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整合课堂实录
单元设计背景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古人志趣”。语文要素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本单元所选古诗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第一篇是陶渊明作于东晋末期的《桃花源记》,是作者基于当时战乱仍频,税赋沉重,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反思虚构的传奇故事,刻画了桃花源中男耕女织,老幼安乐,邻里欢愉,热情好客的生动画面,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也成为了后世中国文人的精神乐土,并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营养。而且“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
第二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心境,文中作者对小石潭清丽景色的描写细腻生动,逼真传神,读之如临其境,其中对潭鱼的描写更是为后世论者激赏。
第三篇《核舟记》是状物小品中的经典,记述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核舟,在它上面物景人文皆备,构思巧妙,刻工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窥见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诗经二首中的《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以及追求的过程,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了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但“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与怅惘之情。学生诵读这些诗文,可陶冶情趣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中《桃》重点是完整清晰地叙述事情;《小》重点是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是典型游记,“永州八记”更是山水游记的奠基之作;《核》重点是对核舟状貌的精细描摹。
教学中要在诵读中理解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会更加有效。少译一点不必译的,少讲一点不必讲的,倾全力于诵读与品析。所以,我把这一单元课型定为诵读型+鉴赏写作型文本。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1.诵读前三篇古文,读准字音停顿,把握语气节奏,清晰洪亮,准确鲜明。其中《桃》与《小》当堂25分钟内熟读熟背。
2.借助注释工具书梳通文意,与诵读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读中求解,以解助读。
3.通过品味重要语句寻美探美,真切走近作者心灵世界,领悟别样的诗情画意,
4.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由仿到创,能写一篇优质读后感。
5.陶冶学生情趣智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认,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1.诵读前三篇古文,读准字音停顿,把握语气节奏,清晰洪亮,准确鲜明。其中《桃》与《小》当堂25分钟内熟读熟背。
2.借助注释工具书梳通文意,与诵读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读中求解,以解助读。
单元教学难点
3.通过品味重要语句寻美探美,真切走近作者心灵世界,领悟别样的诗情画意,
4.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由仿到创,能写一篇优质读后感。
5.陶冶学生情趣智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认,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单元教学课时:8课时
单元情境任务创设
近期,“新希望” 校报要开设一个“品古人志趣,赏别样诗意”的专题版面,我们班“高山流水”编辑组负责八下第三单元的散文微型专版。现策划如下:
活动任务一:热身版,辨书法字体
活动任务二:诵读版,感古人志趣
活动任务三:思辩版,品别样诗情
活动任务四:强化版,创读后美感
//
教学流程:
导语:同学们,你想瞭望来自遥远心灵的窗外风景吗?你想感受鲜活的生命质感吗?你想敏锐感知古代文人超功利的审美静观吗?今天开启的第三单元古诗文就能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支撑,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不再迷茫和孤单。来,一起走进这一单元创设的情境大任务:
【单元情境任务创设】
近期,“新希望” 校报要开设一个“品古人志趣,赏别样诗意”的专题版面,我们班“高山流水”编辑组负责八下第三单元的散文微型专版。现策划如下:
活动任务一:热身版,辨书法字体
活动任务二:诵读版,感古人志趣
活动任务三:思辩版,品别样诗情
活动任务四:强化版,创读后美感
师:来,让我们首先走进活动任务一:
活动任务一:热身版,辨书法字体
师:请同学们依次说出以上字体属于哪种书法体?
