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21: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最后一次讲演
课题 最后一次讲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见课本P1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教学重点 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教学难点 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收集图片和资料。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的革命英雄们,他们不惧危难,不怕牺牲,超越了生死的考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46年,听一听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来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感受闻一多先生在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的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2.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继续发动内战,并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课文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3.文体知识 讲演又叫演讲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 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 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 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词的针对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划分层次,理清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卑劣行径,揭露反动派的虚伪和险恶,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4、5)剖析反动派外强中干的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真理必胜的历史规律,指出光明就在眼前,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民主运动的光荣传统,坚持斗争,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开门见山,点出讲演的原因,渲染了悲愤的氛围,奠定了全文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最卑劣最无耻”反映了这一事件的性质十分恶劣,表现了作者愤怒的情绪,表明其支持革命的立场和态度。 2.第2段中连用三个“无耻”和三个“光荣”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对比。 三个“无耻”:从斥责到控诉,强烈谴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 三个“光荣:高度赞扬了李公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3.第3段为什么要强调“一二·一”事件? 【明确】①追述“一二·一”事件,谴责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赞扬昆明学生反对内战的英勇献身精神,并自然引出李公朴先生被害之事;②突出李公朴先生被暗杀这一事件的意外和令人痛心疾首,从而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卑劣和无耻,表达作者的无比愤懑之情。 4.演讲者谈及特务时用“你们”“他们”,面对听众时则用“我们”。这三种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你们:对敌人进行正面责问,显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他们: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流露出演讲者的愤怒和蔑视。 我们:鼓舞人们团结斗争,表现了演讲者与群众亲密无间的革命感情。 5.“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试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一个”和“千百万个”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的巨大,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爱国人士站起来斗争。表达出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批判和蔑视,以及对人民终将胜利充满了信心。 6.“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这里的“光明”和“黑暗”分别指什么。 【明确】“光明”指全国的解放; “黑暗”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 7.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世界历史上独裁专制残暴的统治者,最终都被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也会和他们一样最终被人民推翻。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蔑视和对人民终将胜利的信心。 8.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明确】闻一多先生坚信进步青年决不会让敌人蛮横下去,正义杀不完,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青年争取民主和平的使命,青年必须完成也一定会完成!他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 9.“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文章结尾这一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奋战到底的挑战,也向世人宣告,不仅作者,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会站起来,与反动势力决战到底。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升华了主题。 10.这篇演讲词慷慨激昂,极具感染力,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达到这 种效果的。 【明确】①在用语上,褒贬分明,将作者的爱憎鲜明地表现出来。对人民,对李先生,作者使用了不少褒义词,如“光荣”“最宝贵的生命”“无限的光荣”“强得很”等;对于敌人,则使用一系列贬义词,如“卑劣”“无耻”“偷偷摸摸”“屠杀”等。 ②在句式上,使用大量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排比句,增强了感染力,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今天,这里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等。这些问句和感叹句比陈述句更能表达愤怒和斥责的情感。 ③在手法上,敌我的对比,拉近了与听者的距离。不断变换人称,特别是“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更突显演讲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极具号召力。 (四)深入理解,主旨概括 作者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实现民主和平未来的坚定信心,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和平民主的目标而斗争到底。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历史不会忘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是革命先辈高擎信仰的火炬,义无反顾地踏上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征途;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是他们挺身而出、英勇斗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们以灼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身上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人民日报》,有删改
板书 设计 (
痛斥——反动派的无耻卑劣
) (
牢记历史
维护和平
) (
临危不惧
坚持真理
勇于献身
) (
最后一次
讲演
) (
赞扬——李先生的伟大光荣
) (
揭露——敌人虚弱的本质
) (
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
) (
号召——进步青年勇敢斗争
)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见课本P79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重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和图片。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写作背景 1990年,《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征文评委会评选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就是其中一篇。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情系中华”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划分层次,理清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引出论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论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述现代观念中“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总结全文。阐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学生提出希望。 2.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从文章中可推知,什么叫“格物致知”?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本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作者在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明确】例子: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 原因: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等同。 论证: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明确】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明确】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5.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在演讲中“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6.从最后一段可知,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7.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四)概括主旨,课堂小结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关于实践的名句 1.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 7.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8.治学的方法首先要从基本处着手,基本的、重要的东西,在了解了之后,往往是简单的,而且其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李政道
