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写作,C2H8N2+2 N2O4=3X↑+2CO2↑十+4H2O↑其中X的化学式( )
A.N2 B.NO C.NO2 D.NH3
2.学好化学,必须要熟悉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下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下列各图示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3.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结构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分子的运动性,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不可能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4.如图所示的微观变化与下列反应及反应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2CO + O22CO2化合反应
B.2HI + Cl2 === 2HCl + I2置换反应
C.2H2O2H2↑ + O2↑分解反应
D.2HCl + CuO === CuCl2 + H2O复分解反应
5.用“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方框中,符合“2H2O”所表示意义的是( )
A. B.
C. D.
6.高铁酸钾(K2FeO4)常用于废水处理:2FeSO4+6Na2O2=2 Na2FeO4+2Na2SO4+2Na2O+X↑;Na2FeO4+2KOH= K2FeO4+2NaOH,可通过以上反应制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X是( )
A.SO2 B.SO3 C.O2 D.O3
7.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10g NaCl 溶解在 90g 水中,形成 100g NaCl 溶液
C.湿衣服晒干后变轻
D.100mL 酒精与 100mL 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 200mL
8.在一个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
四种物质 甲 乙 丙 丁
应前质量/g 25 15 1 5
应后质量/g 11 未测 1 22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未测值3g B.丙一定是催化剂
C.乙全部发生了反应 D.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4:3
9.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S B.SO3 C.CO D.SO2
10.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及t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物质的构成微粒 M
反应前的质量/g 68 32 0 1
t时刻的质量/g m 8 x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y 37
A.x:y=3:4
B.物质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C.m=17
D.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11.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SO2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C.甲是化合物,乙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2.铁遇稀硝酸可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其反应为Fe+4HNO3═Fe(NO3)3+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2 B.N2O C.NO D.NO2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锂曾经被称为“白色黄金”,锂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极易与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氮化锂(Li3N)和氧化悝(Li2O),锂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锂还是最轻的金属,会漂浮在油的表面,常封存在固体石蜡中。锂与生活息息相关,锂电池中就含有锂元素,电池组件的设计以轻巧为主,假如电池受损,就会发生短路,一星点火花也可点燃高活性锂,电池被加热到热失控的程度,内容物的热量对电池施压,便有可能导致电池爆炸。
尽管锂电池如今已经无处不在,且获得诺贝尔奖加持。但这也意味着锂离子的需求量来到空前高峰,供不应求,被欧盟列入“关键原料清单”,因此我们需要更好、更实惠的电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丰富且价格合理的锂替代品。钠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价格便宜,性能优良且安全性更高的电池,有潜力替代锂离子电池。相比于锂元素,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钠资源约占地壳元素储量的2.64%,获得钠元素的方法也十分简单,因此钠离子电池在成本上将更加具有优势。而重要的是,钠离子电池的运行可以采用铝作为阳极材料,相比于铜作阳极材料,铝的使用避免了过度放电带来的危险性和问题。
(1)从文中找出金属锂的物理性质 (填一点即可);Li3N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锂、钠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 ,请画出锂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3)金属钠也能与水发生类似于锂与水的反应,请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使用的锂电池,具有体积小、充电时间短、放电时间长等优点,放电时的工作原理是Li和MnO2作用生成LiMnO2,放电时将 能转化为 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长期高温环境使用锂电池会有爆炸的危险
B.钠电池的运行使用,采用铜作阳极材料更好
C.钠电池比锂电池更实惠、成本更低
D.地壳中,钠元素比锂元素含量少
14.某同学用下列两个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装置是 ,理由是 .由此可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注意的是
15.加热氯酸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种方法。
(1)利用装置甲制取氧气。
①仪器a的名称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氧气,目的是 。
③为了获得较干燥的氧气,适合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2)将2mg氯酸钾和mg高锰酸钾混合加热,测得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X表示 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像。
②据图分析,高锰酸钾不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其理由是 。
16.认识氧原子、氧气构成
(1)从氧原子结构示意图甲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表示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
B 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有8个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
C 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O2- )
(2)构成氧气的微粒是. ( 填名称),氧气经降温和加压变为液态氧后体积变小,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
(3)硒(Se)是一种多功能生命营养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所示。图乙中x= .硒元素与氧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4)某密闭容器中,某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6,图示中 “●”代表碳原子,“ ”代表氧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标号)。
A过程I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B过程Ⅱ发生了化学变化
C示意图中所有物质均为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CO与O2分子个数比为2: 1
17.我国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有利用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主要反应原理为ZnCO3+2CZn+3CO↑,现用200 kg炉甘石与足量碳充分反应,产生CO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此过程中产生CO的质量是 kg。
(2)列式计算此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方程式的前面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和8个氧原子,化学方程式的后面出现了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8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尚缺的6个氮原子存在于3X中,则每个X中含有2个氮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N2,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保持不变;准确计算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总数,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A
【解析】【解答】A表示的是化合物,A符合题意;
CD表示的是混合物,CD不符合题意;
B、是单质,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时,一种原子构成一种物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答案】D
【解析】【解答】“热冰”现象,即水由液态变为固态:
A、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A不符合题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属于物理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的原子的个数不会发生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但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活中,人们可能利用水的三态变化的特性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属于物理变化,利用该性质,人们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4.【答案】B
【解析】【分析】由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前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化合物,一种是单质.反应后生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和一种新的单质.同时可以看出反应前的单质有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判断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解答】将图中没有发生反应的微粒去掉,避免干扰分析的过程:
由图中可知,两个化合物分子和一个单质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新的化合物分子和一个新的单质分子,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微观示意图来判断反应类型问题.在读图过程,将图中干扰因素去除也是读图能力的一个方面.
