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提高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下·仙居月考)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过程中,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 。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
【解答】菜肴的色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香是通过嗅觉来感知的,味是通过味觉来感知的;
故答案为:C。
2.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烛焰,现保持小孔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内筒位置不变,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若向左推动内筒,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可知,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像的 大小既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又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在小孔成像中由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不同,既可成倒立放 大的像,也可成倒立缩小的像,但小孔不能太大,否则不能成像。
【解答】 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若内筒位置不变,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
D.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左推动内筒,减小筒长时,像将变小,则光线越明亮,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所示,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简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从侧面看( )
A.白纸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B.镜子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镜子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A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如图所示,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简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则光在白纸上发生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射入眼睛;而光在镜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不能射入眼睛。比较可知,白纸比较亮,而镜面是黑暗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如图所示为近视眼、远视眼及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其中近视眼及其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分别为(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所以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甲为近视眼。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则需要使光线发散,因此需要凹透镜进行矫正,故选丁。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放-张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该过程中( )
A.既看不到闪光,也听不到音乐
B.看不到闪光,但能听到音乐
C.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音乐
D.既能看到闪光,也能听到音乐,但音乐声越来越小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传播条件和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 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该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听到的音乐声越来越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始终能够看到闪光,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蓝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时( )
A.玫瑰花呈蓝色,水仙花仍然呈白色
B.玫瑰花仍然星红色,水仙花呈蓝色
C.玫瑰花呈黑色,水仙花呈蓝色
D.两朵花都呈蓝色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红色玫瑰花只反射红光,蓝光被吸收成像黑色;白色的水仙花可以反射所有色光,即蓝光照射后会被反射,因此水仙花呈蓝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逐渐变小
B.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虛像
D.运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在光屏上成的像逐渐变大,故A错误;
B.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故B正确;
C.蜡烛在a点时,此时在二倍焦距以外,则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蜡烛在b点时,在一倍焦距以内,那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以制成远视眼,故D错误。
故选B。
8.如图所示为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摩擦盆的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相传,众多“鱼洗”同时发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体现出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A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停止,则物体振动停止;
C.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D.根据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的知识判断。
【解答】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B正确;
C.“鱼洗”发出的声音依靠靠盆中的水和空气传入人耳,故C错误;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汇集没有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因为传声的介质种类和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小红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以正常速度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音量不变,即声音的响度不变。快速播放比正常速度播放声音的频率增大,那么音调升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声源发出的声音中,人耳能听到的是( )
A.医院里的“B超”
B.旗帜在风中振动(约50赫)
C.蝴蝶飞行时扑扇翅膀(2~3赫)
D.地震来临前发出的声波(10~15赫)
【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医院里的“B超”,它的频率高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故A不合题意;
B.旗帜在风中振动(约50赫),在人类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可以听到,故B符合题意;
C.蝴蝶飞行时扑扇翅膀(2~3赫) ,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人耳不能听到,故C不合题意;
D.地震来临前发出的声波(10~15赫),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人耳不能听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的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图示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探究实验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小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小孔的大小。