板书 设计 (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 (
牢记历史
维护和平
) (






) (
应有
格物致知精神
) (
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 (
解决问题:阐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并提出希望
)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课题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见课本P85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者对年轻人的态度。 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3.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体会演讲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体会演讲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收集图片和资料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吗?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多年来,方正集团坚持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的创建者王选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做出了怎样智慧的抉择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将会找到答案。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当代毕昇”。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他又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2.写作背景 1998年10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在北大演讲。他谈了自己人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分别是:选择计算数学专业;从硬件领域跨越到软件领域;锻炼英语听力;在照排项目中采用新的技术途径;致力于商品化和企业化;大力扶植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1995年进军广电业。本课文节选了演讲的开头、“大力扶植年轻人”部分(第六个抉择)和结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划分层次,理清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简要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引出演讲的话题。 第二部分:(2-7)详细叙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第三部分:(8)收束全文,提出希望,勉励年轻人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 2.本文的标题是《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这个“抉择”到底是什么? 【明确】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的作用。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比尔·盖茨、李素丽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比尔·盖茨的话,并与之类比,交代了自己脱离一线工作的原因,表现了演讲者实事求是、自谦的态度。 2.作者为什么要扶植年轻人? 【明确】①老一辈学者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②国外有培养年轻人的传统和成绩杰出的年轻人;③老一辈学者往往被奉为权威,年轻人做出成绩却往往得不到肯定。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扶植年轻人? 【明确】①倡导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就不要署名。 ②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反对马太效应,打破论资排辈的风气。 4.第⑦段作者将“名人”和“凡人”的差别一一对举,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一方面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名人效应”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作者也在提醒自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以名人自居,以免犯错误。 5.如何理解作者送给我们的公式“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作者提出这个公式有何用意? 【明确】启示我们:融入集体,体现自我价值。 引用荣格的公式,论述了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最终体现自我价值。意在勉励青年学生要积极融入集体,为集体、国家贡献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这一公式在给人鼓舞的同时又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容易理解,同时也引人思考。 6.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第2—6段分析其逻辑严密性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第2段提出观点——花大力量来扶植年轻人; 第3、4段:阐明理由——为何扶植年轻人; 第5、6段:如何扶植——提出扶持年轻人的建议。 7.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找出来,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举例论证:第2段列举详尽的事例,展现了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扶植年轻人的传统,有力地证明了“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的观点。 第5段列举王安、英特尔三个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开创者等例子,告诉大家年轻人是可以挑大梁、做出成绩的,从而阐述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性。 比喻论证:第1段以不同阶段时期的太阳来比喻不同学位和不同身份的人,表明自己高峰已过,而在场的年轻人却处在最好的状态,形象地阐述了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性。 对比论证:第3段自己“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与“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当前科学领域盲目崇拜权威现象的不满,这也是作者坚持扶植年轻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 道理论证:第8段引用心理学家荣格的“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公式,公式的意思是“我加上我们等于完整的我”,意在告诉我们,只有把自己融在集体里面,才能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8.这篇演讲词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语言幽默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1)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 诙谐幽默的语言蕴含着作者对盲目崇拜权威现象的批判。阐明自己现在已经不是权威,体现出不慕名利、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2)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 用“狗皮膏药”来比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把讲述这些内容比作“卖狗皮膏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自谦的态度。语言幽默风趣,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3)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借用语法中的三种时态作类比,表明把自己看成权威的错误所在,再次证明权威的真正意义。语言幽默,妙趣横生,便于听众理解。 (4)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用一组排比句,以调侃的语气将所谓名人与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上对二者的区别对待,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醒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权威。语言风趣,让听众印象深刻。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王选的人生抉择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明确】学习:要勤奋好学,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工作: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勇于尝试和抉择。 做人:要有高尚的品质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关于抉择的名言 1.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管子》 2.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地必择而蹈。 ——张履祥 3.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莫尔