5.【答案】D
【解析】【解答】“2H2O”表示2个水分子,其中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原子,三个原子彼此结合。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分析,先找出1个水分子的表示方法,表示2个水分子就是有2个构成相同的分子来表示。
6.【答案】C
【解析】【解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左边有2个铁原子、12个钠原子、2个硫原子核20个氧原子,等号右边除X外,有2个铁原子、12个钠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则X中含有2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O2,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
7.【答案】A
【解析】【解答】A.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普遍遵守的规律,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参加化学反应的镁的质量加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所以反应后固体质量变大,此选项符合题意;
B. NaCl 溶解于水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湿衣服晒干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100mL 酒精与100mL 水混合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必须是化学变化。
8.【答案】D
【解析】【解答】A、未测值为:15g﹣3g=12g,A不符合题意;
B、丙质量不变,不一定是催化剂,可能没有参与反应,B不符合题意;
C、乙物质是反应物,反应了3g,C不符合题意;
D、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25g﹣11g):(15g﹣12g)=14g:3g=14:3.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增加的是反应物。质量减小的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是催化剂或不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待测值
9.【答案】D
【解析】【解答】由题干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2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进行解题
10.【答案】D
【解析】【解答】A.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t时刻时,“ ”和“M”的质量变化量比=完全反应后“ ”和“M”的质量变化量比,即,解得x:y=3:4,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微观图可知,再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反应为H2S和O2反应生成M和H2O,由于生成了水的质量=37g-1g=36g,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36g××100%=32g,而反应物中氧元素质量也为32g,则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t时刻时,硫化氢和氧气的质量变化量比=完全反应后,硫化氢和氧气的质量变化量比,即,解得m=17,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于H2S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34,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则H2S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t时刻时,“ ”和“M”的质量变化量比=完全反应后“ ”和“M”的质量变化量比进行计算。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t时刻时,硫化氢和氧气的质量变化量比=完全反应后,硫化氢和氧气的质量变化量比进行计算。
D、根据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分析。
11.【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每个甲分子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甲是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C、甲是由S、O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乙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具体的原子结合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方程式进行分析
12.【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由Fe+4HNO3═Fe(NO3)3+X↑+2H2O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是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的化学式是NO.
故选:C.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13.【答案】(1)白色/密度小;-3
(2)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3)
(4)化学;电
(5)A;C
【解析】【解答】(1)由阅读材料可知,金属锂的物理性质有:白色,密度小;
Li3N中锂元素显+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1)×3+x=0,解得x=-3;
(2)锂、钠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锂离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 ;
(3)金属钠也能与水发生类似于锂与水的反应,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
(4)锂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A. 长期高温环境使用锂电池,电池被加热到热失控的程度,内容物的热量对电池施压,便有可能导致电池爆炸,故正确;
B. 钠电池的运行使用,采用铝作阳极材料更好,故错误;
C. 钠电池比锂电池更实惠、成本更低 ,故正确;
D. 地壳中,钠元素比锂元素含量多,故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觉得,以及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分析。
(3)根据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分析;
(4)根据锂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分析;
(5)根据所给的材料分析。
14.【答案】乙;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造成生成的气体逸出;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需放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解析】【解答】解:用图象甲中的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目的,原因在于装置是密封的.
图象乙不能达到目的,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
由此可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需放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故答案为:乙; 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造成生成的气体逸出.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需放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分析】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所选用的装置应该考虑到:①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②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生成物中也没有气体生成,装置可不考虑密闭.
15.【答案】(1)酒精灯;;防止收集排出的空气,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向上排空气法
(2)氯化钾或KCl;反应后高锰酸钾质量减少
【解析】【解答】(1)①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②开始排出的气体是装置内的空气,所以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氧气,目的是防止收集排出的空气,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
③排水法收集氧气气体与水接触,一定会混入较多水蒸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所以为了获得较干燥的氧气,适合采用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2)①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分解不产生X,氯酸钾分解生成X,所以X是氯化钾。
②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反应后高锰酸钾质量为0,质量减少,所以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较排水法收集的干燥分析;
(2)根据图像中各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分析。
16.【答案】(1)AB
(2)氧分子;分子之间有间隔,在降温和受压时间隔变小
(3)3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BC
【解析】【解答】(1)A 根据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代表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代表质子数,质子数为8,1个质子带带1个单位正电荷,8个质子带8个单位正电荷,故A正确;
B、根据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有2个电子层。有8个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故B正确;
C、依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离子(O2-),故C不正确。
故答案为:AB;(2)构成氧气的微粒是氧分子;氧气经降温和加压变为液态氧后体积变小,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3)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图乙中x=2+8+18+6=3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关系密切。硒元素与氧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A、由变化I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只是微粒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没有新微粒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由示意图中物质的构成可知,氧气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故C不正确;
D、由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CO与O2分子个数比为4:2=2:1,故D正确。
故答案为:B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及其原子种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实质并结合图示依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17.【答案】(1)84
(2)解:设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为x
=
x=125kg
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分数=×100%=62.5%
答:炉甘石中ZnCO3的质量分数62.5%。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反应最终生成CO的质量为84kg,故填84。
【分析】由图像确定产生CO质量,再将CO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锌的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