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 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综合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 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综合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7 19:4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地球的照片绿色的部分可能是( )。
A.云层或冰川 B.海洋 C.森林或草原
2.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
A.摆长长短 B.摆锤重量 C.摆幅大小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他的根据是( )。
A.帆船进港,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B.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4.下图属于下半月月相的是( )。
A. B. C.
5.太阳比地球大得多,它的体积相当于( )个地球那么大。
A.130万 B.100万 C.30万
6.对于太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积巨大 B.发光发热 C.固体星球
7.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是( )。
A.太阳高影子短 B.太阳高影子长 C.没有关系
8.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 )。
A.哥白尼 B.布鲁诺 C.麦哲伦
9.太阳的高度可以用__________表示,用__________测量。
A.太阳高度角 直尺 B.太阳高度角 量角器 C.太阳钟 量角器
10.下列天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
A.月球 B.太阳 C.北极星
11.能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向往登月的神话故事是( )。
A.女娲补天 B.精卫填海 C.嫦娥奔月
12.关于摆的快慢,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摆长越长,摆越快 B.摆长越长,摆越慢 C.摆锤质量越大,摆越慢
二、填空题
13.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 的夹角就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 的高度。
14.影子的形成跟 有关。影子一般情况下都是 的。
15. 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
16.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 ,它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
17.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 的天体。
18.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 , 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
19. 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20.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 ,在中国被称为 。
三、判断题
21.地球的卫星照片上,蓝色部分是海洋。( )
22.“大陆漂移说”是麦哲伦提出的。( )
23.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周为七天。( )
24.月球在晚上是静止不动的。( )
2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相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
26.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由东向西的方向行进的。( )
27.地球仪上蓝色部分代表的是陆地,绿色部分代表的是海洋。( )
28.月球上没有液态水,但是有空气。( )
29.当光线直射环形山时,我们观察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
30.月球上有生物。( )
四、连线题
31.将下列对应的内容连线。
地球 是一颗恒星
月球 是一颗行星
太阳 是一颗卫星
五、简答题
32.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为什么?(3条)
33.日晷是怎样制成的?
34.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请做出合理解释。
35.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
参考答案:
1.C
【详解】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冰川; 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绿色部分可能是耕地、森林和草原。
2.A
【详解】真正的摆长是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幅大小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3.B
【详解】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4.C
【详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相变化是有规律有周期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A选项的月相是上弦月,在农历初八;B选项是满月,在农历十五;C选项的月相是下弦月,在农历二十二,是下半月。
5.A
【详解】太阳比地球大得多,太阳的直径为139万千米,为地球的109倍,是月球的400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6.C
【详解】太阳是万物之源,没有太阳植物就不可能生长,就没有氧气,动物不能呼吸,吃不到食物。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的天体,叫做恒星,太阳在不停的运动,太阳体积巨大,会发光发热,是气体星球。
7.A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太阳高度高,影子短;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故A正确。
8.C
【详解】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航行,1522年9月6日,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9.B
【详解】太阳高度:是指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太阳的高度可以用太阳高度角表示,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钟、直尺都用不到。
10.B
【详解】太阳和太空中的所有恒星都可以自己发光。太阳是太阳系中的唯一恒星,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在不停地绕着太阳运转,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11.C
【详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如下阶段,想象阶段,初识阶段,近距离认识阶段,零距离认识阶段,实地认识阶段。在中外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数不胜数,像月亮女神、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饼的来历等等。
12.B
【详解】摆是由摆长和摆锤组成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发现了摆的秘密。同一个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无关。摆长越长,摆摆动得越慢,反之摆长越短,摆摆动得越快,B正确;AC错误。
13. 地平面 太阳
【详解】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早晨、傍晚高度角最小,正午高度角最大,上午高度角从小到大,下午高度角从大到小,体现了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太阳与地面成的夹角先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14. 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黑色
【详解】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形成跟光和不透明的物体有关。影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黑色的。
15. 月球 太阳
【详解】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球是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表面有许多环形山。
16. 月相 一个月
【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本身不能发光,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它变化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它总是逐渐由缺到圆,然后再逐渐由圆到缺,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17.最近
【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
18. 卫星 月球
【详解】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横行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19.地球
【详解】水和空气,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20. “太阳钟” “日晷”
【详解】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日晷又称为“日规”。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
21.√
【详解】地球上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所以从太空中看地球,呈蓝色的面积最大,是地球上的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没有植被的陆地,绿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白色是冰雪和云层。
22.×
【详解】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
23.×
【详解】月球是自转的,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也就是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是一致的。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24.×
【详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月球自身也在转动,题目的说法错误。
25.√
【详解】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26.×
【详解】麦哲伦从从西班牙出发,自东向西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7.×
【详解】地球仪上蓝色部分代表海洋71%、绿色部分代表陆地29%。说明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28.×
【详解】月球没有空气和水分,没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29.×
【详解】月球不能够自己发光,反射太阳光,陨石越大,撞击形成的环形山面积就越大,当光线斜射环形山时,我们观察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30.×
【详解】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没有生命。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月球距地球约为38万千米,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
31.
【详解】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的天体,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做行星;像月亮这样自己自己不发光,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地球是不会发光、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32.月球不适合人类居住。月球上没有水、氧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重力也非常轻,而且月球没有大气层。
【详解】人类不适合在月球生存的原因是:第一,月球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各种条件。例如水、氧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就不具备。如果硬要住在月球上,就必须人工开创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小环境,当然代价是非常昂贵的。第二,昼夜温差很大,可达三百多度;第三,重力比较低,特别容易造成钙等物质流失;第四,没有大气层保护,相当于直接受大量宇宙射线照射;第五,受地球引力而来的小行星会直击月球;第六,月球的引力太小不能吸附空气;第七,月球地处寒冷,不长植物。
33.日晷是用来观测计算时间的仪器。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成的。
【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日晷又称为“日规”。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日晷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暑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34.陨石撞击说。它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详解】月球上的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35.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因为月球不传声,所以需要带无线电设备;还有月球上的昼夜温差比较大,航天服需要特别保暖。
【详解】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坑坑洼洼,通常人们认为这是陨石和流星撞击造成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水,而且昼夜温差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要去月球旅行,唔要携带无线电设备,充足的水和保暖的航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