板书 设计 (
提出观点: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 (
牢记历史
维护和平
) (
扶植年轻人:必要性及建议
) (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 (
我一生中的
重要抉择
) (
总结全文,勉励年轻人努力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
)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课题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见课本P89
教学目标 1.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历史和演讲的时代背景,把握演讲的内容。 2.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3.感受演讲语言的庄重典雅风格,体会本文站位高、格局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梳理演讲的思路,理解演讲者阐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演讲语言的庄重典雅风格,体会本文站位高、格局广的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图片和资料。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曾经在哪一年举办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吗?又要在哪一年举办的冬奥会呢?你们知道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什么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将会带我们具体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涵。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1894年在巴黎组织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896至1925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代表作品有《体育颂》《奥林匹克宣言》《奥林匹克回忆录》等。 2.写作背景 现代奥运会计划每四年举办一届,1916年本应在德国柏林举行第六届奥运会,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办。1919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5个月,顾拜旦出席了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演讲,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划分层次,理清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简要回顾5年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情况,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2-7)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新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第三部分:(8-10)表达对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信心与美好祝愿。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文章中说的“5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明确】1914年。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文写于1919年4月,五年来,世界分崩离析,作者发表演讲纪念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2.为什么说“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明确】在特殊历史时期,奥林匹克主义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在动荡的时局下依然顽强发展。 3.“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崭新角色”指奥林匹克主义被赋予的新任务,引出下文对新任务的叙述。 4.阅读3、4段,说说奥林匹克主义同一般体育运动的区别,以及作者阐述这些区别的原因。 【明确】区别:①平和与自信的精神特质使得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②一般的体育运动强调竞技,主要给运动员个人带来乐趣与胜利感,奥林匹克主义除了追求胜利,还强调愉悦和美。 原因:通过对比,突出了奥林匹克主义的特点,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5.第⑤段中作者从哪个角度阐释了“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原因? 【明确】改革教育的角度。作者不满青少年为呆板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6.从第⑤段来看,顾拜旦为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做了什么? 【明确】不断推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思想向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呼百应的体育观靠拢,让两者逐渐融合为一体。 7.从第6、7段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明确】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 8.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 【明确】践行“大众”参与的理念。即使地位最底下的公民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 9.作者为什么说“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 【明确】①只是贵族的活动,大众被排除在外;②人们渴望进步,但往往被引入歧途;③青少年因落后的教育失去平衡。 10.结尾段作者借助“破晓的黎明”“湛蓝的天空”“沉甸甸的金黄的麦穗”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寄托? 【明确】作者借“破晓的黎明”“湛蓝的天空”“沉甸甸的金黄的麦穗”等自然界的美好景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给世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充满诗意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待,对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祝愿。 11.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的这篇演讲词站位高远,格局宽广,情感深沉充沛,语言庄重典雅,比喻形象贴切。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1)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奥林匹克主义以人的特性,形象地表现出奥林匹克主义在动荡的时局下顽强发展,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明确】“支撑”“支柱”表明“平和与自信”对“古文明”和“新生文明”的重要性。“暴风骤雨”象征世界范围内的革命风暴,从侧面表现了“平和与自信”的顽强与坚毅。 (3)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明确】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狂风骤雨”比喻当时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黎明”比喻战后的世界形势,“沉甸甸的金黄麦穗”比喻奥林匹克运动的丰硕成果,形象地表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给世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充满诗意地表达了作者对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祝愿,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待。 12.“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这两个反问句能否改为陈述句?为什么? 【明确】不能。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运动之外,有力地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必须要面向大众”的观点。改为陈述句后,表达效果会减弱。 (四)课堂小结,主旨概括 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回顾了奥林匹克主义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深入阐述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角色、新内涵和价值,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奥林匹克运动,表达了对未来奥林匹克主义发展的美好祝愿。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体现的大众参与意识、顽强激越的意志力、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发奋学习、克难奋进、砥砺前行、拥抱成功!
板书 设计 (
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所扮演的新角色——引出话题
) (
牢记历史
维护和平
) (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 (
赞颂奥运精神
畅想美好前景
) (
平和自信
) (
阐述奥林匹克主义的新内涵及教育意义
) (
教育意义
) (
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祝愿
) (
大众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