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易错点快攻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四:探究艺术特色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易错点快攻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四:探究艺术特色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4:02: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探究艺术特色题(解析版)
〖考情分析〗
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通法通则〗
分析表达方式
1.记叙叙事人称有三种:
(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叙述方式
(1)顺叙:次序井然,条理清晰
(2)倒叙 :突出中心,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
(3)插叙 :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2.描写
(1)写人
正面描写 :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
侧面描写:对环境或次要人物的描写间接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写景
多感官结合空间方位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3.抒情
直接抒情:淋漓尽致,具有强烈感染力。
见接抒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托物言志,使文章含意蕴藉、意味无穷。
结构技巧
抑扬结合:巧作抑扬,行文跌宕,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能解明地表情达意,增强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提纲犁领;强调文章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
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勇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使得文章“此时无情胜有情”,产声韵味
无穷的艺术效果。
卒章显志: 深化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铺垫伏笔: 谊染气氛,吸引读者;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使行文缜密、耐人寻味。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般包括象征、渲染、抑扬、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色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美 炼字之美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词)之美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句子)长短之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语体之美 口语:风趣,给人亲切的感觉。书面语:庄重,严谨,周密,有说服力。口语与书面语混合-:亦庄亦谐,颇有趣味。
修辞之美 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专项训练〗
(2023上·陕西西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炕(节选)
梁衡
虽然我后来离开了塞上,①但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农村开始的,风起青萍之末,春江水暖“炕”先知。改革大潮,“炕上窥变”可见一斑。1980年我到山西五台山下忻州的一个小村子里去采访。这里出了一个奇人叫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因为出身不好又被退回到村里。我本以为我们从京城到塞外已经够委屈的了,没有想到还有更不公平的事。但岳安林很淡定,回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村科技。等到乡村经济的旧体制稍有松动,他就承包了公社养猪场,一年扭亏,并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用华罗庚优选法设计饲养流程。我是在猪场的大炕上采访他的。共三间房三个大炕,一间他住,炕上堆满了饲料麻袋和书本;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制来做菌苗实验。②我惊喜于这个“深山藏古寺”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在这个猪场的土炕上住了几天,写了一篇《一个养猪专家的故事》,见报后收到五千多封来信,有不少人直接背着行李来取经。岳安林随即办了一个炕头养猪培训班,一下轰动全国。他本人也被破格从农民转为国家干部,直接任职科委副主任。这篇稿也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奖。
还有一篇头条新闻是写农民怎样自觉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当时农民苦于极左体制久矣,穷不堪言,苦无出路。晋南一个叫朱勤学的农民,躺在炕头上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酱缺货。而当地盛产芝麻,他便做了一小罐样品,进京叩门问路。没想到一次成交,订了几个火车皮的货,带动全村一夜致富。真是,③谁言三尺炕头小,春雷滚滚炕洞中!有一个炕头人物,不能不表。山西神池县,为高寒风沙之地。山大沟深,去的记者很少。我曾进山在炕头上采访两个大写的人物,一个就是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她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这里交通极不方便,到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通车,吉普车开到山脚下,我们手脚并用爬山而上。这个地方派不来教师,而孩子们也没法走出去上学。贾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找了一块杀猪案板,从炕洞里掏了一把烟灰刷一刷就是黑板。这一办就是二十五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因为有了她再没有一个文盲,全村三十岁以下的都是她的学生,还出了两个大学生,几个中专生。直到我去的前三年,村里面才为学校盖了三孔新窑洞。但仍然是在炕头上教学,有四十二个学生。我说给大家照张相,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跳下炕,争着在地上找自己的鞋。我盘着腿在炕上采访,窗户上有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窗外一只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公鸡、红花,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炕头授课图?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教育。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出了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还有一个将青丝熬成白头的乡村女教师呢?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
等到我退休之后,再不为记者的使命所累,而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在陕北旅行,几乎每一个炕头上都有动人的故事。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当时的五大领袖:毛、周、朱、刘、任,全是南方人。他们小时也都未睡过土炕。然而自南方兵败之后长征北上,转危为安,节节胜利,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
