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导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导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20:4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
(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
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②工具:用_木、骨和石__等材料制作工具。
③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_迁徙__的生活;用_火__取暖、烧烤食物。
④_女性__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农耕和畜牧
(1)时间:大约_1万__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
农耕 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_小麦__、_大麦__的原产地 ②东亚:黄河中上游是_粟__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_水稻__ ③中美洲:是_玉米、甘薯__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 背景:畜牧是在_狩猎__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_定居生活__的出现而产生的 表现:①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_绵羊__和山羊; ②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_猪__和狗; ③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_骆马__
(3)农业出现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_第一次革命__。
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_食物生产者__。
b.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_自然资源__的状况。
c.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_人口的增长__。
②促进了_生活__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定居__,并逐渐形成_聚落__。
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_手工业__劳动。
c.原始_音乐__、文学和_宗教__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推动了_科学技术__的发展。
a.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_天文历法__获得较快发展。
b._数学__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思考: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畜养的动物。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转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_古巴比伦__文明、_古埃及__文明、_古印度__文明和_古代中国__文明。
(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1)古巴比伦王国和古埃及
①食物:种植_大麦__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生产与生活
古巴比 伦王国 _王室__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_商人__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_佃户__;《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的租赁对象非常广泛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_王室__和神庙占有;以_尼罗河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
①食物:主要分为北方_粟麦__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生产与生活
商和西 周时期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_集体耕作__
战国以后 a._铁犁牛耕__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_家庭__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c.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_家庭手工业__等途径补贴家用 d.秦以后统治者推行_重农抑商__政策 e.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
秦汉到 隋唐时期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精耕细作__的农业技术体系
【要点强化】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1)含义: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主要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3)古希腊、罗马
①古希腊
A.农业和手工业: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_蔬菜__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_橄榄__,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B.使用奴隶劳动: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_公民__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②古罗马
A.以_谷物__生产为主,同时种植_橄榄__和葡萄。
B.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_国有__,人们以_家庭__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4)古代美洲
①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_甘薯__、马铃薯。
②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_贵族__私有的部分外,还有_村社__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_收回__。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变化
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_主导__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逐渐退居_从属__地位。
2.贫富分化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_剩余__。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职务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
_私有财产__。氏族内部出现了_贫富分化__。
3.阶级差别产生
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_自由民__和奴隶的差别。
4.国家诞生
(1)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_阶级__产生了。
(2)国家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_强制机关__,国家应运而生。
(3)评价:国家是_阶级矛盾__不可调和的产物。
【专题训练】
1.在世界范围内,关于农业的起源问题,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多元的,许多学者认为世界农业起源有三大中心。这三大中心分别是( )
①西亚 ②东亚 ③中美洲 ④非洲 ⑤欧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2.印加人在海岸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菜豆;盖丘亚低海拔山地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菜豆、奎奴亚藜、羽扇豆;亚马逊流域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木薯。由此可见,古代南美洲( )
A.食物生产因地制宜 B.食物的供应依赖采集
C.精耕细作农业发达 D.饮食生活区域差异大
3.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四民月令》 崔寔(东汉)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博物志》 张华(西晋)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朝)
据此可以看出( )
A.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 D.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
4.下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对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 B.宋元时期人民生活最为富足
C.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 D.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5.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批粮食窖穴,并伴有多种粮食加工工具。大约与此同一时期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则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分工不断加强 B.已有农耕定居生活
C.产生阶级分化现象 D.原始农业广泛发展
