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课件(共6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茶馆》课件(共6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21: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赴英留学,后回国任教和写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老舍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15岁),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1899年-1966年)
“舍予是非常喜欢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胡风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文学家也就只有从文和老舍。”——朱光潜
“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和地位。”——樊俊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墓志铭)
定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是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之一。
戏剧的特点
1、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无所谓戏剧”。
2、人物、故事、场景高度集中。(时、地,人的“三一律”)
3、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关于戏剧
①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②按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
④按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戏剧分类
戏剧三要素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演出,剧本中往往有一些舞台说明,如布景的设计,人物的服装、动作、表情和上下场等。
矛盾冲突、人物、语言
戏剧其他知识
①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分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自身的矛盾。
戏剧语言
③人物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个性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戏剧人物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潜台词(戏剧人物没说出来,或是用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②舞台说明: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 字。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还有关于幕启、幕落的等。
文学常识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话剧在中国是一种年轻的戏剧样式,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文明戏。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著名的话剧有《雷雨》《日出》《屈原》《茶馆》等。
话剧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从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
老舍先生自己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全剧贯穿半个世纪的三个时代,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由封建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老舍把三个时代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生活着的种种人物,通过茶馆,通过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王利发,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写出这些人物在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命运,从而揭示出旧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暗示了促使旧时代灭亡的新的潜在力量。
写作背景
剧情介绍(一)
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黑暗年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 裕泰茶馆开始营业。
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人物对话揭示矛盾冲突,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剧情介绍(二)
第二幕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剧情介绍(三)
第三幕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行将崩溃时期。 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
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国民党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本身就是个三教九流,众生汇集之处。其人物的众多,令人称奇,第一幕中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人;其人物庞杂,令人称叹,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个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三言两句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在整幕剧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
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共同交流。
人物形象分析
看到刘麻子洋货,他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康六卖女儿,他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乡妇卖女儿,他感叹“大清国要完!”
痛恨洋鬼子和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被宋、恩二人抓走时也坦言爱大清国,说“甭锁,我跑不了!”
爱憎分明
敢作敢当
正义爱国的晚清旗人
常四爷
忧国忧民
人物形象分析
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还斥责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同情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孩,叫了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他看透了清王朝腐朽,看透了大清国灭亡结局。
有正义感
人物与社会: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
硬气仗义
常四爷——正义爱国的晚清旗人
忧国忧民、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硬气仗义、正直倔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小结:
:爱鸟、爱表,悠哉度日。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前面有试着调节常四爷与二德子的争执,结尾也有替常四爷解围,但最终也承认了“我听见了,他是说……”
。二德子找碴儿,他好言相劝,但无效;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他维护朋友但又不敢为朋友出头。
人物分析:松二爷
懒散无能
善良却胆小
心眼好,却胆小
人物与社会: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心眼好
胆小怕事
懒散无能
补充资料
1.满清八旗:指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这八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属于上三旗,他们由清朝皇帝亲自统领,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旗,因为镶黄旗的旗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2.铁杆庄稼:清代的八旗子弟不得工作,只许当兵、当差。旗人成丁之后,可以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旗内的一般兵丁按待遇分为三类:马甲、步甲、养育兵。补上之后即可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由于粮饷是固定发放,不受外部条件影响,而且是终身职业,所以也被称为“铁杆庄稼”,就好比“铁饭碗”。晚清的时候,很多没能补上“兵缺”的八旗子弟迫于生计,也开始学做手艺,打工赚钱,有的八旗子弟不肯纡尊降贵,结果坐吃山空,在穷困潦倒中郁郁而终。
人物与社会: 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及其斗争性。
人物形象分析
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在于庞太监的交锋中,言语犀利,分寸不让,体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也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成长。
开玩笑说要收回房子办实业,他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明办实业拯救不了中国灭亡的命运。
敢于反抗
胸怀实业救国理想
秦仲义
他耗尽40年的心血 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 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
主张维新的民族资本家
家境殷实,主张维新、实业救国
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缺乏同情心
敢于反抗
这一形象揭示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及其斗争性。
小结:
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 混吃混喝,厚颜无耻。
喝了王利发多少茶,都是吃白食,欠账不还。开始抽大烟,后来
改抽“白面儿”,还洋洋得意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
儿,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唐铁嘴
刘麻子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 赚昧心钱的地痞无赖的形象,
贪婪自私、利欲熏心。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两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从中牟取暴利。
崇洋媚外:他说“洋东西可是真漂亮呢!”