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小戏、大戏都能唱。有一年我到青海湖边采访王洛宾的旧事。高原气候寒冷,虽是盛夏仍然要烧炕,我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访的。当年王洛宾就是因为在一个车马店的土炕上,看着灶口的火光,听着老板娘美妙的歌声,一念心动留下来采风,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盘腿在炕,口问笔录耳听,面前的尕妹子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花儿”,好像泉水淙淙,永远也淌不完。外面微风过野,雨声潇潇,你不能不承认这大炕就是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而李季、贺敬之这些大诗人更是直接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李诗“崔二爷怕得炕洞里钻”,贺诗“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④这些诗句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数南疆的民居土炕了。一间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请、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举行。幸亏我炕上生炕上长,会盘腿坐炕,由此也与维吾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中国的大炕从黑龙江一直铺到西藏,真是一炕跨东北、华北、西北,过中原,下西南,温暖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土炕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安林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先进人物,他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设计了饲养流程,办了炕头养猪培训班。
B.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因条件有限就简办起炕头小学,历经二十五年,青丝变白发,为小山村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文章写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故事,土炕成了指挥所,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D.作者讲到王洛宾创作的往事,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引用李季、贺敬之的诗句,表明土炕是生发艺术的温床。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说“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既照应标题,也领起下文,并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句子②引用了两句古诗,与文中引用的其他的古诗词、谚语一起,为文章增添了一些典雅的韵味。
C.句子③中的“春雷”喻指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滚滚”带出朱勤学带领村民一夜致富的壮举。
D.句子④“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
7.文中画横线语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8.文学评论小组计划为梁衡先生的这篇节选作品举行艺术短评活动,请围绕关键词“土炕·炕上家国”写出你的短评。
【答案】5.C 6.D 7.①动静结合的描写。石榴花是静态的,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是动态的,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采访见到的情景,凸显了炕头小学的简朴,给人画面感,留下鲜活的印象。②令人深思、饱含感情的议论。“传媒总是热心报道”与“有谁知道”形成对比,通过对比议论表达了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忧思。③运用比喻抒情。“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8.①“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形散神聚,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家国情怀。②这里有知识分子、农民的家国情怀,如炕头人物岳安林,面对命运的不公,学以致用,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科技兴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③这里有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文章写炕头小学的创办人贾淑珍以及那些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表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④“土炕”融入了红色基因。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传。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错,根据文本内容,说土炕“神奇”原因有两点:其一,“上得庙堂,能唱大戏”,即能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而发挥作用;其二,“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是说领导人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领导人民一起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文章句子的能力。
D.“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错,这句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
划线句子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炕头授课图。有对农村景物的描写,如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是静态的;一只大红公鸡、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是动态的,描写的对象与众不同;咚咚地啄,叽叽喳喳地说,极富声音感,极具现场感,运用叠词将炕头教室的热闹生动地传达出来,凸显了炕头小学的简朴,给人画面感,留下鲜活的印象。
本段最后提到“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前后形成对比,通过令人深思、饱含感情的对比议论表达了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忧思,意在引起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对普通教师的关注。
运用比喻抒情直抒胸臆。“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乡村女教师的教育工作比喻为挑大梁,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8.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本题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土炕”,这是文章的标题,可以从结构与内容上评论其作用。“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物、故事来表现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另一个关键词是“炕上家国”,所以答案应该是梳理一下文章表现了哪些家国情怀:
“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回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村科技……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制来做菌苗实验……岳安林随即办了一个炕头养猪培训班,一下轰动全国。他本人也被破格从农民转为国家干部,直接任职科委副主任”,炕头人物岳安林,面对命运的不公,学以致用,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科技兴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一个叫朱勤学的农民,躺在炕头上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酱缺货……一次成交,订了几个火车皮的货,带动全村一夜致富”,体现了农民朱勤学的家国情怀;
“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她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一办就是二十五年……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文章写炕头小学的创办人贾淑珍以及那些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表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这里有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
“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土炕”融入了红色基因。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 河(节选)
沈从文
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河下游约有四里一个小土坡,名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
祠堂前老枫树下,摆摊子守坳的,是个弄船老水手,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这一天,他听到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他虽说是个老江湖,“新生活”是什么,究竟不清楚。老水手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两个过路人走后,老水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
他预备过河去看看。对河萝卜溪村子里,住了个人家,和他关系相当深。他得把这个重要消息报告给这个一村中的带头人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脚乱。因此收拾了摊子,扣上门,向河边走去。
上了渡船,掌渡的认识他,正互相招呼,河边又来了两个女子。一个年纪较小的,穿了件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小细篾竹笼,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
“满满① ,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
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 就说:“夭夭,你姊妹赶场买东西回来?我正要到你家里去。你买了多少好东西!”他又向那个长脸的女孩子说:“二妹,你怎么,好像办嫁妆,场场都是一背笼!……”老水手对两个女孩子只是笑,因为见较大的也有个竹笼,内里有好些布匹杂货,所以开玩笑,说是陪嫁用的。那个枣子形脸的女子,为人忠厚老实,被老的一说,不好意思,腮帮子颈脖子通红了,掉过头去看水。
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②,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
末后的话自然近于信口打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听到,回过头去抿着嘴笑,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
老水手说:“夭夭,你一个夏天绩了多少麻?我看你一定有二十四匹细白麻布了。”
夭夭注意水中漂浮的菜叶,头也不回。“我一个夏天都玩掉了,大嫂子麻布多!”
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③。”
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么知道我爱好?”
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
“你怎么知道观音爱好?”
“观音不爱好,怎么不怕路远,成天从紫竹林到南海去洗脚?多远一条路!”弄渡船的一面悠悠闲闲的巴船, 一面向别的过渡人说:“我说知道就知道。我还知道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存心不良要登极,我们湖南人蔡锷不服气,一掌把他推下金銮宝殿。人老成精,我知道的事情多咧。”
几句话把满船人都逗笑了。
大家眼光注意到夭夭和她那个精巧竹背笼。那背笼比起一般妇女用的,实在精细讲究得多。
渡船到河中时,夭夭向老水手说:“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我们在对河稻草堆上看到它,老以为真是着了火。”
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 ”
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④ ,我不同你说了。”
两姊妹是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滕家大橘子园滕长顺的女儿。守祠堂的老水手也姓滕,是远房同宗。老水手原来就正是要到她家里去,找她们父亲说话的。
夭夭不作声时,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
过完渡,几个人一起下了船,沿河坎小路向着萝卜溪走去。
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看来一切都象征当地的兴旺,尽管在无章次的人事管理上,还依然十分兴旺。
(选自《长河》第二章“秋”,有删改)
【注】 ①满满: 小叔叔通称。 ②八铺八盖:八床盖被,八床垫被, 为最丰盛的陪嫁物。 ③爱好:喜欢精美。④拗手扳罾:言故意扭着。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新生活”,犹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河面,作者通过“老水手”这一人物对“新生活”的态度,传达了对未来的悲观态度。
B.小说中两个湘西女子的形象同中有异,二姑娘“掉过头去”是害羞,而夭夭“却装不曾听到”则表现她的泼辣和对这个话题的反感。
C.小说中关于“新生活”的情节,既表现老水手善良、热情,关心乡里事情;又表现出他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
D.小说写的是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是作者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文中“掌渡船的”是个友善热情、幽默风趣的人,职业的原因,使得他见多识广。
B.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话,既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又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使情节淡化,叙述散文化。
C.从某种程度看,夭夭就是翠翠的化身,她们都暗合传统的真善美,人性向善。但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夭夭是内向文静的。
D.文本结尾对吕家坪的回望,与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使小说的节选部分更具诗情画意。
8.赏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4分)
9.沈从文先生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结合全文,说说湘西农村社会在他笔下,呈现出哪些具体的“美”。 (6分)
