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考点精练
部编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答谢中书书》
八年级上第11课
文章背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重点字音
xiē
歇
tuí
颓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____,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____备。晓雾将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____,沉____ ____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____ ____ ____者。
重点字形
壁
俱
歇
颓
鳞
竞
与
其
奇
1.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2.自 康 乐 以 来,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重点断句
/
/
/
/
陶弘景,______朝齐、梁时期的______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字通明,号______________。人称“______________”。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书:即___________,古人的书信又叫“_________”或“_________”,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文学常识
南朝
道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书信
尺牍
信札
1.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字词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这里指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重点翻译
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译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译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重点翻译
译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译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译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时 ⑴四时俱备/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
欲 ⑴夕日欲颓
⑵实是欲界之仙都
名词,季,季节
名词,时代,时期
副词,快要
名词,欲望
特殊用法
用法 词语 例句 释义 古 今 异 义 歇 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颓 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 辉 五色交辉 颓 夕日欲颓 消散
休息
坠落
萎靡
名词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作动,坠落
思
维
导
图
内容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
高峰入云
山水之美
山水
清流见底
石壁
五色交辉
林木
青林翠竹
雾歇猿鸣
早晚
日颓鳞跃
总领全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奇者
情感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思
维
导
图
晓雾将歇
写景角度
视听角度
视觉
猿鸟乱鸣
听觉
高峰入云
观察角度
仰视
清流见底
俯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动静结合
动态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静态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高峰入云
远近角度
远景
两岸石壁
近景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愉悦之情和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得意之感。
文章主旨
沉醉山水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重点问题
1.(课后题)《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重点问题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重点问题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重点问题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重点问题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1.课文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山水相映之美。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观察角度是由仰而俯。
色彩搭配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景物形象是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是由静而动。
时间是由朝而夕。
作用: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并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愿。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4.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乱”“竞”的表达效果。
“乱”字有声繁悦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写出了猿的柔声啼唤和鸟的恣意鸣啭;
“竞”字有争相之意,写出了“夕日欲颓”时鱼儿竞相跃出水面的欢悦情景。
这两个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山林从早到晚的生机勃发,同时以动衬静,写出了山林的静谧。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5.请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对全文进行赏析。
⑴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其中有山川相映之美、色彩配合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⑵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到俯瞰,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序井然。
⑶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6.背诵积累。
⑴《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景物的色彩配合之美。
⑶《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晨昏景物变化,尽显江南山水景物一日之美。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甲】《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
㈠对比阅读《与顾章书》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2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㈠对比阅读《与顾章书》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2分)
1.下列各组句中,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入:高峰入云 月色入户
B.时:四时俱备 学而时习之
C.清:清流见底 回清倒影
D.欲:实是欲界之仙都 解衣欲睡
A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㈠对比阅读《与顾章书》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2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㈠对比阅读《与顾章书》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2分)
3.语段【甲】抓住哪一个字来写的?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3分)
全文抓住“美”字来写。
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鱼儿。
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㈠对比阅读《与顾章书》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2分)
4.下面语段【甲】和语段【乙】中的句子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4分)
这两句话体现了两位作者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他们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拥有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甲】《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㈡对比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1.下面句子中红色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箬篷覆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
㈡对比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
C.复与疏钟相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倘能从我游乎 请从吏夜归
D
㈡对比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⑵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㈡对比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3分)
“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
㈡对比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分)
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
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㈢对比阅读《右溪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甲】《答谢中书书》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1.下面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美 山川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B.时 四时俱备 春冬之时
C.清 清流见底 水尤清冽
D.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遂与外人间隔
C
㈢对比阅读《右溪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㈢对比阅读《右溪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3.语段【甲】中作者提及“康乐公”谢灵运有何用意?(3分)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了作者的自豪之感.同时与开头呼应。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㈢对比阅读《右溪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4.语段【甲】【乙】分别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语段【甲】借对山川之美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段【乙】借写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左溪美景,以及右溪长期不为人知、无人赏爱的状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甲】《答谢中书书》
【乙】二十三日,始过江山①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②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节选自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
[注释]①江山:地名,江山县。②迫:靠近。
㈣对比阅读《游九鲤湖日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㈣对比阅读《游九鲤湖日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⑴四时俱备 时:________________
⑵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2分)
季节
坠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叫着。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答谢中书书》一文是
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书信。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以感慨起笔,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
全文写景议论的基调。
C.语段【乙】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方法,由远及近地对江郎山山峰的美景
进行了具体的描摹。
D.两个语段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赞美之情,但语段【甲】还抒发了与
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之感。
B
㈣对比阅读《游九鲤湖日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4.语段【甲】【乙】分别是如何表现山势的高峻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4分)
语段【甲】写“高峰入云”,语段【乙】写江郎山“摩云插天”,二者都从山峰与云霄之间形成的景象,即山峰高耸直插云霄来表现山势的高峻。
㈣对比阅读《游九鲤湖日记》,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