宋恩子、吴祥子——封建势力的走狗,衙门的侦缉(特务),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
一群社会底层的地痞无赖,反映出社会的畸形与病态。
宋恩子、吴祥子
阶层 人类
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
乡妇、小妞、康顺子。
秦仲义
松二爷,常四爷
打手二德子、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特务宋恩子、吴祥子。
江湖骗子唐铁嘴、人口贩子刘麻子、
流氓黄胖子
下层劳动人民
民族资本家
有闲阶级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
社会渣滓
《茶馆》第一幕人物众多,试按照社会阶层给这些人物归类。
任务二:分析戏剧冲突 理解主题
1.从人物身份和命运入手,分析他们的对立冲突之处。
2.从主要情节中的台词入手,分析其折射出的社会现状。
请谈一谈秦仲义与庞太监的斗嘴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这场斗嘴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对手,对手主动弃权并不是认输而是不屑。秦仲义以退为进,嘴上自谦,但心中自负,没有输掉气势;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畏惧三分,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对手已经走远了,还要射上一箭,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
封建主义走狗VS民族资本家
“秦庞斗嘴”让一直噤若寒蝉的茶客忍不住谈起国事来,在“茶客议论”的四人对话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①这里的茶客群像不容忽视,他们胆小怯懦,冷血无情,无聊乏味,苟且偷生,对为之奋斗的变法者不仅不同情,反而误解尤深,甚至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主张,以为他们是乱打乱闹捣鬼,扰乱他们的生活秩序,这也侧面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即脱离群众。
②他们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懒惰颓废,只要铁杆庄稼保住,哪怕被克扣一大半也不愿反抗,更不愿奋斗,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寄生哲学,认为维新派主张“自谋生计”是心眼狠毒的表现,所以变法革命是无法唤醒这帮愚昧麻木、自私颓丧的群众的,这群没有同情心又胆小懦弱的人不仅无法救国,反而会蛀空清朝,而大清国的覆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各阶层百姓VS戊戌变法革新派
既然秦仲义与常四爷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一致,那二人的冲突又说明什么呢
秦仲义:在秦仲义看来,常四爷的施善举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无谓行为,没有见识。
常四爷:在常四爷看来,像秦仲义这样的实业家虽有雄心但不免冷血,理想太大而不切实际。
冲突:二人在救国方向、路线和目标上存在分歧,思想矛盾。
民族资本家VS满清遗老
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
“三座大山”走狗VS满清遗老
刘麻子和康六
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
秦仲义和王利发
社会渣滓VS下层劳动人民
封建主义走狗VS下层劳动人民
民族资产阶级VS下层劳动人民
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
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
任务二:分析戏剧冲突 理解主题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庞总管买妻、穷康六卖女
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舌战庞总管、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
冲突一
冲突二
冲突三
冲突四
冲突五
冲突六
冲突七
冲突八
爱国者与地痞的矛盾
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洋货冲击与清廷无能的矛盾
穷人富人生活和情感的矛盾
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的矛盾
民族资本家与正义民众的矛盾
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保守派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茶馆》节选
结合情节,分析冲突
明确:《雷雨》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周、鲁两家的冲突,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而该剧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具体、针锋相对的冲突,而是人与时代的冲突,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思考:这篇戏剧的戏剧冲突与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戏剧冲突有何不同?
