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精品课件)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精品课件)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23: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是美洲的主人。然而,在今天的美国, 印第安人大多聚居在一些偏僻的保留区内。这一切与什么事件有直接关联,今天的印第安人的状况有所改变吗?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明确近代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路线,理解人口流动背后特定的时代背景。
2.史料实证:搜集整理有关各大洲间人口流动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总结“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活动的概况和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华工出国的原因。
3.唯物史观:了解西方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辩证地看待殖民活动带来的灾难和对全球化交流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知识回顾:殖民扩张
15世纪
新航路开辟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完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早期殖民 暴力掠夺
商品输出 殖民扩张
资本输出 瓜分狂潮
重商主义
资本原始积累
自由资本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
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
印第安人是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他们的土著人群主要有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阿兹特克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其为黄色人种。
族群
民族
一定稳定的共同体
——适用范围是各国之间(政治性)
——适用范围是一定区域内(文化性)
【概念解析】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一)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归纳概括:根据教材概括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有哪些?
黑人
混血
白人
印第安人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3.白人数量大量增加;
4.新的混血族群出现;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二)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思考:印第安人锐减的原因?
1.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国家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
材料:在新航路开辟后的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在安第斯山地区的印第安人,印加帝国末期至少有900万人,殖民者入侵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2.欧洲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3.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阿兹特克帝国的天花感染者
中断原有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二)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思考:非洲黑人数量激增的原因?
4.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
(1)原因:
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影响:
②对美洲: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①对非洲: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③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联系进一步加强。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奴役印第安人及传染病的传播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
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
“三角贸易”
由此开始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二)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思考:白人数量大量增加的原因?
材料: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西班牙的财富神话,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险家、投机者,乃至掌权者们的野心。
"五月花(May Flower)"号是英国3桅盖轮船,1620年,该船载欧洲102名躲避政治迫害的人由英国的普利茅斯出发,前往今天的马萨诸塞。
(1)原因:
①宗教改革、政治迫害、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②交通工具的革新
(2)影响:
①加速殖民扩张,同时也带去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美洲开发;②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③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促进了文化交融,丰富美洲文化
5.大量欧洲人移民到美洲;
思考:结合第4、5点思考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形式?
①自发移民:如英国许多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逃避到北美进行开拓。
②被迫移民:西欧国家疯狂开展殖民活动,贩卖黑奴到美洲。
美国文化:以殖民地统治者英国的文化为基础,多种文化融合,强调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二)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思考:新的混血族群出现的原因?
6.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不断通婚杂居,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材料 :巴西很少有欧洲女性,葡萄牙男性非常乐意尽享齐人之福,娶一个美洲女人,同时再娶一个女奴……事实上,在殖民时期的巴西,跨民族、跨种族的婚姻是很常见的,由此代代相传下来,比墨西哥的梅斯蒂索人的混血情况要彻底得多、复杂得多。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学思之窗
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欧洲征服者:
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伊比利亚文化)。
印第安社会:
非洲奴隶们:
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伊比利亚文化: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语言、文化和历史上有诸多共同之处。两国的原住民都是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份。葡萄牙、西班牙滋生的一种文化观念,称为伊比利亚文化。这种观念热衷于享乐,鄙视生产,歧视劳动者,追求奢华,追求娱乐。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三)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4.族群分布的差异性: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2.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个族群各具特色的文化(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使美洲文化更加多元化。
3.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直到1500年……所有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白人或高加索种人都生活在欧洲和中东,所有的蒙古种人都生活在东亚和美洲……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如今,居住在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种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四)族群分布的差异性
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
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
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
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
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
1.北美:
(1)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2)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原因
北美主要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达,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
2.拉美:
(1)混血人种居主导。
(2)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半数。
南美洲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
原因
3.西印度群岛国家:
黑人人口占多数。
中美洲气候炎热,经济落后(种植园经济)。
原因
殖民政策的差异
概念解读
西进运动及保留地
西进运动: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进运动开发了美国西部,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随着西进运动的进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西部更为荒凉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迁徙之路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毁灭,印第安人作为人类几大人种之一,整体上被基本灭绝。
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
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
◎亚利桑那州的保留地
学习拓展
美洲出现了族群的巨大变化,而非洲为什么没有?
