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驿路梨花 第2课时(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驿路梨花 第2课时(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0:13: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讲好中华美德故事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四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 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相对更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应关注评价与观点、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选择一篇,为同学解析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传达出来的观点、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9位学生)
(1)评价与观点:81%的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但不能从评价中凝练观点。
(3)情感与表达:69%的学生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缺少对作品所表达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表达方式的积累,基本能够准确找到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但无法从深入分析语句中体现的观点;能够感知作品的情感,却缺乏情感表达方式的关注。具体情况如下:88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1%)能够找出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7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9%)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都停留在浅表,无法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思维,但还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如无法从评价性语句中提炼出观点,无法从情感把握中透视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此,梳理主要观点、解析情感主旨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修身正己”,选编的五篇课文分属于写人记事散文、小说、议论说理文和文言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美德的表现形式。在学习中,要重视略读方法,关注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重视学生个人见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写人记事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素描叶圣陶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他的君子之风;小说《驿路梨花》善于剪裁加工情节,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故事中表现了善良朴实、助人为乐的公德之美;议论说理文章《最苦与最乐》善于提炼理性观点,梁启超在严密的逻辑中指出“尽责”的快乐;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则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道德追求。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简洁生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每篇课文至少摘抄积累5个词句。
2.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和绘制出结构图,并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课文故事。
3.学生能通过确定阅读重点、抓住标题等方法略读文章,每篇课文阅读时间不多于5分钟。
4.学生能仿照“秒懂百科”,给有关美德的词条下定义。
二、思维目标
1. 通过对课文进行缩写和扩写,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2.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炼总结写人叙事散文在拟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将总结出来的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去。
三、价值目标
1. 能以叶圣陶、梁启超、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为标杆,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 能自觉地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代言,在责任、公德等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升。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 (2课时)
【第二课段】15 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2课时)
【第三课段】16*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2课时)
【第四课段】17 短文两篇 (2课时)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
陋室铭(一间陋室,一世豪情)
【单元任务单】
任务单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事件 评价性词句 人物品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任务单2:《驿路梨花》阅读概要
篇目 文体 要素 内容概括
《驿路梨花》 人物
情节
环境
任务单3:《最苦与最乐》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具体生活情境 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③正反
任务单4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任务单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课时安排】
第15课 驿路梨花 第2课时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章设置悬念和误会的构思特点,理解标题的妙处。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找出文中的三处悬念和两个误会,说说其表达效果。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误以为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
悬念二:瑶族老人不是主人,主人家是谁呢?
误会二:误以为梨花是房子的主人。
悬念三:房子是解放军战士盖的,为什么盖房子?
解开误会:解放军为了方便路人盖房子,梨花和她妹妹照看小茅屋。
表达效果:
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设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请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小屋的主人是谁。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屋;
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小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屋;
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屋。
他们都是小屋的主人
【分析讨论】
1.文中人物形象较多,你最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我喜欢解放军战士,
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建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并不是为着自己在这里长住,而是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
我喜欢梨花姑娘,
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
我喜欢梨花的妹妹,
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
我喜欢瑶族老人,他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
我喜欢“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茅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
2.文中的梨花姑娘并没有出场,形象却十分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梨花姑娘的形象的。
通过间接描写从侧面刻画
通过对自然景物梨花的描写。文中多处描写美丽、洁白、香气四溢的梨花,以梨花之美衬托人物之美,赞美梨花姑娘心灵的美好。
通过他人的讲述。瑶族老人的讲述、梨花妹妹的讲述,揭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的缘由,表现了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通过对小茅屋中物品的描写。从“我”和老余的视角,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细腻而有层次地描写了小茅屋内的陈列,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细心、周到、乐于助人。
品析梨花之美
3.用“____”画出文中提及“梨花”的句子,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
第4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6段:一弯新月……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好的意境。
第24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第27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与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第37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体现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引用诗句,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咀嚼梨花精神
1.这篇文章的人物都和小木屋有关,当他们在享受小木屋带来的温暖时,他们都会想到什么?
明确:“我”和老余很感激屋主人,准备帮忙修缮。瑶族老人也很感激屋主人,想方设法寻找主人,并给小屋添加粮食,修缮小屋。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木屋。
梨花照料小木屋,不能让它消失。
解放军叔叔修建小木屋方便过路人。
(明确:他们都有着关心他人、心中有他人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并且也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
2.一般来说,这是只有主人才会做的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我们通过他们的做法,来揣摩他们的心理。
当“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的,他们在想——
当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米的时候,他在想——
当一群哈尼小姑娘接替梨花姐姐的责任,来照料小茅屋的时候,她们可能在想——
当解放军半夜淋了雨的时候,他们想——
(他们都具有共情力和同理心)
3.这种精神从哪里来?
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白居易: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再回到课文的题目“驿路梨花”,学完全文后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
要学会感受关爱,传递关爱,并学会爱他人。
【写作特色】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
(1)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2)到底谁是主人呢?
(3)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讲述事情始末
倒叙
插叙
【课堂总结】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趣味对联
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①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西京,即洛阳。据宋史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赏析】在诗中,陆游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诗的结尾处,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有关梨花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