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4分)在讨论龙年春晚时,小豫准备了下面材料,其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龙年春晚将“文化”这条主线深深镌刻在节目创作的每个细节,让春晚成为一场高水平的年度文化盛会。一条流光溢彩的盘龙跃动飞舞,串联出众多浸染传统文化底色的精彩节目;一幕幕饱zhàn诗意与豪情的视觉符号,将歌舞等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召力推上了全新高度。不同风格的表演与中华文化的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呼应,构成了总台春晚文化类节目刚柔相jì、动静相融、宜古宜今的整体气质。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
A.juàn rǎn zhāo
B.juān rán zhào
C.juān rǎn zhào
D.juàn rán zhāo
(2)语段中两处拼音分别对应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①饱zhàn
②刚柔相jì
2.(8分)小豫想在主持词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行走中华,在回溯历史中开掘精神的河床,寻找心灵的原乡。望高峰耸立,我们会像青年杜甫那样吟诵出“① ,② ”(《望岳》),渴望实现人生抱负;会像王安石那样高唱“③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会如陆游那样赞叹山村美景“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陶醉于乡村的宁静。观江水悠悠,我们会听见心怀家国的辛弃疾在北固亭慨叹“⑤ ,悠悠。⑥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也能想象千百年来有志之士执着地上下求索,“⑦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⑧ ”(《诗经 蒹葭》)。
3.(4分)小豫准备用图示来介绍龙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请根据下面文字帮他完成导图。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
龙是华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雄健的龙形象经常出现在贵族墓葬品和其他工艺品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期,建筑物和工艺品装饰图案中的龙形象圆润洒脱、气宇轩昂。从宋元时期,龙形象威武华美,用于皇家用品的装饰,成为统治者的代表。建国以来,飘逸俊美的舞龙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①
②
③
④
4.(3分)小豫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龙”字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请你根据下面图表,帮他组织一段总分结构、语意完整的解说词。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简化字
5.(3分)班会结束时,小豫想用一组排比句号召同学们在龙年里行走中原、了解家乡。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同学们,行走中原,方能读懂中国。在奔腾的江河大川中,我们读出人类文明的绵延繁盛; , ;在精湛的历史建筑中,我们读出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让我们以奋发腾飞的精神,且行且悟,找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6.(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温暖的篱墙
①篱墙们从来不把四时放在眼里,它们规规矩矩地立在人家和林子之间,排在蹊径和田地之间,兢兢业业地守着农人的路。
②春天的篱墙是迎春花编织的柔软的摇篮,里面安睡着一整个阳春的暖意,嫩绿鹅黄。夏至则是芳华缤纷,白色的栀子,金色的忍冬,绀紫的木槿,胭红的蔷薇,还有各色不知名的花儿,缀满篱墙,肆无忌惮,“我就是要开花,就是要开花。”虽然任性,但并不争抢,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花朵,美美地相拥笑闹,仿若这天地是自家的天地。稻香浮动、寒露沾衣时,百花百卉静静地睡去了,篱墙却在浓稠的雾霭里,悠然地捧起清瘦的菊,细细地嗅,细细地赏。待到严冬,鸟静池寒,篱墙依旧怀揣着缕缕暗香,在杳无人迹的茫茫雪原,在霜色浓重的漫漫长夜。
③除了莺燕蜂蝶,篱墙的率真娇俏也引来了顽童,我便是其中之一。篱墙不是很高,那些花儿成日里在我们眼前招展。我时常凑在篱墙跟前数蔷薇的花瓣,嗅忍冬的清香,有时候,便忍不住上手想要采摘一朵别在耳朵上。但我那不安分的小手总会被大人们拍打下来。“人家开得好好的,你摘它做什么?”“摘下来它就活不长了,你摘它做什么!”“哎呀!你惹它做什么,它会吃鼻子的!”……村里的大人们总拿这种话吓唬小孩子,什么“吃鼻子花”“长麻子雀”,诸如此类。小时候的我们将信将疑,因此乖巧了不少。后来,稚童长成了大人,知晓了这些话并不真,却也已然不会再生出采摘鲜花、欺扰生灵的心思了。所谓的那些“吃鼻子花”“长麻子雀”,它们都有着同一个名字——敬畏。对于篱墙来说,恰到好处的距离比亲密无间更能开出长春的花朵。
④我曾经因为篱墙受过伤。还是初中生的我,在骑车上学的路上,为了避开石板桥上的一处塌陷,直直地撞上了篱墙,自此,我的脸上多了一小块疤,但我从未怨过它。若是没有篱墙拦住我、挽住我,我定然会冲进母亲新辟的那片菜园子,连人带车跌进松软潮湿的泥土,压坏那畦刚刚睁开眼睛的嫩秧苗。如此,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多亏那道篱墙护住了我啊!