材料1:美洲在当时属于刚发现的新大陆,长期以来与亚欧大陆隔绝,殖民者的大肆屠杀,病毒入侵,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极大减少,殖民者不得不大量从外洲移民,从而导致美洲族群的变化。而非洲与欧洲在历史上军事、经济交流较为频繁,较少受殖民者携带病毒影响,殖民者在非洲虽也有屠杀行为,但没有美洲规模大。
材料2: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美洲属于人口输入方,非洲属于输出方,数亿的非洲劳动力被卖到美洲,极大影响了美洲族群,而非洲虽然损失了巨额人口,但族群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材料3:美洲的环境较非洲更加优越,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定居于美洲,并建立政权,如美国,这也影响了美洲族群。
美洲历史上与世隔绝,非洲与欧洲交流频繁
三角贸易中美洲是输入方,非洲是输出方
殖民者移民美洲而不是非洲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思考】
为什么大洋洲这些国家国旗含有英国国旗因素?
英国国旗
因为澳大利亚、新西兰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大洋洲曾经有14个国家是英国殖民地:新西兰,瓦努阿图,图瓦卢,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瑙鲁,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英国国旗
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的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三部曲
流放罪犯
建立牧场
开采金矿
(1)流放罪犯:18世纪中后期,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最初被作为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2)建立牧场: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人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
(3)开采金矿: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澳大利亚
塔斯马尼亚岛
新西兰
1851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2.大洋洲人口结构变化
(1)原住居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大量减少,有的种族甚至灭绝。
(2)大量英国人及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欧美殖民统治建立后,改变了大洋洲居民的民族构成,现在人口的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主要是英国移民;大洋洲的土著人(棕色人种),有的已经灭绝,如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罗人、塔斯马尼亚人。土著居民的幸存者,多被驱逐,赶至荒芜地区。
特鲁加尼尼
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
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1803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原住民四五千人。当这些罪犯登陆之后,像猎杀动物一样大肆屠杀当地人。几十年内绝大多数人被消灭。最后的一个男子死于1869年,最后的一个女子死于1876年。这位女子名叫特鲁加尼尼,生于1803年,即白人入侵塔斯马尼亚岛的第一年;因此,她的一生跨越了其民族被灭绝的整个时期。她恳求不要解剖她的尸体,但连这一可怜的请求也得不到满足,她的骨骼被陈列在霍巴特博物馆。
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人。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3.大洋洲人口结构变化影响
(1)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
(2)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材料: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并且西方文明在大洋洲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在大洋洲的
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清代华工出国的两个阶段
2
大多为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者掳掠贩卖,分布在世界各地,人数倍增,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以上。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
1
鸦片战争前
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明清时期下南洋
殖民苏门答腊(今印尼地区)的梁道明;殖民菲律宾的李马奔;殖民爪哇的新村村主;殖民婆罗岛(今印尼地区)的林干道;殖民缅甸的宫里雁;殖民越南的阮潢;殖民暹罗(今泰国地区)的郑昭;殖民马来半岛的叶来。
八君子之见摈于中国历史,其毋乃即中国民族见摈于今日生存竞争界之表征也,吾述此,吾有余痛耳。 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历史纵横:“下南洋”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
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下南洋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一)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材料: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时间推移,奴隶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案》……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长达400年之久的奴隶贸易宣告终结。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1.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何?