生:依次为楷书,行书,篆书,草书,隶书。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
屏显:
楷书: 笔画分明 字形端正
行书: 飘逸舒展 相互牵连
草书: 狂放不拘 飞扬飘逸
篆书: 体正势圆 大小统一
隶书: 字形扁方 蚕头燕尾
活动任务二:诵读版,感古人志趣
师:同学们,这三节课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在诵读中感受古人志趣。
请大家首先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自主翻译三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借助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寻求老师帮助。(过程略)
师:请同学们在自读自译基础上进行诵读,设计三篇文言文的朗诵脚本,初步感受古人志趣,为进一步走进作者心灵做好情感铺垫。
(学生开始活动,老师在学生诵读基础上,出示范例进行点拨)
屏显:
示例一:《桃花源记(节选)》朗诵脚本重点点拨:
第一段:
1.“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接连贯的词要依次读出重音。并依次读出渔人捕鱼时专注忘情,无意于计路程远近的随意语气,忽逢桃林时的惊异惊喜的语气及神情。
2.“欲穷其林”时的探究神态,语气稍快,突出急切心理。
第二段:
3.“林尽水源——豁然开朗”要读出其搜寻到底的急切心理,节奏稍快。
4.“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要读出渔人远观近察,见景见人后的惊喜赞叹,以及与村人相乐的悠然神情。
第三段:
5.“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要读出大惊,大喜,大殷勤,“咸”读重音,语速稍快。
要读出大叹,大惋,大叮嘱,“皆”“延”读重音,语速稍慢,“也”字要读出感慨味,读出临别时的诚挚之意。
第四段第五段:
6. 既出——后遂无问津者。
要读出渔人“处处志之”的急迫感,暗示有意重来。
要读出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三个短句的急迫感,节奏稍快。读出“遂迷,不复得路”寻访无着的惊诧与遗憾感,节奏稍缓。
要读出刘子骥志在必得的欣然语气和无人问津的渺远感,“者”字句拖音。
接下来,反复诵读,达到当堂背诵。(过程略)
屏显:
示例二:《小石潭记》朗诵脚本重点点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语调上扬,惊喜欢快)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语调渐高,意外之喜)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读出应接不暇的感觉)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由慢到快,由缓到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语速渐缓,伤感迷惘)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语速由疾变缓,声音低沉,一字一顿)
接下来,反复诵读,达到当堂背诵。(过程略)
屏显:
示例三:《核舟记》朗诵脚本重点点拨: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读出苏、黄身在官场的学者风度,语气庄重。读出佛印皈依佛门的洒脱随意。感受苏轼被贬境遇下的旷达胸襟。
诵读时,四人小组合作,一生演读,三生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细微区别。演读中突出“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等动作。在合作中加深对文章形象的理解。
接下来,反复诵读,达到当堂背诵第三段。
师:这三篇文章的文体都属于古代散文“记”,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记”。
屏显:
记:文体名。
“记”的文章称为“杂记体”。杂记内容复杂,有的记人叙事,有的记物状景。写法上灵活多样,有的主记叙议论,有的尚描写抒情。今人一般将古代的“记”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类。
师:好,在大家初读初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结构。
屏显:
活动任务三:思辩版,品别样诗情
品析《桃花源记》
师:同学们,这三节课我们将进入思辩品析版。先回到《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师:大家说,桃花源被村人称作什么?
生:绝境。
师:那么跟哪些人一起来的呢?
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师:为什么来呢?
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师:为什么不回去呢?这里有什么好呢?桃源有什么特点呢?
生:因为这里美,这里乐,这里奇特,神秘,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师:好,下面给大家10分钟时间,好好品读文本,按下列句式写出见解。
屏显:
桃花源之所以被称为“绝境”,村人不复出焉,是因为这里的————————(美 乐 奇,三者选二,写出自己的见解)———————————
——————————————————————————————————————————————————————————————。
(学生回归文本认真品读谈见解。之后小组间传阅,再在全班展示,选几则如下)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又如何看待“渔人”的行为呢?
生:这个渔人不守诚信,良心不是被狗吃了吗?很显然,他想邀功请赏,显然不是单纯的好奇心。
生:当村人接待他的时候他自然也是觉得很快乐的,但是一回到他的真实世界,就完全忘记了先前的承诺,就想得到一些好处。
师:或者说当他启程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就变得非常理性了,其实“渔人”在世俗当中已经算是一个超脱的人了,可是还是经不起诱惑。假如渔人说出另外的选择,如带妻子儿女一起来生活,也许不会走投无路吧。但他想把两个世界打通,就会不复得路。所以,人,一般是经不起诱惑的。
师:也就是说,当他从这个小口走向桃源这个精神世界的时候,变得豁然开朗,一片开阔。当他返回世俗的现实世界时,就会变成一个理性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路会越走越窄,甚至迷失,不复得路,会被这个世界剥夺得一无所有。所以方向很重要。
师:在这里表现作者陶渊明对世俗之人的彻底绝望,世俗之人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没有一个不被欲望所征服的。只有完全切断和外界的联系,不发生任何交集。才能得到自己精神中的桃花源。所以他决意回归田园,永不出仕。
来,看一则课外小文:
屏显: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译文: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 。” 第二天,他又照旧来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 了。 )
师生共议: 诚心才能换来友谊,背信弃义将永远失去朋友。
师:桃花源已成为世人心中美好的精神生活符号,后世也出现了很多写桃花源诗文的文人,以达到精神上的超然物外。来,欣赏一首:
屏显:
桃花溪 作者: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品析《小石潭记》
师:同学们,在《桃花源记》中,我们跟随着陶渊明一起欣赏了他心中的“诗与远方”,这一节我们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疗养院。那么,柳宗元是如何与这座疗养院真情互动的呢?来,别样的诗情画意,一起领略。先看第一个子任务:
屏显:
子任务一:辩一辩书法字体
同学们,如果通俗来说,也可以这样小结:
篆书如圈
隶书如蚕
楷书如站
行书如走
草书如跑
师:好,看这几幅隶书图片,大家回答两个问题:
正面赞叹小石潭之水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水尤清冽
师:文中表达作者情绪的句子是哪几个?