答案:
6.D 7.C
8.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以动写静的手法),形象描写出深秋枫叶红得热烈、绚烂,红得极致的特点。【手法】
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透露出夭夭说话语气的热切、性格的活泼。【句式】
③口语化,“真好看”“总烧不完”“老以为”等口语朴实率真,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人物形象特征。【语言风格】
9.①朴素美好的生活场景。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老水手坐在阳光下想心事,夭夭背着精巧竹背笼,嘉树成荫,炊烟四浮,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朴素美好的生活。
②淳朴传统的社会礼俗。夭夭姊妹的穿着搭配、掌渡船的所说的姑娘嫁妆等展现了湘西的社会礼俗。
③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老水手对夭夭的打趣赞美以及船上气氛的和乐自然,都体现了湘西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传达了对未来的悲观态度”错误。文中写“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据此看出,并非悲观。
B.“……表现她的泼辣和对这个话题的反感”错。此处表达的是一种机智,而非对话题的反感。
C.“又表现出他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错误。“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此处可看出他担忧年轻人的未来,又表现出他保守的一面。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但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夭夭是内向文静的”错误。文中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与掌渡船的和老水手的对话都体现出夭夭是外向灵动的。而《边城》中的翠翠是内向文静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第一,“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由此可分析出,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火烧一样”,“红上了天”是夸张,形象描写出深秋枫叶红得热烈、绚烂,红得极致的特点。
第二,“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这几个句子都是短句,节奏明快,短促,透露出夭夭说话语气的热切、性格的活泼。
第三口语化表达,“真好看”“总烧不完”“老以为”等口语朴实率真,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夭夭人物形象特征。夭夭是作者倾尽笔力赞美的可爱的湘西少女,灵魂纯净透明的自然之子。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湘西农村社会的“美”具体体现在:
第一,朴素美好的生活场景。如“这一天,他听到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他虽说是个老江湖,‘新生活’ 是什么,究竟不清楚。老水手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两个过路人走后,老水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此处写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老水手坐在阳光下想心事的场景如“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 值三两银子吧”“大家眼光注意到夭夭和她那个精巧竹背笼。那背笼比起一般妇女用的,实在精细讲究得多”,写夭夭背着精巧的竹背笼。如“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 白如乳酪, 悬浮在林薄间”,写嘉树成荫、炊烟四浮的乡村自然景象。以上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朴素美好的生活。
第二,淳朴传统的社会礼俗。如“一个年纪较小的,穿了件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小细篾竹笼,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写夭夭姊妹的穿着搭配、掌渡船的所说的姑娘嫁妆等展现了湘西的社会礼俗。
第三,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如“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满满,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么知道我爱好?’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我不同你说了。’”写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老水手对夭夭的打趣赞美以及船上气氛的和乐自然,都体现了湘西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
三、(2023上·黑龙江牡丹江·高一牡丹江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 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有坚硬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
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让大姨一直心怀不满。
C.“老树般的手”“苍老的面容”,这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
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对“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故事贯串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
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新的希望。
8.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道:“乡村,是我们的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B 7.D
8.(1)语言的诗性美。文中的语言清新优美,如对旧院枣树的描写、对姥姥等亲人的情感抒发,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是诗化的语言。(2)意境的诗性美。文章写旧院的各种风物,如描写枣树、阳光等环境,叙写琐碎的日常,构造出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3)情感的诗性美。作者在回忆中有快乐与伤感,有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的感叹,表达了丰厚深沉的情感,表现了留恋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索,极富感染力。(4)题材的诗性美,乡村、故乡都是诗歌的传统取材,本文取材于乡村生活,有着自带的诗性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姊妹情深”“一直心怀不满”错误,原文有“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被寄养的原因是家庭败落,而不是姊妹情深,而且大姨对被寄养也是成人以后才不满,而不是“一直很不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新的希望”有误,不管是旧院由“气派”而至“矮小,狭仄”,还是姥姥的年迈衰老,以及旧院所承载的乡村回忆的“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都难以体现“新的希望”。文章更多的是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独特的风格特点的能力。
