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12: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中国人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个中国人的名字是( )
A.李白 B.毕异 C.郑和 D.徐光启
2.明朝中期抗击的倭寇是( )侵略者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3.《明通鉴》记载:“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乃命和及其济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从这段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
C.对外开展文化交流 D.展示明朝的造船技术
4.“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哀蜜。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沿海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抗倭生涯。据此判断作者可能是( )
A.文天祥 B.郑和 C.威继光 D.吴三桂
5.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有两位著名人物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这两位著名人物是
A.张骞、班超 B.玄奘、鉴真 C.岳飞、文天祥 D.郑和、戚继光
6.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勇于担当的民族,下列人物与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A.关天培一一抗击沙俄
B.邓世昌一一虎门销烟
C.戚继光一一抗击倭寇
D.李鸿章一一武昌起义
7.下图所示对联称赞的是( )
炮声惊闽浙,五百年海浪未平,狼筅频频丧倭胆; 烽火照幽燕,三千里胡尘初定,谁人夜夜著兵书?
A.霍去病 B.郑成功 C.林则徐 D.戚继光
8.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马可·波罗来华
9.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北地区遭到沙俄的入侵 B.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C.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
10.以下史实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和非洲友好交往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11.1925年闻一多先生挥笔写下组诗《七子之歌》,诗人将当年被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儿女。其中七子之一的澳门在16世纪被哪个国家攫取了居住权( )
A.英国 B.法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
12.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流,中外和平交往源远流长。以下属于明朝对外交往的例证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遣唐使来华 D.郑和下西洋
13.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
A.欧洲B.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C.大洋洲D.美洲
14.如表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条件 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目的 宣扬国威
时间 1405年——1433年
路线 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 D.靖康之变
15.郁达夫曾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该对联赞扬的历史人物是( )
A.康熙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6.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的是( )
A.吃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B.背诵白居易的《新乐府》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17.历史上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从( )历时28年。
A.1402---1430年 B.1405---1433年
C.1435---1463年 D.1455---1483年
18.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B.郑和船队七下西洋
C.戚继光浙江沿海抗倭斗争 D.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19.下图是位于浙江某地的戚继光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此地抗击倭寇,九战九捷,荡平浙东地区的倭寇而修建的。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浙江的( )
A.杭州 B.温州 C.台州 D.嘉兴
20.“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患,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文天祥 B.郑和 C.戚继光 D.邓世昌
21.明朝时期在台州打败倭寇的将领是谁
A.文天祥 B.岳飞 C.戚继光 D.郑和
22.公元1405年,欧亚大陆的南方海岸线上,出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他们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壮举,并且抵达遥远的非洲东海岸。这支船队远航的目的不包括
A.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
C.探寻海外奇珍异宝 D.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3.下列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二、综合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美洲)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达 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年。
﹣﹣《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材料二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1)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其主要事迹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中国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灌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郑和,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1)唐朝时,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来到唐朝学习交流。这种使团被称作什么?材料一中“六渡出海,终抵东瀛”的是哪位高僧?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指出僧人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哪里?
(5)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义?