根据图片可知,在卡片沿箭头方向向左移动时,只有A中的三角形的小孔形状不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如图所示,小科利用平面镜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O是入射光线
B.反射角等于60°
C.将激光笔对准O点并靠近N时,光线OB也会靠近ON
D.绕ON前后转动F板,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A.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
B.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
C.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
D.根据“三线共面”的知识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AO是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因此AO是入射光线,故A正确不合题意;
B.OB是反射光线,则∠NOB是反射角,那么反射角等于30°,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将激光笔对准O点并靠近N时,此时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减小,即光线OB也会靠近ON,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则绕ON前后转动F板,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并排立着两支不同高度的蜡烛,蜡烛正前方放置一个盛满水的烧瓶。小丽透过烧瓶的球体部分观察蜡烛,她可能看到的像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分析判断。
【解答】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即上下左右颠倒,故C、D错误;
高蜡烛在左侧,那么它的像在右侧;低蜡烛在右侧,那么它的像在左侧,故A正确,B错误。
故选A。
14.下列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
B.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
C.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投影仪
D.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故A正确;
BCD.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故B、C、D错误。
故选A。
15.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均在同一平面内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随之减小
C.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分析。
【解答】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均在同一平面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随之增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光从空气斜射入三棱镜,下列光路图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三棱镜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故选B。
二、填空题
17.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示意图:
(1)具有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的结构是图中的[③] 。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答案】(1)咽骨管
(2)大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咽鼓管的作用解答;
(2)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 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1)具有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的结构是图中的[③]咽骨管。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大脑形成听觉。
18.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 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 (填“能”或“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这朵花呈 色。
【答案】黄;不能;黑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发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黄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2)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得到蓝色光,蓝色光照到红花上被吸收,则这朵花呈黑色。
19.汉语博大精深,有许多成语蕴含着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1)音色
(2)产生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特点叫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减弱噪声的方法: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入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0.据预测,2034年3月20日将在我国境内发生日全食。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 ,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能在地面上形成光斑,则此时的光斑 (填“仍然”或“不再”)是圆形的。
【答案】直线传播;不再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能在地面上形成光斑,这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则此时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因为日偏食的形状不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不是圆形的。
21.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则入射角为 度,若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了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
【答案】60;10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之和恰好等于90°;
(2)根据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
(2)如果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0°,那么入射角减小10°,应该为:60°-1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是50°,那么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50°+50°=100°。
22.如图甲所示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为了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实像,胶片到透镜的距离u与焦距f之间的关系是 ,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 (填“大”或“小”)一些。白色银幕是为了 (填“反射”或“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答案】f<2f;小;反射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分析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电影放映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胶片为物体,那么胶片到透镜的距离:f(2)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像距,即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小;
(3)白色银幕是为了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23.如图所示,底面积为1m 的圆柱形容器装满水,一光束沿 AO射向水面,方向保持不变,反射光线在水平光屏EF上形成光点 Q。打开水阀 K,水流出,水位下降,光点在光屏上移动,当光点移动了20cm时,容器中的水已流出 kg。
【答案】10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及几何知识可得出,当光斑在EF上向右移动s时,水面将下降h= s;容器中流出的水的质量m=ρ水V 水=ρ水Sh,据此分析求解。