现象:奴隶贸易逐渐被废除
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开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黑奴贸易无利可图;
②欧洲民主政治发展,启蒙思想传播,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③黑奴价格较高,消极怠工,生产效率低;
④黑奴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的推动,废奴运动兴起;
⑤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一)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4.清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转变:19世纪中叶以后,被迫允许列强合法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材料:中外恶商的勾结致使苦力贸易真正成规模地在中国兴起,不计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等。
2.殖民者的诱骗、绑架;3.美国淘金热的吸引;
材料:19世纪中后期的一则招工广告:美国人是非常富裕民族,彼等需要华人前往,极表欢迎。彼有优厚工资,大量上等房舍、食物与衣着。你可随时寄信或汇款给亲友,我等可负责传递驳汇,稳当无误。此是一个文明国家……全体一视同仁…… ——《台山华侨史》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一)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5.国内人地矛盾加剧;6.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材料:从雍正二年到光绪十三年 ( 1724—1887) 的 163 年间,广东人口从 400 多万猛增到 2970 多万,增幅达近 6 倍之剧。庞大的人口压力在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下,不断地游离出过剩的贫困人口,西方工业品的涌入又打击了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 ——姚远《清末民初广东、江苏海外移民比较研究》
年代 土地面积 人口 每人实得土地
嘉庆十七年( 1812) 7913939(顷) 361600000 人 2. 19
道光十三年( 1833) 7420000(顷) 398942036 人 1. 86
咸丰元年( 1859) 7716254(顷) 432164417 人 1. 78
7.明清下南洋的传统。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二)华工对美洲的开发
1.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生键红著《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三)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
1.澳大利亚: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2.大洋洲岛屿: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新金山”淘金的华工
在巴新种植园中工作的华工
材料:从混乱贫瘠的晚清走出的中国人,面对澳洲大地下蕴藏的巨量财富,爆发出惊人的能量。19世纪,淘金并不是一项技术工种,所凭不过吃苦耐劳。而华人总能从废矿中再淘出金沙,一句“谚语”渐渐在澳洲流传:你不会在中国人淘过的地方,再找到一粒金沙!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四)华工开发美洲、大洋洲的影响
1.对当地:
(1)在各地形成了诸多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2)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 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
◎纽约唐人街
◎悉尼舞狮迎新春
◎日本长崎新地中华街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四)华工开发美洲、大洋洲的影响
2.对中国:
(1)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2)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华工在一战中帮助协约国取胜,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5)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材料: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近代由华侨集资创办大型百货公司
◎抗战中的马来西亚华侨
对比分析
中国苦力贸易与黑奴贸易
苦力贸易 黑奴贸易
不同 阶段 萌芽:16世纪初; 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 猖獗期: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萌芽:16世纪初;
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废除: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形式 签订契约,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夺,非法血腥
规模 损失1000万劳动力 损失2.1亿人口
影响 并未造成中国劳动力不足,没有给中国人口造成太大影响 给非洲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同 ①都是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掠夺; ②都被拐骗,被强迫出洋; ③都在贩运中和目的地遭受苦难; ④都用汗水推动了当地资本主义发展; ⑤都给无数家庭造成不幸; ⑥殖民者都获取高额利润; ⑦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 知识总结
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的特点
分类
原因
特点 主导国家
迁入地
迁移方式
规模
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受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①从宗主国向殖地民地和附庸地迁移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移民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美洲和大洋洲)
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①欧洲移民大部分是主动的;②非洲和亚洲的移民多是被迫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①引起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族群;
②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带来新的文化认同;
③促进了迁入地的发展,推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欧洲国家主导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扩张
结果
华工对美洲的开发
华工对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英国的殖民活动
结果: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混血后代成为美洲主要居民;
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形成新的美洲文化;
美州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华工对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做出贡献,传播了中国文化
本课小结
1.(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
典例研析
2.( 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
随堂训练
1、根据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颁布的法规,从1526年起,非洲奴隶能够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的方式获得自由。他们通过和印第安女人或者和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也能确保后代获得自由。上述规定( )
A.传播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B.推动了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C.便利了美洲族群的融合 D.抑制了当地原住民的发展
解析:A项,材料中西班牙政府以有条件的方式允许奴隶获得自由,不符合启蒙运动所强调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种植园经济是伴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确立起对美洲的殖民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C项,据材料“非洲奴隶能够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的方式获得自由”“他们通过和印第安女人或者和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也能确保后代获得自由”可知西班牙政府放开了印第安女性与当地白人通婚的限制,鼓励奴隶通过金钱赎买和通婚的方式获得自由,有利于促进不同族群在美洲地区的融合。故C项正确。D项,允许印第安人通过通婚的方式获得自由,有利于当地印第安原住民的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C
随堂训练
