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 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 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14: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诗歌鉴赏知识必备
一、如何读懂诗歌
一、看题目
1、可能包含的信息:①时间、地点、对象、事件。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③暗含情感或感情基调。④题材。⑤暗示诗歌表达技巧。⑥主旨。⑦线索等。
2.标题与内容无关的特殊情况
①“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有时与诗歌内容无关,如《短歌行》《燕歌行》。
②乐府诗题或仿乐府诗题一般只揭示其题材类型,不反映诗歌具体内容,如《出塞》《拟行路难》《关山月》《采莲曲》。
③词牌名、曲牌名是曲调的名称,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如《声声慢》《虞美人》《鹊桥仙》《望海潮》。
二、读作者
①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主要经历、风格。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②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所处的社会时代
②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关于作者和背景信息。
三、读注释
注释: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务必仔细研读。
1、介绍写作背景(有些信息可能会干扰阅读)、作者(注意字、号)、作者处境。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四、读意象
关注常见意象
具体意象含义并非一成不变
意象组成画面的色彩明暗以及与诗歌意境、情感的关系。
五、读情意关键词
六、读典故(古人、古事、有来历的词语)
七、读懂“诗家语”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诗人往往会对诗歌语言进行变形处理: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互文
诗歌语言特点:含蓄性、跳跃性、凝练性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八、读题干
选择题,它对读懂诗歌帮助极大,要把握好选项特点:
①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②信息量大,囊括了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
总之,如同文言文阅读第三题的选择题一样,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阅读理解,读懂诗歌便已成竹在胸。
九、读首、尾联(句)
(1)抓住“起”句。
①明起:开门见山,开篇扣题;②兴起: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作用:①交待人、时、地、事、环境;②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③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2)重视“承”句。
作用: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②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3)直击“转”句。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浅入深、从正到反、由实到虚、由抑到扬、由乐到哀、由静到动)。
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4)定格"合"句(收束句)。
①直笔明揭,直接抒情、言志、阐理。②曲笔收束,隐含或点化主题。用以景结情、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主旨。
二、诗歌结构
一.古诗的一般结构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词 上阕(片) 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次)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抒情(主)
(1)“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常见的作用:
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方式:明起、暗起、兴起、反起
(2)“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密切。作用:
内容上: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方式:总接、分承、明顺、暗接
起承转合的方式及作用
(3)“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方式: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由实到虚、由抑到扬、由乐到哀、由静到动。
“转”的角度:意境、内容、情感、手法、思想境界上…
“转句”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照应、铺垫蓄势…
(4)“合”句常见的作用有:
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收尾;
抒发情感等。
●抓住末句(尾联)认真品读,很有可能就抓住了诗歌最主要的情感和主旨。
方式:明结:直接抒情、议论作结……(淋漓尽致,感情强烈。)
暗结:以景结情、借典抒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三、诗歌题材
1、酬赠应和诗
2、题画诗
3、送别坏人诗
4、咏物诗
5、羁旅思乡诗
6、山水田园诗
7、怀古咏史诗
8、边塞军旅诗
9、干谒诗
10、爱情闺怨诗
题材特征、情感主旨、手法、语言特色、意境氛围
四、诗歌形象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意象
1、找意象(具体事物,名词性结构)
2、意象内涵(象征义)
3、意象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提供背景
③表情达意:(比喻、象征、衬托…)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追求、心境);借景抒情
④结构上:线索(贯穿全诗);为下文做铺垫。其它上下文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
4、意境的判断:
①意境由意象构成,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
②可以从形、声、色、味四个角度去观察。
③感知意象中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基调。
④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由两个双音节词组成。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色彩鲜明、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1)描绘画面:时间+地点+意境氛围特征
例:一幅太湖黄昏人景相融的宁静和谐画面;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2)借助诗句展开分析
用自己的语言把景物描述一遍,有时是列举诗句中的有关意象。【看分值或要求】
(3)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提供背景
③表情达意:(比喻、象征、衬托…)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追求、心境);借景抒情
④结构上:线索(贯穿全诗);为下文做铺垫。其它上下文作用。
5、景象分析题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表现手法
1、观察角度(空间:远近、上下。时间:早晚、四季)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成。
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
2、感官角度【视觉(形状与颜色)、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味觉、感觉、触觉。此处注意通感。】
3、正侧结合
4、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5、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静写动)
6、点面结合。7、白描、细节描写(工笔)
(2角度+4结合+白细)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双关、通感……)
三、语言特点(叠词、 词类活用)
6、景物描写特点(手法)
1、人物形象定位(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
形象特征+身份类别
形象特征:性格、精神品性、思想情感、处境……
身份类别:爱国者、英雄将士、隐者、游子、羁旅者、送别者、劳动者、失意者……诗人