【解答】 (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 AO射到水面,水面将光线反射到Q点。反射光QQ和入射光AO满足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为45°,反射角也为45°。
当水面下降时,入射光线AO保持不变,入射点将随着水面下降而移到O’,
由于入射光AO 没变,入射角也没变,故反射角也不变,仍为45°,
则在O’点反射的光线O'Q'//OQ,
(2)根据几何关系,QQ’//OP,OQ//O'Q′,所以OP=QQ′=20cm。
因为入射角为45°,所以△OO'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
所以当光斑在 EF上向右移动20cm时,水面将下降10cm。
则容器中流出水的质量:m=。
24.某人身高1.5m,站立在离河岸3m处,往水中看去恰好看到对岸河边一根电线杆在水中的“倒影”;已知水面低于河岸0.5m ,河宽15m,则电线杆的高为 m。
【答案】6.5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画出几何图形,然后根据数学相似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结合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数学知识可知:ΔABC∽ΔCDE∽ΔGFE;
那么AB:BC=CD:DE;
1.5m:3m=0.5m:DE;
解得:DE=1m。
已知河宽DG=15m,
所以EG=DG-DE=15m-1m=14m;
根据AB:BC=FG:GE得到:1.5m:3m=FG:14m;
解得:FG=7m
DG是河面,低于岸0.5m,故岸的像低于河面0.5m,
所以电线杆的像的高度为:7m-0.5m=6.5m。
因为像与物等大,所以电线杆高度为6.5m。
三、实验探究题
25.为了探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不变,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点光源的高 度/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的长 度/厘米 30 15 10 7.5 6
(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影子长度L (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探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那么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 。
【答案】(1)光沿直线传播
(2)变短
(3)点光源的高度和短木条的长度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长度与光源高度的关系;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影子长度L1变短;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如果要探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那么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点光源的高度和短木条的长度。
26.小明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所示)。调节支架的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如图乙所示的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图甲中,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镜。
(2)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如图乙所示的光学显微镜的 (填序号)。
(3)写出一种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
【答案】(1)物
(2)②
(3)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更换水滴,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在显微镜中,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物体的为物镜;
(2) 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 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3)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水滴靠近标本,即靠近物体,那么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的物镜;
(2) 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升降镜筒,即调节粗细准焦螺旋,故选②;
(3)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更换水滴,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等。
27.(2023七下·东阳期末)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已知:红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紫光最慢)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1 25 16.4 25 15.7 25 15.1
2 50 30.7 50 29.4 50 28.2
3 75 40.1 75 38.3 75 36.6
(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探究,入射角的角度不能等于 。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
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
②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
【答案】(1)0°
(2)增大;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紫光的折射角最小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纵向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横向对比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1)当入射角为0°时,入射光线与分界面垂直,此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不会发生折射现象;因此入射角不能等于0°;
(2)根据红光光源中的1、2、3三组数据可知,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增大。根据第1组实验中三种光源的折射角数据可知,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 紫光光源的折射角最小。
28.(2023七下·柯桥期中)在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玻璃杯和笔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小柯先把笔放在空杯子后一定距离处(如图甲),然后向杯中注入水,看到了如图乙的现象。
小桥看到后很感兴趣,也进行了小柯的实验,但把笔放到注水玻璃杯后,却看到了如图丙现象,思考后经过某一操作后,终于看到了和小柯注水后相同的实验效果。
(1)小柯实验中,出现图乙的现象是因为注水的玻璃杯相当于 ,从而形成了一个“倒”像。
(2)请分析小桥进行的操作是 ,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若将笔斜插入装水的玻璃杯中,从侧面看,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答案】(1)凸透镜
(2)将笔远离杯子
(3)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装满水的玻璃杯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铅笔在焦距以外时,会成倒立的实像;当铅笔在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小柯实验中,出现图乙的现象是因为注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从而形成了一个“倒”像。
(2)丙图中铅笔成正立的虚像,即铅笔在一倍焦距内;甲图中铅笔成倒立的实像,则铅笔在一倍焦距外,因此小桥进行的操作是将笔远离杯子,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水中的筷子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后,我们反方向看回去,会看到水里的不同位置发生了偏移,故选A。
29.(2023七下·金华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科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 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丙所示;他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4)如图所示,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平板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用____(填字母编号)。
