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6:48: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梳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与民主战士时“说”和“做”的特点与不同之处,体会其品格与精神。 2. 通过语言品鉴、小组探究、合作诵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1. 探究闻一多先生“说”与“做”不同的本质原因及二者联结点,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将学生分为“闻说”“闻做”“语闻”三个小组,以情境“语闻天下”阅读分享活动导入,抓住活动中与闻一多姓名同样的字展开)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今日由张老师主持的“语闻天下”阅读分享栏目——以语文,闻天下。我们的栏目同闻一多先生的名字一样,都有一个“闻”字,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这样的:(课件显示图片)。闻,是听到的意思。《大学》中有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闻,不仅仅是耳朵听到了,更是指一种用心的思考、入心的沉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走近闻一多,闻其说和做,闻其思想精神。共同探求:闻一多先生以他的言行让我们“听”到了些什么。 任务一:闻其“说”与“做”,明先生之形象 活动一:闻“说” 请闻“说”组的同学们来与我们分享,闻一多先生说了哪些话?你又从他说的话中读出了怎样的特点? 生跳读勾画梳理,然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 (1)重点品读语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明确: 文章一开头就以闻一多先生对自己做学问研究的评价开篇,其中也暗含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点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埋头钻研,说的很少、几乎不说的特点。 重点品读语句:“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明确: 面对杂乱书桌的“众物腾怨”,先生毫不在意,只淡淡说一句“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结合下文中先生对精神食粮的“贪”,对寸阴、分阴的“惜”,我们体会到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在潜心于学术之时的专注。 虽然闻一多先生在诚朴踏实做学问之时说的很少、几乎不说,但他作为战士时却说得慷慨激昂、声震天地,你们能找一找吗? 预设:“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明确: 从“你们”和“我们”这两个称呼的转变,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坚定的立场、强烈的爱憎分明。 活动二:闻“做” 闻先生之“说”,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学者,还感受到了一位振臂高呼、无畏无惧的战士。那么,闻先生之“做”,我们能从其中发现这样的特点吗?接下来就请闻“做”组的同学们来分享一下,闻一多先生做的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设: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明确: “钻探”一词的本意是用机械向地下钻孔并取样分析,为研究地质、探矿等提供资料,在这里就非常形象地说明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钻研。不用“研究”,而精心选用“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而句式“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文章当中的“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等细节,都是一些使语言更形象化、人物形象更丰满的例子,读文章时可以多加注意。 预设: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明确: 闻一多先生不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战士对民主的追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个细节,也充分地体现出了闻一多先生从容的姿态,及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师小结:通过“闻”说和“闻”做的分享,我们发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编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为救国救民诚朴踏实地做学问,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却毫不张扬,作为学者的他“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我们能用心听到他那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崇高的人格追求;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他说了就做,做也是说,我们不仅可以用耳朵听到他的慷慨淋漓与声震天地,更能用心体会到他的英勇无畏。 任务二:“闻”其联结点,悟先生之精神 活动一:语“闻” 学者闻一多与战士闻一多,说和做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这样的不同是否矛盾?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呢?接下来,我们就请“语闻”组的同学们来同我们分享他们的发现。 链接背景: 闻一多及其所处时代 1930--1932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继续从1928年就开始的古代典籍研究。 1932年秋-1937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前往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投身反对独裁、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怒斥国民觉特务。散会后,在返家途中,先生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预设 我们组在课下查阅了闻一多先生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结合背景我们发现,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他作为学者的严谨勤恳与作为革命者的英勇无畏,都高度统一在爱国这个前提之下。因此,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不同并不矛盾,因为他既是卓越的学者,也是大勇的志士,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伟大的爱国者闻一多先生在说,在做,这篇文章的作者,也就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也在说,在做。你能从文章当中找出臧克家心里的话吗?看看他是怎么评价闻一多先生的? (1)预设: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明确: 这组句子前后句的字数基本相同,文意相对,是一组对句,格式工整,读起来节奏明快。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也是颜回赞老师孔子之话,意思是颜回认为孔子的学问及道德,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攀,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及,这里借用来形容闻一多对于古代典籍的兴致勃勃、执着坚韧,同时也蕴含着臧克家作为弟子对老师闻一多的景仰。 预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明确: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扬;以这句响亮有力的议论结尾,我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说”的境界远胜于普通人,“做”的高标准也堪称楷模。 任务三:“闻”其诗作,听先生之心声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志士,文章中还有臧克家所告诉我们的闻一多先生的另一个身份:一位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接下来,我们就来读一读闻一多先生的著名诗篇《一句话》,来倾听先生内心深处对理想中国的追求与赞颂。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师小结;闻一多用愤怒的笔调揭露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多方呼唤“咱们的中国”,他压抑着,忍受着,沉默着,但在“火山的缄默”里,中国知识分子爆发出了深藏的理智与情感。通过大家深情的朗诵,我相信不仅是你们听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呐喊,也同样让这位革命先驱听到了你们跨越时空的崇高敬意。 总结与作业布置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闻先生之“说”与“做”,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勤勉认真、呕心沥血,也感受到了先生的大义凛然、勇敢无畏,闻一多先生以言行践行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所有人都“听”到了。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活动: 阅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原文,从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几个段落,揣摩先生演讲时的心理,并尝试将这几段再次演讲给你的同学听;(选做) 闻一多先生的“闻”字这节课我们已经尝试解读了,那么“一”和“多”是否也能表现出先生说和做的特点?这两个字又如何体现先生的形象?请尝试解读,并以“一”和“多”分别作为上下联的首字,为闻一多先生作一副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