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多重意蕴探究题(解析版)
〖考情分析〗
①探究题有时冠以“探究”字样,更多的是以“分析”字样出现。
②命题点多选在标题、关键句子或物象意蕴的分析探究上。
③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4分或者6分,出现与其他考点一起考查的趋势。
〖设问形式〗
1.探究主旨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
2.分析小说的标题有何意蕴/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3.赏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艺术效果。
4.如何理解小说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通法通则〗
分析主旨
看标题:有些小说的标题除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这其中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看人物形象:人物的生活经历、命运归宿常常关联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凸显小说的主题。
看故事情节:抓住矛盾冲突、厘清故事情节,才可以准确把握小说的。
看环境描写:分析典型环境的特点,通过分析典型环境的特点可以看出人物性格,进而揭示主题的内涵。
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认识人物性格所关联的时代特征,也可揭示作品主题。
看作者倾向: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住作者使用的具有倾向性的语言,可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二)探究标题作用
理解标题意蕴
1.明确标题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如比喻、双关、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2..理解标题的字面意思,分析标题的表面含义。
3. 联系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另外还要联系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深入挖掘其含义。
分析标题作用
1.从人物看,分析标题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否与人物命运有某种关系;是否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有作用。
2. 从情节看,分析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是否起到展开情节、贯穿全文的作用;是开头设置了悬念,在中间或结尾呼应了某个细节,以吸引读者,是否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
3. 从环境看,分析标题是否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否渲染了环境氛围;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4. 从主旨看,分析标题是否使用了比喻、对比、双关、象征、反语等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深化了主题;是否具有暗示和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的表达有画龙点晴的作用。
5. 从艺术效果看,分析标本身是否有解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败等;是否新颖精妙,是否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三)分析语言艺术
从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语言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修辞手法、炼字、句式长短的特点及效果
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环境等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四)理解小说中关键句子类题型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人物语言是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因此,小说中的重要语句,也可以分为体现小说人物个性,体现作者思想感情两种。
分析表层含义,即阐释语句的字面意思。
挖掘深层含义
从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分析从重要字词(表修饰、限制)及其意义的角度分析;
从重要字词(表修饰、限制)及其意义的角度分析;
从文中语句关联内容的角度分析。
〖专项训练〗
一、(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 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两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9.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10.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8.C 9.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10.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
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
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对话不用日常口语”错误,文中确有典雅考究的语言,但并不是没有使用日常口语,如王超杰与伙计杨三之间的对话就是日常口语。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语段设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要读懂小说文本,理解王超杰当时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出手相助的处境,还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知晓秦琼卖马的典故,联系二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相同点来作答。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读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要联系王超杰当时的处境综合理解作答。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首先在文中划出表现杨成岳言行的语句,揣摩其心理活动。其次按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
二、(2021·新高考I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B 7.D
8.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9.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写王木匠手巧与后文写他讲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关联,在后文未见照应,谈不上埋下伏笔。
C. “‘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王木匠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文中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因为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社会生活极不安定。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有误。这篇小说虽然故事套故事,但主题是一致的,都在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
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使用重复叙事,强调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全部撤走了,生动刻画出小鬼子的胆怯;
第二处,“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通过重复叙事,控制了讲述的节奏,具有延宕效果,引起听众的好奇,从而发出追问。
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连用数个“石头门”,写出小鬼子遇到“石门阵”的惊慌失措,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调动了听众的情绪。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
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第一个“门”:“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显然,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通过“石门阵”展现了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
第二个“门”,是王木匠对于抗日的心得体会,“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
第三个“门”是现实中的木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可见,“门”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木头门,洪子店村民砖头门。
三、(2023上·山西朔州·高三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过
[俄]赫尔岑
有一次我从乡下去莫斯科,在某个省城里待了两天。第二天早晨一个农民的妻子来见我,那农民是从我们家领地上到这里来经商的。她着急得不得了:丈夫已经坐了六个月的牢,她听到风声,说快要判刑了。我把案情询问了一遍,他所犯的罪并不严重。
我曾经认识法院的一个副院长,他是一个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同时又是个大怪物;我径自出发到刑庭去找他;当时还没有开庭。我那小老头,面目慈祥,戴着蓝眼镜,独个儿坐着在看厚得吓人的卷宗。我跟他已经三年不见,他看到我很高兴,这倒也不是因为我们彼此特别相爱,而是因为在阔别之后,看到熟识的面孔总是很高兴的。我把我的来由告诉了他,他命令把卷宗调来;判决书已经准备好,但是我请他注意到某些“减轻案情的情节”,他同意有可能从轻量刑。向他表示过感谢以后,我禁不住友好地抓着他的手说道:“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要是我没有来,没有请您把卷宗重新看一遍,那农民不是会受到过重的惩罚了吗?”