A. B.
C. D.
【答案】(1)2
(2)2
(3)a、c
(4)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光在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上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形成两个虚线。且玻璃板越厚,这两个虚像的距离越大,越不利于确定像的准确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实为上下不变,左右颠倒,因此要求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能是对称的。
【解答】(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2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如下:
则图2是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3)根据图片可知,a倒平面镜的距离等于c到平面镜的距离,因此应该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4)A、T和V,三个字母都是左右对称的,不能比较平面镜的特点,故B、C、D不合题意;
C上下、左右都不对称,可以观察比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30.(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科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 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答案】(1)减小
(2)15.5
(3)慢;基本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高度随距离的变化关系;
(2)根据图像找到对应的点,从而确定此时影子的高度;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从20cm增大到70cm时,黑板擦的影子高度从20cm变为12.6cm,那么得到结论: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
(2)如下图所示,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15.5cm。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距离从20cm增大到30cm时,影子高度从19.5cm减小到17cm,减小了:19.5cm-17cm=2.5cm;
当距离从60cm增大到70cm时,影子高度从13cm减小到12.5cm,减小了:13cm-2.5cm=0.5cm;
因此: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基本不变。
31.(2023七下·北仑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填字母序号) 。
A.□ B.〇 C.Δ D.☆
【答案】(1)相同
(2)小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小孔到地面距离为10cm时的数据解答;
(2)根据表格中小孔到地面距离为40cm时的成像情况分析;
(3)根据“小孔直径相同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越容易使太阳成像”分析。
【解答】(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光斑形状仍然为“〇”,故选B。
32.(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小明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 1 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
(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如图3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 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移动距离s′ s。(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完整,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答案】(1)5
(2)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
(3)倒立、放大的;大于
(4)D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可以通过太阳光测得,在白纸上的到最小最亮光斑时,此时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的是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所成像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4)光源发出的光沿各个方向射出。
【解答】(1)最小最亮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故焦距等于5cm;
(2) 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故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不成像或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两倍焦距以内移动,物距移动距离一定小于像距;
(4) 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还能透过 ,只是变暗了。
四、解答题
33.超声波加湿器通电工作时,其雾化片产生每秒1.7×10 次的高频率振动,将水抛离水面雾化成大量1~5微米的超微粒子(雾化),吹散到空气中使空气湿润,改变空气的湿度。
(1)该加湿器的振动频率是 赫兹,加湿器工作时主要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
(2)将同一音叉三次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设置相同的示波器中,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 两个波形图的音调相同; 两个波形图的振幅相同。
【答案】(1)1.7×106;能量
(2)甲、乙;甲、丙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声音的利用包括: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2)波形图越密集,则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波峰到波谷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雾化片产生每秒1.7×10 次的高频率振动,则加湿器的振动频率为1.7×10 Hz。加湿器工作时主要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2)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的波峰密集程度相同,即音调相同。甲和丙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相等,即振幅相同。
34.如图所示的简易仪器能够直接测定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强弱。使用时,调节可调支座,使水平液泡处在中央位置。向球壳内注入待测液体至图中的水平虚线处。闭合微型激光发射器开关,激光通过液体射向球心O,经液面折射后射向刻度尺上的P点。
(1)为便于刻度的划分和标注,将激光与竖直面的夹角设定为30°。经液面折射后,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2)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则激光经液面折射后会射向刻度尺上的 (填“R”或“S”)点附近。
【答案】(1)大于
(2)R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所谓折射能力强,即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更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入射角为30°,当激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角大于30°;
(2) 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 则激光经液面偏折后,偏离竖直面的角度更大,因此会射向刻度尺上的R附近。
35.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米/秒,在水中为1500米/秒,在空气中为300米/秒)。
(1)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张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米。
【答案】(1)错误
(2)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铁管做实验
(3)37.5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人耳朵区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3)根据公式,利用t气-t水=Δt列出方程即可。
【解答】(1)人耳朵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所以敲击后小华只听见一次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时间差小于0.1s导致的,故人耳朵不能区分,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
(2)若想人能听到3次声音,即必须使得水管足够长,即声音通过水、铁管和空气的传播时间间隔大于0.1s即可;
(3)假设铁管的长度是s米,
由题意知,t气-t水=Δt,即:
-=0.1s,
解得:s=37.5m。
五、作图题
36.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图中的一束光竖直射入井中,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法线是镜面的垂线,也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据此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首先通过入射点作竖直向下的反射光线,然后画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这就是法线。然后通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这就是镜面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37.如图所示,A是水池底某点,请作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以及人从岸上看到的A的像A'。
【答案】如图: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水中的像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别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再确定水中像的位置即可。