题干中提示作品特点是“诗性美”,作为散文,可以从选材、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鉴赏。
文中的语言优美、细腻,有着诗化的特点。比如描写枣树“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描写我们摘枣的欢乐“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的外貌“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描写对“旧院”童年生活的留恋“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这些语言都有诗化的特点,使得文章带着一种诗意的美。
文章营造的“旧院”的意境,带有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比如描写枣树“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描写我们在秋天等枣吃“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描写姥姥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旧院”中的这些风物,曾经的美好生活,琐碎的日常,在多年后的回忆中带着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美好诗意。
“旧院”承载着诸多情感,有美好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有伤感的,“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有懊悔和反思“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等等。这些情感丰富而深沉,有对家乡、童年的眷恋,有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这些情愫有着诗一般的感染力。
本文选材也富有诗性美。选取乡村、故乡、童年这些诗歌常用的题材,本身就带着诗性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
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
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
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地上支撑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过气息分辨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子小,声音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
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亲下葬他时,安慰他小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的道路却还没有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
他们喜欢你才吓唬你,他们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的那棵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你而更为忧伤。我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
(选自李娟《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巧妙地选择“在夜晚行走”的生活化的具体场景,用行走一路上的见闻感触,串联起呼蓝别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文生活,展现了呼蓝别斯之美。
B.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年幼的阿娜尔,远方的大棕熊,这些都是作者一路上见到的景观和人物、动物。
C.“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爱情和故乡是歌词中永恒的主题,它永远给人以动力。
D.“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城市里空旷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是另一种“黑暗”,使人倍感孤独,面对如此情境,应放声歌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开头说“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读来并不觉得重复啰嗦,突出了呼蓝别斯到处森林密布一片林海的样子。
B.文章创作中,将读者作为交流的对象,在一次次“夜行的人啊”的呼告中,既与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也进行自我回望与反思,情感真挚浓烈。
C.李娟的文字,若是追根寻源可以找到游牧文学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活灵动,贴近生活和心灵。
D.全文结尾处,用城市“空旷的街道”与“放声歌唱”的呼蓝别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对工业化文明下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思想底蕴深刻。
8.李娟善于用最纯净朴素本色的语言,描绘阿勒泰的迷人美丽。请以文中划线部分为例,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4分)
刘亮程曾这样评价李娟的作品:“她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字的高贵。”请结合这篇文章,简要分析这样说的依据。(6分)
【答案】
6.B
【解析】B.“远方的大棕熊,这些都是作者一路上见到的景观和人物、动物”错误。由原文“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可知,是作者猜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表明作者路上并没有见到大棕熊。
7.D
【解析】D.“突出对工业化文明下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缺乏依据。刻意拔高文章主旨,描述去往城市后的生活,无“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
8.①多用修辞,生动形象。综合运用拟人,如大棕熊“从睡梦中醒来”“侧耳倾听”;比喻,如“嗓子眼开最美的花”,描绘夜行的画面,展现歌唱的力量。
②语气急切,情感激烈。连续使用多个感叹号和“吧”等语气词,用“你看”“一起唱歌吧”等表现愿意与读者分享“放声歌唱”力量的急切心理。
③铺陈排比,气势磅礴。“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等处,运用排比与反复的技法,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气势磅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风格的能力。
鉴赏语言风格主要从修辞、句式、抒情特点等角度分析。
从修辞上看,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子“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睡梦中醒来”“侧耳倾听”赋予大棕熊人的动作情态;句子“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夜行的画面,展现歌唱的力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从抒情特点分析,句子“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和“一起唱歌吧!……唱歌吧!”连续使用多个感叹号和“吧”等语气词增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用“你看”“一起唱歌吧”等表现愿意与读者分享“放声歌唱”力量的急切心理。语气急切,情感激烈,激荡人心,引起共鸣。
