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8课同步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8课同步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3 14:13:04

文档简介

5.《孔乙己》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咸亨(hēng) 羼水(chàn) 颓唐(tú)
B.舀出(yǎo) 拭擦(shì) 蘸酒(zhàn)
C.哄笑(hǒng) 蒲包(pú) 笔砚(yàn)
D.不屑(xiè) 阔绰(chuò) 门槛(kǎi)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踱步( ) ②颓唐( ) ③蘸酒( ) ④阔绰( )
3.选词填空。
(1)只有穿长衫的,才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走、踱、跨、迈)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出九文大钱。(排、摸、掏、拿)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 住。(盖、捂、罩、笼)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不屑置辩:
(2)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颓唐:
5.文学常识填空。
《孔乙己》作者 ,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 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二、综合园地
6.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 )
(2)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7. 省略号的一般作用有:A、表思维跃进;B、表话未说完;C、表心情矛盾;D、表静默或思索。试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
(4)“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眼前。
9. 拟串联词。
本次读书活动,在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中,小杨像同学们介绍了《五猖会》,接下来将由小云介绍《孔已己》,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要求:串联词要扣住文章内容,在60字左右)


《孔乙己》(第二课时)
一、课文检阅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
A、(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B、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2. 课文第九段在全文中起 作用。
3. 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短衣帮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慢慢坐喝,这种穷富等级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小说中描写的社会背景。( )
(2)“窃书不能算偷”,把“偷”说成“窃”,一是为了遮丑,二是炫耀才学,这正好暴露了孔乙己虚荣心被损伤后的内心痛苦。( )
(3)“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反映了孔乙己被封建教育毒害之深遭人唾弃的情景。
4. 你是怎样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的?