生:“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子任务
屏显:
子任务二:品一品乐忧何处
师:同学们,回归文本,乐在何处?忧在何处?哪里又暗示了情感在发生突转 呢?请大家以阅读散文的一般思路出发,写出自己的见解。
师:从我们学过的《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了解了阅读散文的一般思路是这四个方面:
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方法写景?
现在我们还以一个句式开头,去赏析,去品评。
请大家以下列语句为开头,根据你的探究结果,品味精美语言,领略情感内涵。(字数80字左右)
本文追求字字传神,景中含情。你看,乐在、(忧在、情感突转在)
。
示例:
本文追求字字传神,景中含情。你看,乐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几句写鱼儿在水中宁静悠然,逍遥自在和来往迅疾的自由之乐。动静结合。同时一个“似”字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已移情入景,与潭中鱼共乐共欢的美好心境。
要求:
按散文阅读的思路来品析:
紧扣景物、特点,写法,心情去品析。
结构:按“总—分”来呈现。
(学生认真读文,写赏析,之后小组间传阅,再在班里展示与师生对话,选几则如下)
子任务三:叹奇妙之人
师:同学们,不管是奇绝技艺还是奇绝之文,背后蕴含的都是奇妙之人的工匠精神。来,最后,我们了解一下这几位奇人,也许大家一开始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会水落石出。
屏显:材料一:
关于佛印:
据说三岁能背诵《论语》和《朱家诗》,五岁即诵诗三千首,精通五经,后被称为神童。十九岁登临庐山,后来成为佛门弟子,他是一位既懂得文学艺术,又是性灵自由,超脱世俗的豪放之人。他和苏东坡身份不同但相互欣赏,各美其美 相互映衬。
材料二:
关于魏学洢:
七岁能诗,年少时曾和父亲在慈云寺苦读。其父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魏忠贤诬陷入狱,魏学洢曾暗中随牢车北上,进入京城后,白天藏匿于客店,昼伏夜出,四处向其父旧识求救。后其父魏大中死于狱中,魏学洢扶柩南归,日夜号泣。其父死后,追赃行动未止,他被下于浙江监狱,不久逝世,年仅30岁。魏学洢虽是含恨离世,但其千里泣血救父的故事感动了天下人,都称其为“魏孝子”
材料三:
关于王叔远
当魏学洢家庭遭受大变之时,王叔远借助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劝慰魏学洢,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这一点也体现了王叔远的情深义重。在核舟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雕刻者王叔远身上所表现出的独立的个性追求。在雕刻时间上他选“壬戌秋日”正好与 《前赤壁赋》开篇时间相同,时间恰好相差了540年,9轮甲子。这是对前贤的仰慕之情,亦包含了追思之意。
师: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材料,进一步走进苏东坡、王叔远、魏学洢、佛印四个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相互致敬,超脱世俗,超然物外的个性追求。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
屏显:
小核舟,布局巧。
体积微,形神肖。
数量多,配色好。
笔画了,意境妙。
精于工,匠于情。
人物奇,互致敬。
活动任务四:强化版,创读后美感
读一读技法路标:
屏显:
读后感拟题法:
1. 直接拟题
如:读《······》有感 《······》读后感
2. 正副标题式
正标题是感点,副标题:读《······》有感。
如:
笑侃宝玉
——读《红楼梦》有感
救赎 超越
——《热辣滚烫》观后感
西北望,苍草忆群狼
——《狼图腾》书评
3. 组接式:书名+感点
