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工作心理状况调查活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工作心理状况调查活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3 13: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工作心理状况调查活动》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教师工作、心理状况的调查活动中,体验教师的酸、甜、苦、辣,了解教师的追求与期盼,从而理解老师,并从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品味人生价值。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调查活动、体验人生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专题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学习语文,从综合着眼应用语文,通过调查活动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探究性能力。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升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流程】
(一)调查实施前的引领
1.明确调查的目的、内容。
目的:献给教师节的礼物。
内容:了解教师的欢乐与苦恼、追求与期盼。
2.全班自由组合为八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每组推选小组召集人1人,联系人1人。联系人负责联系被调查对象的有关事宜。各小组选择的调查范围一般应是本学校、本区域的教师。
3.各小组召集人通过协商,确定各小组的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既可以是某一地区的所有教师,也可以是某一类教师。
4.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进一步细化调查的内容。即,教师性别、教师学历、教师年龄结构、教师家庭状况、教师健康程度、教师经济负担、教师职称等级、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工作负担、教师业余活动等。
5.根据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各小组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多种调查方法可以并用,以获得更精确的调查数据,便于综合统计和分析。
6.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调查方法的资料或文献,学习有关步骤和技巧。
(1)问卷调查:用书面形式测量被调查者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结构型和无结构型。无结构型问卷形式多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某一问题,向多人集中调查一个问题。结构型文字问卷可分为限制式和开放式两种,限制式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只能在规定好的几个答案中选一个,即限制答案。开放式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发挥,答案一般不受限制。问卷调查内容应注意的事项:一般的、容易的、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特殊的、难度大的、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提问的内容应尽量简单、具体、客观,使被调查者能做出简明的回答。为了使被调查者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应事先使他们明确问卷内容的意义。
(2)访谈提纲:为了取得调查的效果,提高访谈的效率,事前应准备好访谈提纲,并根据访谈提纲的要求进行交谈。访谈提纲一般可以由浅入深逐项列出问题。
(3)量表法:是适用于较精确地调查人们主观态度的测量工具,它由一组问题构成,用以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或观念。态度具有感彩和潜在性,观念是更持久、更稳定的态度,很难直接观测它们。态度是感性的主观评价,观念是理性的价值倾向。因此,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如果能了解人们的态度和价值倾向,就能说明和解释许多社会行为,并对人们今后的行为作出预测。这就需要采用间接的方式,如量表法。量表同问卷一样都是一份问题表格,它主要用于问卷调查和测验中。在问卷调查中,使用量表的主要目的是要精确了解总体的状况。
7.根据调查的内容和调查对象,各小组拟订调查计划,制定有关调查指标(有条件的学校,聘请有关专家讲座“调查指标的制作”),设计调查问卷。
(1)小组成员力求分工明确,合作共商,出谋献策,缜密计划。
(2)设计调查问卷应注意:a.题目要与调查的问题直接相关,要清晰、明了;b.一个题目一般只包含一个问题;c.结果要便于整理和统计;d.问卷的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开放型(问答题、填空题)为辅。
(3)关于调查指标:调查指标是概念内涵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指示标志,它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对于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但其中有的指标反映程度较差或不易操作,这就需要在多种指标中进行选择。对简单的概念可以用一两个指标来测量,对复杂的概念,则要用多个指标来测量。在用多个指标测量一个概念时,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来表示对一个概念的综合度量。
(二)学生实施调查活动
1.明要求,重实效,勤记录。
活动过程讲文明礼貌,重求真务实,要实事求是。采访时,有三个器官要齐头并用。耳,学会倾听,捕捉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重要信息;嘴,既有礼貌,又有个性地提问;手,随时记录相关信息,为写调查报告提供详尽资料。
2.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人际交际问题。A?a学生自身的原因;b被访者的原因(预约)。B?学生间的交往与协调,意见不统一产生矛盾。
(2)时间协调问题。
3.问题解决的方法。
(1)各小组一定要根据调查计划实施调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调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召开小组召集人会议,了解各组的调查情况,解决遇到的问题。注意协调好被调查对象的关系,并取得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以保证调查活动的顺利开展。
(2)调查时间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调查也可用电话进行,走访应先预约。
(三)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
资料不只是收集汇总,还应筛选、整理、统计和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根据调查的结果,自己撰写调查报告。
3.小组内交流调查报告和采访感想,并互相补正。
4.推荐小组发言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四)调查成果展示及延伸。
1.“教师节”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查阅)
目的在于创设课堂调查成果交流的浓烈氛围,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知识,明确“教师节”的意义,提高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资料链接:
              教师节的由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 ,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我国教师节的演变
“6.6”教师节——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27”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5.1”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10”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2.各小组召集人简述调查活动的过程,交流活动的经验。
3.访谈教师话感受。(学生上台交流)
相关内容: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修;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实行素质教育。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搞好同事间的关系,又要进行相互的竞争。特别是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更增加了教师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家长和学生的期待,教师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的社会期望值与日俱增。
4.各小组代表交流调查报告。
5.学生评价各小组的调查报告。
6.教师小结本次调查活动。
(五)调查活动延伸
1.给市、县(或区)教育局局长写一封信。
2.确定与学生关系较密切的课题,再作调查。如,我校学生近视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调查。某某县(区)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调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等等。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努力引导学生从调查活动中引发出对教师工作心理状态(欢乐和苦恼,追求和期盼)的了解。注重活动前调查方法的引领,指导学生细化分解所要调查的问题;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调查方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指导,重视调查报告形成过程中的多层次交流,特别是调查成果展示情境的创设(“教师节”知多少)和访谈感受,以及后续调查活动,凸显语文综合实践课重在活动过程的体验,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整合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注重突出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调查前的准备,到调查活动过程,乃至撰写调查报告,直至调查活动延伸,都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进行的,这就让学生在调查中真切体验到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