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导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导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7 21: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运河)
中国 国际:汉代开通连接亚欧北非的丝绸之路 国内:历代首都为中心的全国驿路交通网 早期:春秋已有运河;秦朝开凿灵渠 大运河:隋、元开通,沟通中国南北
世界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法国:17世纪米迪运河,地中海——大西洋 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古代:形成连通中国与亚、非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⑴西汉: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⑵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
⑶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远达红海和东非沿岸。
2.古代世界
⑴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⑵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⑶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⑷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⑴开辟新航路:15世纪末起
①概况:达·伽马开辟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开辟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②影响: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⑵开凿运河
①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从印度洋到欧洲沿海的航行距离。
②巴拿马运河:1914年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⑴火车与铁路交通的兴起
①概况: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之后,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
②影响: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各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⑵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⑴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汽船。
②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出现大轮船。
⑵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3.汽车的出现: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加强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影响城市的兴衰:重要交通沿线城市崛起;交通改道导致一些城市衰落。
3.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古代邮驿、近代邮政、电报、电话等。
【认知深化】
一.认识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从交通角度,增加便捷交通通信、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2)从政治角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间的交融。
(3)从经济角度,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
(4)从思想文化角度,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科技文化的交流发展。
(5)从国防角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二.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1)从时间上看,鸦片战争后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进程,起步晚,进程艰难。
(2)从发展水平看,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挠、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3)从地域看,地域之间交通发展不平衡,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专题训练】
1.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对政局稳定作用重大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2.《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 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C.当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更可信 D.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可信
3.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兴铁路建设,热门线路超需求建设,冷门支线则被垄断经营。1887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州际商务委员会,作为永久性的监督机构,裁决跨州商业投诉,再交由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的建立( )
A.破坏了传统的三权分立原则 B.将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高峰
C.实质上是政府行政权的扩张 D.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
4.兰州中山桥始建于1908年,由兰州道彭英甲具体负责,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驻天津经理喀佑斯承包修建,所用构件钢材、水泥及其他各种器材、机具设备等均购自欧美,总计2000余吨。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取得巨大成就 B.桥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C.欧美列强支持中国发展 D.工业革命促进交通改善
5.中欧班列是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据报道,中欧班列年度运送货值由2016年的80 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近560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据此可知,中欧班列的运行( )
A.扩大了中国的外交范围 B.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C.打通了中欧间运输通道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6.“到1852年,以(德意志)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起来。铁路冲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不同地区的物产得到更好的交易。它还以独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有的生活习俗,普通人也可以和国王一样乘坐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材料意在说明,铁路的发展( )
A.改善了德意志人民的日常生活 B.完善了德意志的基层治理
C.实现了德意志社会各阶层平等 D.促进了德意志的最终统一
7.据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
A.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B.增强了革命派的力量
C.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 D.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
8.据估计,宋代现存信件在2万至2.5万封之间。唐朝只有不到1000封信件存世,而12世纪西欧现存的书信也只有几千封。宋代现存信件较多,与宋代传驿制度的变革与进步密切相关。唐以前,官员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宋代则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翻开宋代文献,(亦)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或叮嘱家事,或交流政见,或诗词唱和。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由此可知,宋代( )
A.构成了以都城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B.官员异地互迁频繁,递铺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
C.私书入递一定上满足私人联络需要,同时体现社会通信范围的扩大
D.文书传送系统保障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9.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下图运河的开通( )
A.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航行距离
B.成为西欧与南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
C.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商贸中心
D.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新通道
10.19世纪有一条运河的开辟被认为是“恢复通往东方的道路而且成为复活旧商路的重要一步”。但是,开辟这条运河的最初想法“却是由法国人推动的,其最终目的是制约英国”。这条运河是( )
A.米迪运河 B.伊利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
11.1916年,粤汉铁路湘鄂段艰难修通。凭借粤汉铁路,岳阳、衡阳的工业迅速发展,衡阳更是成为周边四省的中心点;郴州结束了翻越骑田岭挑盐的历史,成为湘南地区商品集散地;湘潭日渐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由此可见( )
A.湖南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 B.交通发展影响湖南经济格局
C.新式交通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D.铁路修筑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1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最早在(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13.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中说道:“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只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据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借款修路
晚清时期,中国欲修建铁路,需要巨款,如何筹措 当时学者马建忠认为,筹之于官,已不可能,因为官府“拮据已甚”:筹之于民也不行,因为“风气未开,集股维艰”。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借洋债之一法”。然而兴修铁道的借款数额巨大,向谁借 如何借 如何偿还 都需要详细论证。他认为:
●是借款,而不是入股。他说:“惜债与入股有别,入股可坐分每年赢余,借债者惟指望按年之利息。中国创行铁道,绵亘腹地,岂可令洋商入股,鼾眶卧榻之旁!”
