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 复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 复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8 07: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感觉复习卷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过程中,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2.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烛焰,现保持小孔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内筒位置不变,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若向左推动内筒,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3.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MM'的右侧是玻璃 D.NN'是界面
4.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逐渐变小
B.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虛像
D.运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5.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的振动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快
D.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6.光从空气斜射入三棱镜,下列光路图中,合理的是(  )
A.B.C.D.
7.在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12-58所示。 这种检查视力的方法,视力表与人眼的距离相当于是 (  )
A.4.6m B.5.0 m C.2.9 m D.5.4m
8.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
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
9.成语“闻鸡起舞”原意为早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人体对公鸡鸣叫产生听觉的位置是在(  )
A.大脑 B.鼓膜 C.耳蜗 D.前庭
10.如图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是(  )
A.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B.花瓶在镜中成的像
C.地图经放大镜成的像 D.亭子在水中
11.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B.C.D.
12.2023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活动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下列做法有利于眼健康的是(  )
A. 坐车时看书 B.长时间看手机
C.坚持做眼保健操 D.趴在课桌上书写
1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图四个实验,所用科学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扬声器旁的烛焰随音乐晃动B.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C.真空不能传声
D.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4.小柯感觉头痛鼻塞,没有胃口,妈妈用手背触碰了小柯的额头,判断他发热了。妈妈带小柯去医院抽血检查、配药,抽血时的疼痛、药物的苦味都让小柯非常难受。于是小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错误的是(  )
A.味觉与嗅觉是会相互影响的
B.若没有痛觉,生活将更加方便
C.妈妈用手背感受体温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D.药物刺激作用于味蕾,引起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形成苦味
15.”寻百鸟,赏池杉”是兰溪兰湖风景旅游度假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右为兰湖水杉林在水中形成清晰美丽倒影的照片。关于水杉在水中倒影形成的原理是(  )
A.光的色散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16.如图所示,小金同学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她想探究的问题是(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7.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应选粗糙的硬纸板
B.图甲,可以得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
C.图乙,反射光线仍然存在
D.比较图丙、图甲的现象可以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18.下列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像
C.眼球成像 D.手机照相
19.在学习声音相关知识时,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听到铁块在水中的敲击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B.乙:随着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减弱,说明电铃振动变弱 .
C.丙:未拉紧棉绳导致听不到声音,说明棉绳不能传播声音
D.丁:伸出桌面的钢尺长度变短,拔动钢尺时音调变高,说明钢尺振动变慢
20.小义在家中用大小相同的象棋及网格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象棋在透明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与a位置重合(如图甲)。随后又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到如图乙位置。有关本实验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象棋的成像位置是b
B.人眼应在玻璃板后的a位置这侧观察像的位置
C.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D.若将光屏放在a位置,象棋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
二、填空题
21.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
(1)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填名称)
(2)飞机起降时咀嚼口香糖能避免耳感到的胀痛,这是因为咀嚼吞咽时会使咽鼓管张开,使   (填名称)内外气压平衡。
22.小红的爷爷在岸上看到水中有一条鱼在云朵里游泳,看到的鱼是光的   (填“折射”或“反射”)所成的像,看到的白云是   (填“虚像”或“实像”)。若小红的爷爷拿着鱼叉准备叉鱼,则他应该对准   (填“鱼”“鱼的上方”或“鱼的下方”)投出鱼叉。
23.小金在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在一圆柱形敞口容器左侧某一高度斜射入一束激光后,发现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若他保持激光笔位置和激光入射角不变,使水面上升,会观察到容器底的光斑向   (选填“左”或者“右”)移动。若他将容器的左端略作抬升,折射角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4.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在家上网课,部分同学由于手机管控不力,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玩游戏,导致眼睛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如图所示,这种疾病的形成原理与下面   (填“甲”或“乙”)图相符,应配戴   (填“凹” 或“凸”)透镜,予以矫正。
25.如图,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是入射光线,折射角为   °,玻璃在   (选填“CD面的左方”、“CD面的右方”、“AB面的上方”或“AB面的下方”)。