6.古代埃及赫拉康波利斯100号墓建造于涅伽达二期晚期(距今五六千年),动物陪葬逐渐终止,但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作为贵族生活的标志逐渐成为墓葬习俗和仪式的一部分,其象征内涵也作为文化记忆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这一变化( )
A.丰富了国家的治理手段 B.促进了王权和神权结合
C.反映了农耕生活的发展 D.深化了文化图腾的内涵
7.新石器时代,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形成以粟为主,黍、大豆、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以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畜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形成稻作农业体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饮食结构的不同 B.地区交流的缺乏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生产技术的发展
8.20世纪60年代初,在江西省修水县山背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座用红砂土掺入稻秆和谷壳再经焙烧筑成的房址墙基,出土了34件翻土用的石锛、9件收割用的石刀和10件砍伐用的石斧。这一考古成果表明,此时山背地区( )
A.引领了江西农耕文明的发展 B.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
C.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 D.受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
9.有学者认为,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
A.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B.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C.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促进了社会阶级分化
10.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其农业生产中断了,文化和历史也一定随之中断。如曾经繁荣一时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还有古罗马以及美洲印加帝国的衰落、消亡,就与此有关。该材料意在强调( )
A.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 B.古代世界各地区间的文明交流
C.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有自身特点 D.古代的世界文明向多元化发展
11.关于古希腊经济怎么定性,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与大河流域那些黑土文明、黄土文明形成强烈的对照的观点。但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对文本史料的重新审视,对旧观点的深刻反思和验证,得出一个普遍的重新认识: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古人最基本的财产形式。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人类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 B.应重新研究史料推翻传统观点
C.最新的史料才能丰富历史研究 D.历史认知常在否定中得到发展
12.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时期)中发掘出大型环壕、房址、陶窑、中心水池遗迹、大型墓地等。其中一处环壕周长约1945米,壕宽9一13米,深2一4米。墓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初步预测墓葬总数达数千座。这可用来说明( )
A.早期先民开始定居生活 B.仰韶文化发源于杨官寨
C.原始农业影响先民生活 D.人类步入父系氏族社会
13.2021年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兴隆洼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里曾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磨光玉器、碳化谷物、骨笛以及宗教相关的合葬墓,被誉为“华夏第一村”。这些考古发现不能佐证该遗址居民( )
A.阶级分化出现 B.处于定居生活 C.精神生活发展 D.从事农耕生产
14.靠渔猎和采集维生的人,也许每星期只需花两天找东西吃,但他们的生活仍受到食物控制。因此,当人们开始从事农牧,因而转化了食物供应的性质时,一切便都改变了。以下选项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①人类逐渐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第一次革命
③人类依赖自然的状况彻底改变 ④人类过渡到定居生活,逐渐形成聚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继2009年杭州余杭茅山发现良渚时期水稻田之后,2020年1月在离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直线距离大约140公里的浙江余姚施岙再次发现这个时期的水稻田,而且大面积、自带道路设施和灌溉设施,呈“井”字形,展现出相当高的稻作水平。这说明( )
A.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余杭成为南方文明的中心
C.该地区最早栽培了水稻 D.中华文明悠久性得以印证
16.某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此可知,当时( )
A.出现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B.中国农业水平领先世界
C.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D.原始生产方式的多元化
17.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认为,新石器时代有四大特征:农业的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关于这四大特征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原始农耕开始出现
B.生产工具获得进步是手工业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C.家畜饲养是在野生动物被驯化的基础之上得以展开
D.原始农业起源与江河密切相关
18.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农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地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史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上古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旧石器时代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
(2)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亚的中国培植了粟、稻,西亚培植了大麦、小麦,中美洲人培植了玉米、甘蔗等,欧洲和非洲的大麦、小麦源于西亚,①②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材料中的三大中心分别是西亚、东亚、中美洲,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南美洲)。根据材料“印加人在海岸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菜豆;盖丘亚低海拔山地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菜豆、奎奴亚藜、羽扇豆;亚马逊流域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木薯。”可知,南美洲地区农业生产不同地区根据各自自然环境等特点不同而不同,这说明南美洲地区食物生产因地制宜,A项正确;材料中的美洲区域农业已经产生,不再依赖采集食物,排除B项;精耕细作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内提高产量,而材料中强调的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不同,排除C项;材料中的农作物中都存在玉米,表明饮食生活存在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美田欲稀”“下泉宜稻”“曝(稻)根令坚”可知古代文献对水稻种植的疏密、地点和稻根培植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代稻作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B项正确;汉代到魏晋农业劳动模式均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营,材料无法体现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精耕细作反映了劳动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种植区域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前期,粮食总需求量低于粮食总产量,在晚清时期,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动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于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耕地面积的稳定,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是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反映出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项正确;从秦朝到明朝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但是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不是正比关系,排除A项;宋元时期人民生活由于政权并立以及战争频繁的原因,其生活水平有限,排除B项;“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表现为大一统局面