⑤篱墙护住我的,不止这一桩。那年我上高中,梅子黄时,小雨霏霏,书房里的我被一道数学题惹得心烦意乱。搁笔,听潇潇雨声,雨声里竟夹杂着游丝般的猫儿啼声。我套上雨靴,拿起竖在门后的黑伞,顺着弱弱的啼声找寻。啼声的尽头是稻田,新出的稻穗上还挂着点点白花。我打开篱墙上的那扇柴扉,踏上田埂,小心翼翼地拿伞拨开了那片掩着啼声的稻棵。我的老天爷!哪里有什么猫儿,眼前分明是一场蛇鼠对峙!只见那蛇直直地支起上半身,颈项膨得像两把黑亮锋利的刀,头部高高昂起,口中嚣张地吐着信子。在离它不过一尺的地方,一只灰色的鼠正在竭尽全力地怒吼。这生死关头的怒吼竟被我听成了猫儿啼!我看呆了,手中的伞不慎滑落。蛇受了惊,霎时间转移了视线,待到它重管旗鼓,那只鼠已然不见踪影。想必那蛇很不甘心,心中气极,张开大嘴向我进击。我来不及多想,将身一转,冲出篱墙,关紧柴扉,拔腿就跑。回到家中,透过窗户张望,那条动作极快极猛的蛇竟没有跟过来。我想,这多半是因为篱墙阻拦了它。后来,我时常想到那条蛇。那条蛇没有错,是我惊扰到它了。倘若我没有打开那扇柴扉,走进被篱墙隔开的那片稻田,我也不必经历那样的惊险。
⑥篱墙在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之间连上花边,也将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小心翼翼地隔开。这是篱墙的智慧。
⑦我很少再见到这样的篱墙了。当我走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甚至会生出隐隐的陌生感。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温淑娴)
(1)本文题为“温暖的篱墙”,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篱墙“温暖”之处。
(2)文章第②段是如何表现篱墙的温暖美好的?
(3)文章④⑤段同样写篱墙曾保护过“我”,能不能删掉一段?请从主题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阐述理由。
(4)“这是篱墙的智慧”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篱墙的智慧有哪些?
7.(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生物识别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①进入信息时代,生物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AI)的结合产生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争议,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边界究竟在哪里?个人生物信息和其他隐私是否会暴露无遗?
②生物识别包括指纹、掌纹、声纹、虹膜、人脸、DNA等识别技术。应用这些技术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其次才是效率和简便。
③指纹是最早应用于生物识别的技术,在19世纪末就成为刑事鉴识的重要技术。20世纪60年代,新型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指纹鉴定领域,使得指纹鉴定进一步推广并扩大了用途。但是,由于某些人或某些群体的指纹特征少、难以成像等其他原因,指纹识别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所。
④在此情况下,与指纹相似的掌纹识别技术开始亮相,并有可能成为取代人脸识别的重要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后期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它在提高社会效率、增加便利性的同时,在隐私、安全等方面亦引发了诸多争议。因此,掌纹识别更获得青睐。
⑤最近,国内某科技公司申请的“掌纹支付设备”专利获得批准,该设备具有两个摄像头组件,能通过扫描人的掌纹完成支付。现在,经过AI学习的掌纹识别系统错误拒绝率仅为0.01%,在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应用于支付、考勤、交通、场地进入等领域。
⑥就像人类个体基因的多样性一样,人的生物信息还具备公共资源属性。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可以用于科研活动,人的指纹、掌纹、声纹、虹膜、人脸等多种生物识别特征也可以用于认识生命现象,探究疾病根源;为全社会服务。界定人的生物信息的公共数据或大数据属性,才能在伦理和法治轨道内让全社会共享、利用这些信息,如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今天,数据已经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一方面应依法获取公共数据并合理利用,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保护个体隐私。
⑦当个人的生物信息或其他信息进入公共数据的范畴时,除了监管部门要依法行事,个人也应当积极依靠法律、法规维权,这样才能既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也让公共数据发挥其生产力的作用。
(作者:张田勘。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些年,智慧社区开始进入大众生活。其中,人脸识别技术尤其被广泛部署和应用。
②人脸信息属于敏感的生物识别数据,具有唯一、不可更改、不可匿名、易采集等特性,适用于智慧社区中的居民身份识别和人员进出管理,比传统的身份识别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等级与便利性。
③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中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身份认证,通过迅速检测图像或视频里的人脸,与数据库已存储的图像进行分析比对,从而高效率地验证个人身份。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使用简单,省时省力,还可以实现无接触验证,更加卫生和安全。因此,人脸识别系统现正逐渐成为国内“智恷社区”建设的标配之一,部署范围相当广泛。除了身份认证,人脸识别还常常被用于社区访客登记、安防布控、便民缴费、刷脸取件、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管理等事务。
