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09:55:24

文档简介

临淄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历史(2024.4)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完成于秦统一六国前夕,其书基本上以儒家为宗,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
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学说为素材,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熔百家学说为一炉。对《吕
氏春秋》评价正确的是
A.推动了秦的霸业与统一 B.完成了诸子思想的系统整合
C.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 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 计》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 D.军事策略
3、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
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
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 )
青铜大立人像 台座青铜兽首冠人像 青铜兽面具
A.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B.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 D.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
4、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嘉庆道光时期,“外洋”一词多指“中国近海”;
同治、光绪时期,“外洋”一词则更多地代指“欧美等外国”。这一变化表明( )
A.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 B.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
1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
C.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D.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
5、9 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
艺术;而 17 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
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6、高丽成宗时代(981—997 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
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
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B.力图摆脱自身的藩属地位
C.捍卫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D.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
7、利玛窦被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 年—1999 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评
价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
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
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对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准确的是
( )
A.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B.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
C.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 D.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8、《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
者,应处死。”这反映了法典
A.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B.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C.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D.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9、.《荷马史诗》里对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正如《奥德赛》里所
说: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阿尔基诺斯的宫殿中有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宫里储满粮食、美酒和果
实,随同酒宴的还有各种竞技娱乐和舞蹈等。这表明《荷马史诗》( )
A.具有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B.印证了古希腊社会奢靡的风俗
C.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文化 D.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珍贵文献
2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
10、有学者认为:“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
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西亚的地中海文化的统一性,在这
种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极了。”该学者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具有独立发展的特点 B.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C.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成为文明传播的媒介
11、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
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
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12.下图为亚欧民族大迁徙地图。据此可知
A.亚欧民族迁徙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B.西哥特人不断南迁灭亡东罗马帝国
C.当时中国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D.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形成
13、《拉丁美洲史稿》一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
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14.“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
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 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
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
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这表明
A.殖民扩张给美洲带来了先进文化 B.移民社会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融的主要途径 D.古代美洲文化的形成存在障碍
3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
15、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
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
A、 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16、如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注:1 贯为 1000 文:“\”表示数据缺失)。
表中现象的出现基于( )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斤 斤 斤 斤
规定价格 500 文 3 贯 500 文 500 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 贯 30 贯 \ \
与暹罗贸易价格 5 贯 25 贯 40 贯 10 贯
与满刺加贸易价格 \ 40 贯 10 贯 10 贯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推动
C. 官方对外贸易的政治性 D. 开关政策促进贸易繁荣
17.下面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简况。据此判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
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
来自中原的
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
物品
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
的物品 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
物品 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B.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C.佛教必定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D.道教受到当地商人的热烈追捧
18、下图是 1998 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的“黑石号”沉船上五万多件唐代长沙窑瓷器中的两
件,瓷器上的花纹均为阿拉伯风格,这样的瓷器数量众多,部分产品借鉴了阿拉伯工艺。这表明
当时( )
4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
A.瓷器生产关注国外市场的需求 B.海路已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瓷器销售的国内外市场划分明确 D.文化交流促进了手工业技术进步
19.如图为古希腊陶器上描绘的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它反映出
古希腊( )
A. 商品贸易往来频繁
B. 军事实力冠绝欧洲
C. 尊重基本社会公德
D. 重视公民素质培养
