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引入
思考:
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形态的?
《地心游记》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
讲述的是他在1863年5月27日与侄子阿克塞尔(Axel)和向导汉恩斯(Hans)三人按照前人的指行,由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历尽缺水、迷路、暴风雨等艰难险阻,最后由于岩流的冲击,又从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伦波利岛上的一个火山口回到了地面。全书以紧凑的笔法记载了旅途上的艰险经历和地下的种种奇观的故事。
激趣导入
阅读资料,激发探索兴趣。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1
纸箱A和B中分别装入小石头和橡皮泥。
思考:
如何推测纸箱中装的可能是什么物品,并说明依据。
A
B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1
地震波:
指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波动。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其传播速度就会发生变化。
分类 特 点 能够经过的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特点
纵波
横波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固体
较慢
可以随着通过物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观察地震波曲线图,看纵波和横波有几次速度的突然变化?这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物质有了怎样的变化?
有两次突然变化。
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物质有了物态变化。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的内容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变化次数 深度 变化趋势 圈层状态 名称
第1次变化 平均33千米 速度突然增快 进入固态 莫霍面
第2次变化 平均2 900千米 速度明显减慢,横波消失。 进入液态 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是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地壳
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地幔
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
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熔融状态,
内核为固态。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思考:
岩石圈的组成是什么?
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3
读图思考: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俯瞰地球示意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3
思考:
说出地球大气圈的位置在哪里?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作 大气的上界。
大气层景观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3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思考:
水圈的组成是什么?
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海洋冰川景观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3
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贮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地球上的淡水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3
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思考:
1.生物圈是否单独占有空间?
2.它能占据哪些圈层?
不单独占有空间。
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湖泊景观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4
思考:
地球各个圈层位置的分布特征?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活动
“生物圈1号”所指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整合。因此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那个生态系统起名为“生物圈2号”,它的目的是模拟地球生物圈。
思考:
“生物圈2号”涉及了哪几个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活动
在“生物圈2号”中研究者设计建设了5个野生生物群落和两个人工生物群落,共有约4000个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工程手段避免“生物圈2号”与外界大气和地下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允许太阳光透过玻璃结构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者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打到平衡;内部水泥建筑物影响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
思考:
导致这个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内部各种要素的体量无法替代地球各个圈层的规模。
活动
课堂小结
岩石圈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