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新变化。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1)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苏之间发生冷战,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2)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其迅速恢复发展生产力,通过建立福利国家等形式,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外部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国际经济组织,维护国际经济秩序。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但因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而失败,引起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4)20世纪40年代起,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独立并不断发展壮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史料实证: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历史解释:掌握美苏冷战的原因和表现,正确认识美苏冷战的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掌握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古巴导弹危机 不结盟运动 “和平演变”战略
时空坐标
课时1 冷战与两极格局
知识点 冷战与两极格局 [学生用书(第94-95页)]
冷战 含义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 制度差异 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同盟破裂 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根本原因 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表现 政治上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爆发;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应对美国的挑战
经济上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 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华约”成立
地缘政治上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两极格局 背景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特点 不对称性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不完全性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图解历史 美苏冷战的表现
误区警示
1.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实质上是美国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2.冷战并不等于没有战争
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最著名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热战虽不能改变当时冷战的整体国际关系格局,但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思维点拨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主题 对抗的时代——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名家论史
材料 (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解读 亨廷顿认为导致冷战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这实质上掩盖了美国争霸的目的。
史料探究 冷战的影响
材料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因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怎样评价冷战?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方面,冷战加剧了美苏双方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争的边缘,局势比较紧张;另一方面,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都具有毁灭对方的力量,为维持“恐怖平衡”以致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深化拓展 历史理解——两极格局的特征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分明、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矛盾体现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两大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
整体实力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023·保定高一阶段练习)1947年,苏联出台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这一做法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答案 B
解析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援助、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贸易,以及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等做法,主要针对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对西欧实施的马歇尔计划,B项正确;据所学,苏联回击杜鲁门主义的做法是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排除A项;据所学,苏联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建了华约,排除C项;据所学,材料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史学争鸣 谁挑起了冷战
观点1 苏联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摘编自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八种解释》
观点2 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观点3 综合因素
“冷战”这一概念并不能涵盖战后世界历史,它只强调了军备竞赛对峙的一面,忽略了和平这一时代主流,应该说“冷和平”或“核和平”可能更贴近于现实。冷战的产生并不是某一方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国家利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关系态势起着根本作用。在东西方对峙中,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原子武器的威慑作用也是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摘编自霜木《冷战起源刍议》
解读 冷战主要对战双方是美国和苏联,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冷战的发起原因也就有所不同。可以从综合因素进行分析。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
1.(2023·枣庄高一阶段练习)有学者指出,二战期间,美国联手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战胜了德国与日本,但在构筑战后新地缘政治秩序时,美国却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安插”了两只“离岸平衡手”:一只是传统海权国家英国,它在大西洋起到“搅乱”欧洲旧大陆诸势力的功能;另一只则是具有巨大海权潜力的日本,它在亚洲充当英国的角色,以便美国控制西太平洋。在该学者看来,当时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是( )
A.掌控欧亚大陆 B.打造冷战堡垒
C.壮大海权国家 D.充当世界警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战后美国一直沿着地缘战略行事,通过建立陆海边缘国家联盟,利用英国和日本的牵制,防止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有单极支配力的政治力量,可见其目的是实现对欧亚大陆的控制,A项正确;利用英日控制欧洲旧大陆以及西太平洋不是简单的冷战需要,而是满足美国全球称霸的需要,排除B项;壮大英日等海权国家是手段而非目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排除D项。
2.(2023·株洲高一检测)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展开了冷战。以下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内容 阐述
A 冷战原因 双方既有意识形态对立,又有国家利益冲突
B 冷战特征 双方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
C 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实施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D 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随之结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是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C项符合题意。
3.(2023·滕州高一阶段练习)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为西欧经济恢复提供了所需的资金,使西欧重要工矿企业在短时期内完成了重新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到1949年,西欧工业产量已达到战前水平,西欧各国相继进入持续增长的繁荣时代。这反映了马歇尔计划( )
A.有利于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B.应对“经互会”而成立
C.推行目的是控制整个欧洲
D.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诞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到1949年,西欧工业产量已达到战前水平,西欧各国相继进入持续增长的繁荣时代”可得出,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上援助西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比“经互会”更早,排除B项;推行马歇尔计划目的是遏制苏联,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诞生早于马歇尔计划,排除D项。