④出于对个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考虑,在人脸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必须确保目的正当、合法且必要。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社区中的部署势必会变得更加广泛,因此,相应的技术治理必须同步跟上,探索有效平衡人们对技术便利的需求和隐私保护需求的路径,进而驱动基层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掌纹具有特征多易成像的优势,因而掌纹识别技术将有可能取代人脸识别技术。
B.文本一第⑤段中画线句中加点词“仅”表示程度,说明如今的掌纹识别系统错误拒绝率极低。
C.文本二第②段通过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人脸识别具有更高的安全等级与便利性。
D.两个文本在说明生物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时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真实具体。
(2)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两个文本都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及治理边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8.(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通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通阳:姓,古夷族一支。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既克,公问其故 词语推断法:既往不咎 A
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查词典法:①送信的快车。②赶快。③迅速;急速。④突然。⑤就;使。 B (填序号)
先备外援 课内迁移法:日侍坐备顾问 C
(2)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左传》中大量采用春秋笔法。请结合甲文第①段,举例分析此手法在表达作者态度方面的作用。【温馨提示】“春秋笔法”即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
(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9.(4分)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怒”的表达效果。
(2)曲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著阅读(共5分)
10.(2分)有人说,《简 爱》是灰姑娘故事的翻版,也有人说是灰姑娘故事的颠覆,你怎么看呢?联系整本书,结合人物自身条件、人生经历、主题等思考。
11.(3分)《骆驼祥子》中祥子堕落的原因与《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堕落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请从社会或个人角度任选一方面进行分析。
五、作文(共50分)
12.(50分)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一棵树木经受风霜,不只是为了成为栋梁,也是为了阅历多彩的四季;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1)请以“也是为了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材料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4分)在讨论龙年春晚时,小豫准备了下面材料,其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龙年春晚将“文化”这条主线深深镌刻在节目创作的每个细节,让春晚成为一场高水平的年度文化盛会。一条流光溢彩的盘龙跃动飞舞,串联出众多浸染传统文化底色的精彩节目;一幕幕饱zhàn诗意与豪情的视觉符号,将歌舞等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召力推上了全新高度。不同风格的表演与中华文化的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呼应,构成了总台春晚文化类节目刚柔相jì、动静相融、宜古宜今的整体气质。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 C
A.juàn rǎn zhāo
B.juān rán zhào
C.juān rǎn zhào
D.juàn rán zhāo
(2)语段中两处拼音分别对应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①饱zhàn 蘸
②刚柔相jì 济
【解答】(1)根据字词积累,“镌刻”中的“镌”读作“juān”,“浸染”中的“染”读作“rǎn”,“感召力”中的“召”读作“zhào”。
故选:C。
(2)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饱zhàn”写作“饱蘸”,“刚柔相jì”写作“刚柔相济”。
答案:
(1)C
(2)蘸 济
2.(8分)小豫想在主持词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行走中华,在回溯历史中开掘精神的河床,寻找心灵的原乡。望高峰耸立,我们会像青年杜甫那样吟诵出“① 会当凌绝顶 ,② 一览众山小 ”(《望岳》),渴望实现人生抱负;会像王安石那样高唱“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会如陆游那样赞叹山村美景“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陶醉于乡村的宁静。观江水悠悠,我们会听见心怀家国的辛弃疾在北固亭慨叹“⑤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⑥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也能想象千百年来有志之士执着地上下求索,“⑦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⑧ 宛在水中央 ”(《诗经 蒹葭》)。
【解答】答案:
①会当凌绝顶(注意“绝”的书写)
②一览众山小(注意“览”的书写)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注意“畏”“遮”的书写)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
⑥不尽长江滚滚流
⑦溯洄从之(注意“溯洄”的书写)
⑧宛在水中央
3.(4分)小豫准备用图示来介绍龙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请根据下面文字帮他完成导图。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