“有什么办法呢,老兄,”那老头把蓝眼镜推到额头上,回答道,“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不看过全部卷宗,从来不在定罪书上签字,但是我得承认,我怕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就像怕火一样。”
“嗯,倒是既无法责备您宽大无边,又无法说您过分热心于为被告人开脱呢。”
“完全相反。我在这法院里服务了近二十年,可是随便哪一次要我在严厉的判决上签名,我总禁不住要毛骨悚然。”
“那么您为什么不喜欢减轻案情的情节呢?”
“这样会牵涉太多;你们新派人自然就管抓个尖儿——就说您吧,想来就在哪个部里当过差,可是案子大概没有经办过;您在这上头是一窍不通。您是否愿意在我们档案库里钻研一番,哪怕把最近两年的卷宗看一下也好,以后会有用处的,您不仅会了解诉讼法而且还会了解人。您将会懂得寻找开脱的理由是怎么回事,它会牵涉到些什么。”
“我感谢您的善意建议,然而在我搬到你们的档案库中来住上几个月之前——要看完两架子的档案再快是办不到的——请您现在就解释一下那个使我愈来愈不理解的问题,那就是您为什么要讨厌减轻案情的情节。是太麻烦呢,还是每桩案子都要详细推敲,时间不够?”
“上帝啊,饶恕我的罪过吧,可是老兄,我在您眼里到底是土耳其人还是雅各宾党人,竟然会因为偷懒(请注意,先前人们曾经把一切都归罪于雅各宾党人,可是指责他们偷懒的荣誉却全盘属于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而加深一个可怜人的不幸;我跟您说的是——会牵涉太多。”
“这么说悉听尊便,我愿意承认我是鲁钝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但是我还是不懂得您的意思。”
“啊……啊……啊……,我这些彼得堡的官儿们,胳肢窝里挟着金黄小锁的山羊皮公事包,可是办起事来都是草包。您真是的,随便拿起哪一件案子来寻找减轻案情的情节,那就从一桩到另一桩,从另一桩到第三桩,结果是根本没有一个有罪的人。这算怎么回事?”
“这就更好啦。”
“那么照您说来,无论什么事情摸摸头就都算了。这在费拉特尔费亚①这类人吃人的地方是好的,可是在秩序井然的社会里,怎么能听任有罪过的人不受惩罚呢?”“不过既然您自己能为他找到开脱的理由,那他还算得是个什么有罪的人呢?”
“嗯,可是如果自作聪明的话,不论谁都可以宣告无罪。难道把我安插在这里是为了这个?我是老式人,我的工作是一板一眼地执行,而且就算不管这些,也不好——怎么办呢?明明有人偷东西,是个贼,可是这就来啦……什么他是因为饥饿才偷的呀,什么母亲病了呀,什么三岁就死了父亲,从此讨饭过日子,流浪惯了呀……反正没个完;这么说来就让小偷不受惩罚吗?不,老兄,有口供,有物证——请别生气,法典十五卷第几款有明文规定。就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减轻案情的情节对我说来是把锋利的刀,它们妨碍我清楚地了解案情。”
“您知道,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并且习惯了,可是开头的时候,说实在的,真够叫人受罪,生来一副坏脾气。夜晚脑筋里想起案件,就琢磨一通、推敲一番再没别的可说:没有罪。好像故意刁难似的,总是睡不着觉;按理讲,干嘛要操心呢——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而是那么一个流浪汉、坏蛋、逃亡者……说来奇怪,心里可真痛得紧。宣告这个无罪,宣告那个无罪,可是那儿还有第三个……这还成什么话,我在职务上还没有玷辱过我自己,我要把我的纯洁名声一直保持到进坟墓。况且上司会怎么说呢——老是判无罪,好像一个傻瓜,而且自己也过意不去。我考虑来考虑去,终于不再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我们的职务是艰难复杂的,不比民庭——证明了委托书,写好了契据,验过了遗嘱,认定了农奴赎身证,回头就能安心睡觉。可是这儿,一想到有一个叫叶里美的两星期前还站在这儿,说过话,可是现在已经走上去弗拉基米尔的道路②;有一个叫阿古丽娜的也是一样,而且,您知道,这一个……是走着去的……心里觉得怪可怜的。您现在懂了吗?”
