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部分基础精炼
目录
第二部分能力提升
1.(22-23高一下·云南玉溪·阶段练习)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是一个极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11年的风雨执政之路,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下列评价中肯的是( )
A.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掘了第一锄
B.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
C.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
D.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迈出了对斯大林模式改革的第一步,但是改革中充满了矛盾,最终没有成功,D项正确;“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掘了第一锄”,只看到了积极一面,但是没有看到改革本身的问题,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属于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没有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排除C项。故选D项。
2.(23-24高一上·山东滨州·开学考试)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由此判断,东欧剧变的实质应是东欧各国的( )
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中央政府发生改变
C.执政党派发生改变 D.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89年(东欧)。根据材料“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实质即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即社会性质由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A项正确;中央政府、执政党以及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不是东欧剧变的实质,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1-22高一下·广东东莞·期末)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东德)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1981年,每百个家庭拥有汽车40.2辆,电冰箱14.2台,电视机1088台。1981--1985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4%.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600元这史实可用于研究(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 D.欧共体发展历程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东德)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可以看出战后东德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东德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和平演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共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高一下·湖南·学业考试)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东欧)。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表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还提及陷入困境,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A、D项所述未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D项;东欧国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又陷入严重困境,不能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排除B项。故选C项。
5.(23-24高二上·安徽亳州·期末)如表为1977—1982年苏联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例统计数据(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
年份 机器设备 燃料电力 化学制品、肥料、橡胶 木材、纸及其制品 纺织原料及半成品 食品及原料
1977年 38.1 3.6 4.4 1.8 2.6 20.8
1979年 38.0 3.8 4.7 1.5 1.9 21.9
1981年 30.2 3.6 5.2 1.8 1.7 27.7
1982年 34.4 4.6 4.4 1.5 1.6 23.7
A.国家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B.仍未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有所改善 D.市场化的改革导向已初现端倪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77—1982年(苏联)。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苏联主要进口商品中,机器设备占比最高,其次是食品和原料,而且食品和原料进口比例在上升,燃料电力、化学制品以及纺织原料占比较低,这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仍未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B项正确;通过商品进口数据并不能看出当时经济改革的成效,排除A项;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进口机械设备,说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并未改善,排除C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以市场化为导向,排除D项。故选B项。
6.(22-23高一下·河北邯郸·期末)1954年,苏联政府进行机构改组,撤销了200个总管理局和部门、147个托拉斯、93个地方管理局和898个供应机构。但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缩减,反而是扩大了,或者是成立了新的军工部门。这次机构改组( )
A.意在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动 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54年(苏联)。据材料“但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缩减,反而是扩大了,或者是成立了新的军工部门”,可知苏联继续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与当时美苏之间正在进行冷战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A项正确;除军工部门外,苏联政府其他部门紧缩编制、裁减人员,但是这些改革没有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B项;虽然苏联进行机构改组,但未能改变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式,未能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C项;二战后初期,苏联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排除D项。故选A项。
7.(22-23高二上·云南玉溪·期末)下表反映了1966 } 1980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变动的情况(单位:%)。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苏联解体导致经济发展困难
C.苏联改革已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从1966-1880年,苏联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A项正确;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苏联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苏联改革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表明苏联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未显示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8.(22-23高一下·河南洛阳·期末)1953年起,苏共开始逐步调整农业收购制度,即降低义务交售制比例,提升国家采购比例。1961年,苏共又决定将农产品的采购方式改为合同订购,合同外的剩余农产品由消费合作社按地方市场价格向农庄购买。材料表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旨在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C.试图调动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D.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从1953年起苏联开始调整农业的收购制度。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中对农业加大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因此材料中农业的改革,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只是经济体改革的内容,而材料中没有提到改革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是收购制度,不是分配制度,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仍然发挥集体农庄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9.(22-23高一下·浙江·阶段练习)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B.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C.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其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从而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A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B项;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
