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共同点:“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临川人,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谥号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有力地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背景知识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朗读正音
zhǒnɡ
miù
yǎo
jiù
xiànɡ
shēnɡ
fǔ
huā
huá
huá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动,筑舍定居。山麓
名→动,命名,起名。
名→状,往东 。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
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第二段:重点词句
名→状,从旁边
形→名,深度
形→动,照明。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形→动,到尽头
“而”,表修饰
动→名,见到的景象
十分之一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有人 / 责怪,埋怨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
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空间方位图
慧空禅院
慧空禅院
后洞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五里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五六里
问题探究:
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
平旷
记游洞经过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褒禅寺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于是予有叹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第三段:重点词句
心得,收获,名词
因为 / 并且,连词
而且,表并列,连词
观察,动词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到达 / 帮助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对于/这件事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第三段:重点词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此余之所得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判断句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结构
深
无不在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的原因/求学的人
尽,完 / 说,动词
因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判断句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胜道也哉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逻辑严密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文章脉络:
游褒禅山记
记叙
议论
议论的基础
记叙的深化
游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游洞的经过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归纳主题
本文是王安石34岁(1054年)时的作品。
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政治。
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身体力行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
2.记华山洞经过
详
山
碑
略
详
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
后洞
经过
补叙经过、
写心情
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议志
议力
议物
略
略
略
略
略
详
详
详
详
详
→
→
→
→
→
→
→
→
↑
↑
↑
→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那、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 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
例:“汝其勿悲”
(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不要”
例:“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
“还是”、“是……还是……。”
例:“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如是,孰能御之? ”
(3)表假设
例:其济,君之灵也
4.助词 ,无实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助词
人称代词
其
“ ”字的用法
第三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
指示代词
这,那
其中
表选择:是… …还是… …
表假设:如果,假如
代词
连词
副词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调节音节,不翻译
指代对象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以其乃华山之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质于齐,兵乃出
家祭无忘告乃翁
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乃
盖
副词,表判断,是
副词,竟然,居然
连词,于是
连词,才 代词,你,你的
名词,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动词,超过,胜过
副词,大概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
何可胜道也哉
策之不以其道
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过饰非
道
文
名词,路,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学说,主张
动词,说,讲
名词,方法
名词,文字
名词,纹路
名词,文章
动词,掩饰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往往有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言得之
然
得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连词,但,但是。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适宜,正确
1、非常之观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古:到达(某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
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
1、谈谈这篇散文的记游特点,并针对本文第四段提出的有关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请用“做学问宜深思而慎取”作为论点,写一个标准的议论文段。
2、背诵第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