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8 16:55: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等文学常识。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人物的对话,结合人物经历,从虚词和句式等角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 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勉励自己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从虚词的角度读出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2. 学会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虚词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2. 从细节之处品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智勇双全的关羽在他辉煌的一生中也有失败的经历,那就是“大意失荆州”,最终败走麦城。在这场战争中,关羽的对手是谁呢?就是吕蒙,很多人说吕蒙足智多谋、略胜一筹,然而,当初他可不是这样一个能人。那他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呢?这就离不开孙权对他的帮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孙权劝学》。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什么叫编年体通史呢?就是指以年代为线索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 三、朗读课文 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法宝是朗读,多读可以培养语感,有利于理解。在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停顿。同学们可以跟随朗诵一起来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wéi)/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疏通文意 1. 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要想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我们得先理解文本意思。疏通文意的方法有两个: ①参考注释,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②翻阅相关资料查询。 课前同学们通过导学练习可以理解文章大意:这篇文字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 2. 认识人物 《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孙权(181-252年),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178-219年) ,字子明,东吴国大将。少时以胆气称,后发奋苦读,智勇双全。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孙权劝学》文章短小,如果需要将这个故事拍摄成一个短片,根据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把它拆分成三个小镜头,分别是:【镜头一:孙权劝学】、【镜头二:吕蒙就学】和【镜头三:鲁肃赞学】。从文字篇幅来看,文章详写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 五、内容探究——品读镜头中的人物语言 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的身份,就好比一个国家的总统、国防部长、国务卿。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到1800年前的东吴皇都,跟着三个镜头进入故事现场。课文共7句话,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呈现,记录了人物的言和行。同学们可以练习朗读人物语言,注意三个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不同语气,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在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这两个镜头中有两组对话,同学们可以练习朗读,模拟镜头场景。 【镜头一:孙权劝学】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通过朗读,你是否营造出来了一种朝堂君臣相处的气氛呢? 作为国君、上级、长者的孙权,直白地向吕蒙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吕蒙现在不同于往日,是当权掌管国家大事的“国防部长”。他“不可不学”,这个双重否定和感叹句的表达中,凝聚了孙权对吕蒙的重视和关心。然而从孙权接下来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一劝,显然并没有成功。吕蒙以掌管国家大事,事务繁忙推辞了,这个理由再充分不过了。 但是我们看孙权的回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品读耶字) 这一句中,我们读读看,孙权的情绪是否有变化,我们可以抓住哪些字眼呢?这里,有两个虚词很值得玩味,“岂”和“邪”字。 “岂”字我们可以译为难道,表示反问,显然孙权不仅不满意吕蒙的回答,甚至有些愠怒了。“我们可以通过删减法来体会“耶”字的表达效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读来语调上扬,表示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情感的作用,可译为“吗”。 这里也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和质疑之意。 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品读耳字) 他向吕蒙提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目的是“见往事”了解历史,方法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耳”字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虽然他对下属严格要求,有不容商量的霸气,但又有循循善诱的亲近在里面。以两个虚词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品读出这么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看来虚词不虚呀。 但即使这样,还不能完全说服吕蒙学习。劝说的最高境界是用事实说话,现身说法就更有说服力了。孙权拿自己事务繁多,却依旧经常读书举例,否定了吕蒙的推辞理由,从自己的经验入手,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劝说效果。终于说服吕蒙,“蒙乃使就学”。 劝说的最高境界是用事实说话,现身说法就更有说服力了。孙权拿自己事务繁多,却依旧经常读书举例,否定了吕蒙的推辞理由,从自己的经验入手,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劝说效果。终于说服吕蒙,“蒙乃使就学”。 【镜头三】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品读乎字) 在孙权劝学成功后,文章留下了一个悬念:吕蒙到底学得怎么样?文中没有直接交代吕蒙的学习情况,但我们从吕蒙和鲁肃堪称经典的对话中细品出来。鲁肃夸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不学无术的吴下阿蒙了),可以想见,吕蒙一定是才干猛增,学有所成了。“非复”二字中饱含对此刻的吕蒙的赞叹和惊喜。鲁肃的话既为前文吕蒙就学的结果揭开谜底,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成功。 据史料记载,鲁肃非常欣赏器重吕蒙,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培养吕蒙的才能,但每次鲁肃发言,都经常被其他人取笑,鲁肃就指导吕蒙学习兵书,他随身带着书,以便有空就读。在后来的军事会议上,吕蒙旁征博引,有理有据,语言深刻犀利。众人不由惊叹,鲁肃会心感慨,人生搏击,贵在学习,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怎么可以老用旧眼光看人呢?吕蒙必将成为一代将才啊!鲁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吕蒙的成长,打心里感到高兴和敬佩。 而面对鲁肃的称赞,吕蒙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中“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读来语音拖长,似有骄傲与嗔怪之意。骄傲的是自己苦学所得,当之无愧,故作惊讶,气氛轻松融洽。 鲁肃和吕蒙是地位相近,说话没有那么严肃,相互调侃,十分轻松。显然吕蒙和孙权之间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轻松氛围,因为他们是君臣关系,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语调也就不一样了。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这些细节。 鲁肃在全文中着墨较少,作用却至关重要。鲁肃在曹操南征荆州时,促成了孙刘联盟,帮助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周瑜死后,他代统其部。他为人严谨,治军令行禁止,好读书,能属文。他能在论议军机大事的严肃气氛中夸吕蒙“非复吴下阿蒙”,足以见吕蒙的学习精进,今非昔比,他“拜蒙母,结友而别”的行为,让人读出了他尊才敬老的厚道,惺惺相惜的情谊,成为全文最有人情味的一笔。 六、总结 学习,让吕蒙有了很大长进,也稳固了他在东吴大军中的地位。读课文时,老师不禁想到,《资治通鉴》里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会被编进我们的课本,并且加上《孙权劝学》这个题目呢?我们知道,课文标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其中的两个核心词语“劝”“学”,是对文章内容的句句落实。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精妙构思,我们还通过品读虚词,了解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明白了虚词不虚,可以作为品读语言的切入口。 此外,文章也蕴含这丰富的寓意,从孙权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学会善劝;从吕蒙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懂得“开卷有益”;从鲁肃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懂得惜才爱才!在我们怠惰时,不妨想想这个故事,勉励自己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七、课后作业 1. 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字词用法。 2. 完成【人物形象卡】。 3. 通过想象,为【镜头二:吕蒙就学】补写一段文字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