10.(22-23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如表所示是对1986—1987年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两国都主张( )
时间 记载
1986年 匈牙利鼓励在改革中被裁的工人开办小企业或到私营部门找工作,私营公司被允许将雇工数目从3人增至24人
1987年 南斯拉夫决定利用私人资本来帮助发展全国经济,并允许私营企业将雇佣人数从5人增至10人
A.强调企业主体地位 B.为经济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C.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D.协调公私经济以改善民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意在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增强社会经济活力,C项正确;材料中两国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其目的并非强调私企的主体地位,排除A项;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是两国经济改革的表现,并非法制保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两国对公私经济的协调,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高一下·广东·学业考试)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多年实践,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该制度( )
A.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B.得到了苏联的高度认可
C.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南斯拉夫)。根据材料信息“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建立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结合了实践情况,通过权力下放,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C项正确;南斯拉夫并未造成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对南斯拉夫政权的态度,排除B项;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不断向企业、地方、共和国、自治省放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并非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2.(22-23高一下·辽宁·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民权运动获得成果最多的时代,在暴力冲突发生之前,民权运动的“非暴力”抵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它获得的成果是相当有限的,并且参与抵抗的黑人经常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力镇压。而黑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也令人堪忧,教育、就业、收入、住房与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愈发的突显;加之社会上白人新闻媒体的偏见报道与肯定性行动的逆向歧视,使得矛盾更加激烈。这就诞生了以马尔科姆·爱克斯与斯托克利·卡迈克尔为代表的暴力抗争思想。这些思想在黑人青年中引起了共鸣,使得他们深信唯有暴力才能解决黑人的平等问题。
——摘编自李炳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的暴力冲突原因研究》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4~1982年)是苏联政治笑话发展的“鼎盛时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窥见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弊端,更好地理解苏联解体以及苏共败亡的深层原因。举例如下:
例1:“世界上最有趣的老人之家在哪里?”
“克里姆林宫。”
例2:一位老将军和他的孙子正在散步。
“爷爷,我长大后能当上将军吗?”
“当然能。”
“那我能当上元帅吗?”
“那不能,元帅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孙子。”
例3:外国人说:“你们喝不到白兰地,真遗憾!”
工人说:“不,我们已经通过政府官员喝到了,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代表呀!”
——摘编自李斯霞、冯小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笑话及其对特权阶层的批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暴力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政治的弊端。
【答案】(1)原因:非暴力抵抗受到白人的暴力;黑人社会境遇悲惨;新闻媒体的偏见报导;暴力抗争思想的影响。
(2)弊端:领导干部实行终身制,老龄化严重;特权继承制盛行,任人唯亲;官僚特权阶级脱离群众,生活腐化。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据材料“民权运动的非暴力抵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得出非暴力抵抗受到白人的暴力;据材料“而黑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也令人堪忧,教育、就业、收入、住房与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愈发的突显”,得出黑人社会境遇悲惨;据材料“加之社会上白人新闻媒体的偏见报道与肯定性行动的逆向歧视”,得出新闻媒体的偏见报导;据材料“使得他们深信唯有暴力才能解决黑人的平等问题”,得出暴力抗争思想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据材料“世界上最有趣的老人之家在哪里?”,得出领导干部实行终身制,老龄化严重;据材料“那不能,元帅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孙子。”,得出特权继承制盛行,任人唯亲;据材料“不,我们已经通过政府官员喝到了,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代表呀!”,得出官僚特权阶级脱离群众,生活腐化。
13.(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如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 苏联粮食产量
1953 8250万吨
1954 8560万吨
1955 10370万吨
1956 12500万吨
1957 10260万吨
1958 13470万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制形式 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答案】B
【详解】对比表格数据明显可以看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当时苏联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苏联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粮食产量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浙江·模拟预测)如表为1976—1989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变化表。由此可推知,当时苏联( )
时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1986—1989年
增长率 4.3% 3.2% 2.7%
A.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B.民众生活得不到改善
C.国民经济持续衰退 D.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6—1989年(苏联)。由表格可知,1976-1989年(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持续走低,说明无论是勃列日涅夫还是戈尔巴乔夫都没能改善经济发展状况,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困境,A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民众生活改善与否,排除B项;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下降,不代表经济衰退,排除C项;材料中的国民收入仍在增长,不能体现“拖垮”,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 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 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详解】根据“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所以实在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但并不能说明废弃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也不是在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AB项;此时的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3·安徽合肥·模拟预测)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 )