26.葱包烩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种传统名点,其制作方法是将油条和小葱裹在面饼内,在铁锅上压烤或油炸至春饼脆黄,配上甜面酱和辣酱。
(1)制作油条的面粉是由小麦种子的   加工而成的。
(2)制作完成的葱包烩十分美味,形成味觉的部位在   。
(3)从盘子的各个方向均能看见盘里的食物,是因为光在葱包烩的表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7.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这种反射板   (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8.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小金自制了”水瓶琴”。她往八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回答下列关于”水瓶琴”的问题:
(1)”水瓶琴”的”琴声”是因为瓶和水的   而产生:
(2)由于不同的瓶子中水量不同,敲击不同瓶子时,发出声音的   不同,共同构成了可以演奏的”琴”。
29.迎龙灯是东阳新春最盛大的名俗文化活动之一。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常。
(1)观赏龙灯时听到的锣声是   (填”锣”或”空气”)振动产生的。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听神经→听觉中枢。
(2)用力打鼓,鼓声越响,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正在家中学习的你为了避免被外界的噪声所影响,请写出一条合理的措施   。
30.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这个现象称为光的   由此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棱镜对B处光的偏折作用更强   光。
三、实验探究题
31.小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然后将F形光源从透镜左侧2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观察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别 1 2 3 4 5
F形光源所在刻度/cm 20 15 10 7.5 3
像所在刻度/cm 6.7 7.5 10 15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进行第5组实验时,观察到的像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字母)。
(3)将光源、凸透镜、光屏放在如图所示位置,在不改变光源、凸透镜、光屏位置情况下,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有哪些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
32.爱动脑筋的小金在项目化学习中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简易投影仪。他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白墙上,设计如图甲所示。
(1)选用的透镜应该为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为了获得清晰的画面,透镜离墙的距离应   (选填“小于f”“大于f且小于2f”或“大于2f”)。
(3)如图乙是正立的手机画面,为了在墙上获得正立的画面,手机应该   (选填“正放”或“倒放”)。
33.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该成像实验中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
(2)将点燃的蜡烛1放在A位置,拿一支相同的蜡烛2竖立着在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时,该位置记为A';来回移动蜡烛的位置是为了确定   的位置;
(3)改变蜡烛1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
(4)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CC“向镜面位置移动1cm,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34.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已知:红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紫光最慢)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1 25 16.4 25 15.7 25 15.1
2 50 30.7 50 29.4 50 28.2
3 75 40.1 75 38.3 75 36.6
(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探究,入射角的角度不能等于   。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
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
②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玻璃砖时,   。
35.用图甲、乙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F板可绕法线ON转动。
(1)实验时,硬纸板E、F应与平面镜摆放有什么要求?    
(2)如图乙,将硬纸板F沿PQ剪开,并把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请说出现象及其所能论证的观点?   
(3)小明继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请帮助小明设计本步骤需要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
(4)小明想利用该平面镜继续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四、解答题
36.坐在门边第一小组的小王同学发现,在晴朗的正午不拉窗帘情况下,坐在位置上时(如图点A),常常会看不清靠窗黑板上的粉笔字,为了探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她查阅资料发现:“在明亮环境中,当进入人眼的光线较少时,会使得人的视觉感觉较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在A位置看不清靠窗黑板上的粉笔字原因。
37.作图题。
(1)在图甲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如图乙所示,S是发光点,A是某条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请画出这条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答案解析部分
1.C2.D3.C4.B5.C6B7.A8.C9.A10.C
11A12.C13.C14.B15.C16.D17.B18.B19.A20.C
21.(1)耳蜗(2)鼓膜
22.折射;虚像;鱼的下方
23.左;不变
24.乙;凹
25.EO;45°;CD面的左方
26.(1)胚乳(2)大脑皮层(3)漫反射
27.漫反射;遵循
28.(1)振动(2)音调
29.(1)锣;耳蜗(2)振动幅度;戴耳塞
30.色散;紫
31.(1)5(2)D(3)在光源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
32.(1)凸透镜(2)大于2f(3)倒放
33.(1)玻璃板(2)像(3)相等(4)不变
34.(1)0°
(2)增大;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角最大,其次是黄光,紫光的折射角最小
35.(1)硬纸板E、F与平面镜垂直
(2)在F的上半部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4)不可行,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36.从南面窗户射进来的光在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而A点正好在反射光的范围内,此时镜面反射光的强度远远大于黑板上粉笔字发生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强度,因此只能看到一片明亮,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37.(1)
(2)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