2、19世纪初,悉尼市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来自英国)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明( )
A.英国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贩卖黑奴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罪犯为澳大利亚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罪犯都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贩卖黑奴,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罪犯的贡献,故排除C项。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与殖民扩张有关,而非工业革命,故排除D项。
A
随堂训练
3、据统计,18世纪末,澳大利亚有原住民约30万人,到1944年,只有71895人。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后裔约占82%,原住民约占微不足道的0.01%;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约占9%,英国(包括英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占近80%。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殖民扩张的加剧 B.病菌和疾病的大流行
C.大洋洲自然灾害严重 D.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殖民扩张的加剧,大洋洲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造成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A项正确。
A
随堂训练
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写道:一位秘鲁学者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混血人文化。这段材料描述了( )
A.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B.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
C.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 D.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
解析:根据材料“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可知,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并没有涉及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排除B项;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属于政治斗争领域,与材料中文化特色不符合,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A
随堂训练
5、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这些华工( )
A.对当地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B.推动了当地人口结构的改变
C.成为当地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D.为清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解析:从材料“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可以看出,这是近代外国人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华工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A正确;BCD选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准确的推导出来,排除。故选:A。
A
随堂训练
6、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可知,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在美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华工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A项正确;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停止人口贩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无关,排除D项。故选:A。
A
课后作业
1.图1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图1
A.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
B.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
C.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2.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写道:“正是欧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发巨大的工业资源,这种力量与规模,必然在短期内打破西欧、特别是英国至今的工业垄断。这两种情况又反过来对美国本身起着革命的作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欧洲移民深刻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 B.移民活动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C.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国际关系变化 D.黑奴贸易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3.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根据其对野蛮人的传统认知,将北美印第安人建构成“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两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形象。这是欧洲殖民者(  )
A.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B.对美洲土著居民的客观认识
C.奉行多元文化的产物 D.调和文化冲突与碰撞的尝试
4.下图为近代某地区的人口结构图。与该地区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
A.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B.种姓制度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
C.大和绘和浮世绘是其特色艺术
D.王权与教权并立的政治格局
5.(2023·江苏如皋高二上期末·13)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6.每逢国际重大比赛有新西兰队参加时,人们都会欣赏到新西兰运动员“毛利战舞”的仪式表演。“毛利战舞”原本是新西兰土著毛利人战斗前鼓舞士气的仪式,经过与几代移民带来的西方文化的融合,改造发展形成了具有现代新西兰风格的舞蹈。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 B.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中发展
C.人口迁徙改变原有人口结构 D.外来移民的文化都会带有侵略性
7.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在1865年给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他们(华工)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材料表明(  )
A.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难题 B.华工品行得到美国民众普遍认可
C.华工的贡献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D.华工为美洲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福建一带不少人迫于生计“下南洋”,把我国优秀的古老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统的信仰带到那里,为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材料可以说明(  )
A.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在全球流通 B.华工是南洋开发的主力军
C.东南亚成为中国人最主要迁徙地 D.世界经济关联度渐趋提升
9.19世纪60年代上海租界人口增加20万一度达到70余万,而从1936年到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1945年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更是从330万增加到540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净增208万人。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助力 B.民族危机加深与时局紧张
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通商口岸加快城市化进程
10.下图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对1853—1856年间华工出国的相关报道情况。这一报道可以佐证当时(  )
A.中美间经贸往来频繁
B.华人移民的传统格局被打破
C.华工出国的人数最多
D.清政府积极地组织华工出国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