“懂了,懂了,最善良最可敬的符扛基米尔·雅科夫列雏奇。再会吧,这次谈话我永远忘不了。”
“老兄,请您在彼得堡别讲这些废话,部长或者某个大人物会怎么说呢——‘是娘们,不是副院长。’”
“啊,不,不,您放心——我跟大人物们根本是什么话都不说的。”
【注】①美国东部的一个城市。②系指流放之意。沙俄时代放逐者由莫斯科经弗拉基米尔城而至西伯利亚。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我”以对“农民”案情的了解,得出“农民”罪行并不严重的结论,为后文副院长最终判决“农民”轻罪埋下伏笔。
B.“我”认为副院长是“一个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又是一个大怪物”,说明“我”对副院长始终有种尊敬中夹杂看不明白的意味。
C.副院长认为自己是“老式人”,工作“一板一眼”,这是让自己不能去为有罪的人寻找减轻案情情由的主要原因。
D.副院长是一个心里有是非之别,行为上屈服于世俗的人.尚有悲悯良善,但日渐麻木冷酷,这显示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历”的感觉:身处一个重逢知心好友的生活场景里,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主体内容仅由一段对话构成,但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性复杂的主题。
C.小说塑造人物时,除了对话少有其他细节描写,这些对话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D.小说最后写到副院长叮嘱“我”不要去跟彼得堡的大人物谈及他们的对话,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制度下潜规则的清醒认知。
8.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请简要分析“我”的语言在对话中所起的作用。
9.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赏析该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答案】6.D 7.A
①因为“我”的不断追问,才自然而然地一步步揭示了法院系统的黑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因为“我”的追问,通过副院长的回答,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副院长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逐渐蜕变的心路历程;③因为“我”的追问,让小说的主题不断向人性的深处开掘,从而让小说的主题来得更为复杂与深刻。
①反语:“我愿意承认我是鲁钝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以对自己的揶揄来取得幽默的效果;②夸张:“我总禁不住要毛骨悚然”用这种方式突出主人公对犯人的所谓同情,形成讽刺意味;③对比:用民庭判决的所谓简单跟自己判决的所谓艰难,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可笑,主人公对犯人的所谓怜悯与对判决的不够认真形成反讽。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为后文副院长最终判决‘农民’轻罪埋下伏笔”错误。文中说到副院长有可能从轻处理。但下文没有交代最终从轻判决的发生。
B.“始终有种尊敬中夹杂看不明白的意味”错误。文章最后说到“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谈话,意味着自己对副院长的尊敬减弱,对他已经看明白了。
C.“这是让自己不能去为有罪的人寻找减轻案情情由的主要原因”错误。由原文“我在职务上还没有玷辱过我自己,我要把我的纯洁名声一直保持到进坟墓”可知,副院长不去寻找减轻案情情由的主要原因是要把他的纯洁名声一直保持下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身处一个重逢知心好友的生活场景里”错误。文中开头说他们只是熟识而已,并不是知心好友,接下来的对话也说明他们不是知心好友,而是道不同的熟人罢了。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由原文“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要是我没有来,没有请您把卷宗重新看一遍,那农民不是会受到过重的惩罚了吗?”“那么您为什么不喜欢减轻案情的情节呢?”“那就是您为什么要讨厌减轻案情的情节。是太麻烦呢,还是每桩案子都要详细推敲,时间不够?”“不过既然您自己能为他找到开脱的理由,那他还算得是个什么有罪的人呢?”可知,因为“我”的不断追问,才自然而然地一步步揭示了法院系统的黑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由原文“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并且习惯了,可是开头的时候,说实在的,真够叫人受罪,生来一副坏脾气。夜晚脑筋里想起案件,就琢磨一通、推敲一番再没别的可说:没有罪。好像故意刁难似的,总是睡不着觉;按理讲,干嘛要操心呢——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而是那么一个流浪汉、坏蛋、逃亡者……说来奇怪,心里可真痛得紧”“我考虑来考虑去,终于不再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可知,因为“我”的追问,通过副院长的回答,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副院长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逐渐蜕变的心路历程。
由原文“您知道,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并且习惯了,可是开头的时候,说实在的,真够叫人受罪,生来一副坏脾气。夜晚脑筋里想起案件,就琢磨一通、推敲一番再没别的可说:没有罪。好像故意刁难似的,总是睡不着觉;按理讲,干嘛要操心呢——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而是那么一个流浪汉、坏蛋、逃亡者……说来奇怪,心里可真痛得紧”“老兄,请您在彼得堡别讲这些废话,部长或者某个大人物会怎么说呢——‘是娘们,不是副院长。’”可知,副院长是一个心里有是非之别,行为上屈服于世俗的人.尚有悲悯良善,但日渐麻木冷酷,这显示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所以,小说因为“我”的追问,让小说的主题不断向人性的深处开掘,从而让小说的主题来得更为复杂与深刻。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这么说悉听尊便,我愿意承认我是鲁钝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但是我还是不懂得您的意思”可知,本处“鲁钝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是对自己的揶揄,而这里面强调的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潜规则,所以运用了反语,以对自己的揶揄来取得幽默的效果。