如《曾国藩家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技法要点:
1. 处理好“读”和“感”、“议”的关系,重点是感和议。
2. 要反复阅读原作,深入研究。
3. 要提炼原作,析出感点。避免脱离原文自说自话。
4. 精心设计,巧妙布局
读书评论的一般结构是:
概、引、议、联、结
读后感的基本模式:
概:简介读本,概述内容感受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感点”析出的基本原则:
1. 抓住要素,扣住主旨,多向思维
2. 从内容上要与现实紧密相联。在构思方法上要纵横对比。
精心设计,巧妙布局
1. 设计巧妙的开场白
或画面、或对白、或问题导入全篇
2. 设计清晰的主线 或物件、或场景、或某习惯 ,可虚可实。
3. 纵横对比 递进式 并列式 对比式
4. 联系现实 切合心理 言之有物
常见问题:
1. 用叙述代感受
2. 用评论代感想
3. 脱离原文
4. 面面俱到,东拉西扯
创一创读后美感
师:请同学们就《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两篇文章各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生:柔子航
间隔·救赎
——读《桃花源记》有感
退让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向。桃花源,无战,无灾,无忧虑;桃花源,多情,多乐,多真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遂与外人间隔”何尝不是一种通过时空间隔疗愈心境的自我救赎?
当渔人初入这片仙境,渐走渐开,豁然开朗,所见之景落英缤纷,优美宁静。渔人那饱经世事沧桑的躯体与这里的环境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啊!询问村人,渔人再次惊异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与外界战火完全间隔开来,人们无奈于命运的安排,只能去创设,去投入那原始自然的怀抱。是的,这里的技术落后于外界;这里的文化远不及世外。但这种间隔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升华,身体得以康健,思想得以清纯。
渔人一定会想到,这里的酒食款待和外面的苛捐杂税是天壤之别啊!如果他只想带妻子家人来此绝境,说不定能够“复得路”,在此颐养天年。可他终究是世俗之人,只想着“诣太守”只想着“邀功名”,终究没想到自己的行径与心境早已与桃花源间隔开来,这种间隔是永远无法打破的人性之隔。
作者陶渊明就是这样,借渔人之眼,借桃源之境,借时空之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实现了在心中永居桃源的梦想,也即完美实现了沧桑灵魂的自我救赎。
生:江心宇
屏除杂念,聆听纯净的心灵之声
——读《桃花源记》有感
静谧幽邃的小溪边,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没有一棵杂树。无人知晓,亦无人来访,纷纷扬扬的花瓣,也因此粉白无瑕。突然有一天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一个渔人不知怎地划到了这片净土。“世外桃源”的发现,令他惊叹不已;村中人的热情款待,让他乐此不疲。岂知利益的黑布却蒙上了他的双眼,“处处志之”给他带来的到底是利还是弊?
一切都要跟随自己的心灵方向出发。
其实渔人也算超脱世俗之人,当他心无杂念只为打渔生活光临这片净土时,他会“忘路之远近”,美丽的桃花源会坦诚地向他敞开怀抱。但当他对桃源人不守诚诺,“处处志之”,想打通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时,上天便赠给了他与太守诸多人一个“不复得路”,此时心灵指引着他走向了桃源人的反面。
生活中的我们,是走向庸俗的利益高地,还是走向美好善良的幸福桃源。心灵会一直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请摒除杂念,聆听我们内心纯净的妙音!
