升国旗仪式 独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又不仅是仪式,是信仰! 我不太认同,视频中很多外国人在看,是有中国特色的仪式,但是不独属于中国人。有的人只是看热闹,比如小孩子,他们不一定把观看上升到信仰。
微视频及评论分享展示 教师分享微视频《浙大博士生送外卖当事人回应》及评论,学生结合收集的微视频及评论,总结微视频评论的功能。 微视频评论的功能:强调、深化、解释、辩驳、引导、监督、表态、宣传、无聊喷…… 三、理性看待微视频评论区的方法技巧 1.教师结合范例,引导学生总结理性看待微视频评论区的方法技巧。 首先判断评论的真实性;其次,要考虑评论的立足点,判断这些立足点是否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最后要理性看待褒贬不一的评论,摆正心态: 1.认真观看微视频,把握发布者和评论者目的。 2.克服“感情”对自己思考的影响,不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思考问题和作出判断。 3.作出判断后,可以通过和别人交流,检验自己的决定是否掺杂感情因素。 4.坚持批判性思维,精确思考,避免常见的思维谬误。 5.谨慎评论,要么闭嘴,要么点赞,要么举报。 四、课后任务 和老师、同学一起观看一个微视频及评论区评论,并分享你的看法。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理性看待微视频的评论区》
教学目标
1. 分小组搜集、推荐网络事件中的微视频,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鉴赏甄别。 2. 通过微视频鉴赏甄别,总结经典微视频的甄别技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赏析经典微视频,学会多角度赏析,总结经网络事件中的微视频甄别技巧。 教学难点: 通过微视频的搜集、比较和鉴赏,初步拟定微视频的真假、优劣甄别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在各大平台搜集网络事件微视频作品,并进行真假、优劣的鉴赏甄别。 虚假视频的特点劣质视频的特点112233…………
二、概念明晰 1.网络事件的定义、特点、分类、产生原因 定义: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 、网络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狭义上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特点: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属性:互联网触发,较多网民参与讨论 网络事件中的微视频展示分享 各小组推荐网络事件视频作品,教师展示“二舅网群事件”有关视频及评论。 总结网络微视频甄别技巧 1.师生总结网络事件中微视频的特点,结合案例引导学生甄别网络事件中微视频的甄别技巧。 (1)质疑视频,用常识甄别。 (2)寻找源头,查看可信度。 (3)放慢视频,检查小细节。 (4)逻辑推理,对比各画面。 2.小组再讨论,初步拟定网络事件中的微视频真假优劣甄别标准。 评价项目是否 主题思想 语言表达 画面内容主观化情绪化热点化商业化低俗化粗糙化
3.师生点评,总结如何提升网络事件中的微视频甄别能力? (1)强化甄别意识,保持一颗警惕之心 (2)提高媒体素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3)多种路径验证,构筑立体防范堡垒 (4)立足主流舆论,警惕媒体情绪污染 五、课后学习任务 找一个微视频,进行甄别,和小组同学分享你的甄别技巧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