判断依据:人物描写语、事物描写语、环境描写语、对比
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爱恨情长、感时伤别;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情感真挚、依依惜别;献身边塞、反对征伐;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寂寞愁苦、身世飘零;零落漂泊、孤独寂寞;羁旅他乡、思念故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总结:
2、人物形象
概括语(人物形象定位):形象特征+身份类别
分析语: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
①特征+分析。②特征+分析。③特征+分析。
意义语(塑造该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高考命题形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结合全诗,试分析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3)结合XX句,赏析诗中XX人物的形象。
(4)通过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形象特点
①特征+分析。②特征+分析。③特征+分析。
意义语(塑造该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鉴赏步骤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人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知人论世),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诗歌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
①概括语:概括物象特点、品格
②分析语:结合诗句分析(何处体现该特点、品格,有手法要点出)
③意义语:结合作者经历,点出物象寄托了诗人何种情感、志向、节操
鉴赏事物形象
五、诗歌语言
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①释字义。解释该字本义
②释句义(绘图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明手法。(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 )
④点作用(摹情态/表感情/论结构)。
从内容(表现了景物或人物……特征)、氛围(营造意境、烘托气氛)、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过渡、对比、铺垫、承上启下、点出题旨等)等方面着手。
常用术语: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意蕴丰富
1、炼字步骤
2、炼字类型
动词、形容词、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炼字
1、内容上
①使所描绘的景物或人物更加形象,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③形象表达人物的情感
2、音乐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富有音乐美。
3、结构上(照应、过渡、对比、铺垫、承上启下、点出题旨等)。
叠词效果:
3、找准诗眼
①抓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结构上)
②抓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情感上)
③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④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⑤抓词类活用
哪些句子值得炼:
1.含义深刻的句子。
2.含有特殊意象的句子。
3.揭示作者情感的句子。
4.手法上有特点的句子。
5.某个字很特别的句子。
6.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赏析关键句(炼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
炼句
2、鉴赏角度
①技巧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②意象的角度(从画面美、逻辑新、情感奇等分析)
精当生动; 特殊意蕴
③语言的角度(语言风格、关键字词、句式)
情感主旨(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或揭示哲理)贯穿鉴赏过程。
有时也要先解释句意(描绘景物形象或解释不同意蕴)。
结构技巧(句子位置)分析效果。
首句作用:点题、点明时令季节、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尾句作用: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另辟新境、以景结情、意味深远等;
中间句作用:过渡(承上启下)、伏笔、转换话题等。
(1)清新(清新雅致、清新自然、清新明丽)
(2)平淡(朴实无华、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3)明快(明白晓畅、明快简洁)
(4)多用口语(富有生活气息)
(5)含蓄(含蓄蕴藉、委婉含蓄、朦胧隐晦、含蓄隽永 )
(6)绚丽(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
(7)豪放(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8)悲慨(悲壮慷慨、悲慨苍凉)
(9)沉郁顿挫 
(10)缠绵(缠绵哀怨、婉约缠绵)
(11)工丽
(12)生动 (简练生动、生动形象)
(13)幽默风趣;讽刺意味。
1、语言风格类型
语言风格
2、语言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
(2)意象(意境):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3)感情: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
(4)用词: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5)作者: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慷慨悲壮。

3、语言风格考查与答题
提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试分析这首诗的XX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①概括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
分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风格
效果。感情或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②概括2……
③概括3……
炼字、用词(如:平中见奇、深刻隽永)
手法(如:想象、夸张——浪漫飘逸,雄奇阔远)
句式。(譬如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李白的蜀道难以七言为主,杂以其它长短句,参差错落。词本来就是长短句交错使用,这里不能作为语言特色。但如果句式整齐,讲究对仗,活似诗歌,这就算是特色。)
1、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豪放风格。
(1)意象豪放。选择了“大江”“乱石”“惊涛”“雪花”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意象豪放。
(2)意境开阔。词的上阕描写了“大江东去”的阔大场面及古战场的雄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富有气魄的画面。
(3)情感旷达。虽然词人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悲伤,但并不囿于此,而是“还酹江月”,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整体风格判断
诗歌风格大体参考:
①情感内容
②意象意境
③手法技巧
④音韵节奏
⑤人物形象
六、技巧手法
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2 修辞手法
3 表现手法
4 篇章结构技巧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
一、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修辞手法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
侧面描写:以环境或物烘托/衬托,以其他人物对比,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
一、表现手法
1、观察角度(空间:远近、上下。时间:早晚、四季)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成。
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
2、感官角度【视觉(形状与颜色)、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味觉、感觉、触觉。此处注意通感。】
3、正侧结合
4、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5、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静写动)