龙是华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雄健的龙形象经常出现在贵族墓葬品和其他工艺品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期,建筑物和工艺品装饰图案中的龙形象圆润洒脱、气宇轩昂。从宋元时期,龙形象威武华美,用于皇家用品的装饰,成为统治者的代表。建国以来,飘逸俊美的舞龙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①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② 用于墓葬品、青铜器和玉器装饰
③ 建筑物和工艺品装饰
④ 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解答】答案:
①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②用于墓葬品、青铜器和玉器装饰
③建筑物和工艺品装饰
④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4.(3分)小豫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龙”字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请你根据下面图表,帮他组织一段总分结构、语意完整的解说词。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简化字
龙
【解答】答案:
“龙”字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的“龍”是象形字,其原型暂且没有定论,但是猜想得出这是“龍”的“真实”状态的描绘。金文和甲骨文的“龍”形状相似,只是龙口形状中多出尖牙。小篆的“龍”字则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繁复,分为左右两个部件,甲骨文、金文像龙头龙嘴的部分变作了“月”,即“肉”,右边是增添的部件。汉隶“龍”字形在小篆基础上将字形方块化,成为繁体的“龍”字。隋代以后把“龍”写作“尨”,据原字右边偏旁改造而成。《简化字总表》进一步省为一撇,简作“龙”。
5.(3分)班会结束时,小豫想用一组排比句号召同学们在龙年里行走中原、了解家乡。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同学们,行走中原,方能读懂中国。在奔腾的江河大川中,我们读出人类文明的绵延繁盛; 在繁荣的经济发展中 , 我们读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在精湛的历史建筑中,我们读出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让我们以奋发腾飞的精神,且行且悟,找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解答】答案:
示例:在繁荣的经济发展中 我们读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6.(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温暖的篱墙
①篱墙们从来不把四时放在眼里,它们规规矩矩地立在人家和林子之间,排在蹊径和田地之间,兢兢业业地守着农人的路。
②春天的篱墙是迎春花编织的柔软的摇篮,里面安睡着一整个阳春的暖意,嫩绿鹅黄。夏至则是芳华缤纷,白色的栀子,金色的忍冬,绀紫的木槿,胭红的蔷薇,还有各色不知名的花儿,缀满篱墙,肆无忌惮,“我就是要开花,就是要开花。”虽然任性,但并不争抢,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花朵,美美地相拥笑闹,仿若这天地是自家的天地。稻香浮动、寒露沾衣时,百花百卉静静地睡去了,篱墙却在浓稠的雾霭里,悠然地捧起清瘦的菊,细细地嗅,细细地赏。待到严冬,鸟静池寒,篱墙依旧怀揣着缕缕暗香,在杳无人迹的茫茫雪原,在霜色浓重的漫漫长夜。
③除了莺燕蜂蝶,篱墙的率真娇俏也引来了顽童,我便是其中之一。篱墙不是很高,那些花儿成日里在我们眼前招展。我时常凑在篱墙跟前数蔷薇的花瓣,嗅忍冬的清香,有时候,便忍不住上手想要采摘一朵别在耳朵上。但我那不安分的小手总会被大人们拍打下来。“人家开得好好的,你摘它做什么?”“摘下来它就活不长了,你摘它做什么!”“哎呀!你惹它做什么,它会吃鼻子的!”……村里的大人们总拿这种话吓唬小孩子,什么“吃鼻子花”“长麻子雀”,诸如此类。小时候的我们将信将疑,因此乖巧了不少。后来,稚童长成了大人,知晓了这些话并不真,却也已然不会再生出采摘鲜花、欺扰生灵的心思了。所谓的那些“吃鼻子花”“长麻子雀”,它们都有着同一个名字——敬畏。对于篱墙来说,恰到好处的距离比亲密无间更能开出长春的花朵。
④我曾经因为篱墙受过伤。还是初中生的我,在骑车上学的路上,为了避开石板桥上的一处塌陷,直直地撞上了篱墙,自此,我的脸上多了一小块疤,但我从未怨过它。若是没有篱墙拦住我、挽住我,我定然会冲进母亲新辟的那片菜园子,连人带车跌进松软潮湿的泥土,压坏那畦刚刚睁开眼睛的嫩秧苗。如此,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多亏那道篱墙护住了我啊!
⑤篱墙护住我的,不止这一桩。那年我上高中,梅子黄时,小雨霏霏,书房里的我被一道数学题惹得心烦意乱。搁笔,听潇潇雨声,雨声里竟夹杂着游丝般的猫儿啼声。我套上雨靴,拿起竖在门后的黑伞,顺着弱弱的啼声找寻。啼声的尽头是稻田,新出的稻穗上还挂着点点白花。我打开篱墙上的那扇柴扉,踏上田埂,小心翼翼地拿伞拨开了那片掩着啼声的稻棵。我的老天爷!哪里有什么猫儿,眼前分明是一场蛇鼠对峙!只见那蛇直直地支起上半身,颈项膨得像两把黑亮锋利的刀,头部高高昂起,口中嚣张地吐着信子。在离它不过一尺的地方,一只灰色的鼠正在竭尽全力地怒吼。这生死关头的怒吼竟被我听成了猫儿啼!我看呆了,手中的伞不慎滑落。蛇受了惊,霎时间转移了视线,待到它重管旗鼓,那只鼠已然不见踪影。想必那蛇很不甘心,心中气极,张开大嘴向我进击。我来不及多想,将身一转,冲出篱墙,关紧柴扉,拔腿就跑。回到家中,透过窗户张望,那条动作极快极猛的蛇竟没有跟过来。我想,这多半是因为篱墙阻拦了它。后来,我时常想到那条蛇。那条蛇没有错,是我惊扰到它了。倘若我没有打开那扇柴扉,走进被篱墙隔开的那片稻田,我也不必经历那样的惊险。
⑥篱墙在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之间连上花边,也将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小心翼翼地隔开。这是篱墙的智慧。
⑦我很少再见到这样的篱墙了。当我走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甚至会生出隐隐的陌生感。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温淑娴)
(1)本文题为“温暖的篱墙”,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篱墙“温暖”之处。
(2)文章第②段是如何表现篱墙的温暖美好的?