【解答】光从水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找到AO对应的折射光线。然后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二者的交点就是像点A',如下图所示: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提高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下·仙居月考)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过程中,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2.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烛焰,现保持小孔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内筒位置不变,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若向左推动内筒,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3.如图所示,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简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从侧面看( )
A.白纸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B.镜子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镜子比较亮,是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4.如图所示为近视眼、远视眼及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其中近视眼及其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分别为(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5.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放-张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该过程中( )
A.既看不到闪光,也听不到音乐
B.看不到闪光,但能听到音乐
C.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音乐
D.既能看到闪光,也能听到音乐,但音乐声越来越小
6.有两朵花,一朵是红色的玫瑰花,另一朵是白色的水仙花,当用蓝色的光照在这两朵花上时( )
A.玫瑰花呈蓝色,水仙花仍然呈白色
B.玫瑰花仍然星红色,水仙花呈蓝色
C.玫瑰花呈黑色,水仙花呈蓝色
D.两朵花都呈蓝色
7.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逐渐变小
B.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虛像
D.运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8.如图所示为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摩擦盆的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相传,众多“鱼洗”同时发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体现出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9.小红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以正常速度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10.下列声源发出的声音中,人耳能听到的是( )
A.医院里的“B超”
B.旗帜在风中振动(约50赫)
C.蝴蝶飞行时扑扇翅膀(2~3赫)
D.地震来临前发出的声波(10~15赫)
1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的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图示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小科利用平面镜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O是入射光线
B.反射角等于60°
C.将激光笔对准O点并靠近N时,光线OB也会靠近ON
D.绕ON前后转动F板,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
1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并排立着两支不同高度的蜡烛,蜡烛正前方放置一个盛满水的烧瓶。小丽透过烧瓶的球体部分观察蜡烛,她可能看到的像是( )
A. B. C. D.
14.下列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
B.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
C.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投影仪
D.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
15.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均在同一平面内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随之减小
C.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16.光从空气斜射入三棱镜,下列光路图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7.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示意图:
(1)具有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的结构是图中的[③] 。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18.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 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 (填“能”或“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这朵花呈 色。
19.汉语博大精深,有许多成语蕴含着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0.据预测,2034年3月20日将在我国境内发生日全食。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 ,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能在地面上形成光斑,则此时的光斑 (填“仍然”或“不再”)是圆形的。
21.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则入射角为 度,若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了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
22.如图甲所示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为了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实像,胶片到透镜的距离u与焦距f之间的关系是 ,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 (填“大”或“小”)一些。白色银幕是为了 (填“反射”或“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23.如图所示,底面积为1m 的圆柱形容器装满水,一光束沿 AO射向水面,方向保持不变,反射光线在水平光屏EF上形成光点 Q。打开水阀 K,水流出,水位下降,光点在光屏上移动,当光点移动了20cm时,容器中的水已流出 kg。
24.某人身高1.5m,站立在离河岸3m处,往水中看去恰好看到对岸河边一根电线杆在水中的“倒影”;已知水面低于河岸0.5m ,河宽15m,则电线杆的高为 m。
三、实验探究题
25.为了探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不变,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点光源的高 度/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的长 度/厘米 30 15 10 7.5 6
(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影子长度L (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探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那么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 。
26.小明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所示)。调节支架的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如图乙所示的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图甲中,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镜。
(2)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如图乙所示的光学显微镜的 (填序号)。
(3)写出一种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
27.(2023七下·东阳期末)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已知:红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紫光最慢)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1 25 16.4 25 15.7 25 15.1
2 50 30.7 50 29.4 50 28.2
3 75 40.1 75 38.3 75 36.6
(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探究,入射角的角度不能等于 。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
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
②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
28.(2023七下·柯桥期中)在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玻璃杯和笔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小柯先把笔放在空杯子后一定距离处(如图甲),然后向杯中注入水,看到了如图乙的现象。
小桥看到后很感兴趣,也进行了小柯的实验,但把笔放到注水玻璃杯后,却看到了如图丙现象,思考后经过某一操作后,终于看到了和小柯注水后相同的实验效果。
(1)小柯实验中,出现图乙的现象是因为注水的玻璃杯相当于 ,从而形成了一个“倒”像。
(2)请分析小桥进行的操作是 ,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若将笔斜插入装水的玻璃杯中,从侧面看,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29.(2023七下·金华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科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 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丙所示;他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4)如图所示,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平板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用____(填字母编号)。