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 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
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 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据材料“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可知,即肯定了苏联政治的积极影响,又指出其后期的局限,较为整体的建构了苏联的历史,C项正确;材料认为苏联模式后期僵化和保守,没有全面肯定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较为全面的分析了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全盘否定苏联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3·湖南长沙·模拟预测)下表为1937、1940、1950与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与播种面积、谷物生产状况统计表。这表明当时苏联( )
时间 集体农庄数量(万) 公有播种总面积(万公顷) 谷物生产(万吨)
1937年 24.35 11600 9370
1940年 23.69 11770 9100
1950年 12.37 12100 9010
1953年 9.33 13200 9560
A.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高涨 B.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突破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D.农业领域生产关系亟需调整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1940、1950与1953年(苏联)。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37年到1953年,苏联的谷物生产的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公有播种总面积的增长速度,说明农业生产关系需要进行调整,D项正确;仅根据表格无法得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高涨和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B项;当时不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37年和1940年都不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2·山东菏泽·二模)学者闻一指出:“苏联解体初期,中国“倒爷”在俄罗斯贩卖皮夹克,倒爷要多少钱俄罗斯人就给多少,皮夹克的价格比国内可以翻几倍,俄罗斯人是不会讨价还价的。”这根源于,苏联时期
A.缺乏商品经济的意识 B.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
C.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D.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
【答案】B
【详解】根据“倒爷要多少钱俄罗斯人就给多少,皮夹克的价格比国内可以翻几倍,俄罗斯人是不会讨价还价的”可得出苏联时期推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僵化,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市场没有活力,因此才会出现没有夹克,要大量购买中国货,B项正确;ACD项不是其根源,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2023·湖南长沙·一模)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
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 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 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价后民生日用物资(面包、肉食品、奶油、糖)消失了,说明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生产滞后;“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说明生产不足导致供不应求;故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消费品等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与“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等不符,排除A项;1952年的苏联尚未开始改革,排除B项;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2·安徽黄山·一模)1965年,苏联商业部门在推行计划工作新体制的同时,开始实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其中规定商业企业利润和工资基金全都可作为职工物质鼓励的资金来源。商业企业领导人经与工会委员会协商有权可以确定完成各项指标的奖励办法。苏联这些措施
A.找到了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正确道路
B.持久改善了苏联民众的民生
C.根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注入了些许市场经济的成分
【答案】D
【详解】材料“1965年,苏联商业部门在推行计划工作新体制的同时,开始实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体现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利用经济利益来刺激生产,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成分,D项正确;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排除A项;苏联改革并未改善民生,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苏联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2·山东·模拟预测)1921年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前,苏维埃政府把粮食税的税额标准确定为“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改变了之前的“根据农户收获量、人口和牲口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的预定方案。此举旨在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追求粮食亩产量的最大化
C.降低粮食税的税额标准 D.平衡农民贫富不均的矛盾
【答案】B
【详解】新经济政策下粮食税是固定的,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修改后的方案“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比预定方案税额标准低,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便于农民追求粮食亩产量的最大化,B项正确;1920年底,苏俄开始进入经济恢复时期,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停止实施,排除A项;“降低粮食税的税额标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粮食税税额标准的变化与平衡农民贫富不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如表是部分年份苏联中央管理的企业和地方管理的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 中央管理的企业 地方管理的企业
1950年 67 33
1956年 45 55
1960年 6 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放弃中央计划管理体制
C.工业出现负增长 D.赋予了地方政府自主权
【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地方管理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苏联改革赋予地方政府较多的自主权,D项正确;材料显示地方管理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改革赋予地方政府较多的自主权,没有体现改革的优先发展情况,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改革使工业出现负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23.(2022·湖北荆门·模拟预测)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下列选项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是
A.改革就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 B.改革就是扬弃过去开创未来
C.改革的历史作用没有革命大 D.苏联模式必定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可知,改革就是扬弃过去开创未来,B项正确;A项“完全否定”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C项中“没有革命作用大”表述绝对,排除C项;改革也是推进历。前进的动力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4.(2022·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20年国家已掌握了全部大、中、小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统一由全国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管理,并分行业建立了水泥、煤炭、糖果、烟草等71个总管局,分别管理所辖企业的供、产、销计划。失去工厂的资本家勾结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分子来破坏本企业的生产,如顿巴斯煤矿主就彻底破坏了顿巴斯大煤矿的生产。小企业主也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故意缩减生产,甚至关闭企业。
