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彩蝶舞浪 民族华章》
教学目标
1.能感知《梁祝》与《黄河》中的音乐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独特的美感,了解协奏曲的特点,初步理解两首作品中蕴含的的民族音乐特点。 2.在探寻任务中,通过听、唱、划、奏、表现《梁祝》和《黄河》的部分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活动。 3.感悟《梁祝》和《黄河》的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究作品背后的民族精神,领会作曲家们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在丰富的音乐体验活动中,感知《梁祝》与《黄河》中的音乐特征和创作手法。 2.初步理解两首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民族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1.在课堂任务中探究两首作品在中西合璧方面的创作特点。 2.感悟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学习任务单、板鼓
教学过程
一、走进协奏曲 引出探寻任务 1.定义介绍 了解协奏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协奏曲吗?协奏曲是源自西方的一种音乐体裁,由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叫做协奏曲,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叫做什么协奏曲。 2.对比聆听 听辨协奏曲 对比聆听2段不同音乐体裁演奏的“爱情主题”,听辨出哪一段音乐是协奏曲。 交流总结:第二段音乐为协奏曲,第一段音乐为室内乐。 3.引出任务 走进协奏曲 师:刚才我们聆听的旋律为爱情主题,来自于我国最著名的协奏曲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今天我们就通过“寻旋律之源”.“探技法之道”.“创乐器之新”这三个任务走进这部协奏曲。 二、任务一·寻旋律之源 环节过渡语:作曲家曾说,梁祝的每一个主题都有民间的源头。第一个任务就让我们在最经典的爱情主题中寻根溯源。 1.哼唱主题 归纳旋律特点 哼唱爱情主题,随图谱划一划旋律线。 交流总结:旋律线上下起伏,曲折婉转。 2.演唱《化蝶》 感受柔美风格 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化蝶》,感受细腻柔美风格和最后一个乐句的戏曲味道。 3.视频欣赏 了解灵感来源 交流总结:《梁祝》的旋律取材自戏曲中的越剧曲调。 三、任务二·探技法之道 环节过渡语:除了民间寻源,作曲家还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让我们在楼台会主题中进入任务二,楼台会表现的是祝英台抗婚失败后,与梁山伯在楼台上的最后一次相会。 1.想象选择 试当作曲家 为梁山伯选择合适的乐器,为二人对话选择合适的旋律形态。 2.走进楼台 了解复调技法 欣赏楼台会的动态图谱,了解西方复调创作技法。 四、任务三·创乐器之新 环节过渡语: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曲家想到了可以在乐器民族化上进行创新。 1.聆听音乐 听辨打击乐器 聆听哭灵片段,听辨出现的民族打击乐器。 2.了解板鼓 体验打鼓节奏 教师简介板鼓,出示2条节奏,请一名学生上台敲击单皮鼓。其他学生用笔来敲击音乐凳或者桌子。 3.随乐奏鼓 感受戏曲氛围 在小鼓手带领下,随音乐敲击板鼓(桌椅) 思考:作曲家加入单皮鼓的意图是什么? 交流总结:哭灵表现的是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对封建礼教血泪控诉的情景。加入板鼓后,音乐多了些戏曲的色彩,也凸显了祝英台悲愤的情绪。 4.视频对比 发现演奏特点 对比欣赏二胡和小提琴演奏视频,发现小提琴借鉴了二胡的滑音演奏技法。 5.回顾任务 总结探究结果 师生共同回顾三个探寻任务。 交流总结:通过探寻之旅,我们发现了《梁祝》从越剧曲调中获得旋律灵感,运用西方复调形象的展现梁祝二人对话,更是创造性的在乐器民族化上进行创新,从寻源、探道再到创新,最终这只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蝴蝶得以破茧而出,飞向远方。 五、欣赏《黄河》 迁移运用 环节过渡语:除了《梁祝》,在我国还有另外一部与之齐名的协奏曲,同样走过了这样的创作之路,那就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它改编自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共四个乐章。 1.聆听音乐 完成小组任务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聆听4段音乐,完成以下任务。 音乐片段连一连探寻任务填一填《黄河船夫曲》寻旋律之源旋律取材自___________《黄河愤》探技法之道融入西方复调创作技法《保卫黄河》创乐器之新加入_______的演奏
2.视听结合,探究乐器民族化 师:在乐器民族化的道路上,黄河同样做了许多创新。在第三乐章《黄河愤》的开头,作曲家加入了悠扬的竹笛声,之后钢琴分别模仿了两件民族弹拨乐器。 (1)聆听2段音乐,结合教师介绍,听辨钢琴模拟了哪两件民族弹拨乐器。 (2)视频对比欣赏,进一步验证探究结果。(先后模拟了古筝的刮奏和琵琶的轮指) 教师过渡:黄河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华民族美好生活,也见证了苦难屈辱。 3.复习复调 了解卡农定义 师: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作曲家同样运用了西方复调创作技法,在《梁祝》中复调是两条不同的旋律线同时进行,而在《黄河》中变成了同样的旋律有先后的进行,这是复调的另一种形式——卡农,作曲家为什么要采用卡农的形式来表现“保卫黄河”呢? 4.结合背景 探究卡农用意 回到《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抗战年代,读一封冼星海写给母亲的信。 交流总结:卡农中各声部竞相追逐的场面展现出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此起彼伏抗击侵略,保卫全中国的决心。 六、总结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 1.回顾本课所学 谈谈收获 2.感悟作品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 师总结:一只琴弦上飞出的中国蝴蝶,一条琴键上流淌的母亲河。他们表达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前者是人与人之间忠贞不渝的爱,后者是人与国家之间浓烈争挚的爱。这是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能听懂的共通语言。他们代表中国符号,跨出国门,走向世界,飞跃永恒,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经典。像这些推动中心音乐交流的作品还有很多,我想背后的作曲家们一定都是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今天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