打破了“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将不同人物的一个个戏剧片段巧妙地连缀起来。一方面,这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这些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有的有关联,有的无关联,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散点式的戏剧冲突
知识卡片
总结:
这是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正直、善良的人民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渣滓,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由此构成社会的尖锐冲突,反映了社会的本质,是时代与社会冲突的侧面。王利发的求情,二德子的蛮横,刘麻子的挣昧心钱,宋恩子、吴子祥的滥捕无辜等,都表现了封建帝国末日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赏析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 但观众通过思考 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
王利发: “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
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侧面交代了一个社会现实: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腐败,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腐蚀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灵魂。
品读台词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
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
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常四爷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明里讽刺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
品读台词
戏剧语言:富有动作性——推动戏剧冲突
比较修改后的“二德子与常四爷起冲突”事件,气场和后果有什么区别?并探讨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
二德子:这位爷,听了您这话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
常四爷:这位爷,我只是发表一下我的个人意见,如有冒犯,多多见谅。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同书上)
二德子:这位爷,当差不当差对这事儿倒也没什么太大影响。
常四爷:这位爷,咱们现在的问题呢,主要是对洋人太客气了,他们实在是欺负人,把圆明园都烧掉了!咱们身为中国人,最好还是同仇敌忾,共同抗击外侮,这还得仰仗尊家啊!
这几句话就像台阶一样,一步步把双方的情绪推向更高一层的愤怒,最终到达顶点——二德子要打人了!这就是矛盾冲突重重累积、推向高潮的过程。
①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二德子感觉受轻侮)
②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常四爷)
激怒二德子,引来胆小的松二爷劝和。
③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二德子感觉受蔑视和侮辱)
激怒常四爷→ ④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常四爷)
二德子被彻底激怒而爆发,要动手打人。
戏剧语言:富有动作性
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
这句话把马五爷的威势凸显出来,而这威势不过是依仗洋教的庇护,暗示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风。
品读台词·示例
马五爷——吃洋教的小恶霸
康六:
“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
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
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P58)
一种社会现象:农村破产,民不聊生。
农民已经无法生存下去,
只能靠卖儿卖女以维持暂时的生计。
品读台词
重点解读:秦庞交锋 (P64)
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议论谭嗣同。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①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潜台词:你敢改祖宗的章程,你就掉脑袋!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②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③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④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 可就施展不出来了!⑤ 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潜台词:你最好放聪明点,不然你就没有命了,更发不了财!
潜台词:我那点财产 哪能跟你庞总管 比呢!
潜台词:全北京城都知道你秦二爷,当然我也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你秦仲义讲维新。
潜台词:我是有点威风,可是 也没有你庞总管 更威风啊!
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刘麻子早已看见庞太监,但不敢靠近,怕打搅了庞太监、秦仲义的谈话。
刘麻子 呵,我的老爷子!您吉祥!我等了您好大半天了!(挽庞太监往里面走)
宋恩子、吴祥子过来请安,庞太监对他们耳语。
众茶客静默了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茶客甲 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 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 这两三个月了,有些做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为维新而牺牲的谭嗣同是不被理解的,这是脱离了民众的维新人士的悲哀。
茶客丁 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儿多毒!
茶客丙 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 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 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官府的腐败,对人民的层层盘剥
一些坐享其成的人 毫无自食其力的能力。
补充资料
2.铁杆庄稼:清代的八旗子弟不得工作,只许当兵、当差。旗人成丁之后,可以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旗内的一般兵丁按待遇分为三类:马甲、步甲、养育兵。补上之后即可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由于粮饷是固定发放,不受外部条件影响,而且是终身职业,所以也被称为“铁杆庄稼”,就好比“铁饭碗”。晚清的时候,很多没能补上“兵缺”的八旗子弟迫于生计,也开始学做手艺,打工赚钱,有的八旗子弟不肯纡尊降贵,结果坐吃山空,在穷困潦倒中郁郁而终。
庞太监: "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P65)
庞太监对买来的“媳妇”没有任何
同情, 在他心中,这只是一个活的
玩物而已。再次写出庞太监荒淫无耻、
狠毒奸诈, 没有一点人性和同情心。
品读台词
茶客甲: ”将!你完啦!”
