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题
— 选择题,共 40 个小题,每题 1.5 分。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 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 B.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C.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以下条款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 )
第 53 条 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
第 55 条 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他应该按照 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
A.气候干旱推动灌溉农业发展 B.麦类是古埃及的重要粮食作物C.法律注重保护贵族利益 D.国家保护私有财产权
西亚的腓尼基是字母文字的发源地。这里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比较发达。为方便记录,人们发明了有 22 个字母组成的文字,成为“腓尼基字母”。这说明( )
A. 文化发展推动经济 B. 经济需要推动文化发展
C. 文化交流的进步性 D. 区域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古代埃及有一座官方石碑,显示了国王阿玛西斯在统治期间为阿匹斯神牛举行庄严葬礼的场景。“在象征天空的象形文字和带有翅膀的太阳圆盘下,国王跪在阿匹斯神牛面前,身体靠着脚跟、双臂垂在膝前、上身微微前倾,展现国王对神的崇拜。”这反映了古埃及
( )
A.宗教哲学的原始性 B.动物崇拜较为兴盛
C.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王权与神权的结合5.下图为公元前 4 世纪某一帝国形势图。据此判断,该帝国为( )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6.亚历山大在征服广大地区期间,曾于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这些措施旨在( )
A.保护各地传统文化 B.笼络征服地区人心
C.宣扬统治的合法性 D.扩大帝国统治疆域
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C 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D.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欧洲历史上某位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在他统治期间( )
A.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B.希腊城邦被逐一征服
C.帝国版图得以恢复全貌 D.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
9.1252 年,亲政后的路易九世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其一是把司法权牢牢掌握在国王手里,其二是铸造标准化金、银货币,流通全国。路易九世的改革( )
A.使王权地位明显提高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C.强化了封君封臣制度 D.导致庄园制度迅速瓦解
中古时期,西欧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提出“科学是宗教的仆役”“一切真理都在圣书上提出来了”的口号;从 11 世纪开始,律学、算学、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这种变化源于( )
A.教会受到普遍质疑 B.科学革命开始兴起
C.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D.西欧工商业的发展
公元 830 年,某一城市创建了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之宫",在此聚集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这一城市是( )
A.亚历山大 B.拜占庭 C.廷巴克图 D.巴格达12.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古代某一帝国的课堂笔记,这一帝国( )
A.其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的大城市 B.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大权C.曾颁布《查士丁尼法典》影响深远 D.一度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13.646 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在( )
A.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B.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
C.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 D.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1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印加帝国修建了横贯国土的两条主要公路,并且依托这两条公路建立了公路网。修建这些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道路系统 B.加强商业联系
C.强化国家统治 D.促进农业生产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17.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英国人发现了南大西洋、南太平洋等多处岛屿;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的探险队进入了北美腹地。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 )
A.打乱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B.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C.改变了地理区位的分布 D.促使人类生活方式改变
18.1300 一 1500 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 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
释合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生育观念有所变化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早期殖民掠夺中,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等,,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法国
如下图为 15 世纪中后期至 18 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黑奴贸易遍布世界各地 B.美洲白银出现严重匮乏
C.亚洲传统经济仍具优势 D.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1.1580 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 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 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下表为 15-16 世纪部分时段英国物价指数变化统计表(1451-1500 年的物价指数定为
。这一时期英国物价的变化( )
时间 物价指数
未加工农产品 工业制品
1451-1500 年 100 100
1551-1560 年 179 116
1583-1592 年 262 150
A.引起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导致了封建领主收入的剧增 D.提升了资产阶级的实力
“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像回头浪子一样,终于发现父辈的光辉,于是在废墟上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宫殿。”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庄园经济兴起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大学兴起
如图是德国画家丢勒于 1514 年创作的画作《忧郁》,画中高大健壮的女子手持圆规, 托腮苦思,身旁有发呆的爱神、打盹儿的狗、散落的工具。该画传递的信息是( )
A.提倡思索,重视人文精神B.崇尚科学,强调学术自由C.崇尚理性,重视法制建设D.反抗权威,强调信仰自由
25.1543 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这部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材料反映了路德所译德文圣经( )
A.推动了大众教育的普及 B.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
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加强了欧洲各国的王权
下图是伏尔泰的著作《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这一封面的寓意是( )
A.科学发展冲击宗教神学B.经典力学推动工业革命C.启蒙运动传承理性精神D.牛顿力学驱散蒙昧迷信
在许多史家看来,这无疑是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在这一刻,“国王与人民自由地 达成了一个彼此都同意的契约”,这成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文中“契约”指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国《1871 年宪法》
C.美国《独立宣言》 D.法国《拿破仑法典》
林肯政府 1863 年颁布的《大赦与重建宣言》中指出,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只要宣誓
忠诚并捍卫美国宪法和联邦政府,遵守和支持国会和总统所颁发的关于奴隶制问题的法律和宣言,将一律获得总统的赦免。林肯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求国家独立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确立共和制度29.1832 年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全国选民的人数从 1831 年的 48.8 万人上升到 1833 年的
万人,而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从约 2%增加到 3.3%。这说明了英国( )
A.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B.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
C.议会的权力日益扩大 D.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30.1771 年阿克莱特创办了机器纺纱厂,之后工厂开始大量出现。不少工厂主在几十年内便由一个小业主发展为百万富翁。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方式的改变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殖民帝国的形成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 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 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C.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D.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
