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连,有感情诵读。(重点)
2.通过“比较求异”的思维方式,读出不同情境下诗人的不同心路历程。(难点)
3.琢磨诗句,知人论世,反复朗读品味,读出文字背后诗人的形象。(重点)
4.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结合相关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连,有感情诵读。(重点)
2.通过“比较求异”的思维方式,读出不同情境下诗人的不同心路历程。(难点)
3.琢磨诗句,知人论世,反复朗读品味,读出文字背后诗人的形象。(重点)
4.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难点)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知识竞答并播放关于苏轼的简介视频。
设计意图:以竞答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缓解公开课的紧张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引入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去感受苏轼的仕途历程。为下一环节的人物心路历程的探究做铺垫。
梳理心路历程
梳理作者的仕途历程。回忆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有关苏轼的文章,分别写于什么地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预设:
《水调歌头》写于自请外调的密州,作者即使思念亲人但仍不忘对所有不能团圆的人送去最美好而真挚的祝福。可见其乐观、豁达的心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初被贬黄州时,这时的他使用“残月、疏桐、漏断、幽人” 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清冷、孤独、不平和不安。此时的他还未从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走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这时的他已被贬黄州四年。他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可见他的豁达、内心的空明。
小结: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他来了一趟黄州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同以同时期的另外一篇文章《定风波》为例来探究其心路历程的改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梳理初中阶段所学的苏轼的文章,通过“比较求异”的思维方式,读出不同情境下诗人的不同心路历程,进而引出本课的《定风波》的学习。
探究心路历程
以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苏轼《定风波》。回答这一时期苏轼的心态是怎样的?你从哪里(字、词、句)看出?
预设:
一个“归”字,上片的“谁怕”和下片的“回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他反对新法,被下狱,出狱后政治上的失意和旷达的胸怀。
“任”字,组词——任凭、放任、任由、任意、任性、任情、任其自然。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够随遇而安,他都能用豁达的胸怀去面对,不管怎么样,他都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苏轼虽然遭受迫害,却没有去怨恨;虽然自傲,但是不自大,很沉稳。
“风雨”“竹杖芒鞋”“斜照”是他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风雨”,可以看出他以前碰到困难,被贬。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自己的种种经历,是人生的风风雨雨。
“吟啸”和“徐行” 洒脱,悠然自得、潇洒不羁。
“余独不觉”的“独”字也表明作者在心境、经历和情感上面也超过了别人,说明他超脱了,跟别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非常乐观豁达。
“何妨”何必在意,为什么不,不妨这么做,笑着面对,乐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说自己境遇不好,条件不好,比马车要轻快。映照了“何妨吟啸且徐行”,潇洒、洒脱是他人生的写照。面对挫折,淡然处之,泰然处之,乐观豁达。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比骑马更轻快。他到黄州当一个副职,可是有两个条件,一不准签署公文(虚职,没有实权);二不准离开黄州。连人身自由都没有,而且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脱下读书人的长衫,穿上农民的短衣。
“东坡”这个号就是他在东坡开荒种地时取的。但他居然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挺好的,比骑马还轻捷。这是何等的乐观旷达!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运用琢磨诗句字词,知人论世,反复朗读品味等多种分析古诗词的方式,读出文字背后诗人的形象,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
总结心路历程
人人都有跌入谷底,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苏轼也不例外。从最开始的抗拒、低沉到接受、豁达再到热爱、超脱。在黄州,他学会了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他不再执着于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是随缘自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我们常常说,环境不会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如何改变,苏轼四年零两个月的黄州生活可以说是最好的答案。
他正是有了坦然、从容、随心随性的心态才可以在黄州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惠州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亦是鼓舞和激励我们近千年的东坡精神。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点评、总结,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透彻。
感悟心路历程
请以《苏轼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送给正处于中考升学、与父母相处、和同学相处的种种压力下的你。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苏轼人物形象的理解之上的一个高度升华,学习东坡精神,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