A. B.
C. D.
30.(2023七下·金华期中)小科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 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31.(2023七下·北仑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填字母序号) 。
A.□ B.〇 C.Δ D.☆
32.(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小明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 1 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
(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如图3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 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移动距离s′ s。(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完整,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四、解答题
33.超声波加湿器通电工作时,其雾化片产生每秒1.7×10 次的高频率振动,将水抛离水面雾化成大量1~5微米的超微粒子(雾化),吹散到空气中使空气湿润,改变空气的湿度。
(1)该加湿器的振动频率是 赫兹,加湿器工作时主要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
(2)将同一音叉三次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设置相同的示波器中,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 两个波形图的音调相同; 两个波形图的振幅相同。
34.如图所示的简易仪器能够直接测定不同液体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强弱。使用时,调节可调支座,使水平液泡处在中央位置。向球壳内注入待测液体至图中的水平虚线处。闭合微型激光发射器开关,激光通过液体射向球心O,经液面折射后射向刻度尺上的P点。
(1)为便于刻度的划分和标注,将激光与竖直面的夹角设定为30°。经液面折射后,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2)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则激光经液面折射后会射向刻度尺上的 (填“R”或“S”)点附近。
35.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米/秒,在水中为1500米/秒,在空气中为300米/秒)。
(1)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张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米。
五、作图题
36.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图中的一束光竖直射入井中,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37.如图所示,A是水池底某点,请作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以及人从岸上看到的A的像A'。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 。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
【解答】菜肴的色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香是通过嗅觉来感知的,味是通过味觉来感知的;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可知,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像的 大小既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又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在小孔成像中由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不同,既可成倒立放 大的像,也可成倒立缩小的像,但小孔不能太大,否则不能成像。
【解答】 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若内筒位置不变,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
D.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左推动内筒,减小筒长时,像将变小,则光线越明亮,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如图所示,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简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则光在白纸上发生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射入眼睛;而光在镜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不能射入眼睛。比较可知,白纸比较亮,而镜面是黑暗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所以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甲为近视眼。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则需要使光线发散,因此需要凹透镜进行矫正,故选丁。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传播条件和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 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该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听到的音乐声越来越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始终能够看到闪光,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红色玫瑰花只反射红光,蓝光被吸收成像黑色;白色的水仙花可以反射所有色光,即蓝光照射后会被反射,因此水仙花呈蓝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在光屏上成的像逐渐变大,故A错误;
B.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故B正确;
C.蜡烛在a点时,此时在二倍焦距以外,则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蜡烛在b点时,在一倍焦距以内,那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以制成远视眼,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A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停止,则物体振动停止;
C.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D.根据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的知识判断。
【解答】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B正确;
C.“鱼洗”发出的声音依靠靠盆中的水和空气传入人耳,故C错误;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汇集没有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因为传声的介质种类和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音量不变,即声音的响度不变。快速播放比正常速度播放声音的频率增大,那么音调升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医院里的“B超”,它的频率高于20000Hz,人耳听不到,故A不合题意;
B.旗帜在风中振动(约50赫),在人类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可以听到,故B符合题意;
C.蝴蝶飞行时扑扇翅膀(2~3赫) ,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人耳不能听到,故C不合题意;
D.地震来临前发出的声波(10~15赫),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人耳不能听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探究实验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小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小孔的大小。
根据图片可知,在卡片沿箭头方向向左移动时,只有A中的三角形的小孔形状不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A.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
B.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
C.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