句式上,把排比与反复的技法结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气势磅礴。比如“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等处铺陈排比,语言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9.①作者选择“歌唱”这一形象鲜明的意象,置于“走夜路”的特定情境下,在“明”与“暗”的对比中,凸显生命困境之中应该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是一种昂扬的精神。
②作者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恐惧和忧伤、挣扎和成长,利用真切的文字,展现一种心灵的袒露,使得情感自然流淌,是“文字的高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章题目为“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作者选择“歌唱”这一形象鲜明的意象,置于“走夜路”的特定情境下,文中反复强调要唱歌:“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要是不唱歌的话……”“要是不唱歌的话……”“她的睡梦越来越沉”“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在“明”与“暗”的对比中,凸显生命困境之中应该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是一种昂扬的精神。
作者用文字走进心灵深处,袒露自己的内心:“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作者用这些绚烂的景象将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从中能看出她的恐惧和忧伤、挣扎和成长。文字情真意切,展现一种心灵的袒露,情感自然流淌,纯真明净,是“文字的高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探究艺术特色题(原卷版)
〖考情分析〗
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通法通则〗
分析表达方式
1.记叙叙事人称有三种:
(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叙述方式
(1)顺叙:次序井然,条理清晰
(2)倒叙 :突出中心,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
(3)插叙 :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2.描写
(1)写人
正面描写 :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
侧面描写:对环境或次要人物的描写间接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写景
多感官结合空间方位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3.抒情
直接抒情:淋漓尽致,具有强烈感染力。
见接抒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托物言志,使文章含意蕴藉、意味无穷。
结构技巧
抑扬结合:巧作抑扬,行文跌宕,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能解明地表情达意,增强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提纲犁领;强调文章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
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勇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使得文章“此时无情胜有情”,产声韵味
无穷的艺术效果。
卒章显志: 深化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铺垫伏笔: 谊染气氛,吸引读者;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使行文缜密、耐人寻味。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般包括象征、渲染、抑扬、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色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美 炼字之美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词)之美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句子)长短之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语体之美 口语:风趣,给人亲切的感觉。书面语:庄重,严谨,周密,有说服力。口语与书面语混合-:亦庄亦谐,颇有趣味。
修辞之美 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专项训练〗
(2023上·陕西西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炕(节选)
梁衡
虽然我后来离开了塞上,①但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农村开始的,风起青萍之末,春江水暖“炕”先知。改革大潮,“炕上窥变”可见一斑。1980年我到山西五台山下忻州的一个小村子里去采访。这里出了一个奇人叫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因为出身不好又被退回到村里。我本以为我们从京城到塞外已经够委屈的了,没有想到还有更不公平的事。但岳安林很淡定,回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村科技。等到乡村经济的旧体制稍有松动,他就承包了公社养猪场,一年扭亏,并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用华罗庚优选法设计饲养流程。我是在猪场的大炕上采访他的。共三间房三个大炕,一间他住,炕上堆满了饲料麻袋和书本;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制来做菌苗实验。②我惊喜于这个“深山藏古寺”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在这个猪场的土炕上住了几天,写了一篇《一个养猪专家的故事》,见报后收到五千多封来信,有不少人直接背着行李来取经。岳安林随即办了一个炕头养猪培训班,一下轰动全国。他本人也被破格从农民转为国家干部,直接任职科委副主任。这篇稿也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奖。
还有一篇头条新闻是写农民怎样自觉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当时农民苦于极左体制久矣,穷不堪言,苦无出路。晋南一个叫朱勤学的农民,躺在炕头上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酱缺货。而当地盛产芝麻,他便做了一小罐样品,进京叩门问路。没想到一次成交,订了几个火车皮的货,带动全村一夜致富。真是,③谁言三尺炕头小,春雷滚滚炕洞中!有一个炕头人物,不能不表。山西神池县,为高寒风沙之地。山大沟深,去的记者很少。我曾进山在炕头上采访两个大写的人物,一个就是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她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这里交通极不方便,到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通车,吉普车开到山脚下,我们手脚并用爬山而上。这个地方派不来教师,而孩子们也没法走出去上学。贾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找了一块杀猪案板,从炕洞里掏了一把烟灰刷一刷就是黑板。这一办就是二十五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因为有了她再没有一个文盲,全村三十岁以下的都是她的学生,还出了两个大学生,几个中专生。直到我去的前三年,村里面才为学校盖了三孔新窑洞。但仍然是在炕头上教学,有四十二个学生。我说给大家照张相,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跳下炕,争着在地上找自己的鞋。我盘着腿在炕上采访,窗户上有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窗外一只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公鸡、红花,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炕头授课图?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教育。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出了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还有一个将青丝熬成白头的乡村女教师呢?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