生:杜牧聪
人心不足蛇吞象
——读《桃花源记》有感
《桃花源记》主要讲述了一位“渔人”误打误撞进入一处叫“桃花源”的美好境地。其中的居民们热情款待他,他出来之后竟然不顾“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约定,告诉了当地太守,可最终“不复得路”的故事。
渔人如此贪婪,出来后甚至没有对内心的黑暗挣扎一下下。不禁让我想到生活中的“网红”,为了博眼球,在饭店点上十几碗饭,用“假吃”浪费食物,骗粉丝流量的人。
你就是一条蛇,甚至比不上人家一根鼻子粗,你怎么能吞掉这只大象呢?文中第四段,对渔人去找太守的描写全是短句,节奏迅疾,更全面体现出渔人迫不及待的心理和行为的龌龊。
在世人眼中,渔人这个身份本算是品性廉洁之人,可变成了“愚人”,这前后的反差多么打脸。这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复得路”,这最后的结果就是“假吃”被社会淘汰,这最后的结果就是“蛇”被撑死,不得善终。
因此,坚持本真,才能去往内心的“桃花源”
生:江心宇
眼前所见亦是心中所念
——读《小石潭记》有感
大自然的模样是人心刻画出来的。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沉醉于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在小石潭这片胜地,他的眼前时而是树青石奇鱼相乐,一派闲适;时而又是岸势犬牙不见源,一派凄凉。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是心灵。
小潭篁竹溪岸,柳宗元一开始怀着愉悦乐观的心态观赏着这里的一切,他看到的便是清澈的小潭潺潺涌动,百多条鱼儿在水中戏耍,青翠的竹树摇曳着身姿,各样的奇石丰富多彩。为什么这么美?因为此刻他的心灵是静的,是闲的,是乐的。
同样是“小潭”,却变得“斗折蛇行”;同样是“篁竹”,却变得“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同样是溪岸,却又似“犬牙差互”。相同的景,相同的人,又为何眼前所呈之景却似变了一副模样?因为他的心灵此刻是凄的,是悲的,是抑的,是被贬的身份给他带来的心灵疼痛。
因此,眼前所见,亦是心中所念。
生:李昕萱
有时文字是可以救人的
——读《小石潭记》有感
小石潭水清,石奇,树翠,鱼游;可又无源,曲折,深冷,幽寂。极大的反差,突然的转折,不由得让人去猜测,柳宗元,他到底是什么人呢?
我认为文章中的小石潭即是柳宗元,柳宗元即为小石潭。水的清,是他的心无杂念的清;石的坚,是他的一身傲骨的坚;周身的寂静,是他内心的悲寂;无所依,是他漂泊在外的无依无靠。他没有刘禹锡的达观,不是天生的乐天派;没有韩愈的直男体质,有不满就直接找朝廷理论,也没有陶渊明远离世俗的执念,可是,他有自己的路——文字。
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终不能动摇他的政治理想,他想站在时代的C位,想回到长安的核心集团,终不能如愿。文字,便成了他情感渲泄的最好出口。
他在被贬前所收录的诗只有寥寥几首,最近,中华书局出版的《柳宗元诗文集》678首中就有500首出自被贬期间,他把自己的悲愤抑郁痛苦尽数宣泄,挥洒在纸上,他在寻找一个路口,他始终在“伐竹取道”,寻找自我和解,寻找心灵归宿。
“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文字,就是这初心不变的最好解药!
生:蒋沐阳
远离繁华 恪守本心
——读《小石潭记》有感
偏僻使潭清,远离使人静。在无人问津的竹林中,谁又能够想到有一个生机勃勃,清凉幽静的小石潭呢?而这同样也是柳宗元失意忧伤中的诗意之潭啊!
小石潭,以全石为底,足见其小;潭中鱼可百许头,足见其小;可潭石千态万姿, 鬼斧神工;潭树蒙络摇缀,生机盎然;潭鱼往来翕忽,与人相乐。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活力,多么宁静清幽的小石潭啊!
这小潭如若处于闹市之中,它的潭水是否会如此清澈?是否能听到这如珮环撞击的水鸣声?恐怕早已垃圾遍地,臭味扑鼻的小泥潭了吧。
当时朝廷黑暗,君主不明,将柳宗元贬到小地方做官,但柳宗元在忧伤的同时,何不认为这也是一种远离之幸呢?远离了人吃人的官场;远离了说话也要谨慎的朝廷;这难道不是冲破束缚,保留本心的机会吗?小潭的源头不可知晓,而柳宗元最终的心灵去处难道不应该像小潭“不可知其源”那般深邃宽广吗?是的,有时远离也是一种保留初心的策略方式。
当陶渊明不想在昏暗的东晋做官时,宁愿归田种地,永不出仕;当苏轼被贬到海南时,那里人烟稀少,但苏轼并不为此失意,反而保留初心,给儿子写信时,他会说这里的生蚝很好吃,这何尝不是一种远离之后的快意呢?
事实上,柳宗元做到了,他努力以“游”去“忧”,以“写”除“闷”,以为百姓做事超越自我,即使无人问津,也要坚守初心,活出了天下独绝的自己。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