由原文“完全相反。我在这法院里服务了近二十年,可是随便哪一次要我在严厉的判决上签名,我总禁不住要毛骨悚然”中用“毛骨悚然”来形容自己在判决书上签名时的心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对犯人的所谓同情,形成讽刺意味。
由原文“我们的职务是艰难复杂的,不比民庭——证明了委托书,写好了契据,验过了遗嘱,认定了农奴赎身证,回头就能安心睡觉”“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并且习惯了,可是开头的时候,说实在的,真够叫人受罪,生来一副坏脾气。夜晚脑筋里想起案件,就琢磨一通、推敲一番再没别的可说:没有罪。好像故意刁难似的,总是睡不着觉;按理讲,干嘛要操心呢——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而是那么一个流浪汉、坏蛋、逃亡者……说来奇怪,心里可真痛得紧”可知,将民庭判决的所谓简单跟自己判决的所谓艰难进行对比,突出主人公的可笑,主人公对犯人的所谓怜悯与对判决的不够认真形成反讽。
四、(2023上·广东东莞·高三东莞市东莞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州杂碎
茅盾
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
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
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
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①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舐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
兰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算是高的,这样的“湟鱼”,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
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处女炸”。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从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四〇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
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依着“中国人自有办法”的规律,四○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更加飘飘然。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
②但所谓“繁荣”,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说,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可是货色之缺乏,却也显而易见。至于其他“洋货”,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百货店”方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货色不齐全”时,店员就宣告道:“再也没有了。这还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上海气派”;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特别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而且还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中,间或也有些土货。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③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
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的,也有包销的。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④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脱光了检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
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
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使用“据说”来传达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内涵的表现更具灵活性,表达更具有艺术张力。
B.“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骚,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见解。
C.特权者谋私利时“自有办法”,轮到百姓问题时却又迟迟没有办法,两者对比鲜明,可见作者对此的批判。
D.本文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文中大量正话反说,讽刺十足而又诙谐幽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对于旅客用水洗脸这件事,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具有夸张意味。
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照应空炸后兰州建设的繁荣,也引出下文洋货贸易的繁荣。
C.句子③中的“愈‘战’愈畅旺”,巧用引号,具有深层意味,表明作者关注社会。
D.句子④中的“他们”,与上一段带洋货的“他们”,都是指当时拥有特权的那些人。
8.第6段加点的“但”字出现三次,请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处。