等到我退休之后,再不为记者的使命所累,而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在陕北旅行,几乎每一个炕头上都有动人的故事。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当时的五大领袖:毛、周、朱、刘、任,全是南方人。他们小时也都未睡过土炕。然而自南方兵败之后长征北上,转危为安,节节胜利,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
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小戏、大戏都能唱。有一年我到青海湖边采访王洛宾的旧事。高原气候寒冷,虽是盛夏仍然要烧炕,我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访的。当年王洛宾就是因为在一个车马店的土炕上,看着灶口的火光,听着老板娘美妙的歌声,一念心动留下来采风,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盘腿在炕,口问笔录耳听,面前的尕妹子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花儿”,好像泉水淙淙,永远也淌不完。外面微风过野,雨声潇潇,你不能不承认这大炕就是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而李季、贺敬之这些大诗人更是直接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李诗“崔二爷怕得炕洞里钻”,贺诗“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④这些诗句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数南疆的民居土炕了。一间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请、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举行。幸亏我炕上生炕上长,会盘腿坐炕,由此也与维吾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中国的大炕从黑龙江一直铺到西藏,真是一炕跨东北、华北、西北,过中原,下西南,温暖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土炕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安林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先进人物,他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设计了饲养流程,办了炕头养猪培训班。
B.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因条件有限就简办起炕头小学,历经二十五年,青丝变白发,为小山村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文章写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故事,土炕成了指挥所,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D.作者讲到王洛宾创作的往事,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引用李季、贺敬之的诗句,表明土炕是生发艺术的温床。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说“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既照应标题,也领起下文,并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句子②引用了两句古诗,与文中引用的其他的古诗词、谚语一起,为文章增添了一些典雅的韵味。
C.句子③中的“春雷”喻指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滚滚”带出朱勤学带领村民一夜致富的壮举。
D.句子④“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
7.文中画横线语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8.文学评论小组计划为梁衡先生的这篇节选作品举行艺术短评活动,请围绕关键词“土炕·炕上家国”写出你的短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 河(节选)
沈从文
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河下游约有四里一个小土坡,名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
祠堂前老枫树下,摆摊子守坳的,是个弄船老水手,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这一天,他听到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他虽说是个老江湖,“新生活”是什么,究竟不清楚。老水手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两个过路人走后,老水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
他预备过河去看看。对河萝卜溪村子里,住了个人家,和他关系相当深。他得把这个重要消息报告给这个一村中的带头人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脚乱。因此收拾了摊子,扣上门,向河边走去。
上了渡船,掌渡的认识他,正互相招呼,河边又来了两个女子。一个年纪较小的,穿了件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小细篾竹笼,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
“满满① ,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
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 就说:“夭夭,你姊妹赶场买东西回来?我正要到你家里去。你买了多少好东西!”他又向那个长脸的女孩子说:“二妹,你怎么,好像办嫁妆,场场都是一背笼!……”老水手对两个女孩子只是笑,因为见较大的也有个竹笼,内里有好些布匹杂货,所以开玩笑,说是陪嫁用的。那个枣子形脸的女子,为人忠厚老实,被老的一说,不好意思,腮帮子颈脖子通红了,掉过头去看水。
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②,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
末后的话自然近于信口打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听到,回过头去抿着嘴笑,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
老水手说:“夭夭,你一个夏天绩了多少麻?我看你一定有二十四匹细白麻布了。”
夭夭注意水中漂浮的菜叶,头也不回。“我一个夏天都玩掉了,大嫂子麻布多!”
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③。”
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么知道我爱好?”
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
“你怎么知道观音爱好?”