20 、一战期间妇女开汽车、驾驶运输机、渡伤员;一战后裤子成为可以接受的妇女服装,裙角骤
然上升,束身衣和裙撑也永远消失。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A. 妇女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B. 欧洲的性别文化发生改变
C. 地区间的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D. 文化多样化特征开始显现
21.18世纪中期,英国在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的推广下,下午茶形成一种风尚,无论是达官贵人
还是普通大众,当午后钟声敲响四下,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在家中或走进咖啡吧或茶室来喝
一杯茶。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C.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D. 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
22、 如表为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估算表(单位:英镑)。它说明奴
隶贸易( )
西非 牙买加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
年份
(价格:英镑) (价格:英镑) 算(英镑)
1651~1675 2.68 23.12 14.68
1701~1720 10.28 24.98 8.46
1761~1780 16.08 37.73(31.25) 12.22(1.58)
A. 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 B.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C. 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 D.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23.观察下图,可以推知
5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
A.初级产品占国际贸易的比重持续上升 B.国际贸易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24.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 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
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民族交融
25、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 1970年的 30万宗发展到 2000年 310 万宗,在 1990年人口普
查时,有 130 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
裔”。这反映出美国( )
A. 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 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 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 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0分)
二、非选择题:共 3 个大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图 4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
6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
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16 分)(要
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 分)
西亚和埃及的啤酒是以麦类为原料的,其酿造技术传至相邻的古希腊但
区域文明下 并不受欢迎,因为希腊的谷物常陷入不足。中国的黄酒以黍类或稻米为
的谷物酒 原料仅传至同是稻作区的朝鲜、日本等地。印加帝国是以玉米为原料的
吉查酒,仅限于美洲地区。
由于来自美洲大陆的廉价马铃薯之普及,曾是滋补酒的北欧阿夸维特酒
大航海时代 才得以成为大众化的酒。
的阿夸维特 西方殖民者把甘蔗移植到美洲,大种植园广泛建立,兰姆酒是利用甘蔗
酒和兰姆酒 精制砂糖后剩余的糖浆制成,价格低廉,易于保存。奴隶船往返于三角
贸易间,运载着由种植园奴隶生产的兰姆酒到非洲换取更多的奴隶。
工业革命后 工业革命后,铁路让酒得以大量运输。连续式蒸馏器和低温杀菌技术,
成为世界商 让葡萄酒得以大量生产并长期保存。1860年,基于自由贸易原则英法缔
品的葡萄酒 结关税协定,促进了波尔多葡萄酒出口到世界各地。
20 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高科技革命、喷射机航线的形成、物流革命等,
全球化社会 美国的鸡尾酒文化进而普及到全世界。混合搅拌了世界各地背景不一样
下的鸡尾酒 的酒或饮料,也融合交织多国的酒文化。
——改编自宫崎正胜《酒杯里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明“酒的发展史是一部由区域世界不断走向整体世界的历史”。
7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二战后英国有色移民政策演变表
时期 有 色 移 民 状 况
二战后 英国人口问题委员会报告指出,战后英国每年需要移民 1.4万人
初期 《1948年英国国籍法》颁布,获得独立的原英属殖民地公民获准允许进入英国并寻
找就业机会。加勒比地区,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体力劳动者大量进入英国。
20世纪 英国外交转向实行面向欧洲的现实主义政策。《1962年联邦移民法》规定英联邦范
六七十 围内的各国公民,除非获得工作机会,否则不再有权在英国定居。前殖民地的大多
年代 数有色移民因学历较低受到限制。但随后的《1972年移民法》却规定欧共体成员国
公民可以在没有工作许可证的情况下进入英国。
20世纪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英国全面修改《国籍和移民条例》,严厉对待非法入
90年代 境者,以保证那些可能和恐怖分子有关系的庇护申请人不会成功。
中期以 2002年起试行高技术移民项目。在试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成功接收了 3万多名高技
来 能移民申请。
材料二:在有色移民潮的冲击下,英国变成了一个有着庞大的亚裔和黑人社区的多种族国家。
移民与本土居民的碰撞衍生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建立在资本扩张基础上的种族歧视、对资源有限
性担忧而引发的移民忧虑、基于文化冲突的暴力事件等。英国的移民政策面临着限制与自由流动
之间的艰难选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鑫《<人生七年>:战后英国有色移民政策演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二战后英国有色移民政策演变的认识。
8
{#{QQABYQSUggAgApAAABhCUQUACgMQkBGAACoOxFAMsAAAyRFABAA=}#}临淄中学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历史(2024.4)答案
2
6
8
10
11
12
13
C
A
B
C
D
A
D
0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D
C
B
A
D
B
D
B
C
B
26、【答案】(16分)
示例:
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2分)
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
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3分,背景1分,
表现1分,影响1分)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
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
发展。(3分,背景1分,表现1分,影响1分)
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新文化运动。(3分,背景1分,表现1分,影响1分)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
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可写具体表现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3分,背景1分,表现1分,影响1分)
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分)
27、(16分)
古代世界,各文明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和种植作物单一、产量低的限制,酒的产量
低,相邻地区的酒虽有交流但较少,呈现出区域性特征,相对封闭。(4分)
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范围内物种交流使廉价的酿酒原料更易获得,酒的产量增
加,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世界的联系。(4分)
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制酒技术的提高,自由贸易的实行使酒能够大量生
产、长途运输,波尔多葡萄酒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的进一
步加强。(4分)
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交通的发展、物流革命和经济的全球化,鸿尾酒融合了世界各国的酒,
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4分)
28、(18分)
认识:二战后初期为自由移民政策(鼓励性移民政策)。出于国家经济和社会重建需要,英国需要
大量劳动力。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英国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为加强英联邦的凝聚力,大量
有色移民获准进入英国。(4分)
20世纪六七年代为限制性移民政策。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英国外交重心转向欧洲。随着战
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降低,英国对欧洲以外的有色移民采取了限制政策。(4
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选择性移民政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全球高素质人才的
竞争,英国积极吸引高技术移民。面对恐怖主义的威助,英国出于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的考虑,
严厉对待非法有色入境者。(4分)
二战后英国移民政策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国的有色移民
政策,补充了英国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促进英国战后恢复和社会有序运转,推动了英国多元文化
的形成。但有色移民也引发了英国人口增多、资源短缺、犯罪率上升、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6
分,积极角度两点即可得4分,消极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