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一篇以虚写实的优美散文,陶渊明为我们展示的与现实世界相对的理想之境——桃花源成为中国一代代文人的精神追求。高老师的设计由景到人,由人到情,由浅入深,步步层递,旨在让学生在描写中感悟情感,在叙述中解读情感,最后通过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较好地处理了文言文由“言”到“文”的关系。尤其是通过角色转化的方式来理解文章内涵、解读作者的设计,尤为巧妙。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桃花源记》是统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陶渊明虚景实写,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战乱、恬静自然、自给自足、和谐美好。寄托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超然。在学习本课时,要注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并且注意积累文言词语。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时,
借助想象,通过角色转化的方式,以景色美和民情美两个环节让学生深入体味,真正感受到文章的内在意蕴。
【教学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用导游词和代言人的方式介绍桃花源,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培养审美能力。
3.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指导,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懂作者情感。
2.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培养审美能力。
3.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教师示范 教师点拨
【课时说明】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饮酒》(其五)引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二、小组合作合作学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完成教学重难点中的“朗读指导,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懂作者情感”。
1.学法建议(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接龙翻译, 落实重点字词。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学法建议(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直译;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
教师指导: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随机点拨,为展示做准备。
学习任务三:小组展示,读句译句点重点词,小组接龙。
教师指导:点拨、小结,根据学生表现给出合理建议。
设计意图:夯实文言字词积累,同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会合作,互相帮助,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三、细读课文,对话作者
(一)走近桃花源,赏美景。
活动任务一:根据课文描写桃花源内外环境描写的句子,设计一段导游词。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写景的句子,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解说。
方法指导:导游词格式: 称谓+问候语、欢迎语+景点介绍
注意:1.紧扣景点的优胜之处和独特色彩。
2.用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组织语言。
3.用生动凝练的语言吸引游客。
示例: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小武,是你们这一次游览的导游。我们现在处的位置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林。大家可以看到沿着溪流的两岸桃花十里,中间没有其他的树夹杂,桃花灼灼其然,香味扑鼻。青草与落花相互配合,在蓝天的照耀下,格外生辉。我们徜徉其间,感觉勃勃生机,宁静优雅,若已成仙。
学习任务二:分享所写导游词,展示桃花源美景。
教师指导:紧扣课文写景语句,评价学生成果,共赏美景。
设计意图:尝试让孩子用角色转化的形式,发挥想象和联想,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桃花源,感受其中的美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象性思维的能力。
(二) 遇见桃源人,解民情。
学习任务一:结合描写桃花源人的相关句子,请同学们自行设计一段文字,为桃花源代言。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与桃花源人相遇的句子,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代言词。
方法指导:代言词格式: 称谓+问候语+代言人介绍+代言内容
示例: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桃花源的代言人×××。我为桃花源代言,这里的人们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一应农事节令,人人都在做力所能及之事,在这里没有游手好闲之人。人们世世代代在这块乐土里,繁衍生息。有趣的是,这里许多人家都姓秦,大概是为“避秦时乱”,就以朝代为姓吧。他们非常好客,“每逢客至,必设酒杀鸡作食”,并“咸来问讯”。
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成果,板书“民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课文空白的补充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形象性思维,降低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 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 四人一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虚构这样一个社会 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示例2:存在,桃花源存在于陶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早在《道德经》中,老子便提出了对“大同世界”的期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今国有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家有小康之求,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追求和谐、宁静生活的心,所以“桃花源”是存在的。
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成果,鼓励学生生成言之有理的回答。
设计意图:立足学情,落实文言文教学“文字、文学、文化”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意识,进行思维训练,理解并传承文化。
【板书设计】:
赏美景 解民情 探本心
【作业设计】:阅读《大道之行也》说说二者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