4.(2023·十堰高一阶段检测)下图为德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版图。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同盟国与轴心国集团鏖战
C.东西方阵营冷战加剧
D.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世界
答案 C
解析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在地缘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结合地图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图为冷战期间的德国版图,C项正确。
5.(2023·济南高一阶段练习)1950年,美国国务院组成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名校22名专家教授在内的专门人才小组,借助大众传播理论、心理学和人类学知识,研究如何最有效地把代表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声音传到“铁幕”的后方。这表明( )
A.美苏竭力争夺发展中国家
B.冷战具有专业性
C.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D.美国扩张的野心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方式更加专业化,冷战宣传手段更加隐蔽,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美国,没有体现苏联,排除A项;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二战后初期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没有体现美国扩张的野心,排除D项。
6.(2023·吕梁高一阶段检测)1953年9月,美国之音在慕尼黑广播中心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发射电台。斯特莱伯特(美国新闻署第一任署长)明确表示,“这一新的电台全力播音,可以让现在正受莫斯科之声长波电台控制的卫星国家人民清楚收听到,此外它还会极大地消减苏联对欧洲和卫星国家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据此可知( )
A.美苏加强文化领域合作
B.美国政策制定中的冷战思维
C.美国试图缓和美苏关系
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抗的状态,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方式。因此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及关键信息“此外它还会极大地消减苏联对欧洲和卫星国家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可知,美国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具有冷战思维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抗,非文化领域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冷战思维,非美国试图缓和美苏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上的竞争,排除D项。
7.1957年,苏联《真理报》大篇幅地报道了“苏联创造出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并配图(如下图所示)展示了卫星走过苏联和美国上空的轨迹,甚至还以诗意的笔调发表“跃进太空”的雄文。这反映了,苏联( )
A.空间科技发展取得开创性成就
B.冷战宣传动员夸张且失实
C.回击了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
D.综合国力已全面超越美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1957年苏联报道了“苏联创造出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反映了苏联在空间技术发展中取得了开创性成就,A项正确;1957年冷战早已开始且题干材料并非夸张和失实,排除B项;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在时间上晚于苏联创造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排除C项;据材料看不出综合国力,排除D项。
8.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一项法令,决定创建“和平队”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教师、医生、护士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该法令旨在( )
A.应对全球性反战运动
B.配合联合国维和行动
C.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延缓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创建‘和平队’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教师、医生、护士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可知,美苏冷战时期和平队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作为美国对外关系的“软实力”,有利于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目的在于和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C项。
9.下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画面上,苏联红军押着一个被俘的美军飞行员并说道:“如果您忘记了边界在哪里,我们将帮助您着陆!”该宣传画表明( )
A.北约东扩至苏联边界
B.美苏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C.冷战影响了美苏关系
D.两国对抗美国处于弱势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冷战时期苏联反美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的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苏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两国对抗美国处于弱势的信息,排除D项。
10.(2023·榆林高一阶段练习)有学者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自己。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该学者意在强调,美苏冷战( )
A.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B.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D.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各自培养盟友进行对抗,这说明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和局势的动荡,A项正确;冷战对世界的不利影响说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其本身并未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排除B项;冷战加剧了对抗、强化了两极格局,本身不会促进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美苏冷战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排除D项。
11.(2023·淄博高一月考)1947年6月,在巴黎召开欧洲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议,苏联派团参加;英法在美国指示下,建议受援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方式和条件。7月2日,苏联以经济安全为由予以拒绝并退出会议。这一事件( )
A.体现了美苏国家实力的均衡
B.加速了美苏对抗局面的形成
C.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导致了西欧经济主权的丧失
答案 B
解析 苏联退出马歇尔计划,进而另组经互会,美苏在经济上展开对抗,这加速了美苏全面对抗局面的形成,故选B项;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尚未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实力与美国并不均衡,排除A项;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欧各国的经济主权是否丧失,排除D项。
12.(2023·黄山高一阶段检测)美国政府认为音乐可能是撬开苏联人民封闭之窗的一种最安全的工具,只要音乐能渗入,就能在俄国政府和人民之间加上一个“楔子”,从而削弱莫斯科对其人民的控制。美国这一主张旨在( )
A.展示美国文化实力
B.利用艺术形式展开冷战
C.激化苏联社会矛盾
D.丰富苏联人民精神生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想利用音乐对苏联进行渗透,实行冷战,从而达到瓦解苏联的目的,故选B项;展示美国文化实力只是美国的目的之一,美国最终目的还是通过音乐进行冷战从而对抗苏联,排除A项;美国想利用音乐对苏联进行渗透,并不能激化苏联社会矛盾,排除C项;美国利用音乐形式展开冷战,与苏联对抗,并不是为了丰富苏联人民精神生活,排除D项。
13.(2022·海南卷,13)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答案 B
14.(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答案 C
解析 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
15.有学者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发展战略思维逻辑总结道:“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美国的领先意味着稳定。”这种思维逻辑( )
A.缘于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B.间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
C.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出美国千方百计地压倒苏联的发展战略思维,这种思维逻辑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处于守势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的原因是“苏联模式”,而非美国的“冷战”思维,排除B项。
16.(2023·咸阳高一期中)(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极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冷战”的影响。(7分)
答案 (1)原因:国家目标不同;“四大警察”理念的驱使;美苏之间安全感缺失;两极力量不均衡;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差别。
(2)影响:推动德日经济崛起;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联合);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维持相对和平);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