——摘编自周福绵《试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材料二 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经济要“加速发展戈尔巴乔夫指出:“工厂、农场、农庄实行自筹资金,取消对本企业生产食品的副业的限制,扩大合作社的活动,鼓励小生产和小商品的个体劳动,关闭不赢利的工厂。”这些措施实施后,苏联1984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仅为2.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低点。经济状况的恶化引起苏联人民对政权的极度不满。
——摘编自李晓辉《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在工业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加速发展”战略的内容,指出戈尔巴乔夫为应对“加速发展”战略的失败而采取的策略及结果。
【答案】(1)举措: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反国有化斗争,激化了国内矛盾。(任答3点即可)
(2)内容: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策略: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结果:经济状况恶化,人民不满;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到1920年国家已掌握了全部大、中、小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统一由全国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管理”可得出企业一律收归国有;根据材料信息“分行业建立了水泥、煤炭、糖果、烟草等71个总管局,分别管理所辖企业的供、产、销计划”可得出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失去工厂的资本家勾结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分子来破坏本企业的生产”“小企业主也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故意缩减生产,甚至关闭企业”可得出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反国有化斗争,激化了国内矛盾;根据所学还可从适应战时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取消对本企业生产食品的副业的限制,扩大合作社的活动,鼓励小生产和小商品的个体劳动,关闭不赢利的工厂”等可得出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结合所学还可得出,该战略还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第三小问,根据材料“经济状况的恶化引起苏联人民对政权的极度不满”并联系所学可得出,经济状况恶化,人民不满,国内局势失控等。
试卷第14页,共14页
试卷第13页,共14页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部分基础精炼
目录
第二部分能力提升
1.(22-23高一下·云南玉溪·阶段练习)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是一个极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11年的风雨执政之路,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下列评价中肯的是( )
A.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掘了第一锄
B.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
C.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
D.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
2.(23-24高一上·山东滨州·开学考试)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由此判断,东欧剧变的实质应是东欧各国的( )
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中央政府发生改变
C.执政党派发生改变 D.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3.(21-22高一下·广东东莞·期末)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东德)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1981年,每百个家庭拥有汽车40.2辆,电冰箱14.2台,电视机1088台。1981--1985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4%.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600元这史实可用于研究(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 D.欧共体发展历程
4.(2023高一下·湖南·学业考试)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
5.(23-24高二上·安徽亳州·期末)如表为1977—1982年苏联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例统计数据(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
年份 机器设备 燃料电力 化学制品、肥料、橡胶 木材、纸及其制品 纺织原料及半成品 食品及原料
1977年 38.1 3.6 4.4 1.8 2.6 20.8
1979年 38.0 3.8 4.7 1.5 1.9 21.9
1981年 30.2 3.6 5.2 1.8 1.7 27.7
1982年 34.4 4.6 4.4 1.5 1.6 23.7
A.国家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B.仍未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有所改善 D.市场化的改革导向已初现端倪
6.(22-23高一下·河北邯郸·期末)1954年,苏联政府进行机构改组,撤销了200个总管理局和部门、147个托拉斯、93个地方管理局和898个供应机构。但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缩减,反而是扩大了,或者是成立了新的军工部门。这次机构改组( )
A.意在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动 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
7.(22-23高二上·云南玉溪·期末)下表反映了1966 } 1980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变动的情况(单位:%)。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苏联解体导致经济发展困难
C.苏联改革已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8.(22-23高一下·河南洛阳·期末)1953年起,苏共开始逐步调整农业收购制度,即降低义务交售制比例,提升国家采购比例。1961年,苏共又决定将农产品的采购方式改为合同订购,合同外的剩余农产品由消费合作社按地方市场价格向农庄购买。材料表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旨在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C.试图调动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D.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9.(22-23高一下·浙江·阶段练习)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B.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C.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10.(22-23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如表所示是对1986—1987年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两国都主张( )
时间 记载
1986年 匈牙利鼓励在改革中被裁的工人开办小企业或到私营部门找工作,私营公司被允许将雇工数目从3人增至24人
1987年 南斯拉夫决定利用私人资本来帮助发展全国经济,并允许私营企业将雇佣人数从5人增至10人
A.强调企业主体地位 B.为经济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C.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D.协调公私经济以改善民生
11.(2023高一下·广东·学业考试)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多年实践,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该制度( )
A.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B.得到了苏联的高度认可
C.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12.(22-23高一下·辽宁·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民权运动获得成果最多的时代,在暴力冲突发生之前,民权运动的“非暴力”抵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它获得的成果是相当有限的,并且参与抵抗的黑人经常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力镇压。而黑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也令人堪忧,教育、就业、收入、住房与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愈发的突显;加之社会上白人新闻媒体的偏见报道与肯定性行动的逆向歧视,使得矛盾更加激烈。这就诞生了以马尔科姆·爱克斯与斯托克利·卡迈克尔为代表的暴力抗争思想。这些思想在黑人青年中引起了共鸣,使得他们深信唯有暴力才能解决黑人的平等问题。
——摘编自李炳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的暴力冲突原因研究》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4~1982年)是苏联政治笑话发展的“鼎盛时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窥见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弊端,更好地理解苏联解体以及苏共败亡的深层原因。举例如下:
例1:“世界上最有趣的老人之家在哪里?”