9.白居易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原则。本文也践行了这一原则,请概述这一原则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B 7.B
8.①第一个“但”字,写出了城外防空洞多却建设很简陋的矛盾。
②第二个“但”字,写出了警报来临百姓们却无处可避的矛盾。
③第三个“但”字,写出了轰炸的激烈与伤亡轻微通报的矛盾。
9.(1)白居易坚持的原则: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
(2)分析:
①以旅客用水洗脸之事,反映百姓用水困难的现实,批判特权阶级不知民间疾苦。
②以城外防空洞与空袭之事,反映兰州抗日空战的历史,批判当局枉顾百姓安危的做法。
③以轰炸后兰州建设之事,反映当时形式主义建设的情形,批判当局弄虚作假的作风。
④以开办洋行贸易之事,反映当时洋货买卖的繁荣,揭露以权谋私的丑恶。
⑤以专家给建议方法之事,反映改革只想不做的困境,批判当局只顾敛财的本质。
(写满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B.“生存智慧”错。“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所发的牢骚是“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困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B.“兰州建设的繁荣景象”错。本文作者运用反语的写作手法,正话反说,文中的“繁荣”是指在遭受日军轰炸后,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所以应是“兰州建设的虚假繁荣景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可知,城墙下有防空洞,但入口很窄。所以,第一个“但”字,写出了城外有防空洞却建设很简陋的矛盾。
由“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可知,城外山很多,但多草木不生,人们在城外随处可见。所以,第二个“但”字,写出了警报来临百姓们却无处可避的矛盾。
由“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可知,城外飞机场被投弹百余,据说仅死一只狗。所以,第三个“但”字,写出了轰炸的激烈与伤亡轻微通报的矛盾。
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白居易坚持的原则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的《与元九书》,其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可见,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
(2)分析:
①原文“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清的是井水,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以旅客用水洗脸之事,反映百姓用水困难的现实,特权阶级不知民间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其批判的态度。
②原文“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从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虽有防空洞,但警报来时百姓大都跑避城外,却无处可避;空袭使兰州城内外的房子成为一片瓦砾。以城外防空洞与空袭之事,揭示兰州抗日空战的历史,当局枉顾百姓安危,作者对此加以批判。
③由“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可知,被炸后的烂马路变宽变平,路边建设了平房但尚待繁荣。以轰炸后兰州建设之事,揭示当时的形式主义建设,当局弄虚作假的作风加以批判。
④原文“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开办洋行,借助特权,化公为私。以开办洋行贸易之事,反映当时洋货买卖的繁荣,揭露以权谋私的丑恶。
⑤由“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可知,水利专家、农业家等为建设献计献策,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以专家给建议方法之事,反映改革只想不做的困境,批判当局只顾敛财的本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多重意蕴探究题(原卷版)
〖考情分析〗
①探究题有时冠以“探究”字样,更多的是以“分析”字样出现。
②命题点多选在标题、关键句子或物象意蕴的分析探究上。
③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4分或者6分,出现与其他考点一起考查的趋势。
〖设问形式〗
1.探究主旨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
2.分析小说的标题有何意蕴/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3.赏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艺术效果。
4.如何理解小说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通法通则〗
分析主旨
看标题:有些小说的标题除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这其中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看人物形象:人物的生活经历、命运归宿常常关联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凸显小说的主题。
看故事情节:抓住矛盾冲突、厘清故事情节,才可以准确把握小说的。
看环境描写:分析典型环境的特点,通过分析典型环境的特点可以看出人物性格,进而揭示主题的内涵。
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认识人物性格所关联的时代特征,也可揭示作品主题。
看作者倾向: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住作者使用的具有倾向性的语言,可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二)探究标题作用
理解标题意蕴
1.明确标题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如比喻、双关、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2..理解标题的字面意思,分析标题的表面含义。