26.材料一“渺茫天际,水天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夜唯谨,毫厘之差,生死攸关。"
材料二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材料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最早的指南仪器叫什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期?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的条件有哪些?(列举其中两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的心愿最后有没有实现?如何评价戚继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摘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择,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摘自连横《台湾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并概括其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为了“海波平”所采取举措。
(3)根据材料三说出“贵国”所指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当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所出现得变化。
参考答案:
1.C
【详解】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C项正确;李白是诗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A
【详解】根据材料“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A项正确;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故排除B项;对外开展文化交流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故排除C项;展示明朝的造船技术不属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故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明朝中后期,海防松弛,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掳掠,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C项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排除A项;郑和是明初七下西洋的著名人物,排除B项;吴三桂是明末将领,他引清军入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因此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是郑和、戚继光。D项正确;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排除A项;唐朝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排除B项;南宋时期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排除C项。故选D。
6.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选项C人物与事件对应正确,符合题意;关天培一一抗击沙俄、邓世昌一一虎门销烟、李鸿章一一武昌起义对应不正确,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7.D
【详解】根据关键词“闽浙”、“五百年”、“丧倭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这副对联文学性很强,上联突出戚继光武韬,下联突出戚继光文略。根据题意,D项正确;霍去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林则徐虎门销烟,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意思是倭寇来了也不用紧张,我们有戚继光大人带兵抵抗。由此可知“戚爷”指的是戚继光,戚继光抗倭,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项正确;岳飞抗金是南宋时期的历史,排除A项;文天祥抗元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抵御倭寇、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故诗句中“危”是指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项正确;东北地区遭到沙俄的入侵,清朝康熙帝通过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排除A项;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与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最远到达欧洲地区,排除A项;玄奘西行到达印度,排除B项;鉴真东渡到日本,排除C项;故选D。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C项正确;英国、法国、西班牙,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都发生在唐朝,所以ABC均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属于明朝对外交往的例证,所以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先后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
14.B
【详解】根据材料“宣扬国威”“1405年—1433年”“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为宣扬国威,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所以图表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B项正确;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的抗倭英雄,没有主持远航活动,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靖康之变发生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的事迹符合题干诗句的描述,C项正确;康熙是清朝皇帝,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生活在宋代东京”“做不到的”,结合课本所学,明成祖称帝后,为了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派郑和出使西洋。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多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D项符合题意;北宋时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A项可以,不合题意;白居易的诗词是创作于唐朝时代,蹴鞠产生于唐代,宋代已有完善的规模,BC两项能做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7.B
【详解】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
18.B
【详解】根据题干“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B项正确;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戚继光浙江沿海抗倭斗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抗倭。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项正确;杭州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温州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嘉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日本倭寇不断骚扰我国东南边境。戚继光组建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他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他又进入福建和广东,与当地的明军并肩作战,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C项正确;文天祥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宋抗元英雄,排除A项;郑和是明朝航海家,排除B项;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倭寇猖獗,戚继光在台州打败倭寇,故C符合题意;文天祥抗元,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C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405年,欧亚大陆的南方海岸线上,出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他们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壮举,并且抵达遥远的非洲东海岸”可得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远航的目的是弘扬国威,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而非探寻海外奇珍异宝,C项不包括,符合题意;ABD项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3.C
【详解】根据所学,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C项正确;ABD项的内容都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不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范围,故ABD项错误。故选C项。
24.(1)郑和。
他曾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
(2)唐以前,我国的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已有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业,南宋时造船技术明显进步,且装有指南针。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出现众多的海港,海路东到朝鲜、日本最远到达非洲。元朝时的海运和海外贸易发达,而明朝郑和的远洋船队无论从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航行距离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美洲)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达 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年”可知:“郑君”是明朝时七下西洋的郑和。他曾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可知:唐以前,我国的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已有很大的发展,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就非常发达。北宋时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业,南宋时造船技术明显进步,且装有指南针。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出现众多的海港,海路东到朝鲜、日本最远到达非洲。元朝时的海运和海外贸易发达,而明朝郑和的远洋船队无论从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航行距离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25.(1)遣唐使;鉴真。
(2)玄奘;玄奘西去天竺,带回大量佛教,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详解】(1)遣唐使是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学习交流的使节团。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由材料“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可知指鉴真。
(2)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反映的是唐朝高僧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去天竺求取佛教,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结合所学,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明朝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通过朝贡贸易,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明朝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郑和下西洋,到达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郑和下西洋,首先增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其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是人类的航海史上的大事。
26.(1)司南;北宋末年;阿拉伯人。
(2)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东南沿海倭患严重;实现;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叫司南;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2)条件:根据材料二“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可知,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是郑和远航的条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波不平”说的是东南沿海倭患不断;实现: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27.(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和平交往
(2)抗击倭寇(抗倭)
(3)荷兰;澎湖巡检司
(4)由和平友好往来,到开始遭受外来侵略(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详解】(1)地区: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特点:根据材料“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可以得出其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平交往 。
(2)举措: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戚继光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戚继光的贡献是抗击倭寇(抗倭)。
(3)国家;根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择,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结合所学知识,这是郑成功的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所以“贵国”所指的国家是荷兰。行政机构: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元朝的澎湖巡检司。
(4)变化: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和平交往,而后期遭受过荷兰和倭寇的侵略,体现出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所出现得变化是由和平友好往来,到开始遭受外来侵略(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