二、美文点将
一串墨点
生产资料公司吴经理正在家写他的回忆文章。
  “1945年3月的一天,我们驻在魏民村,我在一个老乡家里起草与鬼子的作战计划。突然,钢笔不漏水了,我很急,一甩钢笔,墙上留下一串墨点。我继续起草计划。”
  “警卫员来报:‘鬼子离村子还有2里远。’”“‘全体集合,迅速转移。’我说完,马上收拾文件和纸张。队伍迅速撤离了村子。我忽然想到鬼子是很狡猾的,那一串墨点可能会给村民带来灭顶之灾……”
  刚写到这里,响起低低的敲门声。他急忙去开门,门口站了个土里土气的魏民村委主任,经理的脸上立时阴云密布。
  “吴经理,我们的化肥按计划不够。”村委主任看着经理的脸色,敬上一支烟,点上,瑟缩进沙发的一个角里。
  经理吐出一口浓烟,那烟缭缭绕绕围着回忆录旋转。
  “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嘛,化肥就这些,紧张呀!”吴经理皱皱眉头。 打发出村委主任,吴经理继续写自己的回忆录: “……我单独来到那个老乡家。 “老乡问:‘政委你不是出去了吗?鬼子已把村子包围了。’” “我什么也没有说,径直走到桌旁,拿出匕首,刮去那一串墨点。” “老乡站在我的身后,眼睛流出了眼泪:‘队伍真好!’……”
  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三响。“怎么又回来了。”吴经理嘟噜着,慢慢开了门,眼前顿时一亮:“小王呀!快,快进来!抽,抽支孬烟!”吴经理抽出一支“良友”。
  小王一手夹着烟,一手平放在沙发的后背上,跷着二郎腿,吞烟吐雾,好不潇洒自在:“大经理,那事办得怎样啦?回扣这个数。”平放在沙发上的手抬了抬。
“我这就写条子。”吴经理习惯地写道:请给化肥……突然,钢笔不漏水了,来不及吸,只好把笔一甩,一串墨点正印在“队伍真好!”下面,像是加了一串着重号。吴经理看着这些墨点,内心深处响起了—声声呼唤:“队伍真好!……”手竟不觉颤抖起来了……
(《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瑟缩:
6.选文画线句属于 描写,有 作用。
7.面对村委主任和小王,吴经理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这是运用了 手法,课文《孔乙己》中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5.《孔乙己》
1. B A中“颓”应读“túi”;C中“哄”应读“hōng”;D中“槛”应读“kǎn”。
2. ①duó ②tuí ③zhàn ④chuò 3.踱 排 罩 4.认为不值得争辩。精神萎靡。5. 《孔乙己》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6. (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7. B C A D 8.C A项主语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结构杂糅。D项搭配不当。9. 示例:刚才小杨带领我们体会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他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下面我们跟随小云去认识一位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走向死亡的读书人孔已己。
第二课时
1.摸是摸索,寻找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表明孔乙己已经 极度贫穷了,但仍然是喝酒付钱,为人诚实。2.承上启下 3. (1)√ (2)√ (3)×4.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
5. 指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兼抖动。6.细节描写 揭示了吴经理对群众态度冷漠的官派作风。7.对村委主任:经理的脸上立时阴云密布;经理吐出一口浓烟,那烟缭缭绕绕围着回忆录旋转;打发走村主任。对小王:眼前顿时一亮:“小王呀!快,快进来!抽,抽支孬烟!”吴经理抽出一支“良友”。 揭示我们的干部在敌人的刀枪弹雨中没有屈服,经受住了考验,在糖衣炮弹面前却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应有的优良传统,冷漠了群众,令人叹惋。对比,在写孔乙己有钱的时候,是“排出九文大钱”,穷困潦倒的时候,是“摸出四文大钱”, 通过对比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6.《一厘米》同步练习
一、语言积累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 )
A、惩(chěn)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B、塑(sù)料 挑剔(tì) 允(yǔn)诺 逻辑(jí)
C、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D、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刹那 古筝 竹笋 报消
B、秉公 释然 耐烦 配服
C、挑剔 帐蓬 冰晶 潇洒
D、狡黠 内疚 反驳 无措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陶影费了一番思索,才明白红衣青年的意思,他们娘俩应该有两张票。
B、“谁说不要票?”红衣青年歪着头问,他挺喜欢人越聚越多。
C、“没有,妈妈。我没有……”小也带出哭音。
D、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
也不会少烧汽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B、虽然每天工作很忙,还是要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C、这是一个无疑的英明决策。
D、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象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狗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了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⑤ 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6、在下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有人说,校园生活象冬天的树木一样,枯燥;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平静;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不然。我们的校园生活象一支旋律,它是热情、快乐和友谊的组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点击
1、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2、文中多处描写了陶影的心理活动,试找出一两处,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课文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试举出一二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三、选段在线
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小也长这么大,还没见过佛。陶影心里是不信佛的,她不会让小也磕头。这是迷信,她知道。
门票五块钱一张。如今庙也这样值钱了。票是红案上的老张给的。期限一个月,今天是最后一天。老张神通广大,什么人都认识。有时拿出一本象撕掉皮的杂志说:“见过吗?这叫大参考。”陶影觉得论个头,它可比报纸样的参考消息要小得多,怎么能叫大参考呢?问老张,老张也说不清,只说别人都这么叫,许是把杂志拆开来一张一张铺开,终归是要比那张小报大的。想想也有理。仔细看那打字印的参考,上面还在议论海湾战争会不会打,其实大家都在谈伊拉克的战争赔款问题了,说他们除了伊拉克枣,不知道还有什么。不管怎么说,陶影还是佩服老张。为了这锲而不舍的佩服,老张给她这张票。“就一张啊?”感激之余,陶影还不满足。“爷们就算了,领孩子开开眼呗!不满一米一的孩子免票。实在不愿意去,到门口把票倒腾出去,够买俩西瓜的!”老张设身处地为她着想。
她特地倒休带小也来玩。
京城里难得有这一大片森然的绿地。未及靠近,便有湛凉的冷绿之气漫溢出来,仿佛正要面临一座山谷或是一道飞瀑。小也从妈妈手里夺过门票,又含在嘴里,飞快的跑想金碧辉煌的寺门,仿佛一只渴极了要饮水的小动物。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庙门口的守卫是一个穿着红衣黑裤的青年。想象中应该穿黄色工作服,现在这一身打扮,令人想起餐厅和饭店。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7.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
8.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9.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四、延伸拓展
用心脏生活
范晓波
①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②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在为人处事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挡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也由于对社会常识的无知,使得父母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
③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想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更成熟的人能领略到更多的人生风景。
④还有一种人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
⑤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倒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回答每顶还要加十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他乏味而死。
⑥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测说了一声“不”!
⑦能列出的前辈还有很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独特的一棵树——不计后果的爱,决不含糊的恨;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⑧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的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
⑨他们和人群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习惯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公共绿地上的栅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森林之外长成独特的一棵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讲述的这个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用心脏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启悟心灵生活的文章,表现出作者向真、向善、向美的生活愿望。
B.作者认为所谓的“幼稚”和“不成熟”却能让心灵生活者获得“诗意的生存”。
C.“人群的尖叫和愤怒”形象地表达出了心灵生活者对大众准则的反抗。
D.“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形象说明柯罗有明确的艺术追求和高超的绘画能力。
E.在文中,作者表达了“反对理性,向往幼稚,提倡率真、浪漫的生活”的观点。