●不能由在华的西方银行承办借债事宜,因为“天下之利,最患中饱”。在华的西方银行,都是外洋分行,而且只有三四家,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他们也需再到邻近洋行筹措,这样就难免出现从中渔利、互相勾结、垄断为奸的问题。所以应该“自行承办,迳往英法都会,与其官、私银行面行商榷,由我计息,由我定价,一杜居间把持之弊”。此外,所借之款直接在该国购置轮车、机器、铁轨,“以外洋之银购外洋之物。既免折耗之费。复无垄断之虞”。
●修筑铁路非一二年所能建成。所以应“并五六年当偿之息。一气借成。以免异日腾挪无所,失信于人”。
●为避免铁路建成之后为洋人所把持。所以在借债之时。“一切借券,第标号数,不标姓名,一俟铁道得利之后,将其券逐渐收回”。即仿效西方的债票法,“债栗书票号,不书姓名,以便辗转抵用,一如银票使公司之利厚者岁提一二成,赎回其票。则不言偿而自偿矣”。
——摘编自王军《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
概括说明马建忠主张的合理之处,并谈谈你对当时借款修路的看法。
15.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观点一 “倘任其修筑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于大局更有关系”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平民之力而归之官也……与民争利,祸亦随之”
观点二 “洋人之要挟否、视我国力之强弱。我苗能自强而使民物殷富,外人愈不敢肆其要求;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亦必隐图其狡遥”。“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铁路史部分》
(1)结合材料一、提取图1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说明图2中元朝交通路线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元朝和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可知,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都城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都城在南京,因此不需要大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项最能反映材料主旨,是最佳选项;材料反映漕运的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北方地区局势是否动荡,而且元、明两代是统一王朝,北方不存在局势动荡,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北方一定程度上依赖南方经济支持,但不能反应整个材料的主旨,B项为次佳选项;元、明两朝需要漕运运输南方米粮供应都城,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运河漕运对政局稳定的作用,但题干还强调了变化,故C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主旨,为次佳选项。故答案为:A项(0分)B项(1分);C项(1分);D项(3分)。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隋书》认为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与高丽的战争到是皇帝为了满足娱乐需求,再到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论述,表明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越来越全面,B项正确;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历史结论的准确与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响,而非当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更可信,排除C项;只要有多种史料互相印证就可信,不一定有权威人士的支持才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大兴铁路建设,建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可以协调铁路建设事务,处理跨州商务纠纷,这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秩序,避免各州各自为政,也就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这一调整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动态平衡,不是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州际商务委员会隶属于国会,不是行政机构,不是政府行政权的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兰州中山桥建设过程中使用了钢材、水泥等材料,以及各类器材、设备,这些新型建材和机器的出现和使用得益于工业革命,反映工业革命促进交通改善,D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90年代期间开展,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兰州中山桥的建造过程,而非建成后的影响,排除B项;20世纪初欧美列强侵略中国,而非支持中国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欧班列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推动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往来,而非外交往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关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打通了中欧间运输通道,“打通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意志。”根据“不同地区的物产得到更好的交易”、“普通人也可以和国王一样乘坐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可知,铁路的出现促进了德意志境内商品的交流,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由此说明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德意志人民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德意志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强调基层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此时的德意志尚未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铁路对德意志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能说明促进了德意志的最终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说明铁路修筑所到之处更易接触到新思想,这体现了铁路建设加速新思想传播,D项正确;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夸大了铁路建设的作用,排除A项;铁路建设本身不能增强革命派力量,排除B项;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以前,官员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宋代则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翻开宋代文献,(亦)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或叮嘱家事,或交流政见,或诗词唱和。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现存信件较多,与宋代传驿制度的变革与进步密切相关。在唐朝以前,官员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宋代则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或叮嘱家事,或交流政见,或诗词唱和。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因此,宋代私书入递一定上满足私人联络需要,同时体现社会通信范围的扩大,C项正确;宋代的驿路交通网没有延伸至境外,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宋朝的传驿制度”,而“官员异地互迁频繁,递铺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现了宋朝传驿制度对于社会通信的推动,不是“以文书传送系统保障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的下达”,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图中反映的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使航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船只不必绕行麦哲伦海峡,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A项正确;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境内,与西欧、南亚无关,也和推动纽约发展无关,排除BC项;巴拿马运河沟通的是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不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也即材料所述“恢复通往东方的道路”。苏伊士运河由法国推动开通,目的是与英国争夺殖民霸权,也即材料所述“由法国人推动”“目的是制约英国”,D项正确;法国米迪运河17世纪开通,排除A项;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 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与材料中“通往东方”“由法国人推动”不符,排除B项;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粵汉铁路湘鄂段修成后,促进了岳阳、衡阳工业发展,郴州贸易发展,湘潭日渐衰落,说明交通发展影响湖南经济格局,B项正确;铁路的修建促进交通运输近代化,但不能说明实现了近代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材料不能体现新式交通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最早在北宋,ACD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可以看出京张铁路地理位置重要,可以促进经济交流,D项正确;由题中所述不能得出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题中只涉及京张铁路的作用,无从体现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也没有谈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B、C项。故选D项。
14.合理之处:可以解决修路的资金问题,保障顺利施工;借款而非入股,有利于阻止西方国家通过铁路控制中国;借款直接对接国外银行,直接在外国购买修建铁路的机器,有利于节省资本,摆脱在华西方银行的控制;计本偿息,有利于提高中国信用;规范借款,有利于维护中国利益。
看法:借款修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财政短缺的问题,促进铁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根本上,西方国家通过铁路,扩张了侵略范围,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不可能通过借款修路是中国发展起来。
15.(1)作用:主要道路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北方的直道和驰道(道路)直抵边境,利于抵御匈奴的进攻;南方的五尺道抵达滇、驰道抵达南海郡,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和岭南的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需要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分歧:观点一反对修建铁路,观点二支持修建铁路。(修铁路是否会加剧列强侵略,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亦可)看法: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铁路的修建对传统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也一定程度上便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修铁路有利于增强国力,救亡图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