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牧场之国》编排在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兼具诗的节奏和意境的散文,将荷兰牧场上动物的悠闲与安详、人们的平和与从容,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生动之美、宁静之美。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图像化策略),进入文字描写的情景中感受体验,发现和体会动态中的宁静之美,并通过一唱三叹的抒情语句领悟作者的构思之妙;从知识习得角度看,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突出特点;从语言表达的理解和习得角度看,文本中别具情趣的描写,大量给读者带来“宁静”之感的词句,值得细细品味和诵读积累。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以语文的形式打开世界之窗,拓展其视野,提升其见识,对他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学生学习本课遇到的一大难点是只见文字不见画面,或只见画面美而不知美从何来。因此,在文字与画,朗读与想象之间以情境架构,在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加以落实。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本内容。
2.品读描写,感受别有情趣的画面,感悟人、动物、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
3.欣赏禾木风光,将禾木的美流露于笔尖,表达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品读牧场情趣,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句入境,发现美
1.读文中的环境描写,带入牧场情境,发现其中不同,进行预习检测。
①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色的丝绒般的草原……
②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
③在绿色的草原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
④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⑤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
⑥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
⑦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读图,结合预习,介绍荷兰,感受作者对牧场的情有独钟。
3.小结:现在,我们就走进卡雷尔·恰佩克笔下的荷兰,跟随他的眼睛,为这些景物着色,在这篇散文中,发现美,创造美。
【设计意图】读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在读句中将学生带入情境,荷兰是大多数学生陌生的国家,利用题目和开头提供的信息激发阅读兴趣,是最直接的选择。课堂阅读,能够将一般自发的阅读兴趣与明确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读书思考就既有积极性,又有方向性。
活动二:读文入情,欣赏美
1.在他的笔下,描绘了牧场之国的哪些景物呢?快速浏览课文,勾画相关语句,进行提炼,填一填课堂学习单上的牧场导览。
2.朗读课文,勾画特别喜欢的句子,分享理由
预设1:牛群的舒适
预设2:骏马的自由
预设3:家畜的悠然
3.指导朗读,品读作者文字中的情趣,感受牲畜的自由、安闲、舒适。
4.我们欣赏着动物,动物欣赏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是什么样的王国?学生随机板书。
5.小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里,动物们拥有了气质,拥有了身份,它们才是这牧场之国的主人,别有一番情趣。【板书:别有情趣】
6.品读老舍《草原》节选,感受其中异同。
7.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这句话就像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旋律,将文章中一个个画面串连、融合,富有节奏和韵律。
【设计意图】学生要能够读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每一次蕴含和表达的具体意思、情感,一定需要深入文本阅读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真切的得言得意的过程,同时也内化了学习的方法。
活动三:沉浸禾木,表达美
1. 播放禾木冬日风光视频,选一处景物进行描写,用两三句话,表现禾木的美。
2. 附加任务:学文后,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修改练笔。
3. 从书本中走向真正的体验,鼓励学生用真实的体验感受真正的世界。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拓宽视野,创造更多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追求。从读文到“读”视频画面,学生感受的美越来越具象化,贴近生活,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获得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