“克里姆林宫。”
例2:一位老将军和他的孙子正在散步。
“爷爷,我长大后能当上将军吗?”
“当然能。”
“那我能当上元帅吗?”
“那不能,元帅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孙子。”
例3:外国人说:“你们喝不到白兰地,真遗憾!”
工人说:“不,我们已经通过政府官员喝到了,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代表呀!”
——摘编自李斯霞、冯小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笑话及其对特权阶层的批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暴力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政治的弊端。
13.(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如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 苏联粮食产量
1953 8250万吨
1954 8560万吨
1955 10370万吨
1956 12500万吨
1957 10260万吨
1958 13470万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制形式 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4.(2023·浙江·模拟预测)如表为1976—1989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变化表。由此可推知,当时苏联( )
时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1986—1989年
增长率 4.3% 3.2% 2.7%
A.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B.民众生活得不到改善
C.国民经济持续衰退 D.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
15.(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 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 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16.(2023·安徽合肥·模拟预测)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 )
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 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
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 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
17.(2023·湖南长沙·模拟预测)下表为1937、1940、1950与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与播种面积、谷物生产状况统计表。这表明当时苏联( )
时间 集体农庄数量(万) 公有播种总面积(万公顷) 谷物生产(万吨)
1937年 24.35 11600 9370
1940年 23.69 11770 9100
1950年 12.37 12100 9010
1953年 9.33 13200 9560
A.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高涨 B.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突破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D.农业领域生产关系亟需调整
18.(2022·山东菏泽·二模)学者闻一指出:“苏联解体初期,中国“倒爷”在俄罗斯贩卖皮夹克,倒爷要多少钱俄罗斯人就给多少,皮夹克的价格比国内可以翻几倍,俄罗斯人是不会讨价还价的。”这根源于,苏联时期
A.缺乏商品经济的意识 B.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
C.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D.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
19.(2023·湖南长沙·一模)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
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 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 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
20.(2022·安徽黄山·一模)1965年,苏联商业部门在推行计划工作新体制的同时,开始实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其中规定商业企业利润和工资基金全都可作为职工物质鼓励的资金来源。商业企业领导人经与工会委员会协商有权可以确定完成各项指标的奖励办法。苏联这些措施
A.找到了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正确道路
B.持久改善了苏联民众的民生
C.根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注入了些许市场经济的成分
21.(2022·山东·模拟预测)1921年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前,苏维埃政府把粮食税的税额标准确定为“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改变了之前的“根据农户收获量、人口和牲口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的预定方案。此举旨在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追求粮食亩产量的最大化
C.降低粮食税的税额标准 D.平衡农民贫富不均的矛盾
22.(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如表是部分年份苏联中央管理的企业和地方管理的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 中央管理的企业 地方管理的企业
1950年 67 33
1956年 45 55
1960年 6 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放弃中央计划管理体制
C.工业出现负增长 D.赋予了地方政府自主权
23.(2022·湖北荆门·模拟预测)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下列选项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是
A.改革就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 B.改革就是扬弃过去开创未来
C.改革的历史作用没有革命大 D.苏联模式必定导致苏联解体
24.(2022·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20年国家已掌握了全部大、中、小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统一由全国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管理,并分行业建立了水泥、煤炭、糖果、烟草等71个总管局,分别管理所辖企业的供、产、销计划。失去工厂的资本家勾结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分子来破坏本企业的生产,如顿巴斯煤矿主就彻底破坏了顿巴斯大煤矿的生产。小企业主也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故意缩减生产,甚至关闭企业。
——摘编自周福绵《试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材料二 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经济要“加速发展戈尔巴乔夫指出:“工厂、农场、农庄实行自筹资金,取消对本企业生产食品的副业的限制,扩大合作社的活动,鼓励小生产和小商品的个体劳动,关闭不赢利的工厂。”这些措施实施后,苏联1984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仅为2.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低点。经济状况的恶化引起苏联人民对政权的极度不满。
——摘编自李晓辉《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在工业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加速发展”战略的内容,指出戈尔巴乔夫为应对“加速发展”战略的失败而采取的策略及结果。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