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政权并立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但是宋元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隋唐大一统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多,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要求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磁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粮食,表明当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阶级分化的现象,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的两处遗址,不能得出农业广泛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驯服动物等活动作为贵族生活的标志,体现了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属于农业,说明人们逐渐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且这些活动作为文化记忆的象征内涵渗透在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说明农耕生活在古埃及社会的影响力,反映了农耕生活的发展,C项正确;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只是作为文化记忆的象征内涵,而不是国家的治理手段,排除A项;虽然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渗透在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但并未明确与神权的结合,排除B项;文化图腾通常是原始宗教的象征,尽管墓葬习俗和仪式中应用了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元素,其象征内涵是作为文化记忆,而不是文化图腾,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种植差异主要原因是受北方多干旱,南方多雨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饮食结构不同是因为种植结构的不同,排除A项;地区交流和农业种植关系不大,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当时生产力水平差距都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材料“发现了两座用红砂土掺入稻秆和谷壳再经焙烧筑成的房址墙基,出土了34件翻土用的石锛、9件收割用的石刀和10件砍伐用的石斧”可知,该遗址发现了稻秆和谷壳、各种生产工具等,说明此时山背地区已出现原始农业,表明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C项正确:材料无江西其他地区信息的比较,无法得出山背地区的引领作用,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阶级分化现象的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原本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舒适生活的人类,在农业产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可知,农业生产使人类放弃了渔猎生活,转而进行定居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的产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农业生产不一定能够增加人类的食物供应,排除A项;农业生产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社会阶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其农业生产中断了,文化和历史也一定随之中断”可知,该学者强调农业生产对文化和历史的作用,即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无法体现世界各地区间的文明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共同衰亡原因,未强调各自特点,排除C项;材料提出各不同文明的衰亡都与农业生产的中断有关,是强调共同之处而非区别,无法体现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可知,随着考古学及文献研究的发展,学者对古希腊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这说明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认知常在否定中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而非人类认识随着时间而深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旧观点的深刻反思和验证,得出一个普遍的重新认识”,并非绝对地去推翻传统观点,排除B项;只要史料充足就能丰富历史研究, “最新的史料才能丰富历史研究”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前期,原始农业产生,在此基础上,人类过上了聚落定居生活杨官寨遗址为大型聚落遗址,体现了原始农业对早期先民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生活在杨官寨遗址的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开始”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杨官寨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但单凭这一考古发现,无法判定仰韶文化发源于杨官寨,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出现,杨官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遗址,且这一考古发现也无法表明男子的社会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中遗址发掘出半居穴房址,可知当时已经定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遗址中有玉器、骨笛及宗教相关的合葬墓,可知当时已有精神生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遗址中的碳化谷物可知已经出现原始农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据材料遗址发掘的情况,不能说明当时出现了阶级分化,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材料“当人们开始从事农牧,因而转化了食物供应的性质时,一切便都改变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们从事农牧业生产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农业革命。由于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也使得人类过渡到定居生活,逐渐形成了聚落,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材料介绍在浙江余姚发现与良渚同一时期的水稻田,且具有较高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说明中华文明悠久性得以印证,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该地区的水稻栽培,没有进行不同地区的农耕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的中心问题,材料只反映该地区的水稻栽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该地区的水稻栽培,不代表水稻最早在该地区栽培,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世界。根据材料“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可知,农具和粟米等的出土体现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C项正确;精耕细作出现于春秋战国之后,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中国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从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多元化生产方式无从体现,材料仅涉及农具,看不出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出现后,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一部分人得以脱离食物生产,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推动手工业的出现,B符合题意;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采集中,产生了原始农耕,选项符合史实,排除A项;野生动物在被驯化后成为了家禽,选项符合史实,排除C项;原始农业起源与江河密切相关,因为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选项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采取农业种植之后,阿布胡赖拉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种植在当地的出现,但农业革命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气候,排除B项;古代农业生产确实具有封闭性,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农业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并不能说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故选A项。
19.(1)来源: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绿色植物等,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
(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农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