五、欣赏顿悟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数、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限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本文强调微笑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它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是医治人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是战胜虚伪冷漠的锐利武器。号召人们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人生。

六、探究性学习
《一厘米》小说中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推荐书目:《毕淑敏文集》、小说《红处方》、《血玲珑》


答案:
一、1、A 2、D 3、A 4、D 5、④②①③⑤ 6、略
二、1、情节略。她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儿子培养成城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位母亲在平凡中显出伟大。2、略 3、略
三、1、买票 2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③恐惧。 4、忍。 5、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7、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8、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9、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
四、1.(1)比喻流行的价值准则。(2)成为一个有别于众多的理性生活者的心灵生活者。2.形象地阐述了作者所主张的“诗意的生存观”;不以得失作为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而更多注意心灵的感受。3.追求情感化的生活,追求美与丑、幸福与感动。4.C、E
7.《差半车麦秸》同步练习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分泌( ) 颤抖( ) 哽咽( ) 忌讳( )
喷tì( ) màn( )骂 pī( )雳 ( )chǎn媚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捻(niǎn)碎??? 噙(qín)着????坷垃(kē?lā)???? 瘫痪(huàn?)
B、谩(màn)骂??? 谄(xiàn)媚???霹雳(pī?lì)??? 舐(shì) C、冷峻(jùn?)??? 噎(yē)住?????忌讳(huì)?????? 哽咽(yē?) D、喃(nán)喃???? 蹿(cuàn)出???擤(xǐng)鼻涕??? ?喷嚏(tì)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到我们真正修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纤灭敌人的机会。( )
(2)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乏地引用着,并不顾忌它是否恰当。
( )
4.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①谩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谄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出其不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心不在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哽咽:
5.“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是一个 的农民,但他又愚昧落后、懵懂无知。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接受了革命理念,变得 ,并且开始识字。在破坏铁道的战斗中,成长为一名 的革命战士。
二、综合园地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
(2)“大家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
(3)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 )
(4)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母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品滋味。( )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名著续写难似乎是世界级难题,除《飘》的续集《斯佳丽》赢得赞誉外,像高鹗续书之于《红楼梦》,果戈理付之一炬的《死魂灵(二)》之于原著,都难逃画虎类犬的命运。
B.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头品足,称赞该剧将近年来花样男子的娇柔一扫而光,重新定位了中国男人应有的气质。
C.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D.春节联欢晚会上,蔡明在小品《梦幻家园》中的台词“为什么呢”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这笑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都付诸东流。
8.本文语言风趣幽默,作者善于使用北方地区口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受到保护,还是摈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三、基础知识填空:
8.《差半车麦秸》是 代著名作家 于193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 ,详尽描绘了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曲折完整的历程。
9.《差半车麦秸》运用 的记叙顺序,追述了差半车麦秸从被当作汉奸到参加游击队,最后受伤被送往后方医院的过程。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兴奋发狂一般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战立不住。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冷静地像一尊铁人。同志们疯狂地叫着:
“他妈的打扮得多像庄稼人!”:
“枪毙他,枪毙汉奸呀!“
不知谁猛地照汉奸的屁股上踢了一脚,汉奸打了个前栽,像患瘫痪似的顺势跪倒在队长面前。这意外的结果使同志们很觉失望,开始平静下来。有人低声讥讽道:
“嘻,原来是一泡鸭子屎!”
队长还是像一尊铁人似的立着不动,浓黑的眉毛下有一道冷峻可怕的眼光在汉奸身上掘发着一切秘密。
“老爷,俺是好人哪!”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哑巴,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左额上的几根黑眉毛动了动。
……
“有绰号没有?”
“差,差,‘半车麦秸’。”
“恩?”队长的黑眉毛又动了动,“差什么?”
“‘差半车麦秸’。老爷。”
“谁差你半车麦秸?”
“大家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他一口咬死我不够数儿……”
“嗡!”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
队长又详详细细地盘问一忽儿,渐渐松开了脸皮,不再像一尊铁人了。其时我早就想对队长说:“得了,这家伙是个有趣的大好人,还有什么可怀疑呢?再盘问下去,连同志们也不耐烦了。”队长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一解开绳子,“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这时我才发现他穿着一双半新的黑布鞋,鞋尖和鞋后跟涂抹着厚厚的一层已干的和未干的鼻涕,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10. 阅读短文,看看队长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11. 队长的表情和其他同志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2.这一部分塑造“差半车麦秸”的形象时,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例说明。
13.通过阅读,概括一下你对“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的印象。
7.《差半车麦秸》
1.略
2. A D 中“蹿”应读“cuān”;B中“谄”应读“chǎn”;C中“咽”应读“yè”。
3.(1)修息——休息 纤灭——歼灭 (2)广乏——广泛 顾忌——顾及
4. ①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②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③趁对方没有料到就突然采取行动。④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5. 憨厚老实 活泼开朗 勇敢干练
6. (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动作描写7. C A项,“画虎类犬”比喻模仿得不到家。不符合文意,可改为“狗尾续貂”。B项,“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感彩、使用对象有误。D项,“付诸东流”指心血白费,这里贬词褒用。8. 示例一:应该保护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示例二:应摈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
8~9略
10.随着审问过程的发展,队长的脸色由很严肃到慢慢缓和,这通过眼光、眉毛和脸颊上的几根黑眉毛等细节描写以及与同志们的神情、态度上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11.队长的表现不像同志们那么随意。这说明了这支革命队伍领导有力、纪律严明。
12.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在对话中塑造人物形象。例子略
13.“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是一个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但他愚昧落后、懵懂无知,身上有很多陋习,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他不理解反抗侵略斗争的意义,缺少反抗意识。参加游击队后,集体斗争生活教育和锻炼了他,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逐渐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8.《清兵卫与葫芦》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热衷( ) 熠熠( ) 檐( )廊 喘( )气
干涉( ) 战战兢兢( ) 校役 ( ) 乖觉( )
薪( )水 隐瞒(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多个)。
(1)他永远不卷地看着,看过之后,很正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
(2)古董店老板横捧树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幅冷淡的神气, 把葫芦向校疫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
3.修改病句。
(1)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4.文学常识填空。
《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 ,他的国籍是 。
二、阅读实践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 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 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一段为什么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