D.根据“三线共面”的知识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AO是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因此AO是入射光线,故A正确不合题意;
B.OB是反射光线,则∠NOB是反射角,那么反射角等于30°,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将激光笔对准O点并靠近N时,此时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减小,即光线OB也会靠近ON,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则绕ON前后转动F板,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分析判断。
【解答】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即上下左右颠倒,故C、D错误;
高蜡烛在左侧,那么它的像在右侧;低蜡烛在右侧,那么它的像在左侧,故A正确,B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故A正确;
BCD.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故B、C、D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分析。
【解答】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均在同一平面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随之增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三棱镜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故选B。
17.【答案】(1)咽骨管
(2)大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咽鼓管的作用解答;
(2)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 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1)具有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的结构是图中的[③]咽骨管。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大脑形成听觉。
18.【答案】黄;不能;黑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发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人在阳光下看到一朵黄色的花,是因为这朵花反射黄光,此时进入人眼的色光不能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2)若透过蓝色玻璃纸看红色的花,则得到蓝色光,蓝色光照到红花上被吸收,则这朵花呈黑色。
19.【答案】(1)音色
(2)产生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特点叫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减弱噪声的方法: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入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0.【答案】直线传播;不再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能在地面上形成光斑,这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则此时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因为日偏食的形状不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不是圆形的。
21.【答案】60;10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之和恰好等于90°;
(2)根据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
(2)如果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0°,那么入射角减小10°,应该为:60°-1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是50°,那么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50°+50°=100°。
22.【答案】f<2f;小;反射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分析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电影放映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胶片为物体,那么胶片到透镜的距离:f(2)要使银幕上的像更大,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像距,即在放映机远离银幕时,要将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调小;
(3)白色银幕是为了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23.【答案】10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及几何知识可得出,当光斑在EF上向右移动s时,水面将下降h= s;容器中流出的水的质量m=ρ水V 水=ρ水Sh,据此分析求解。
【解答】 (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 AO射到水面,水面将光线反射到Q点。反射光QQ和入射光AO满足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为45°,反射角也为45°。
当水面下降时,入射光线AO保持不变,入射点将随着水面下降而移到O’,
由于入射光AO 没变,入射角也没变,故反射角也不变,仍为45°,
则在O’点反射的光线O'Q'//OQ,
(2)根据几何关系,QQ’//OP,OQ//O'Q′,所以OP=QQ′=20cm。
因为入射角为45°,所以△OO'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
所以当光斑在 EF上向右移动20cm时,水面将下降10cm。
则容器中流出水的质量:m=。
24.【答案】6.5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画出几何图形,然后根据数学相似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结合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数学知识可知:ΔABC∽ΔCDE∽ΔGFE;
那么AB:BC=CD:DE;
1.5m:3m=0.5m:DE;
解得:DE=1m。
已知河宽DG=15m,
所以EG=DG-DE=15m-1m=14m;
根据AB:BC=FG:GE得到:1.5m:3m=FG:14m;
解得:FG=7m
DG是河面,低于岸0.5m,故岸的像低于河面0.5m,
所以电线杆的像的高度为:7m-0.5m=6.5m。
因为像与物等大,所以电线杆高度为6.5m。
25.【答案】(1)光沿直线传播
(2)变短
(3)点光源的高度和短木条的长度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长度与光源高度的关系;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影子长度L1变短;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如果要探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那么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点光源的高度和短木条的长度。
26.【答案】(1)物
(2)②
(3)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更换水滴,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在显微镜中,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物体的为物镜;
(2) 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 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3)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水滴靠近标本,即靠近物体,那么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的物镜;
(2) 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升降镜筒,即调节粗细准焦螺旋,故选②;
(3)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更换水滴,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等。
27.【答案】(1)0°
(2)增大;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紫光的折射角最小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纵向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横向对比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1)当入射角为0°时,入射光线与分界面垂直,此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不会发生折射现象;因此入射角不能等于0°;