3. 联系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另外还要联系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深入挖掘其含义。
分析标题作用
1.从人物看,分析标题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否与人物命运有某种关系;是否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有作用。
2. 从情节看,分析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是否起到展开情节、贯穿全文的作用;是开头设置了悬念,在中间或结尾呼应了某个细节,以吸引读者,是否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
3. 从环境看,分析标题是否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否渲染了环境氛围;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4. 从主旨看,分析标题是否使用了比喻、对比、双关、象征、反语等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深化了主题;是否具有暗示和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的表达有画龙点晴的作用。
5. 从艺术效果看,分析标本身是否有解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败等;是否新颖精妙,是否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三)分析语言艺术
从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语言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修辞手法、炼字、句式长短的特点及效果
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环境等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四)理解小说中关键句子类题型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人物语言是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因此,小说中的重要语句,也可以分为体现小说人物个性,体现作者思想感情两种。
分析表层含义,即阐释语句的字面意思。
挖掘深层含义
从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分析从重要字词(表修饰、限制)及其意义的角度分析;
从重要字词(表修饰、限制)及其意义的角度分析;
从文中语句关联内容的角度分析。
〖专项训练〗
一、(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 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两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9.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10.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二、(2021·新高考I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2023上·山西朔州·高三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过
[俄]赫尔岑
有一次我从乡下去莫斯科,在某个省城里待了两天。第二天早晨一个农民的妻子来见我,那农民是从我们家领地上到这里来经商的。她着急得不得了:丈夫已经坐了六个月的牢,她听到风声,说快要判刑了。我把案情询问了一遍,他所犯的罪并不严重。
我曾经认识法院的一个副院长,他是一个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同时又是个大怪物;我径自出发到刑庭去找他;当时还没有开庭。我那小老头,面目慈祥,戴着蓝眼镜,独个儿坐着在看厚得吓人的卷宗。我跟他已经三年不见,他看到我很高兴,这倒也不是因为我们彼此特别相爱,而是因为在阔别之后,看到熟识的面孔总是很高兴的。我把我的来由告诉了他,他命令把卷宗调来;判决书已经准备好,但是我请他注意到某些“减轻案情的情节”,他同意有可能从轻量刑。向他表示过感谢以后,我禁不住友好地抓着他的手说道:“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要是我没有来,没有请您把卷宗重新看一遍,那农民不是会受到过重的惩罚了吗?”
“有什么办法呢,老兄,”那老头把蓝眼镜推到额头上,回答道,“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不看过全部卷宗,从来不在定罪书上签字,但是我得承认,我怕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就像怕火一样。”
“嗯,倒是既无法责备您宽大无边,又无法说您过分热心于为被告人开脱呢。”
“完全相反。我在这法院里服务了近二十年,可是随便哪一次要我在严厉的判决上签名,我总禁不住要毛骨悚然。”
“那么您为什么不喜欢减轻案情的情节呢?”
“这样会牵涉太多;你们新派人自然就管抓个尖儿——就说您吧,想来就在哪个部里当过差,可是案子大概没有经办过;您在这上头是一窍不通。您是否愿意在我们档案库里钻研一番,哪怕把最近两年的卷宗看一下也好,以后会有用处的,您不仅会了解诉讼法而且还会了解人。您将会懂得寻找开脱的理由是怎么回事,它会牵涉到些什么。”
“我感谢您的善意建议,然而在我搬到你们的档案库中来住上几个月之前——要看完两架子的档案再快是办不到的——请您现在就解释一下那个使我愈来愈不理解的问题,那就是您为什么要讨厌减轻案情的情节。是太麻烦呢,还是每桩案子都要详细推敲,时间不够?”
“上帝啊,饶恕我的罪过吧,可是老兄,我在您眼里到底是土耳其人还是雅各宾党人,竟然会因为偷懒(请注意,先前人们曾经把一切都归罪于雅各宾党人,可是指责他们偷懒的荣誉却全盘属于符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而加深一个可怜人的不幸;我跟您说的是——会牵涉太多。”
“这么说悉听尊便,我愿意承认我是鲁钝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但是我还是不懂得您的意思。”
“啊……啊……啊……,我这些彼得堡的官儿们,胳肢窝里挟着金黄小锁的山羊皮公事包,可是办起事来都是草包。您真是的,随便拿起哪一件案子来寻找减轻案情的情节,那就从一桩到另一桩,从另一桩到第三桩,结果是根本没有一个有罪的人。这算怎么回事?”
“这就更好啦。”
“那么照您说来,无论什么事情摸摸头就都算了。这在费拉特尔费亚①这类人吃人的地方是好的,可是在秩序井然的社会里,怎么能听任有罪过的人不受惩罚呢?”“不过既然您自己能为他找到开脱的理由,那他还算得是个什么有罪的人呢?”