3.选文第四段具体描写清兵卫对葫芦“永远不倦”的句子是 。
4.你认为清兵卫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作葫芦的细节可信吗?为什么?

三、中考链接(2012年常德)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 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哥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 来吃。
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这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后期,将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作比较,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显带着傻劲儿。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那么有杰出的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绝的才智吗?
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5.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1)相左: (2)读:
6.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4分)


7.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李时珍、托尔斯泰等例子充分证明:天才既要有卓绝的聪明才智,也要有非凡的傻劲。
B.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有卓绝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C.爱迪生关于天才与灵感、汗水的名言说明:做出杰出的成就,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D.现代人才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8.作者建议重写词典中“天才”的释义,依据作者的意思应该怎样重写呢?(3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zhōng yì yán chuǎ n shè jīng yì guāi jué xīn mán
2.(1)倦 郑 (2)坚 副 役
3.(1)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2)他的作文不但常常居全班之冠,而且在全校冒尖。
4.志贺直哉 日本
二、阅读实践
1.记 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
2.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是为了表现清兵卫高超的技艺,联系下文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更增添了悲剧 色彩。
3.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
4.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5.(1)相左:相反,不一致。 (2)读:对人的认识了解。(各1分)
6.要点:虽是选择问句,但倾向于这样的意思: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是凭“傻劲”。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疑问句式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意义、作用各2分,宜宽松记分)
7.A
8.要点:天才主要是指能使人取得突出成就的非凡的非智力因素(优良的性格)或
凭借非凡的非智力因素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答“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