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清朝前期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社会经济的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康乾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居世界首位。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事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一、盛世荣光----经济的发展(农业)
清朝统治者遇到了历代新的王朝开始时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地荒丁亡,财尽民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初的统治已不能够取得像明末统治者那样大的剥削量,也不可能完全抄袭从前的剥削方法。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1册)
清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地荒丁亡,财尽民穷
社会经济残破,人民生活困苦
清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明末自然灾害
明末李自成起义
明末抗清斗争
民不聊生
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恢复农业生产?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清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怎样?推行了什么政策?
态度:清朝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根据七下教材和相关文献整理而成
乾隆帝强调,“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乾隆帝及其时代》
重农抑商
政策作用:农业生产的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康熙帝
(在位:1662—1722)
清雍正帝
(在位:1722—1735)
清乾隆帝
(在位:1736—1796)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官吏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清世宗实录》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乾隆帝
康熙帝减轻赋税,鼓励垦荒。
雍正帝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
乾隆帝延续了重视农业的政策。
清朝《黄河筑堤图》 清朝治水图
明末清初,黄河下游堵塞,多次决口,黄、淮合流,淹没两岸大量农田。康熙帝亲政后……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又让水利专家陈潢协助靳辅治黄,用在治河上的经费达数百万两之巨。由于大力修治……减轻了黄河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的水患,也使运河畅通、漕运无阻。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P97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增。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数据来源: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前面材料研读,说说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玉米
甘薯
甘蔗
烟草
茶叶
药材
花卉
棉花
清前期农业发展图
“苏湖熟,天下足”
↓↓
“湖广熟,天下足”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1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51 4.32 756.29 1.75
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一、盛世荣光----经济的发展(手工业)
手工业
(5)观察《清代纺织图》与《男耕女织图》以及文字材料,看两者的纺织业生产有何不同?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清代纺织图
传统男耕女织图
传统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生产和经营都靠自己或家人。
工场手工业:人员规模更大,人分工更细,经营一般会雇佣劳动者。
规模大
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五彩侍女婴戏图罐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康熙年间)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年间)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5年之久。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汉口镇,武
汉三镇之一,
地处两江之
滨,居四大
名镇之首。
舟辑塞港,街道肩摩
河港交叉,水道纵横如网。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繁荣的
商业网
全国性市场
区域性市场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第2-4行)
①出现了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商业网
②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比明代扩大
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突破:
组成:
大方脉药、竹器、湖笔、衣庄、素菜、上桌点心、南北杂货
牛油XX、名人字画、金珠、磁器、帽铺、雅扇、刘字X
名烟、药室、桐油、手巾、命馆、钱铺、 缎庄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 2.51亩
根据以下材料分析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变化和问题?
人口不断增长
1、耕地面积增加,但人均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变化:
问题:
三、盛世思考——危机
材料二:
材料三: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移民成为人口的“宣泄阀”。.....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賭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3:南北各地湖泊面积缩小,水患增加,环境被破坏
2、衍生社会问题与危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闯关东与走西口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所呈礼单:
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织布机等,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乾隆皇帝回赠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单:
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中国:落后的封建农业文明
两份礼单分别代表着两种怎样的文明?
1793年,承德避暑山庄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清朝乾隆皇帝
“清帝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他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庞大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
结合所学,思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内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相对安定;
②统治者的推动,如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等;
③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深入发展;
④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经济活跃;
⑤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业工场)。
(2)外因:全球性经济互动,如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输入中国并得到推广。
课堂小结
雇佣劳动
手工工场
机器工厂≠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工商业市镇
区域性商帮
盛泽镇、汉口镇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
江南一带
江宁、扬州、苏州
山西 晋商
徽州 徽商
《丝织十景图》
汉口镇
课后检测
1.文物承载着历史,(右图)清朝开荒执照,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
明清朝( )
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A
课后检测
2.谚语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谚语由“苏湖熟,天下足”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了( )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C. 古代北方经济的发展
D. 古代南方成为工业中心
3.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佣十几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境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A
D
课后检测
4. 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 繁荣开放的社会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盛世潜伏危机
5.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