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专题-0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文言文专题-0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5: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考点精练
部编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年级上第23课
文章背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重点字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wěi

pàn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____,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____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____民不以封____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____助。 ____助之____,亲____ ____之;多助之____,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____之所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重点字形












1.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2.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也,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
米 粟 非 不 多 也,委 而 去 之。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以 天 下 之 所 顺,攻 亲 戚 之 所 畔,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重点断句
/
/
/
/
/
/
/
/
/
/
/
/
/
/
/
/
孟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__________、行__________;在学说上推崇孔子。
《孟子》是______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四书”。
文学常识

子舆
先王


论语
大学
中庸
仁政
战国
1.三里之城 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里之郭 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委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字词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护城河
泛指武器武备
放弃
离开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得道者多助 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亲戚畔之 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故君子有不战 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字词
巩固
震慑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
重点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重点翻译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重点翻译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些)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之 ⑴三里之城
⑵多助之至
⑶天下顺之
⑷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
⑵环而攻之而不胜
⑶委而去之
助词,的
动词,到
代词,指得道者
代词,代指这座城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时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
⑷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和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名词,气候,时令
名词,时机,机会
名词,代,朝
名词,季节
动词,和谐,和乐
动词,和煦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去 ⑴委而去之
⑵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⑶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两小儿辩日》)
城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⑵城非不高也
动词,离开,逃离,逃亡
动词,相距,远离
动词,前往,是处
动词,距离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固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⑶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⑷君子固穷(《论语》)
动词,巩固
动词,固执,顽固
句首词,原来,本来
动词,安守,坚守
特殊用法
用法 词语 例句 释义 古 今 异 义 城 三里之城 古义
今义
池 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
委 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
今义
内城。
城市。
护城河。
水塘。
放弃。
委屈、不甘心。
国防。
国家。
特殊用法
用法 词语 例句 释义 古 今 异 义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
今义
去 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
今义
兵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古义
今义
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离开。
往、到。
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地域
兵器。
士兵。
特殊用法
用法 词语 例句 释义
词 类 活 用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通假字 畔 攻亲戚之所畔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摄。
同“叛”,背叛。




内容
理解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进攻
地利不如人和
防御
战争需要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类推
域民
地利不如人和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威天下
天下顺之
结论
得道多助
亲戚畔之
失道寡助
主旨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
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
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 ,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________”,从而阐明施行“________”的重要性。
文章主旨
天时
地利
人和
人心向背
仁政
仁政
重点问题
1.(课后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才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重点问题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
“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重点问题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重点问题
4.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⑶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论证,下部分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充分的论证得出什么结论?请你为这个结论再举出一个事实论据。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商纣王荒淫无道,最终众叛亲离,国家灭亡;周武王施行仁政,顺应民意,灭商兴周。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3.背诵积累。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作战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㈠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1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⑴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2分)
通“叛”,背叛
极点
㈠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1分)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4.【甲】文中说的“得道者多助”,【乙】中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
㈠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1分)
3.【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失其天下的根本原因,用【甲】文的句子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__。(2分)
失道者寡助
【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③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④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⑤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⑥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③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④与:亲附,拥护爱戴。⑤非:非难,责怪。⑥人:这里指统治者。
㈡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5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⑴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曰:“贵天” 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 谓: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4分)
护城河
通“叛”
㈡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5分)
以……为贵(认为……尊贵)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㈡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5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3.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甲文中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共同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了,甲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的,乙文则更加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天”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㈡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5分)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民为本”(人心所向)
施行仁政
要以百姓为尊贵
百姓是国家的基础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㈢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4分)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⑴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故治国常富 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必先富民 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4分)
极点
限制
安定太平的
使…… 富裕
㈢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4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 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 然则何时而乐耶
B
㈢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4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让老百姓富裕,然后再进一步治理国家。
㈢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4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4.理解填空。(3分)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一个从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以民为本
㈢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4分)
施仁政
富民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传》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②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③,为二兄所诱④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㈣对比阅读《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注引<襄阳记>》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1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⑴以天下之所顺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委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3分)
极点
限制
安定太平的
㈣对比阅读《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注引<襄阳记>》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1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
㈣对比阅读《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注引<襄阳记>》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1分)
能力提升 对比训练
3.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_______”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4分)
4.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是告诫子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㈣对比阅读《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注引<襄阳记>》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1分)
天地
君臣
九族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