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深化理解 还原语境 细节发现——学写戏剧文学赏析
教学目标
1.欣赏戏剧及剧本,初步领略戏剧的感染力; 2.从深化理解、还原语境、细节发现三个层面学写戏剧赏析文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戏剧冲突、人物语言,发现细节深入戏剧 2.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些戏剧文学赏析 教学难点: 1. 理解戏剧冲突的典型性和人物语言的特殊性。 2. 深度发掘作品细节,赏析审美特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它主要是供演出用的,但仍然作为文学作品流传着,从而成为人们阅读欣赏的对象。赏析戏剧,主要是就人物语言、矛盾冲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和情思美的角度进行赏析。欣 一、深化理解——赏析戏剧冲突的典型性 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在西方戏剧理论中,很多人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因此,对于矛盾冲突的赏析是戏剧赏析的基本层面。 不但时代的变迁影响人的思想,且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角度和深度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赏析戏剧冲突时,可以尝试深化解释冲突所反映出来的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此为外部冲突;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此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赏析:《雷雨》第二幕 (1)周朴园和侍萍从“相忆相认”到“质疑相恨”。 外部冲突: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充分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 内部冲突:侍萍和周朴园内心的矛盾冲突,则充分地表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爱恨交织的心灵世界。 (2)周朴园和鲁大海从“口头交锋”到“拳脚相向”。 外部冲突:周朴园和大海的冲突的展开,实际上代表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 内部矛盾: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能相认。而当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时。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行不通后,只好撕下伪善的面具,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还原语境——赏析人物语言特性 剧本的语言,是供演员舞台演出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四种特性:个性化、动作性、文学性和口语化。个性化。剧本中人物的语言,都出于他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最忌讳是剧本台词谁说都行。动作性,剧本语言与戏剧动作紧密相关,表现了人的内心活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有力手段。文学性和口语化分别指向不同的戏剧种类。古典戏剧的语言大多是诗歌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感情充沛、节奏鲜明。现代戏剧的语言,大多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除此外,人物语言富于潜台词,意为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回归文本及人物个性加以解读。 共同赏析:《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一幕的对话 朴: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 望鲁妈) 鲁: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朴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 : 好,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朴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 点罪过。 鲁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语言分析: 个性化: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 动作性: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又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其三, 潜台词: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马上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由此观之,他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已将自己牢牢的捆绑在自私自利的观念中而无法自拔。继而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 侍萍语言分析: 个性化:侍萍是有骨气的。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已直接明示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 动作性:周朴园未认出她时,侍萍似乎看透了周朴园,又似乎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于是她欲走还留,语言的动作性就彰显出来了,比如主动询问老爷有什么事?主动追问要哪件衣服。 三、细节发现——赏析审美特性 善于“发现”是欣赏戏剧文学的关键。欣赏戏剧文学,就要深挖细节。据此可以发现剧中人物之间新的关系的被认识,造成情节发生意外的新变化。也可以发现细节中隐藏的“意外”是欣赏戏剧文学的惊喜。意外也是形成情节生动曲折的重要艺术手段。“出乎意料”就是不同于人们平常习惯的思路,这种“突转”,无论是从顺境转向逆境或者从逆境转向顺境,总是剧情发生了与原来发展趋向不同甚至相反的转化。这种“突转”,有时是“绝处逢生”,而有时却是“生而复灭”。另外,从细节中也可发现人物的审美。 分析:《雷雨》的三次重要的“发现” 第一次“发现”:周鲁见面,发现鲁妈就是三十年前被抛弃的侍萍。由于这一关系的发现,引出了一连串关系的发现: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鲁大海是周朴园的亲生儿子,是周萍的亲弟弟。这一发现,出乎人们的意料,造成情节发展的重大变化。 第二次“发现”:雨夜相会,周萍与四凤的不伦之恋被发现。鲁大海撞见二人相会,惊动了母亲侍萍,侍萍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并不是像太太繁漪所说的和二少爷周冲相好,而是和大少爷周萍相爱,而他们两人是同母异父兄妹,是人伦所不允许的,侍萍这一惊非同小可,而四凤也因在母亲面前暴露了自己和周萍的特殊关系而羞愧万分,随周萍逃出了家门。 第三次“发现”: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周萍、四凤、大海、侍萍先后都来到周公馆,当侍萍知道四凤已经怀孕,无奈答应周萍带四凤走,并要他们走得越远越好,这对四凤来说,如同绝处逢生。但是繁漪不让他们走,她千方百计地要留住周萍,最后她喊出周朴园让他来认儿媳妇,周朴园一出场,看见侍萍又来了,就让周萍认自己的母亲,这一下,四凤和周萍的兄妹关系公开了,这对于四凤和周萍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也是出乎繁漪、周冲、鲁大海等人的意料的。这一最后的重大“发现”,使剧情向悲剧的结局急转直下,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三次发现情节不断推进,《雷雨》的审美特性由此被感知。两代人四十载爱恨纠葛,使我们形象地读懂了“封建”“剥削”,深刻地领悟了“人性复杂”,也会心地触摸到了“命运”与“抗争”。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