“嗯,可是如果自作聪明的话,不论谁都可以宣告无罪。难道把我安插在这里是为了这个?我是老式人,我的工作是一板一眼地执行,而且就算不管这些,也不好——怎么办呢?明明有人偷东西,是个贼,可是这就来啦……什么他是因为饥饿才偷的呀,什么母亲病了呀,什么三岁就死了父亲,从此讨饭过日子,流浪惯了呀……反正没个完;这么说来就让小偷不受惩罚吗?不,老兄,有口供,有物证——请别生气,法典十五卷第几款有明文规定。就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减轻案情的情节对我说来是把锋利的刀,它们妨碍我清楚地了解案情。”
“您知道,现在我已经有经验并且习惯了,可是开头的时候,说实在的,真够叫人受罪,生来一副坏脾气。夜晚脑筋里想起案件,就琢磨一通、推敲一番再没别的可说:没有罪。好像故意刁难似的,总是睡不着觉;按理讲,干嘛要操心呢——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而是那么一个流浪汉、坏蛋、逃亡者……说来奇怪,心里可真痛得紧。宣告这个无罪,宣告那个无罪,可是那儿还有第三个……这还成什么话,我在职务上还没有玷辱过我自己,我要把我的纯洁名声一直保持到进坟墓。况且上司会怎么说呢——老是判无罪,好像一个傻瓜,而且自己也过意不去。我考虑来考虑去,终于不再去寻找减轻案情的情由。我们的职务是艰难复杂的,不比民庭——证明了委托书,写好了契据,验过了遗嘱,认定了农奴赎身证,回头就能安心睡觉。可是这儿,一想到有一个叫叶里美的两星期前还站在这儿,说过话,可是现在已经走上去弗拉基米尔的道路②;有一个叫阿古丽娜的也是一样,而且,您知道,这一个……是走着去的……心里觉得怪可怜的。您现在懂了吗?”
“懂了,懂了,最善良最可敬的符扛基米尔·雅科夫列雏奇。再会吧,这次谈话我永远忘不了。”
“老兄,请您在彼得堡别讲这些废话,部长或者某个大人物会怎么说呢——‘是娘们,不是副院长。’”
“啊,不,不,您放心——我跟大人物们根本是什么话都不说的。”
【注】①美国东部的一个城市。②系指流放之意。沙俄时代放逐者由莫斯科经弗拉基米尔城而至西伯利亚。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我”以对“农民”案情的了解,得出“农民”罪行并不严重的结论,为后文副院长最终判决“农民”轻罪埋下伏笔。
B.“我”认为副院长是“一个世界上最正直的人,又是一个大怪物”,说明“我”对副院长始终有种尊敬中夹杂看不明白的意味。
C.副院长认为自己是“老式人”,工作“一板一眼”,这是让自己不能去为有罪的人寻找减轻案情情由的主要原因。
D.副院长是一个心里有是非之别,行为上屈服于世俗的人.尚有悲悯良善,但日渐麻木冷酷,这显示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历”的感觉:身处一个重逢知心好友的生活场景里,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主体内容仅由一段对话构成,但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性复杂的主题。
C.小说塑造人物时,除了对话少有其他细节描写,这些对话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D.小说最后写到副院长叮嘱“我”不要去跟彼得堡的大人物谈及他们的对话,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制度下潜规则的清醒认知。
8.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请简要分析“我”的语言在对话中所起的作用。
9.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赏析该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四、(2023上·广东东莞·高三东莞市东莞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州杂碎
茅盾
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
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
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
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①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舐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
兰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算是高的,这样的“湟鱼”,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
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处女炸”。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从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四〇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
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依着“中国人自有办法”的规律,四○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更加飘飘然。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
②但所谓“繁荣”,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说,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可是货色之缺乏,却也显而易见。至于其他“洋货”,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百货店”方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货色不齐全”时,店员就宣告道:“再也没有了。这还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上海气派”;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特别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而且还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中,间或也有些土货。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③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
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的,也有包销的。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④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脱光了检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
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
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使用“据说”来传达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内涵的表现更具灵活性,表达更具有艺术张力。
B.“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骚,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见解。
C.特权者谋私利时“自有办法”,轮到百姓问题时却又迟迟没有办法,两者对比鲜明,可见作者对此的批判。
D.本文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文中大量正话反说,讽刺十足而又诙谐幽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对于旅客用水洗脸这件事,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具有夸张意味。
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照应空炸后兰州建设的繁荣,也引出下文洋货贸易的繁荣。
C.句子③中的“愈‘战’愈畅旺”,巧用引号,具有深层意味,表明作者关注社会。
D.句子④中的“他们”,与上一段带洋货的“他们”,都是指当时拥有特权的那些人。
8.第6段加点的“但”字出现三次,请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处。
9.白居易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原则。本文也践行了这一原则,请概述这一原则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