(2)根据红光光源中的1、2、3三组数据可知,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增大。根据第1组实验中三种光源的折射角数据可知,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 紫光光源的折射角最小。
28.【答案】(1)凸透镜
(2)将笔远离杯子
(3)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装满水的玻璃杯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铅笔在焦距以外时,会成倒立的实像;当铅笔在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小柯实验中,出现图乙的现象是因为注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从而形成了一个“倒”像。
(2)丙图中铅笔成正立的虚像,即铅笔在一倍焦距内;甲图中铅笔成倒立的实像,则铅笔在一倍焦距外,因此小桥进行的操作是将笔远离杯子,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水中的筷子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后,我们反方向看回去,会看到水里的不同位置发生了偏移,故选A。
29.【答案】(1)2
(2)2
(3)a、c
(4)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光在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上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形成两个虚线。且玻璃板越厚,这两个虚像的距离越大,越不利于确定像的准确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实为上下不变,左右颠倒,因此要求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能是对称的。
【解答】(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2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如下:
则图2是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3)根据图片可知,a倒平面镜的距离等于c到平面镜的距离,因此应该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4)A、T和V,三个字母都是左右对称的,不能比较平面镜的特点,故B、C、D不合题意;
C上下、左右都不对称,可以观察比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30.【答案】(1)减小
(2)15.5
(3)慢;基本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高度随距离的变化关系;
(2)根据图像找到对应的点,从而确定此时影子的高度;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从20cm增大到70cm时,黑板擦的影子高度从20cm变为12.6cm,那么得到结论: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
(2)如下图所示,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15.5cm。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距离从20cm增大到30cm时,影子高度从19.5cm减小到17cm,减小了:19.5cm-17cm=2.5cm;
当距离从60cm增大到70cm时,影子高度从13cm减小到12.5cm,减小了:13cm-2.5cm=0.5cm;
因此: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基本不变。
31.【答案】(1)相同
(2)小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小孔到地面距离为10cm时的数据解答;
(2)根据表格中小孔到地面距离为40cm时的成像情况分析;
(3)根据“小孔直径相同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越容易使太阳成像”分析。
【解答】(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光斑形状仍然为“〇”,故选B。
32.【答案】(1)5
(2)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
(3)倒立、放大的;大于
(4)D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可以通过太阳光测得,在白纸上的到最小最亮光斑时,此时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的是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所成像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4)光源发出的光沿各个方向射出。
【解答】(1)最小最亮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故焦距等于5cm;
(2) 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故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不成像或虚像);
(3)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一定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两倍焦距以内移动,物距移动距离一定小于像距;
(4) 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还能透过 ,只是变暗了。
33.【答案】(1)1.7×106;能量
(2)甲、乙;甲、丙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声音的利用包括: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2)波形图越密集,则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波峰到波谷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 雾化片产生每秒1.7×10 次的高频率振动,则加湿器的振动频率为1.7×10 Hz。加湿器工作时主要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2)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的波峰密集程度相同,即音调相同。甲和丙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相等,即振幅相同。
34.【答案】(1)大于
(2)R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所谓折射能力强,即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更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入射角为30°,当激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角大于30°;
(2) 若另一种待测液体的折射能力更强, 则激光经液面偏折后,偏离竖直面的角度更大,因此会射向刻度尺上的R附近。
35.【答案】(1)错误
(2)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铁管做实验
(3)37.5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人耳朵区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3)根据公式,利用t气-t水=Δt列出方程即可。
【解答】(1)人耳朵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所以敲击后小华只听见一次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时间差小于0.1s导致的,故人耳朵不能区分,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
(2)若想人能听到3次声音,即必须使得水管足够长,即声音通过水、铁管和空气的传播时间间隔大于0.1s即可;
(3)假设铁管的长度是s米,
由题意知,t气-t水=Δt,即:
-=0.1s,
解得:s=37.5m。
36.【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法线是镜面的垂线,也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据此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首先通过入射点作竖直向下的反射光线,然后画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这就是法线。然后通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这就是镜面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37.【答案】如图: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水中的像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别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再确定水中像的位置即可。
【解答】光从水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找到AO对应的折射光线。然后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二者的交点就是像点A',如下图所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