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新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二月革命推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地点:彼得格勒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建立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指方向: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抛幻想: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
过程:
社会
主义
由
理想
变为
现实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知识回顾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成立
(1922——1991年)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斯大林模式内容(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
斯大林( 1878年-1953年)
(1)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2)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斯大林体制存在的问题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生活必需用品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表现
① 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② 科技: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③ 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局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1、二战后苏联的发展状况
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所有制太偏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比例失调
手段太死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排斥市场,行政手段
分配太苦 平均主义,民生太苦,农民太亏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改革的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1953-1964
政治 思想
农业
工业
民生
外交
(2)措施:
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
加大农业投入、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平反冤假错案;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种植玉米宣传画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就不顾苏联的条件如何,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
答话:赫鲁晓夫视察农场,看到猪儿乖乖,一时兴起站在猪中间照了张像。待到报纸准备发表时,编辑为照片的标题犯了难。“赫鲁晓夫同志和猪在一起”不好,“猪和赫鲁晓夫同志在一起”也不好……最后报纸出版,照片下的说明文字是“左起第三位是赫鲁晓夫同志”。
(3)影响
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 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 路线。 …………
积极:
(1)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
(2)科技: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一: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 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 路线。 …………
材料二: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三:“最近资产阶级报刊广泛进行污蔑性的反苏宣传,反动派企图利用有关苏联共产党指责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一些事实来作为进行这种污蔑的理由”。
——《苏共中央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
局限性:
经济: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思想: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地位:赫氏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 尼 克 松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
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
术基础,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
的加强将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
展开积极的‘攻势’。我们改
革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建立一个
经济上具有蓬勃活力、政治上
稳定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的
“发达社会主义国家”。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的背景: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主要内容:
材料1 苏联1966、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农业总产值:亿卢布
1966年
2294
5112
883
1128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材料2
1962年美国比苏联多一倍核导弹。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
(3)影响:
局限: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③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影响:
1963~1983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经济
政治
意识 形态
弊端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弊端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承认市场调节的调节作用。
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3)结果: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年8月19日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1、直接原因
2、历史原因
3、外部原因
4、现实原因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材料2 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贪污腐败,特权成为苏共丧失民心的主要原因。
苏联的败亡败在了忽视党的自身建设上, 败在了丧失民心上!!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贪污腐败,失去人民的支持……
材料1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东欧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东德)八国。领土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9 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经互会的标志
1、东欧建设:
二、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①政治: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③弊端: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东欧各国的改革
国家 改革内容 效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其他国家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导致地方主义抬头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上:发扬……,改革党的……经济:建设有计划的……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1)原因: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表现:
①变化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发生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国家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国家陷入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3)实质: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3、东欧剧变
1、社会主义的过渡与探索(1949-1978)
①1949年10月1日
②1954年
③到1956年底
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历程
(2)成就
(3)意义: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成功发射
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
2、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⑤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⑥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建设快速突进。
⑦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成就:
(2)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九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给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课堂总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牛刀小试
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 )
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D
2.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
A.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
3.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 )
A.对苏联模式有所冲击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完善和巩固了苏联模式
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A
4.对下面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导致了苏联全面解体
D
5.早在 1949 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就进行了工人自治的最初试验。1950 年6 月,南斯拉夫通过了《工人自治法》,宣布“工人集体代表社会在国家范围内进行管理”,规定各工厂通过选举建立工人委员会。1951 年推出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工人自治制度从工矿企业扩展到铁路运输、邮电和公共事业部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 ( )
A.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消除了计划经济的影响
C.解决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A
6.1989 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丝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丝绒革命”的含义应是 ( )
A.暴力革命
B.流血冲突
C.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
D.在外力的干涉下实现了政权更迭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