(3)文章④⑤段同样写篱墙曾保护过“我”,能不能删掉一段?请从主题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阐述理由。
(4)“这是篱墙的智慧”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篱墙的智慧有哪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我时常凑在篱墙跟前数蔷薇的花瓣,嗅忍冬的清香,有时候,便忍不住上手想要采摘一朵别在私心上。但我那不安分的小手总会被大人们的言说拍打下来。村里的大人们总拿话唬小孩子,什么'吃鼻子花’'长麻子雀’,诸如此类”可知:“我”因想采摘篱墙上的花朵被吓唬;结合“若是没有篱墙拦住我,挽住我,我定然会冲进母亲新辟的那片菜园子,连人带车跌进松软潮湿的泥土,压坏那畦刚刚睁开眼睛的嫩秧苗。如此,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多亏那扇篱墙护住了我啊”可以概括出!我”为了躲避桥上的塌陷,撞上篱墙。结合“回到家中,透过窗户张望,那条动作极快极猛的蛇竟没有跟过来。我想,这多半是因为篱墙阻拦了它,后来,我时常想到那条蛇,那条蛇没有错,是我惊扰到它了”可以概括出:“我”走进被篱墙围着的稻田,被蛇进击,多亏篱墙阻拦了它。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春天的篱墙是迎春花编织的柔软的摇篮”夏至“各色不的花儿,缀满篱墙,肆无忌惮”“稻香浮动、寒露沾衣时……篱墙却在浓稠的雾霭里,悠然地捧起清瘦的菊,细细地嗅,细细地赏”“待到严冬,鸟静池寒,篱墙依旧怀揣着缕缕暗香”可知,作者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写篱墙的默默坚守。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再结合内容谈理由即可。写法上,作者将篱墙护“我”的第二件事当详细描写,通过“我套上雨靴,拿起竖在门后的黑伞,顺着弱弱的啼声找寻。啼哭的尽头是稻田,新出的稻穗上还挂着点点白花。我打开篱墙上的那扇柴扉,踏上田埂,小心翼翼地拿伞拨开了那片掩着啼声的到稻稞”一系列动作描写,我们看到充满好奇与童真的作者,“我来不及多想,将身一转,冲出篱墙,关紧柴扉,拔腿就跑”等,我们看到作者对蛇的恐惧,突出了“我”面对蛇进击时的恐惧,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引出“我”后文对墙的感谢,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与趣味性;主题上,通过这些往事,表达了“我”对篱墙的想念,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家乡变化的感慨与不舍。所以不能删。
(4)本题考查文本理解。
根据“后来,也明白了那些所谓‘吃鼻子花’和‘长麻子花’,它们都有着同一个名字——敬畏。对于篱墙来说,恰到好处的距离比亲密无间更能开出长春的花朵”,可见“篱墙的智慧”是指恰到好处的距离比亲密无间更能保持长久的欣赏;根据“若没有墙拦住我,我定然会冲进母亲新辟的菜园,连人带车跌进松软潮湿的泥土,压坏那畦刚刚睁开眼睛的嫩秧苗。如此,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多亏那排篱墙,让我避免酿成更大的灾祸。篱墙保护了我啊”可见“篱墙的智慧”是指恰当的保护,能避免酿成更大的灾祸;根据“我来不及多想,转身冲出篱墙。回到家中,透过窗户张望,那条动作极快极猛的蛇竟没有跟过来。我想是因为篱墙阻拦了它,篱墙又一次保护了我,帮我隔开了难以预料的风险”,可见“篱墙的智慧”是指篱笆及时的保护,能悄然隔开难以预料的风险。因此,有了篱墙阻隔,“我们”才能更长久的感受花朵的美丽和芬芳。篱墙的两次保护,不仅让“我”避免跌入菜地毁损秧苗,更让“我”避开了蛇的追击。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篱墙的智慧。
答案:
(1)“我”因想采摘篱墙上的花朵被吓唬;“我”为了躲避桥上的塌陷,撞上篱墙;“我”走进被篱墙围着的稻田,被蛇进击,多亏篱墙阻拦了它。
(2)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写篱墙的默默坚守。
(3)不能删。详写篱墙护“我”的事,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与趣味性,具体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面对危险时的危急,我们看到充满好奇与童真的作者,进一步表露“我”对篱墙的感谢与喜爱。
(4)“篱墙的智慧”是指恰到好处的距离比亲密无间更能保持长久的欣赏,更能避免酿成更大的灾祸,更能悄然隔开难以预料的风险。正是因为篱墙阻隔,“我们”才能更长久的感受花朵的美丽和芬芳。篱墙的两次保护,不仅让“我”避免跌入菜园,毁损秧苗,更让“我”避开了蛇的追击。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篱墙的智慧。
7.(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生物识别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①进入信息时代,生物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AI)的结合产生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争议,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边界究竟在哪里?个人生物信息和其他隐私是否会暴露无遗?