6、点面结合。7、白描、细节描写(工笔)
(2角度+4结合+白细)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双关、通感……)
三、语言特点(叠词、列锦)
景物描写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用典)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托物言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借景抒情一般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托物言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借景抒情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古抒情与用典都是借助写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都具有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效果。其区别表现在:
1.在对象上,用典所用之“典”不仅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可以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前人语句等。而借古抒怀的抒情媒介只能是历史人物和事件。
2.在范围上,用典是只适用于诗歌局部的表现手法,而借古抒怀是针对全诗而言,是整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用典与借古抒情的区别:
三、记叙
①叙事的线索;
②叙事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尤其看是作者叙事还是诗中人物叙事;
③叙事的顺序,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以及有无倒叙、插叙;
④叙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看似冷静的叙述还是感情浓烈的叙述;
⑤叙事有无特别之处,如有无对比、抑扬等技巧。
表现手法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乐景反衬哀情、以景结情
①“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赏析、考试中一般统称“借景抒情”。
②“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
③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不同。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乐景写哀)。
④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也可以是想象、虚写。
二、动静结合
分类:
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月出”“鸟鸣"的动景表现春山夜晚之静。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作用:
(1)使描写的对象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2)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
(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心情。
三、虚实结合
虚写标志:
①表示不同空间:①闻说②千(十/数/万)里 ③故X(乡/园/国)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②表示不同时间:①忆②往岁(日)③待④明朝(日/年/岁)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③神话传说:神、龙。例: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虚”与“实”的关系及作用
①虚实结合能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诗歌中的形象更鲜明。
②虚景和实景有时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表达诗人的情感。
③虚景和实景有时相辅相成,互相映衬,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人的情感(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四、用典
(1)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
“事典”就是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故事。
(2)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可分为“正用典”和“反用典”。
“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
“反用”则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与典故原意是反的。
(3)从情感表达的含蓄程度来看,“用典”又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作用
语言上:凝练典雅
效果: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拓展诗歌意境。
五、联想想象
联想是通过某个人或物想到另一个已经存在的人或物。
想象是通过已经存在的人或物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创造出新的内容。
六、对比与衬托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正衬: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反衬: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
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
如用动衬静,用乐衬哀,用好衬坏,用美衬丑。
七、渲染与烘托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 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
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①以人烘托人。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 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②以物烘托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烘托和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八、比兴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铺排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比即比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兴效果分析:
委婉含蓄;
生动形象、鲜明突出;
渲染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
丰富诗歌内容,拓展了诗词的意境
九、抑扬关系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1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先扬后抑
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正面直接描写。形、声、色等方面(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语言(人物)。
侧面描写:通过周围其它的人或物来写。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等
修辞手法贯穿其中。
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写出了(突出强调了)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人物情感。
篇章结构技巧
1.思路结构特点
古典诗歌和词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2.具体结构技巧
抑扬结合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伏笔铺垫 伏笔:为下文行文所做准备,常常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
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主要事件的发生或主要情感的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铺垫。
照应 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巧设线索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