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温故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准备
成立
巩固
1949.9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0-1952 土地改革
政治
军事
经济
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1949.10.1 开国大典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一: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1)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部编版八下《中国历史》
项目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2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1.背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根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第18页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
——数据来自网络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年至1932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第一个五年计划 起止时间
目的
基本任务
主要成就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年-1957年底
2.基本信息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四厂、三公、二铁、一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主要成就
(1)重工业成就:四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
车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
三大工程
——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第20页
观察示意图,说说这些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集中在这里?
①东北工业基础较好;
②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③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
3.主要成就
(2)交通成就:建成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三公)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用生命修建的进藏天路
——图片来自网络
——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第20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主要成就
(2)交通成就: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二铁)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第20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主要成就
(2)交通成就:武汉长江大桥(一桥)
1957年10月,全长近1700米的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
——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第22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4.结果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
材料一: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路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波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员一起工作
材料三: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的努力奋斗
③苏联的帮助有支持
——数据来自网络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5.意义
“一五”期间所创造的很多工业产品,现在已经被淘汰了,但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它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对于一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同学甲说:“了不起啊,这建设成就都抵得上旧中国一百年的建设了。”同学乙说:“那时生产的汽车、飞机都已经被淘汰了,现在流行电动汽车、C919国产大飞机。”你怎么看待?
注意:对于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全面客观的去看待,也就是要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背景
相关史事: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第21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基本信息
1、时间:
1954年9月
2、地点:
3、内容:
北京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国家领导人
《共同纲领》临时
宪法作用结束
国家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
人大委员长: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第21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五四宪法
序言 宪法反应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第一部)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意义
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一五计划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