②生物识别包括指纹、掌纹、声纹、虹膜、人脸、DNA等识别技术。应用这些技术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其次才是效率和简便。
③指纹是最早应用于生物识别的技术,在19世纪末就成为刑事鉴识的重要技术。20世纪60年代,新型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指纹鉴定领域,使得指纹鉴定进一步推广并扩大了用途。但是,由于某些人或某些群体的指纹特征少、难以成像等其他原因,指纹识别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所。
④在此情况下,与指纹相似的掌纹识别技术开始亮相,并有可能成为取代人脸识别的重要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后期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它在提高社会效率、增加便利性的同时,在隐私、安全等方面亦引发了诸多争议。因此,掌纹识别更获得青睐。
⑤最近,国内某科技公司申请的“掌纹支付设备”专利获得批准,该设备具有两个摄像头组件,能通过扫描人的掌纹完成支付。现在,经过AI学习的掌纹识别系统错误拒绝率仅为0.01%,在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应用于支付、考勤、交通、场地进入等领域。
⑥就像人类个体基因的多样性一样,人的生物信息还具备公共资源属性。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可以用于科研活动,人的指纹、掌纹、声纹、虹膜、人脸等多种生物识别特征也可以用于认识生命现象,探究疾病根源;为全社会服务。界定人的生物信息的公共数据或大数据属性,才能在伦理和法治轨道内让全社会共享、利用这些信息,如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今天,数据已经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一方面应依法获取公共数据并合理利用,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保护个体隐私。
⑦当个人的生物信息或其他信息进入公共数据的范畴时,除了监管部门要依法行事,个人也应当积极依靠法律、法规维权,这样才能既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也让公共数据发挥其生产力的作用。
(作者:张田勘。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些年,智慧社区开始进入大众生活。其中,人脸识别技术尤其被广泛部署和应用。
②人脸信息属于敏感的生物识别数据,具有唯一、不可更改、不可匿名、易采集等特性,适用于智慧社区中的居民身份识别和人员进出管理,比传统的身份识别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等级与便利性。
③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中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身份认证,通过迅速检测图像或视频里的人脸,与数据库已存储的图像进行分析比对,从而高效率地验证个人身份。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使用简单,省时省力,还可以实现无接触验证,更加卫生和安全。因此,人脸识别系统现正逐渐成为国内“智恷社区”建设的标配之一,部署范围相当广泛。除了身份认证,人脸识别还常常被用于社区访客登记、安防布控、便民缴费、刷脸取件、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管理等事务。
④出于对个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考虑,在人脸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必须确保目的正当、合法且必要。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社区中的部署势必会变得更加广泛,因此,相应的技术治理必须同步跟上,探索有效平衡人们对技术便利的需求和隐私保护需求的路径,进而驱动基层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的掌纹具有特征多易成像的优势,因而掌纹识别技术将有可能取代人脸识别技术。
B.文本一第⑤段中画线句中加点词“仅”表示程度,说明如今的掌纹识别系统错误拒绝率极低。
C.文本二第②段通过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人脸识别具有更高的安全等级与便利性。
D.两个文本在说明生物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时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真实具体。
(2)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两个文本都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及治理边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有误,依据文本一第④段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在隐私、安全等方面亦引发了诸多争议。因此,掌纹识别更获得青睐”可知,掌纹技术可能替代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因为安全性,A项说法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结构。从内容上看,文本一主要围绕“生物识别技术的边界在哪里”这一话题展开。第一段提出问题,指出生物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并引发了关于其应用边界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争议。接着,第二至五段对生物识别技术的种类、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第二段概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种类,并强调了安全性的重要性;第三、四、五段则分别介绍了指纹、掌纹和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然后,第六、七段进一步探讨了生物识别技术在公共数据利用和个体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第六段强调了人的生物信息的公共资源属性,并指出在伦理和法治轨道内让全社会共享、利用这些信息的重要性;第七段则提出了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发挥公共数据生产力作用之间需要个人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的观点。因此,将文本一划分为三个层次更为合理:第一层提出问题,即生物识别技术的边界问题;第二层介绍生物识别技术的种类、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第三层探讨生物识别技术在公共数据利用和个体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内容。两个文本都涉及了人脸识别技术及治理边界的议题,但它们的论述侧重点存在明显的不同。文本一主要从生物识别技术的整体视角出发,详细探讨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治理边界。文章首先概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种类,包括指纹、掌纹、声纹、虹膜、人脸等,并强调了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安全应置于首要位置,其次才是效率和简便性。随后,文章深入剖析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智慧社区中的广泛应用,如身份认证、访客登记、安防布控等。然而,文章也指出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隐私和安全问题,强调了界定生物信息公共数据属性的重要性,以及在伦理和法治轨道内让全社会共享、利用这些信息的必要性。相对而言,文本二则更加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中的具体应用和治理边界。文章明确指出,人脸信息作为敏感的生物识别数据,具有独特性和易采集性,因此在智慧社区的身份识别和人员进出管理中具有显著优势。文章详细描述了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中的多种应用场景,并强调了其高效、便捷和无接触验证的特点。然而,文章也关注到了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并强调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必须确保目的正当、合法且必要。此外,文章还提出了探索平衡技术便利需求和隐私保护需求的路径,以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答案:
(1)A
(2)B。因为文本一在①段提出了生物识别技术的边界问题,②至⑤段详细阐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种类、发展历程以及具体应用场景。⑥⑦段转向了对生物识别技术在公共数据利用和个体隐私保护之间平衡问题的探讨,