“观音不爱好,怎么不怕路远,成天从紫竹林到南海去洗脚?多远一条路!”弄渡船的一面悠悠闲闲的巴船, 一面向别的过渡人说:“我说知道就知道。我还知道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存心不良要登极,我们湖南人蔡锷不服气,一掌把他推下金銮宝殿。人老成精,我知道的事情多咧。”
几句话把满船人都逗笑了。
大家眼光注意到夭夭和她那个精巧竹背笼。那背笼比起一般妇女用的,实在精细讲究得多。
渡船到河中时,夭夭向老水手说:“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我们在对河稻草堆上看到它,老以为真是着了火。”
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 ”
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④ ,我不同你说了。”
两姊妹是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滕家大橘子园滕长顺的女儿。守祠堂的老水手也姓滕,是远房同宗。老水手原来就正是要到她家里去,找她们父亲说话的。
夭夭不作声时,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
过完渡,几个人一起下了船,沿河坎小路向着萝卜溪走去。
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看来一切都象征当地的兴旺,尽管在无章次的人事管理上,还依然十分兴旺。
(选自《长河》第二章“秋”,有删改)
【注】 ①满满: 小叔叔通称。 ②八铺八盖:八床盖被,八床垫被, 为最丰盛的陪嫁物。 ③爱好:喜欢精美。④拗手扳罾:言故意扭着。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新生活”,犹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河面,作者通过“老水手”这一人物对“新生活”的态度,传达了对未来的悲观态度。
B.小说中两个湘西女子的形象同中有异,二姑娘“掉过头去”是害羞,而夭夭“却装不曾听到”则表现她的泼辣和对这个话题的反感。
C.小说中关于“新生活”的情节,既表现老水手善良、热情,关心乡里事情;又表现出他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
D.小说写的是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是作者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文中“掌渡船的”是个友善热情、幽默风趣的人,职业的原因,使得他见多识广。
B.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话,既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又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使情节淡化,叙述散文化。
C.从某种程度看,夭夭就是翠翠的化身,她们都暗合传统的真善美,人性向善。但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夭夭是内向文静的。
D.文本结尾对吕家坪的回望,与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使小说的节选部分更具诗情画意。
8.赏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4分)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结合全文,说说湘西农村社会在他笔下,呈现出哪些具体的“美”。 (6分)
三、(2023上·黑龙江牡丹江·高一牡丹江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 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一丝不苟,在脑后梳成一只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有坚硬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气质,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永远是诺诺的。而对姥姥,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是花生,嘎巴嘎巴剥着,悠闲自在。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女儿,竟没有给姥爷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姥爷家就须做小伏低。作为一个女人,她欠他们。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爱如掌上明珠。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面容,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朵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京城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么?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都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
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的姊妹情深,加之家庭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让大姨一直心怀不满。
C.“老树般的手”“苍老的面容”,这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
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对“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故事贯串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
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新的希望。
8.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道:“乡村,是我们的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
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
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
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地上支撑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过气息分辨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子小,声音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
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亲下葬他时,安慰他小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的道路却还没有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
他们喜欢你才吓唬你,他们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的那棵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你而更为忧伤。我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
(选自李娟《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巧妙地选择“在夜晚行走”的生活化的具体场景,用行走一路上的见闻感触,串联起呼蓝别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文生活,展现了呼蓝别斯之美。
B.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年幼的阿娜尔,远方的大棕熊,这些都是作者一路上见到的景观和人物、动物。
C.“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爱情和故乡是歌词中永恒的主题,它永远给人以动力。
D.“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城市里空旷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是另一种“黑暗”,使人倍感孤独,面对如此情境,应放声歌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开头说“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读来并不觉得重复啰嗦,突出了呼蓝别斯到处森林密布一片林海的样子。
B.文章创作中,将读者作为交流的对象,在一次次“夜行的人啊”的呼告中,既与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也进行自我回望与反思,情感真挚浓烈。
C.李娟的文字,若是追根寻源可以找到游牧文学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活灵动,贴近生活和心灵。
D.全文结尾处,用城市“空旷的街道”与“放声歌唱”的呼蓝别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对工业化文明下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思想底蕴深刻。
8.李娟善于用最纯净朴素本色的语言,描绘阿勒泰的迷人美丽。请以文中划线部分为例,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4分)
刘亮程曾这样评价李娟的作品:“她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字的高贵。”请结合这篇文章,简要分析这样说的依据。(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