(P65)
这是一句典型的一语双关的台词,
它既表示一局棋已经下完,
也更点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
品读台词
从戏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大兵:“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清朝覆灭
——政局动荡
——通货膨胀
从戏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半殖民地时代
——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裕泰大茶馆
主题
探究
茶馆的 悲剧意蕴
文中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鸽子而大打群架,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要娶妻,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老人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还有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清朝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那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人物的悲剧
秦仲义,在第一幕中,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 而在第三幕中,“他老的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跟刚上场的他 比较 简直就像两个人,体现了 一个爱国者 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 无力感与绝望感。
对于王利发,他说“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如此的简单愿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无法实现。
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他一辈子只希望国家可以有点尊严,不受外国欺侮,所以从始至终高昂着头颅,勇敢的对现实进行反抗。洋人入侵时参加义和团 和洋鬼子打仗。大清完了,土地被收了,他就自个儿挑担子卖菜。他始终保持着爱国人士的血性,不服软,不怯懦,但最终报国无门,一事无成,最后只落得个卖花生米的凄凉景状,饮恨终生。他在全剧末尾悲愤地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道出了多少辛酸与苦楚,使得每一个读者 念及此处,不得不涕泪俱下,为之感同身受。
时代的悲剧
纵观三个人物,人生选择各异,但他们却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悲剧。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盼望,有的卑微,有的高尚,但是最后都不能摆脱被磨灭的命运。最终,三位老人以撒纸钱的方式生祭自己,但他们祭奠的不仅仅是自己,也是为罪恶黑暗的时代送终告别。这显示了老舍深刻的人生感悟:在一个荒谬的社会里,“任何实现理想的企图都将成为笑话。”
主题
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等社会现实。
语言特色
1.充满幽默的语言风格: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语言特色
2.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应酬各种人物时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多年闯荡社会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刘麻子老奸巨猾、虚伪狡诈。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礼,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二德子的语言显露出无赖与无礼。
1.你外边蹓蹓吧。 2.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了。
3.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4.尊家吃着官饷。
5.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6.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7.也甜不到哪儿去,弄好了,赚个元宝。
8.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
9.您怎么这样闲在。 10.嗻。
11.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 12.改天过去给您请安。
13.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
14.呵,我的老爷子!您吉祥!我等了您好大半天了!
15.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
3.浓浓的“京味儿”
富有“京味”(动听易懂,具有地域色彩)
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作为一位地道的北京人,老舍在裕泰茶馆里刻画了一大批老北京茶客。
首先,“烂肉面”“斗蛐蛐”等北京地域内的特有词汇的频繁出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其次,“儿化”语言的使用,如“洋玩意儿”、“一块儿”、“烟泡儿”等儿化音也带有老北京风味;
最后,人物对话在称谓上也颇为讲究,例如“您”和“爷”的频繁使用“您喝这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秦二爷”、“三爷”等京味儿十足,展现了浓郁的地域风貌。
京味
4.与时代相关联,折射时代的影子。老舍说:“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常四爷“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的感叹,康六倾诉自己卖女儿“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等。
5.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寥寥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却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1.《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任务四:合作探究,品艺术魅力
戏剧结构指剧本题材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一般包括对事件的处理,如分幕分场;戏剧冲突的组织设置;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等。《茶馆》在戏剧结构上有何特点?
(1)“图卷戏”: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众多,身份殊异
作者采用“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 ,二是人物杂陈,作者将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结构特点
(2)散点式的戏剧冲突
打破了“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将不同人物的一个个戏剧片段巧妙地连缀起来。一方面,这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这些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它们连缓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