(3)文本一侧重于从生物识别技术的整体视角探讨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治理边界,而文本二则更加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中的具体应用和治理挑战。两者虽然都涉及了人脸识别技术及治理边界的议题,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8.(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通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通阳:姓,古夷族一支。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既克,公问其故 词语推断法:既往不咎 A 已经。
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查词典法:①送信的快车。②赶快。③迅速;急速。④突然。⑤就;使。 B ③ (填序号)
先备外援 课内迁移法:日侍坐备顾问 C 准备。
(2)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左传》中大量采用春秋笔法。请结合甲文第①段,举例分析此手法在表达作者态度方面的作用。【温馨提示】“春秋笔法”即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
(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句意:既然已经胜利,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既,已经。
B句意:预计城墙不能立即被攻下。遽,迅速;急速。故选:③。
③句意:事先准备外部援助。备,准备。
(2)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靡,倒下;故,所以。翻译: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军旗破败,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3)本题考查手法的作用的分析。
《左传》中的春秋笔法是一种含蓄、婉曲的写作手法,通过言辞的隐晦、事件的避讳等手段,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评价。在甲文的第一段中,可以通过对鲁庄公和曹刿的对比来分析春秋笔法在表达作者态度方面的作用。鲁庄公在战争中的决策显得急躁和缺乏深思熟虑。他一开始就要击鼓,显示出急切想要投入战斗的心情,但曹刿认为“未可”。这表明鲁庄公没有意识到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只是单一地想要通过武力取胜。当齐人已经击鼓三次,曹刿才说“可矣”,这时鲁庄公又要驾车追击,曹刿再次说“未可”。这里通过鲁庄公的急躁和曹刿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鲁庄公的不适宜军事指挥,而曹刿则展现出他的冷静和智慧。曹刿在观察了齐师的辙乱和旗靡后,才下令追击。这一细节表明曹刿的决策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判断,而非鲁庄公的冲动和急躁。通过这种对比,作者没有直接批评鲁庄公的失误,也没有直接赞扬曹刿的智谋,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鲁庄公的不足和曹刿的出色。这种写作手法正是春秋笔法的特点,它在表达作者态度方面起到了含蓄而深刻的的作用。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主要是把握住了战机的成熟,即在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旺盛时发动攻击。他提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明,战争中士气的变化是取胜的关键,敌人在多次击鼓后士气会逐渐衰退,而我方则应在敌人士气耗尽时发起攻击,从而取得胜利。乙文中,曾国藩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和保持士气,即“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他通过举例说明了孙子、诸葛亮等人在战争中因为初期的士气过旺而导致最终的失败,因为他们没有能够维持住士气,使其持续到最后。而荀罃和陆抗则因为善于在士气衰竭时重新振作,或者预料到不能迅速取胜而蓄养锐气,等待敌人内部出现问题,从而取得胜利。综上所述,甲文主要强调把握战机,乘敌人士气衰竭时取胜;而乙文则强调保持和运用士气,使士气在整个战争中都处于旺盛状态。这是甲、乙两文在战争取胜原因认识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
(1)A.已经。
B.③
C.准备。
(2)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军旗破败,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3)例如,“公将鼓之”与“公将驰之”,通过对比鲁庄公急躁地想要击鼓和驾车追击,与曹刿的沉稳、自信形成鲜明对比,暗示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而曹刿善于把握战机,懂得用兵之道。
(4)甲文认为取胜的原因是曹刿善于把握战机,懂得用兵之道;乙文认为取胜的原因是善于用气,注意保持军队的士气。
9.(4分)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怒”的表达效果。
(2)曲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运用了议论,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无论一个朝代兴盛还是衰亡,最终受苦的都是百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愤慨。
答案:
(1)“聚”,群山从四面八方聚集;“怒”,气势强盛、猛烈,发怒;这两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外有黄河拱卫、内有群山环绕地势险要的特点。
(2)议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愤慨。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四、名著阅读(共5分)
10.(2分)有人说,《简 爱》是灰姑娘故事的翻版,也有人说是灰姑娘故事的颠覆,你怎么看呢?联系整本书,结合人物自身条件、人生经历、主题等思考。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名著情节。
本题考查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灰姑娘》《简 爱》是两部不同的经典,两个不同的故事,都有一个大致相同故事背景——欧洲的乡村和城堡,相同的文化背景——基督教文化,相同的主人公成长经历和跌宕起伏的命运遭际,大致相同的故事结局——主人公都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和爱情伴侣。简似乎是灰姑娘的翻版,但其实是对灰姑娘形象和命运的颠覆,他们的性格等差异迥然:
(1)从自身条件看:灰姑娘,虽然名字土里土气,却是落难的富家千金,是“粗头乱服”也掩盖不住的天香国色,只消一双水晶鞋便可艳压群芳。而简 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2)从性格上看,灰姑娘逆来顺受,她在面对继母和继姐残暴对待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保持一种沉默的服从——即使是事关一生的终身大事。而简 爱是对灰姑娘形象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女性传统观念的一次大胆突破。简 爱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没有了灰姑娘的忍让和退缩,而是据理反驳,奋力抗争,用坚定的声音向不合理的社会和男性为主导的世界发出了强力的挑战。简 爱的世界没有华丽的衣裳和魔力的水晶鞋,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万千读者,赢得了爱情。(3)从人生经历上看,灰姑娘因为继母与两位姐姐的阻挠不能去参加舞会,当她失望伤心时,一位仙女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灰姑娘想去参加王子舞会的愿望得以实现。而简 爱靠自己独立去报纸上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后来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她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工作。(4)从命运转变上看,灰姑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她也一直是被动的,被精灵推着向前走,是王子一直在主动追求她。最重要的是与其说她的善良美丽征服了王子,不如说只是她的超高颜值完胜了所有姑娘。而简 爱,在她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中,她也是主动去追求的。当高傲的罗切斯特先生触犯了她的尊严时,她大声疾呼:“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简 爱不仅追求爱情,还要追求平等的、有尊严的爱情。(5)从故事结果来看,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但最后灰姑娘答应了王子求婚,两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简 爱,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简 爱同情罗切斯特的不幸命运,认为他的错误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尽管他其貌不扬,后来又破产成了残废,但她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美和令人同情的不幸命运,所以最终与他结婚。(6)从主题上看,灰姑娘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这么一个人生历练过程:即使极度艰难困苦,只要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保持善良与积极的心态,最终是会获得幸福生活的。而简 爱歌颂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有着思考,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