A.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C.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D.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电气理论和电气技术的进展、热学的进步,钢铁、化学、电力、汽车等工业部门获得飞快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C.实践经验被转化为生产力 D.劳作方式出现重大变迁
34.1852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令;1870 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
1872 年,德国颁布《普通教育法》。这些法令的颁布( )
A.意在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适应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D.抑制了工人运动的高涨
35.19 世纪后半期至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世界无论是在生产力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了生产力的阶段性飞跃。这一时期在工业
生产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轻工业的地位迅速下降 C.重工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B.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36.19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电话的普及和电灯的使用,德国人率先开始了电气工业大规模发展。工厂、车辆、电讯和照明等领域迅速电气化。到 20 世纪初,德国在电炉炼钢、铁路电气化等电能应用方面居世界之首。这说明( )
A.电气革命深刻影响德国生产生活 B.德国工业革命产业发展较为不均衡 C.电气革命从德国开始向世界蔓延 D.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37.1834 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高举“不共和、毋宁死”的旗帜;1837 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提出了男性普选、年度议会、平均选区、有俸议员、取消议员财产资格和无记名投票的六原则。这表明欧洲早期工人运动( )
A.主要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出现 B.重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C.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 D.追求建立公正的理想社会
“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 )
A.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D.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对德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与小资产阶级的破产,群众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卖国行为的不满,工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朦胧向往——这一切便是推动巴黎人民举行革命的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B.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 )
A.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B.它是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工人自发的起义C.它是法国资本主义未成熟情况下爆发的起义D.它是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发动的起义 二 材料解析题,4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 11、12 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
构悄然而生。从 12 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 到了 13、14 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 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 80 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 11—15 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材料三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
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 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 大变化,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8 分)
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因素。(6 分)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西方科学)从 其根本的方法、理念和内涵来看,由古希腊到 17 世纪欧洲所形成的一个前后期接续的大传统,而且现代科学的出现虽然受外部因素(诸如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影响,但其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内在的,即来自这个传统本身。
——摘编自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材料二 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
物质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用于 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
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 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到 19 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现代科学产生的条件。(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他们依据“自然法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哪些基本的政治思想?(4 分)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的作用。指出“法国的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的表现。(6 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工业革命的影响”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宪章运动的纲领《人民宪章》(1838 年) 材料二 下图为 19 世纪初英国的一幅漫画:科学家法拉第捏住鼻息,神情无奈地递
给“泰晤士老爹”一张白纸,用来检测河水的不透明度,河水中漂浮着各种牲畜的尸体。
根据材料一,该兴趣小组会得出什么结论,(2 分)
材料二从什么角度拓展了我们对工业革命的认识?这类材料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 分)
如果要全面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还需要补充哪方面的材料?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4 分)高一历史月考题答案
1-5 ADBDD 6-10BCAAD 11-15DDCDC 16-20DBDAC 21-25BDBAC
26-30CAABB 31-35BCACC 36-40ADBAC
41(1)原因: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空间;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大学
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城市化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社会支持。
影响: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推动了知识的世俗化;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
促进了西欧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2)因素:工业革命推动农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交通运
输的进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42 (1)(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所形成的)科学传统的影响;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的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对科学的促进。(6分)
(2)推崇理性;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4分)
(2)作用:打击了封建制度的统治,促进了平等、自由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表现:经过君主派和共和派的长期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4分)
43 (1)结论: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2)角度:对环境污染的角度;问题:漫画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事物的描绘,一定程度上
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漫画是经过作者创作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在使
用时要注意辨别,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3)补充:①生产力方面,如蒸汽机的使用;蒸气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补充
这方面的材料可以证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新式交通工具,如火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改革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与生活方式。
10
{#{QQABKQSQggCAAJAAABhCQQVyCkAQkAAACAoOwEAMsAAAi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