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慰问 眷恋
奔赴 繁忙 尊重 签字 搞特殊 下意识 高瑞欣 彭德怀 马革裹尸 情不自禁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爱子正值英年,为国牺牲,从此长眠于异国青山之下。字里行间除了痛,还是痛,这样的文章要细细地去体会,去揣摩那些让你体会到深深的一份“痛”的文字。
品读词句,感受“痛”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动作描写
无比悲痛
细节描写
初闻噩耗,悲痛欲绝
你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体会到了毛主席深埋心中的何种感情?
此时此刻这位痛失了最心爱的儿子画面变成有的老父亲在想些什么?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毛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请结合下面的故事来解读。
特殊的“毕业证书”
1946年1月7日,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不久,毛泽东安排毛岸英到吴家枣园去参加劳动。毛岸英去吴家枣园那天,毛泽东说:“岸英,你要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从开荒干起,一直到收获。这样你就会切身感受到劳作的艰辛,懂得了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吴家枣园,毛岸英学习开荒、翻地、点种、放羊。点完种,地里的活少了,毛岸英就主动找活干,他给五保户挑水,给烈士家属劈柴,还包扫了三家院子。
村长将毛岸英送回延安时,对毛泽东说:“岸英还不想回来呢,他说他的劳动大学还没有上完,其实,劳动这课他是完全过关了。”
毛泽东将儿子的手摊放在自己手掌里,只见毛岸英的双手已经结出厚厚的茧子。毛泽东乐了:“不用说了,这,就是证明,这手上的老茧就是‘毕业证书’。”
按照父亲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吴家枣园毛岸英学会了许多农业生产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亲身感受到中国农民劳动的辛苦、生活的不易,感受到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价值,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他为劳动人民感到自豪,进一步增进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一个普通父亲的情怀和毛主席的伟大胸襟。
悲痛
眷恋
矛盾
想见却不可见—抉择之痛
聚焦毛主席的眼睛,这眼睛中充满了什么?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志愿军总部的请示和朝鲜方面的请求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矛盾、痛楚
矛盾在哪?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伟大
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如何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得多么豁达,革命者既然将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也无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这一夜对毛主席来说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空白补写,充实文本
毛主席的枕头都湿透了,他可能哭了一夜。
我仿佛听到了毛主席低低的哭泣声、自责声、悔恨声。
毛主席可能没有睡觉,一直在挣扎。
12年后,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毛主席已近七旬,七旬的老人这样说:
“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每个动作,每个神情,都是强忍着的锥心的痛!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本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主题感悟
通过下列描写毛主席动作、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你能体会到其怎样的内心呢?(选一选)
1.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3.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A. 内心极度痛苦,不愿意相信儿子已经回不来了的现实。
B. 毛主席想到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忍不住呼唤起儿子的名字。
C.毛主席内心十分悲痛,非常希望能够再见儿子一面。
当堂检测
B
A
C
1. 办一张关于毛主席的手抄报,建议手抄报围绕“普通的伟人”组织材料。
2.搜集一些关于抗美援朝中的英雄故事。
课后作业
思维导图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