答案:
从故事内容和情节看,她们的经历很相似,简 爱似乎是灰姑娘的翻版,但其实是对灰姑娘形象和命运的颠覆。人物自身条件不同:灰姑娘美丽,但简 爱矮小,难看。性格不同:灰姑娘性格逆来顺受,但是简 爱从小就敢于反抗。从人生经历看,灰姑娘去参加舞会,主要依靠神奇力量的帮助,而简 爱依靠自己的才能工作。从命运转变的主要原因上看,灰姑娘是因为王子的追求,而简 爱是主动追求罗切斯特先生,这有本质的区别,是女性一次独立自主的主动追求有爱情的婚姻。从故事结果来看,灰姑娘是因为与王子结婚而获得幸福,而简 爱是不抛弃罗切斯特而选择留下照顾罗切斯特。从主题上看,灰姑娘歌颂了美丽与善良,批判丑恶,而简 爱歌颂了一个追求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新女性形象。
11.(3分)《骆驼祥子》中祥子堕落的原因与《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堕落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请从社会或个人角度任选一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外部原因促使两人逐渐堕落:军阀混战、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导致祥子的梦想一次次破灭,逐渐走向堕落;饱受封建科举制毒害、趋炎附势的旧社会促使匡超人一点点丧失良知,逐渐堕落。个人性格的缺陷导致二人必然走上堕落之路:祥子自私狭隘,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坚强的意志,在连番打击之下逐渐丧失了热情,变成了人见人憎的“末路鬼”;匡超人圆滑世故、自私冷酷,遭遇并见惯世态炎凉之后一心只想往上爬,必然丧失本性。
答案:
示例一:社会角度:他们都被黑暗腐朽的社会逼迫。旧社会军阀混战、恶人横行,一次一次毁灭了祥子的梦想,迫使他走向堕落;封建社会腐朽的科举制度和趋炎附势的世态,一点一点磨灭了匡超人的良知,迫使他走向堕落。
示例二:个人角度:他们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祥子缺乏远见、意志薄弱,将个人命运与拉洋车联系在一起,在遭遇连番打击后失去所有希望,等待他的只有堕落;匡超人圆滑世故、自私冷酷,在见惯世态炎凉后为了向上爬不择手段,必然走向堕落。
五、作文(共50分)
12.(50分)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一棵树木经受风霜,不只是为了成为栋梁,也是为了阅历多彩的四季;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1)请以“也是为了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材料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答】(1)
也是为了心中的那片星空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家乡的后院,抬头仰望那片无尽的夜空。星星点点的光芒,像是无数眼睛在静静地注视着我,让我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些星星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但那份对星空的热爱与向往,却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天文学家。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学习天文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个儿时的梦想。它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让我追寻内心深处的那份执着与热爱。我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天文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星空背后的秘密。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城市都被一片银白所覆盖。我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里翻阅着关于天文学的书籍,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我和那片星空。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仿佛与整个宇宙融为了一体。
在学习天文学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每当我抬头仰望星空,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然而,正是这种渺小与无知,激发了我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动力。我开始参加各种天文观测活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着对星空的热爱与好奇。我们一起观测流星雨、一起探索黑洞的奥秘、一起讨论宇宙的起源与未来。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天文学的热爱与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学习天文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它更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精神的培养。它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它让我学会了勇于探索,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感恩宇宙赐予我们的一切。
如今,我仍然时常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那片星空的感激与敬畏。我知道,学习天文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更是为了心中的那片星空——那片永恒、璀璨、充满奥秘的星空。它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永不停歇。
(2)
追求多重价值,丰富人生意义
在广袤的宇宙中,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拥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正如那参天的大树,它不仅仅是为了成为栋梁之才而经受风霜雨雪的洗礼,更是为了阅历那四季更替、五彩斑斓的风景;那流淌的河流,也不仅仅是为了抵达遥远的大海而曲折向前,更是为了流经那广袤的土地,滋养着万千生灵。这些自然界的景象,无不启示我们:人生,同样应该追求多重价值,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生命意义。
追求多重价值,首先意味着我们要打破思维的桎梏,跳出固有的框架。在工作上,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职位的晋升或薪水的增长,更应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和谐。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团队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工作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美好回忆。
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要追求多重价值。除了物质的满足,我们更应该追求精神的富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旅行、艺术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与温暖。
当然,追求多重价值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多元化。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有选择地追求适合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学习、成长,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多重价值。
总之,追求多重价值是丰富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尝试,追求属于自己的多重价值。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加精彩,也才会让我们在回首往事时,充满无尽的感慨与欣慰。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